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神经组织存活素及生长相关蛋白4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细胞凋亡和轴突再生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6-03/10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完成。①实验分组:将80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存活素组和生长相关蛋白43组,每组40只。再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1h再灌注2,6,12,24,48h,3,7,14d组,每组4只大鼠。②实验干预:缺血再灌注各组应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尼龙线外,余步骤同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于术后1d取脑组织,缺血再灌注组大鼠于再灌注2,6,12,24,48h,3,7,14d取脑组织检测相关指标。③实验评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存活素与生长相关蛋白43在神经元凋亡中的表达情况。结果:8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凋亡:缺血再灌注2~24h组海马、皮质区及纹状体区凋亡细胞均增多,再灌注48h,3d组凋亡细胞呈显著增加,再灌注7d组凋亡细胞达高峰,再灌注14d组凋亡细胞显著降低。②存活素表达:Survivin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呈棕黄色或棕褐色。在缺血梗死区灶周围局部较大区域内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缺血中心区较多可见。再灌注2h组海马、皮质区及纹状体区Survivin表达明显增加,6~24h强阳性细胞表达逐渐增加,48h达高峰,3~7d表达恒定,14d表达降低。③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缺血再灌注2h脑顶叶皮质区及纹状体区均有生长相关蛋白43阳性神经元表达增加,主要分布于脑梗死灶的周围区。皮质区的阳性神经元发出微丝诱导细胞沿其生长方向定向性地穿过胼胝体向海马迁徙。海马结构内生长相关蛋白43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密度较高,在齿状回分子层内带染色较深,增粗的强阳性反应的纤维存在于梗死灶的边缘,并向梗死灶中心区伸延。再灌注7d达高峰,14d达最低值。缺血再灌注48h~7d损伤区域神经元轴突呈出芽征,发出突触纤维。缺血再灌注2h~14d纹状体区均高于海马区及皮质区。结论:存活素和生长相关蛋白43在抑制神经元凋亡动态时相的表达中具有非特异性反应并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IGF-Ⅰ与其受体两亚基(α,β)在正常皮肤和溃疡中的分布和表达特征。方法溃疡8例和正常皮肤8例用免疫组化方法确定3种蛋白定位和表达量。结果在溃疡组织中,与正常皮肤相比IGF-Ⅰ表达虽有所升高,但增加不显著(P>0.05),蛋白定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含有IGF-ⅠRα和IGF-Ⅰβ蛋白的阳性细胞主要为部分表皮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两种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降至正常皮肤的43.9%和50.0%(P<0.05)。结论在IGF-Ⅰ因子高浓度环境中,溃疡创面难愈性修复可能与IGF-Rα和IGF-Ⅰβ蛋白表达下降,引起因子与受体结合发生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跑台运动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和脑缺血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表达的影响。 方法42只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6)、模型组(n=18)和运动组(n=18)。模型组、运动组大鼠采用改良的Longa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模型。运动组于造模成功后24 h采用跑台训练器进行运动训练, 每周6 d,共4周;其余2组则置于普通笼内饲养, 期间可自由活动、进食。采用修正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方法评价模型组和运动组大鼠MCAO术后第7,14,28天的神经功能,并断头取脑,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缺血组织中IGF-1、IGF-1R的表达。 结果运动组大鼠术后14,28 d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和P<0.05);运动组大鼠术后7,14,28 d,IGF-1、IGF-1R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增强(P<0.05或P<0.01)。 结论运动训练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脑缺血组织中IGF-1、IGF-1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B(PDGF-B)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单侧大鼠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按实验随机分组,用TTC 染色法测量各组脑梗死体积,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对各组大鼠脑缺血中心及周围区神经细胞的凋亡进行检测.[结果]①PDGF-B,IGF-1治疗组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或P<0.01);②TTC 染色及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PDGF-B,IGF-1及PDGF-B+IGF-1治疗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1),其中PDGF-B+IGF-1治疗组最为明显(P<0.05).[结论]PDGF-B和IGF-1可明显减小脑梗死体积,减少凋亡细胞数,二者联合用药可使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穴位注射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2 h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穴位注射ADSC组(治疗组)、穴位注射0.9%氯化钠注射溶液组(对照组)。治疗组取在大椎、双侧内关穴位注射PKH-26标记ADSC细胞悬液。缺血72 h后NSS法检测神经功能恢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GF-1、IGF-1R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可见PKH26标记的ADSC在海马区有表达。