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伤寒杂病论》通阳法则的运用原理和使用方法。认为法则针对阳气遏结者所设,具体治疗方法有降逆通阳法、宣痹通阳法、化瘀通阳法、敛阳通阳法、行饮通阳法、利窍通阳法、解毒通阳法、理气通阳法八种。  相似文献   

2.
通阳法在外感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红斌 《江苏中医》1999,20(12):45-46
外感疾病中常因外邪侵袭,导致阳气痹阻不通,脏腑经络机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而产生种种病变。通阳法以祛邪为主,目的是使邪气去而阳气得以通利。在具体应用上有发汗通阳,温经通阳,利水通阳,温中通阳,理气通阳诸法。  相似文献   

3.
外感疾病中常因外邪侵袭 ,导致阳气痹阻不通 ,脏腑经络机能紊乱 ,气血运行不畅 ,而产生种种病变。通阳法以祛邪为主 ,目的是使邪气去而阳气得以通利。在具体应用上有发汗通阳、温经通阳、利水通阳、温中通阳、理气通阳诸法。  相似文献   

4.
叶天士对通阳法则运用有发挥,据《临证指南医案》分析,认为通阳必以辛热、通阳不在温、欲驱阴浊急急通阳,对其深度和广度均发前人所未发。  相似文献   

5.
小儿哮喘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失和,治疗小儿哮喘,可从通阳入手。通阳法可以用于小儿哮喘各个时期,本文论述了宣肺通阳、理气通阳、祛痰通阳、祛瘀通阳、利尿通阳、温振通阳6种通阳法。  相似文献   

6.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浅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句,见于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叶氏曰:“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疗温热病,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决定温热病转归的前途。叶氏提出的救阴在养津和通阳在利小便,不仅是他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温热病学说理论深刻研究和探讨的成就。章虚谷对此给予很高评价,盛赞叶氏此言是“发古未发之至理也”。养阴与通阳二者之中,  相似文献   

7.
卢红蓉 《国医论坛》2002,17(1):23-24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 ,叶氏曰 :“热病救阴犹易 ,通阳最难 ,救阴不在血 ,而在津与汗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治疗湿热病 ,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 ,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温病的救阴 ,多为人所易解 ,而通阳却不然 ,虽有解者 ,也多不透彻。1 通阳不在温 ,而在祛湿笔者认为 ,“通阳最难”是叶氏相对“热病救阴犹易”提出的。温热之病 ,热为阳邪 ,易伤津液 ,故在治疗温热病时 ,一般都知道护阴生津 ,因而“犹易”。而通阳却不然 ,因为在湿热病过程中 ,湿温或湿热之邪蒙蔽清窍 ,湿热互结 ,胶着难…  相似文献   

8.
“淡以通阳法”是通阳法的一种,历代医家阐述甚少。清·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专有论述,近代医家在叶天士的基础上有所发挥。笔者通过学习,在临床实践中也有所体会。本法不仅是治湿温的一种重要法则,而且可以广泛应用于湿热之邪、阻结阳气所引起的多种病症。现将“淡以通阳法”的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叶氏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疗湿热病,通阳与救阴是常用的方法,也常成为治疗湿热病的关键,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决定湿热病的转归。  相似文献   

10.
《吴鞠通医案》中通阳法包括调肝气通阳、泄湿浊通阳、宣上焦通阳、调营卫通阳、散结滞通阳和醒脾胃通阳。现对吴鞠通在其医案中具体运用通阳法的诊治思维和用药特点进行探讨,便于继承吴鞠通的临床诊疗及用药的思维特色,更好地指导应用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句,见于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叶氏曰:“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治疗温热病,救阴与通阳是最常用的方法,也常成为治疗温热病的关键,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和决定温热病的转归。叶氏提出的救...  相似文献   

