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小脑前下动脉的解剖,小脑前下动脉区梗塞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以及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综述小脑前下动脉区梗塞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小脑前下动脉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AICA)作为桥小脑角区重要的动脉,研究其显微解剖对相关脑血管病具有重要的定位诊断和治疗意义。1材料与方法2005年5月至2006年2月于辽宁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选取无明显病变的国人成年尸体头颅标本10例(共20侧),其中男6例,女4例,1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患者28例,对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患者中17例病情均有不同程度好转,2例缺血性脑卒中(TIA)患者经治疗未再发作,6例患者症状无好转,3例患者进行性加重,其中1例死亡。结论临床上出现眩晕、单侧听力障碍、共济失调、多组脑神经尤其是第Ⅷ对脑神经受累时,应警惕小脑前下动脉闭塞的可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以确诊,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4.
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较少见 ,但近十年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普及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从解剖学、病因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多方面介绍了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临床研究的新进展 ,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此征的认识 ,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显微解剖结构,为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相关的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20支AICA及其分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AICA出现率为95%,其分支迷路动脉、回返穿动脉、弓下动脉和小脑弓下动脉,出现率分别为95%、80%、70%及5%。AICA在面神经根附近形成AICA袢,出现率为90%。AICA直径为0.56~1.87mm,平均(1.29±0.43)mm。AICA袢与内耳门关系密切,80%穿过面、蜗神经。结论熟悉AICA的显微解剖,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可避免损伤相关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9月至2022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症状、Hunt-Hess分级、影像学资料等)、治疗方式(显微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治疗安全性(术前或术中动脉瘤有无再次破裂出血,术后有无新发颅内出血、梗死以及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等)、疗效(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或栓塞完全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栓塞效果采用改良Raymond-Roy分级评估)及随访情况(影像学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 共计纳入17例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24~77岁,平均(52±14)岁;4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既往有系统性血管炎病史。5例患者动脉瘤位于脑桥前段,7例位于脑桥外侧段,1例位于绒球段,4例位于皮质段。入院Hunt-Hess分级:Ⅱ级13例,Ⅲ级3例,Ⅴ级1例。显微手术治疗10例,血管内治疗7例。所有显微手术治疗患者动脉瘤均完全夹闭,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后即刻DSA评估动脉瘤改良Raymond-Roy分...  相似文献   

7.
小脑梗塞     
眩晕、呕吐、耳鸣、眼震、小脑性共济失调等症状为小脑诸动脉梗塞时所共有,但各有侧重。椎-基底动脉闭塞或某些其它病变也可致小脑梗塞。CT、MRI等现代神经影象学技术,为小脑梗塞的鉴别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较少见,但近十年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普及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从解剖学、病因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多方面介绍了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临床研究的新进展,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此征的认识,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9.
极小小脑梗塞是发生于小脑供应动脉之间的边缘区小梗塞。梗塞原因多数为大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少数为高凝状态或微栓塞引起的终末动脉闭塞。梗塞部位在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和小脑前下动脉分支之间的边缘区。皮质梗塞多于白质梗塞。临床表现与大范围小脑梗塞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0.
李漪  孙波 《中华内科杂志》1996,35(3):182-185
为明确近头端基底动脉区这一特殊部位血管闭塞性疾病的范围及特点,对34例此区域梗搴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进行了分析。全部患者均做了CT,同时做磁共振成像(MRI)的有23例,做脑血管检查的有12例。此区范围包括大脑后动脉、近头端基底动脉及小脑上动脉供血区。临床常表现为多部位梗塞,可分为大脑后动脉皮层支(21例),大脑后动脉中央支(22例)及小脑小动脉(10例)三组。提示该区病变MRI确定梗塞部位优于CT  相似文献   

11.
正患者男,61岁,因"言语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20余天"于2014年2月13日收入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患者表现为耳聋、言语不清、眩晕不敢睁眼。体格检查:意识清楚,精神差;言语欠清晰流利;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直径约3 mm,右侧直径约4 mm,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灵敏,眼睑无下垂,双侧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灵活,双眼无眼震;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示齿、鼓腮等不能合作;双耳听力明显下降。感觉系统检查不合作。右侧肢体肌  相似文献   