与模型组和对照组比较,穴位注射ADSC组NSS评分显著降低(P<0.05),海马区IGF-1、IGF-1R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穴位移植脂肪源性干细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海马区IGF-1和IGF-1R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别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脑和肝脏的表达状况,探讨IGF-1在局部及外周的变化特点。 方法SD大鼠6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与脑缺血组,每组大鼠32只。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动态观测IGF-1在缺血侧大脑皮质和肝实质表达情况的变化。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血组脑组织中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缺血组中,脑缺血3 d组与本组其它时间组比较,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手术组各时间组比较,脑缺血7 d组肝实质细胞中的阳性表达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各时间组间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脑缺血7 d组阳性表达率最高为87.5%。 结论脑损伤后,脑内IGF-1被激活上调,其表达增强,到第3天达到高峰。外周IGF-1体液调节反应较迟,从第7d开始,IGF-1体液调节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肝脏分泌IGF-1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肺腺癌细胞株A549和淋巴细胞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作用下,各自IGF-Ⅰ受体(IGF-ⅠR) 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多重RT-PCR对IGF-ⅠR mRNA进行半定量检测,研究0、5、20、 80、 160、320 ng/ml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rIGF-Ⅰ)及在某一特定浓度下作用不同时间对培养的A549细胞和淋巴细胞IGF-ⅠR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当IGF-Ⅰ增加至20 ng/ml以上,淋巴细胞IGF-ⅠR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而A549细胞IGF-ⅠR mRNA的表达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外源性IGF-Ⅰ不能显著降低肺腺癌细胞IGF-ⅠR的转录水平,提示IGF-ⅠR在肺腺癌的恶性增殖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大鼠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变化及对脊髓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10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40只2月龄SD大鼠,体质量(200&;#177;50)g,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30);模型组造成中度压迫(30%~60%)的慢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持续压迫组(保留压迫装置)、减压组(取出压迫装置做捆绑对照)、减压加电针组(在减压的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每组10只。电针治疗频率0.5ms,刺激强度为10mA,30min/d,6d为1个疗程,间隔1d,进行第2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各组大鼠联合行为评分、脊髓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的变化。结果:4组大鼠,每组1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联合行为评分:减压加电针组(10.44&;#177;0.09)优于压迫组(39.92&;#177;0.59)和减压组(12.97&;#177;1.1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9.07,P〈0.01;t=2.28,P〈0.05)。②各组大鼠脊髓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下的观察结果:减压组和减压加电针组较压迫组大鼠脊髓扁平化减轻。③各组大鼠脊髓苏木素-伊红染色光镜下的观察结果:减压组和减压加电针组脊髓损伤较压迫组减轻。④压迫节段脊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阳性神经元计数(6个视野作阳性神经元计数):减压加电针组(107.7&;#177;3.22)明显高于压迫组(62.9&;#177;1.8)和减压组(88.4&;#177;1.66),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1.48,4.99,P均〈0.01)。结论:电针治疗能促进慢性脊髓损伤大鼠的行为功能恢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介导电针的治疗过程,与促进行为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线栓法将肾性高血压与正常血压大鼠制备成脑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流后IGF-Ⅰ的表达.结果 IGF-Ⅰ表达主要位于缺血周边区,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IGF-Ⅰ在各灌注时间点均明显低于正常血压大鼠.结论 高血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IGF-Ⅰ表达降低可能是高血压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氧化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01在泸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进行。将雄性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30只和缺血再灌注组30只。每组分3个观察时间点,分别为手术后6,12,24h,每个时间点10只。采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手术过程同缺血再灌注组,但未插栓线,不造成脑缺血。测定手术后不同时点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水平。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6只大鼠死亡,缺血再灌注组有8只大鼠手术后模型评价为0级,被排除实验,随机补充14只大鼠,最终进入结果分析仍为60只大鼠。