12.
谢丽萍教授认为人身之阳气具有温煦、推动、通达等功能,运用通阳法之利水通阳、理气通阳、补气通阳、温中通阳、温肾通阳等治法,可辨证论治尿道综合征。该文以中医典籍论著为参考,以临证验案为依据,对谢丽萍教授运用通阳法辨治尿道综合征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名医叶天士在总结温病临床经验时着重强调“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创造性地提出了“救阴”“通阳”两大法,说明通阳法和救阴一样在温病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温病为何要通阳?临床怎样运用通阳法?为何通阳不在温?都值得吾人研讨。笔者结合临床观察运用,对温病通阳作一探讨。一求因  相似文献   

14.
叶桂在《温热论》中提出了“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然较之杂证,则有不同也。”笔者有感于此,验之临床,有所体会。兹不揣浅陋,举例二则,不当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15.
对于通阳法,论述较多较详细的医家首推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叶氏将通阳法广泛应用于脾胃、肿胀、积聚、痞、噎嗝反胃、便闭、胸痹、湿、痰饮、胃脘痛、腹痛诸门中.可以看出,通阳法主要是针对痰饮、湿邪、阳虚、寒盛、气滞血瘀等原因所致的阳气郁闭、气机不畅诸病证而设.此类病证多偏于阳气不足,而治用通阳,不用温补或不专主温补,以阳气流行,则阴邪自散而阳易恢复.在<金匮要略>中,通阳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体现在湿病、痰饮病、胸痹心痛、腹满寒疝等疾病中.下面就叶氏通阳理论浅析<金匮要略>中通阳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中有句名言:“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验之临床,诚非虚言。利小便为治湿之要法。“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利小便通阳即利湿通阳,乃专为湿热而设也。盖湿为阴邪,粘滞重着,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湿与热合,胶结难解,令阳气闭郁不达,必见肢厥,即宜此法也。陈光淞说:“热处湿中,湿蕴热外,湿热胶结,遂成蒙蔽,斯时不开,则热无由达,开之以温则又助其热。然通阳之法不远于温,今温药既不可用,故曰通阳最难,唯有河间分消宣化之法,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籀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  相似文献   

17.
伍小红 《中医研究》2011,24(4):10-12
凡是宣通被邪气阻遏的阳气的治法,属于通阳法,通阳法常用于湿温病及痰饮、痹症等内科杂病。阳气得通的标志有微汗出、小便不利转为通利及四肢厥冷转为四末温暖。常用辛温解表、辛温理气及利水化湿药物通阳。  相似文献   

18.
医圣张仲景用桂枝治疗疾病相当广泛 ,散见《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 ,有内伤亦有外感用之。妙用桂枝通阳达到各种治疗目的 ,颇能指导临床 ,启迪后学。笔者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有关仲景用桂枝通阳达到各种治疗目的的归纳总结为七法 ,赏析如下 :1 通阳止痛法用桂枝通阳蠲痹以达到止痛的目的。如《金匮·中风厉节病脉证并治》曰 :“诸肢节疼痛 ,身体羸 ,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 ,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仲景用桂枝温通经脉 ,通阳化湿为君药 ,以达到治疗全身关节疼痛的效果。验之临床 ,确实虚谷足音 ,其响应声。该方少桂枝…  相似文献   

19.
补阴论     
郭洪 《吉林中医药》2004,24(11):1-2
补阴之道在于通阳。通阳之药寒热不一,火气盛者当与寒药合用,阴寒盛者当与温热药同用。通阳之道在于辨明邪之强弱,邪气盛者,通阳药当与抑阳之重剂合用,邪气微者,通阳药宜与抑阳之缓剂合用。总之,邪之轻重,通阳药之缓急,当临证分析。  相似文献   

20.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以呼吸困难、乏力、液体潴留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叶天士曾以"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论治湿温病,而湿温病的发病机制与CHF有一定相似之处。中医学认为,CHF是由心气虚衰而后导致痰浊、水饮、血瘀等病理产物停滞,痹阻心阳而发病,结合其疾病特点,可从活血利水通阳、强心利水通阳、健脾利水通阳三方面综合论治,有良好疗效。附验案2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