12.
对部分椎动脉瘤,尤其是累及小脑下后动脉(posl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的梭形夹层动脉瘤,因无法夹闭动脉瘤的同时,保证小脑下后动脉通畅,需要行枕动脉-PICA吻合术。因发病率低,手术困难,治疗风险大,文献报道较少^[1]。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小脑前下动脉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老年人小脑前下动脉(AICA)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1997-2000年4月间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确诊的10年老年人AICA区脑梗死连续病例从发生率、病因学、急性期临床特点及预后几方面进行探讨。结果 老年人AICA区脑梗死占AICA区脑梗死的58.8%,占同期老年人小脑梗死的22.7%。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病因不同于青年人AICA区脑梗死患者,而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一般AICA区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在老年人AICA区脑梗死中均可出现,所有患者均有眩晕及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症状、体征;除1例患者外,均有颅神经受累,以Ⅷ、Ⅶ、Ⅴ、Ⅸ最多见。第Ⅷ颅神经受累是AICA区脑梗死的一个特征性改变。老年人AICA区脑梗死预后较好。结论 应提高对老年人AICA区脑梗死临床特点的认识,以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4.
15.
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四肢瘫合并深昏迷、小脑前庭束表现、小脑上动脉外侧支(lateral branch of SCA,LSCA)综合征以及经典的SCA综合征。SCA内侧支(medial branch of SCA,MSCA)供应小脑蚓部前端和小脑半球前端背内侧部分,关于孤立性MSCA梗死的报道很少,其临床表现是明显的步态共济失调和小脑性构音困难。  相似文献   

16.
后颅凹梗塞最常发生于小脑后下动脉(PICA),而梗塞发生在小脑前下动脉(AICA)区的则罕见。文献复习了有关AICA区梗塞的几项研究,其中大多数是根据尸检得出的。在过去7年中,作者采用MRI证实了5例AICA区梗塞的病人,并对其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 5例病人均系男性,年龄范围48~79岁。作者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5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灵,行走不稳1个月,症状加重5d,口角歪斜3d,于2010年9月14日入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d前患者曾住当地医院,诊断为“左侧延髓背外侧梗死”,治疗后病情改善不明显。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余,未规律服药。饮酒史40余年,平均100mud。吸烟史40余年,平均20支/d。  相似文献   

18.
脑皮质下小血管梗塞后认知功能损害的恢复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脑皮质下小血管梗塞(SSVI)后12周认知功能恢复的发生率、行为神经病学特点及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病程〈2周的SSVI患者60例,同时选取日常生活能自理的社区老年人52例作为对照组。SSVI后2和12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与洛文斯顿认知功能成套测验(LOTCA,包括LOTCA总分、定向力、视空间能力及执行功能)进行认知功能评分,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修订版Barthel指数,MBI)。分析影响各类型认知功能恢复的因素。比较各类型认知功能恢复与未恢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 ①SSVI后2周内共有44例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损害,与SSVI后2周比较,SSVI后12周MMSE、定向力、视空间能力、执行功能评分及LOTCA总分均有所改善,但除定向力评分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外(P〉0.05),其余各项评分仍低于对照组水平(P〈0.01);恢复率分别为36.8%(14/38)、87.5%(14/16)、33.3%(4/12)、26.1%(12/46)及30.2%(13/44)。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3.49,95%CI:1.18~7.81)与SSVI后12周MMSE评分有关;受教育程度(初中及其以上,OR=2.53,95%CI:1.23~6.87)及脑白质病变(OR=0.23,95%CI:0.07—0.79)与执行功能评分有关。③与SSVI后2周比较,SSVI后12周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BI评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鼓义(P〈0.05);SSVI后12周,在各类型认知功能中,仅执行功能及LOTCA总分恢复者与未恢复者之间,M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SVI后12周各类型的认知功能均有显著的改善。但大部分患者仍存在某一类型的认知功能损害。执行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男性是MMSE总分恢复?  相似文献   

19.
欧洲有一个古老的神话,称为昂迪氏咒语(Ondine's curse),讲述Ondine是一位美丽的女水神,与一人世间男子热恋,如果发现这个男子对她不忠实,Ondine诅咒他不能睡眠,否则将在睡眠中死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遇到了这样的患者,在睡眠中呼吸暂停,严重时昏迷,需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方能维持生命,与常见的呼吸异常模式不符。  相似文献   

20.
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梗塞相关动脉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入院时心电图与3周内冠脉造影对照,以发现梗死相关动脉(IRA)识别方法.23例IRA为无左回旋支(LCX)狭窄的右冠状动脉(RCA)病变组V_(1-4)ST段压低16例(70%),7例无RCA狭窄的LCX病变组V_(1-4)ST段压低5例(71%),二组无显著差异;ST_Ⅱ抬高>ST_Ⅰ在RCA组15例(65%),而LCX组无1例(0%),二组有显著差异;ST_(avL)压低>ST_ⅠRCA组16例(70%)、LCX组3例(43%),二组无显著差异.RCA组V_(7-9)ST段抬高2例(9%),LCX组为5例(71%),二组差异显著,RCA组V_(4R)抬高9例(3%),LCX组无1例(0%),二组有显著差异.本文提示:ST_Ⅱ抬高>ST_Ⅰ、V_(7-9)和V_(4R)ST段抬高对急性下壁心梗时IRA识别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