①缺血再灌注组术后6,12,24h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低于假手术组眼(289.72±10.67),(534.77±22.67)μkat/L;(330.57±18.17),(539.11±11.50)μkat/L;(377.58±14.67),(550.78±11.50)μkat/L,P<0.05演。②缺血再灌注组术后6,12,24h丙二醛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眼(15.06±0.59),(6.78±0.25)μmol/L;(13.53±1.11),(6.78±0.26)μmol/L;(11.31±0.97),(6.80±0.26)μmol/L,P<0.05演。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大鼠脑组织内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说明自由基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缺血3h以及缺血3h、再灌注3、6、24、48和72h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脑组织VEGF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脑组织有极低水平的VEGF表达,脑缺血后表达主要位于半影区,随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中心区由表达增强降低至正常水平,半影区表达逐渐增强。结论内源性VEGF表达增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作为一种神经营养因子,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重要的保护作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有关,脑缺血再灌注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表达对神经行为功能的影响有待研究。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表达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5-05/12在山东省脑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8只,体质量220~260g,清洁级。方法:摸球法随机将大鼠分为实验组(n=24)和假手术组(n=4)。应用线栓法经左侧颈外-内动脉插线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线外,其余步骤同实验组。①神经功能测试:实验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1h再灌注6h、12h、24h、3d、7d、14d按Bederson评分法评分(0分:无神经功能缺失,1分:前爪曲屈,2分:不能够对抗来自对侧的推力,3分:行走时转圈,4分:摇动,5分:神志恍惚)。②标本的采集和处理:实验组分别于脑缺血1h再灌注后6h、12h、24h、3d、7d、14d取材,假手术组于术后24取材。将大鼠麻醉,断头取脑,切取视交叉后方约5mm的脑组织,切片(厚度5μm),每隔10片抽取1片,帖于多聚赖氨酸处理的玻片,晾干备用。③甲苯胺蓝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观察。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表达检测: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表达,即高倍镜下随机各取4个视野进行阳性细胞记数。主要观察指标:①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结果。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观察。③大鼠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表达情况比较。结果:大鼠2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行为功能测试结果:实验组大鼠缺血再灌注7,14d神经行为功能评分分别为(1.50±058),(1.50±0.78)分,低于再灌注6h[(3.00±0.00),P<0.05]。②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观察结果:脑损伤区神经细胞周围出现明显的周隙,形态不规则、出现核固缩,细胞染色呈紫蓝色,核仁消失,并有许多散在的细胞碎片。③大鼠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表达情况比较:实验组大鼠缺血再灌注6h、12h、24h、3d、7d皮质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阳性细胞数分别为(8.75±2.06),(11.13±1.14),(19.75±3.18),(17.38±3.11),(11.23±2.28)个,高于假手术组[(3.88±1.46),P<0.05],纹状体区分别为(8.25±2.21),(11.34±2.21),(18.23±2.64),(18.56±2.34),(11.31±2.14)个,高于假手术组[(4.12±2.24)个,P<0.05];实验组大鼠缺血再灌注6h、12h、24h、3d、7d皮质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阳性细胞数分别为(7.63±1.50),(10.50±2.34),(15.55±3.12),(15.37±3.01),(8.86±2.75)个,高于假手术组[(4.13±1.81),P<0.05]。纹状体区分别为(8.33±2.31),(10.24±2.09),(14.72±2.17),(14.24±2.77),(8.38±2.05)个,高于假手术组[(3.76±2.35)个,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明显受损,脑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及其受体主要在皮质和纹状体区表达,再灌注12h~7d持续高表达,1~3d达高峰,但在再灌注14d后表达明显减少,提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早期表达的神经功能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DNA氧化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研究8-羟基-2′-脱氧鸟苷(8-OHdG)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栓线法制备大脑中动脉再灌注大鼠模型,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4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8-OHdG在脑内的表达,并用寡核苷酸末端核糖核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缺口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标记DNA片段。