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国医学认为,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二字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本病《内经》称为“泄”、“濡泄”、“洞泄”、“注泄”等名称。汉唐方书多称“下利”。宋以后统称为“泄泻”。病因病机中医文献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已有很多  相似文献   

2.
泄泻之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以夏秋较为多见。其临床表现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则泻出水样便。祖国医学对此病认识较早,《内经》有“濡泄”“飧泄”“洞泄”“注泄”之称。《丹召玉案》说:“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为泄泻”。泄泻致病之因,本乎脾胃功能失调,如《景岳  相似文献   

3.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而直下者称为泻.  相似文献   

4.
郭秀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82-3083
小儿腹泻属中医学"泄泻"的范畴,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相似文献   

5.
浅谈泄泻从肺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特征.中医学对本病的辨治源远流长,<内经>中不仅记载有"飧泻"、"注下"等病名,还将泄泻的病因归纳为"湿盛则濡泻",<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则指出:"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景岳全书·泄泻>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可见,古代医家认为泄泻发病的主因为湿盛,而大、小肠和脾胃则是主要病变脏腑.基于此,后世在治疗上或运脾燥湿,或疏肝理气,或补脾温肾.然亦有屡治不效者,前贤有依据肺与大肠的联系,另辟蹊径,从肺论治,辄有显效,本文试就其机制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泄泻是指凡外感淫邪,内伤情志,饮食所伤,损及胃肠道,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日数十行等症,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而直下者称为泻.泄泻为临床常见病,尤以婴幼儿最为多发.  相似文献   

7.
泄泻在古代中医文献中的病名有:泄、泻、溏、利、痢、肠垢、肠澼、肠僻、注下、遗屎、遗矢、遗粪等.从简帛文字开始,就有泄泻的记载,称为"泄"与"溏".《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将其称为诸泄、肠澼、肠僻、注下等,《伤寒论》则称为"下利".早期文献中?"痢"并未专指痢疾,《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开始将痢疾从泄泻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中有关于泄泻的论述,如“湿盛则濡泻”“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肾者胃之关”“肺脉……小甚为泄”,这些论述阐释了泄泻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则治法,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锦亭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2):757-757
慢性腹泻为西医病名,属于中医学"泄泻"的范畴。"泄"与"泻"含义有别: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较急。本证在《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泻"、"飧泄"、"注泄"等。  相似文献   

10.
泄泻一证,四时皆有,夏秋之季多而易患,唯小儿及老人更为常见。在病型上以伤食挟湿者尤多。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湿胜则濡泄”。在分型上有:一、全身证候性质上分为热泻与寒泻;二、在发病器官上区分为胃泄、脾泻、大肠泄、小肠泄、肾泄;三、以腹泻症状特点上分为飨泄、洞  相似文献   

11.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而言。前人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泄泻获得满意疗效。1病案举例谭某,女,71岁。2002年3月6日诊。自述:患者泄泻已有数年,时好时发。近几月症  相似文献   

12.
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泄泻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而言。前人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笔者在临床实践中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泄泻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谈吴又可《温疫论》之疠气性质属湿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医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因是"杂气",其中性质暴戾,致病力特别强的又称为"疠气",如<温疫论·原病>说"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温疫论·杂气论>亦说"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  相似文献   

14.
泄泻是门诊中常见的疾病,尤其是两周岁以下儿童较多,夏秋季发病率较高。泄泻的主要症状是腹泻日十余次,大便黄褐色水样,杂有不消化食物或残渣,肠鸣腹痛,泻后有烙肛感,精神疲乏等。祖国医学根据本症状的不同而分为:①大便溏薄而势缓的为泄;③大便清稀如水而势速为泻,但临床上统称为泄泻。我参考前人治疗泄泻方法,拟二子止泻汤(樟木子、柯子、苍术、甘草)以作治疗常见的泄泻病基本方,辨症论治,酌情加味治之,效果甚佳。治疗84例的泄泻病人(其中小儿占33例),虽有各类不同型,但用本方治疗服药  相似文献   

15.
韩碧群 《海南医学》1995,6(1):50-51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类质据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下水样而言。古有将大便清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者称为泻。现在临床上统称为泄泻,泄泻是内科常见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引起泄泻病因很多,但是脾胃功能失调是泄泻的主要环节。因胃主腐熟水谷,牌上运比精微,如脾胃受病,则水百不能消化吸收,水及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运化.六i而下,以致泄泻.故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说法。2·辨证施护原则2·IL护反护;正护.是泄泻的临床失现和它的本质相~致时.采取逆…  相似文献   

16.
泄泻亦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古人将大便溏薄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注者称为“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泄泻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笔者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泄泻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泄泻是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的一个病症。大多数人对“泄”与“泻”都相提并论。笔者认为“泄”与“泻”则有待区别辩治,即粪出少而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还应根据发病的机因辩证分型,才能取得满意疗效。现将近年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治泻十法     
泄泻又称腹泻,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胃肠道病证之一。泄者,泄漏之义,指大便稀薄,时作时止;泻者,指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急迫。两者微有不同,而病因病理相仿,故合称为泄泻。凡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命门火衰等原因,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大肠传导失司,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皆能形成泄泻,其病位以脾胃大小肠为主,而与心肝肾亦有关系。前人有“无湿不成泻”和“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说法,治疗往往以健脾化湿为主。然人体素质有强弱,起居饮食有差异,外感寒湿暑热等不同的邪气侵袭,  相似文献   

19.
泄泻病是小儿常见多发病之一 ,多见于 2岁以下者。发病季受地理环境及气象变化的影响 ,一般一年中发病有两个高峰 ,尤以夏秋季暑湿行令最易发病 ,其他如冬春之风寒 ,亦为导致泄泻的重要原因。泄泻以大便稀便、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其主症 ,其病多由外感六淫 ,内伤乳食 ,损伤脾胃 ,导致运化失常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如治疗失时或治疗不当 ,则可造成阴津枯竭 ,气阳衰惫 ,阴阳两伤 ,甚则危及生命 ;久而不愈 ,则酿成疳积病症 ,严重影响小儿营养、生长和发育。“泄”和“泻”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幼科发挥》亦说 :“泄泻二字 ,亦当辨之 ,泄者 ,谓水…  相似文献   

20.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特征的症状。现临床上将泄泻症状持续或反复超过2个月者称为慢性泄泻。中医"久泻"、"大瘕泄"、"伏梁"等病症西医许多消化道病变均可引起慢性泄泻其病因复杂、病情反复、缠绵难愈。从"脾、肝、肾"入手辩证施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