结果: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内偶见8-OHdG阳性细胞,缺血2小时再灌注2小时时,缺血区散在8-OHdG阳性细胞;再灌注24小时时,8-OHdG阳性程度达到高峰;48小时时,缺血区内的神经细胞显示中度的8-OHdG阳性,缺血区外的神经细胞为强阳性,此处的细胞TUNEL染色为阴性。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DNA氧化损伤比细胞死亡发生范围更加广泛,DNA氧化损伤并不一定导致细胞死亡。抗氧化治疗可能在限制脑缺血-再灌注时氧化应激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髓基质细胞能透过血脑屏障在脑中存活并迁移至脑梗死区,而在脑梗死区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增加将有助于减轻神经元的损害.目的:观察静脉移植骨髓基质细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设计,于2005-09/2006-03在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清洁级成年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盐水组、细胞移植组,12只/组.另取2月龄Wistar大鼠2只用于制备骨髓基质细胞.方法:贴壁法 胰蛋白酶消化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传至3~5代用于实验,移植前24 h向培养基中加入BrdU进行体外标记.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左侧大脑中动脉梗死大鼠模型,造模后24 h,细胞移植组于尾静脉输入浓度为3×109 L-1骨髓基质细胞悬液1 mL,盐水组尾静脉注射1 mL生理盐水,模型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rdU阳性细胞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原位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造模后3 d,细胞移植组脑梗死灶周围可见大量BrdU阳性细胞,盐水组及模型对照组未见BrdU阳性细胞;细胞移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明显高于盐水组及模型对照组(P < 0.01);细胞移植组纹状体梗死区神经细胞凋亡数明显低于盐水组及模型对照组(P < 0.01).结论:经静脉移植的骨髓基质细胞可选择性进入脑缺血区,增强脑损伤区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从而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有效时间窗。 方法:实验于2005-05/08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分子影像医学和神经病学实验室进行。34只雄性4.5~5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6)、生理盐水组(n=8),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n=10)和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n=10)。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线栓插入的深度不同。因子治疗组在缺血2h再灌注损伤后3h和6h应用微量进样器将2.5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50μL和神经生长因子400AU(相当于16μg/L)立体定向导入梗死灶周,生理盐水组则注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再灌注72h,应用MR影像学、红四氮唑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评价各组动物脑梗死体积、灶周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率、表观弥散系数值比率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表达。在大脑中动脉阻塞2h再灌注后24,72h,采用Purdy评分标准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得分最低为2分,表示无神经功能缺陷;总得分最高为11分,表示动物意识丧失或死亡。 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2h再灌注72h,MR影像测得梗死灶主要限于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皮质和皮质下白质和部分尾壳核。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脑梗死百分率分别较生理盐水组下降44.0%和33.3%。②缺血2h再灌注72h的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6.4&;#177;0.5),(4.8&;#177;0.8),(5.4&;#177;0.5),P〈0.01);[(2.8&;#177;0.4),(3.2&;#177;0.8),(4.6&;#177;0.5),P〈0.01]。③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79.2&;#177;0.5)%,(79.9&;#177;0.6)%,(81.8&;#177;0.3)%,0.01]。④缺血2h再灌注72h的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灶周皮质区梗死灶周区表观弥散系数值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89&;#177;3)%,(83&;#177;3)%,(74&;#177;4)%,P〈0.01]。这两组灶周皮质凋亡率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表达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10.4&;#177;0.7)%(15.5&;#177;1.2)%(20.2&;#177;1.3)%,P〈0.01];[(17.4&;#177;1.3),(26.1&;#177;1.0),(54.1&;#177;6.9),P〈0.01]。结论: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元护作用,有效时间窗最少是再灌注后6h。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有效时间窗。方法:实验于2005-05/08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分子影像医学和神经病学实验室进行。34只雄性4.5~5月龄新西兰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6)、生理盐水组(n=8),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n=10)和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n=10)。采用兔大脑中动脉阻断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线栓插入的深度不同。因子治疗组在缺血2h再灌注损伤后3h和6h应用微量进样器将2.5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50μL和神经生长因子400AU(相当于16μg/L)立体定向导入梗死灶周,生理盐水组则注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再灌注72h,应用MR影像学、红四氮唑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评价各组动物脑梗死体积、灶周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率、表观弥散系数值比率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表达。在大脑中动脉阻塞2h再灌注后24,72h,采用Purdy评分标准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得分最低为2分,表示无神经功能缺陷;总得分最高为11分,表示动物意识丧失或死亡。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无动物死亡,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2h再灌注72h,MR影像测得梗死灶主要限于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皮质和皮质下白质和部分尾壳核。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脑梗死百分率分别较生理盐水组下降44.0%和33.3%。②缺血2h再灌注72h的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犤(6.4±0.5),(4.8±0.8),(5.4±0.5),P<0.01);犤(2.8±0.4),(3.2±0.8),(4.6±0.5),P<0.01犦。③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犤(79.2±0.5)%,(79.9±0.6)%,(81.8±0.3)%,0.01犦。④缺血2h再灌注72h的再灌注3h因子治疗组、再灌注6h因子治疗组灶周皮质区梗死灶周区表观弥散系数值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犤(89±3)%,(83±3)%,(74±4)%,P<0.01犦。这两组灶周皮质凋亡率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活性表达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犤(10.4±0.7)%(15.5±1.2)%(20.2±1.3)%,P<0.01犦;犤(17.4±1.3),(26.1±1.0),(54.1±6.9),P<0.01犦。结论: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神经元护作用,有效时间窗最少是再灌注后6h。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米帕明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含一氧化氮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12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生化药理实验室进行。①选用健康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和米帕明组4组,每组24只。②米帕明组腹腔注射米帕明10mg/kg,尼莫地平组腹腔注射尼莫地平2m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60min后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尼龙线的头端不插入颈内动脉。③于缺血2h再灌注2,12和24h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断头,测定脑组织中一氧化氮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每组剩余6只再灌注2h处死取脑,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9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一氧化氮浓度: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和米帕明组再灌注2,12和24h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尼莫地平组再灌注2,12和24h均低于模型组[(45.99±8.13),(40.63±3.13),(36.72±4.38)μmol/L;(65.54±6.01),(57.08±4.79),(48.13±5.12)μmol/L;P均<0.05];米帕明组再灌注2h和24h也低于同期模型组[(55.98±6.89),(39.42±4.28)μmol/L;P均<0.05]。②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和米帕明组再灌注2,12和24h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尼莫地平组和米帕明组各个时间点均低于模型组(P<0.05)。③脑组织病理变化:尼莫地平组和米帕明组神经元损伤较模型组轻。结论:米帕明可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从而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其效果与尼莫地平相似。  相似文献   

18.
19.
背景:脑缺血预处理可增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导致脑缺血耐受的产生.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给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起到神经保护作用.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及模型组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模型.预处理组在脑缺血-再灌注前3 d用插入尼龙线阻塞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后再灌注22 h.模型组第一次手术将线栓前推5 mm,不阻断血流,其他同预处理组.假手术组仪插入尼龙线不阻塞大脑中动脉.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3组间神经细胞变化.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法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蛋白的表达.分别比较3组神经功能评分、光镜下脑缺血再灌注区神经细胞形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预处理组缺血面积及缺血程度均减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果提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而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