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目的:研究颏下逆行岛状皮瓣血管蒂与面神经分支的解剖关系,为该皮瓣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面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福尔马林灌注固定的头颈部标本,解剖观测面动、静脉与面神经分支的交叉关系、交叉点至神经人肌点的距离、面神经各分支出腮腺处至入肌处的距离;模拟逆行蒂颏下瓣修复眼部缺损的手术过程.结果:面神经颈支从下颌角后方出腮腺向前下走行于颈阔肌深面而分布于该肌,该神经出腮腺处至面动、静脉与下颌缘交点处的距离为29.4 mm±4.0 mm;面神经下颌缘沿下颌骨下缘走行,与下颌骨之间常有淋巴结分隔,该神经均于面动、静脉浅面与其交叉,交叉点至下颌缘支入肌处的距离为16.9 mm±3.7 mm,下颌缘支出腮腺处至入肌处的距离为44.3 mm±5.1 mm;面神经颊支多以2干出腮腺,行程中各颊支之间及与下颌缘支、颧支之间互相吻合形成多个神经弓,在颊脂体表面常交织成丛,继而发出分支进入颧大肌、颊肌和笑肌,与面静脉形成2~4个交叉点,口角平面通常有一个交叉点,其余交叉点均在口角平面以上.结论:为了提高颏下逆行带蒂岛状皮瓣的转瓣点,须从面神经下颌缘支与下颌骨之间向上牵拉皮瓣,因此需充分分离神经与骨之间的间隙,以免牵拉皮瓣经过该间隙时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血管蒂旋转点不宜高于口角水平,以免损伤面神经颊支、口角诸肌和影响皮瓣的血供. 相似文献
2.
3.
颏下皮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为应用颏下皮瓣修复面部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25侧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标本上,对颏下区的血管及神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测。结果:颏下动脉恒定起自面动脉,在距其起点(27.16±1.21)mm处发出。起点处的直径(1.86±0.96)mm。颏下动脉起点距下颌角和颏部中点的距离分别为(19.34±5.06)mm和(62.88±6.09)mm。颏下静脉的直径(1.97±0.73)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颏下区详尽的解剖学数据。揭示了颏下区血管神经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为颏下皮瓣的制备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指背动脉蒂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报道指背动脉蒂逆行岛状皮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2只新鲜尸体手标本分别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及动脉铸型标本对照观察,对掌背动脉及指背动脉进行显微解剖,根据其血管分布设计成指背动脉蒂逆行岛状皮瓣。结果:掌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在近节指骨底有交通支相连,掌背动脉的终末支-指背动脉,位于指背腱膜的两侧,一般不超过近节指骨中部,有小分支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背侧分支在指背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网。结论:指背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的吻合支丰富,可以其为蒂,设计成逆行岛状皮瓣,该皮瓣设计合理、血供可靠、操作简便,是手指末端软组织缺损修复较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5.
带血管蒂面颊部皮瓣移位修复鼻尖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带血管蒂面颊部皮瓣修复鼻尖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动脉内注红色乳胶的头颈部标本,解剖双侧面动脉发出至口角外上方、颧弓下方颊区内的直接皮支,测量皮支的外径、长度。将两侧口角连线的延长线定义为横线,眶上孔和颏孔中点连线定义为垂线,分别测量皮支起点与两者间的距离,以此定位皮支起点的体表投影。1例铸型标本以观察面动脉直接皮支的起点和与其他动脉的吻合情况。结果:面动脉发出上唇动脉后,由其后壁向上发出1支至颊部的皮动脉,出现率86.7%。皮支起始处外径为(0.98±0.20)mm,长度为(1.40±0.54)cm。皮支起点的投影位于横线上方者占76%,与横线的垂直距离为(0.65±0.22)cm;皮支起点的投影均位于垂线外侧,与垂线的水平距离为(2.64±0.82)cm。结论:带血管蒂面颊部皮瓣转移经临床证实是修复或再造鼻尖部缺损的良好供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颏下动脉穿支皮瓣的设计和安全切取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红色乳胶灌注新鲜尸体标本2具;使用改良了的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技术,灌注新鲜尸体标本8具。后者中的2具尸体,使用螺旋CT进行扫描并通过相应的软件存储扫描得到的图像,并三维重建。然后,对10具尸体层次解剖追踪颏下区外径≥0.5 mm的穿支,测量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并拍摄X线片。同时应用ScionImage软件对颏下动脉营养区域的表面积进行计算。结果颈前区和下颌前区皮肤和肌肉的营养主要通过: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颏下动脉、颏动脉、面动脉等几个主要动脉的穿支供应。颏下动脉从面动脉起始处的直径为(1.7±0.4)mm,沿途发出(1.8±0.6)支穿支营养颏下区的皮肤。颏下动脉营养皮肤的范围为(45±10.2)cm2。其最大的一个穿支出现于二腹肌前腹内侧缘的后面。同时,面动脉、颏下动脉、舌下动脉的穿支之间存在丰富的吻合。结论本文阐述了颏下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并结合重建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对皮瓣血供和皮瓣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带肉膜蒂的阴茎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成人男性防腐尸体 15具 ,逐层解剖阴茎 ,观察各层结构和血液供应 ,以及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3具新鲜尸体 ,模拟不同切取阴茎皮瓣手术。结果 :阴茎肉膜疏松 ,伸缩性好 ;深筋膜致密 ,伸缩性差。阴茎背浅动脉走在阴茎背外侧的肉膜层 ,起点外径为 0 .8± 0 .2mm ;阴茎背动脉走在深筋膜层 ,起点外径为 1.5± 0 .3mm。阴茎背动脉发出分支支配阴茎头和尿道 ;阴茎包皮同时接受阴茎背浅动脉和阴茎背动脉的血供。可作为皮瓣蒂部的组织有三种 :肉膜、肉膜 Buck氏筋膜和Buck氏筋膜。肉膜蒂皮瓣可保留皮瓣、阴茎头和尿道的供血动脉 ,容易切取和转位 ;Buck氏筋膜蒂皮瓣无这些特性。结论 :设计带肉膜蒂阴茎皮瓣应是 :皮瓣的远端在Buck氏筋膜的浅面 ,近端在肉膜的浅面 ,宽度包括阴茎背外侧 ,蒂部由阴茎肉膜组成 ,供血动脉是阴茎背浅动脉。 相似文献
8.
带蒂肘前内侧骨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对成人上肢标本40例解剖观测了尺侧下副动脉、尺侧返动脉的起始、走行、分布和吻合特点;并设计应用带血供的肘前内侧骨皮瓣转位术修复肘关节周围骨皮缺损8例。其中6例骨皮瓣全部成活,2例骨皮瓣的皮瓣边缘少许坏死感染,经短期换药而愈合。随访1.0~1.5年,供受区外形及功能均恢复良好。以上述血管为蒂的肘前内侧骨皮瓣,血管解剖恒定,血供丰富。 相似文献
9.
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应用解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尸体20只手逐层解剖观察手背侧动脉、静脉、神经走行方向及分布。结果:拇指尺侧指背动脉起点外径为(0.37±0.05)mm,示指桡侧指背动脉的起点外径为(0.40±0.07)mm,示指尺侧、中指两侧、环指两侧、小指桡侧指背动脉的起点外径为(0.32±0.06)mm,1~5指两侧指背静脉于近侧指间关节处外径为(0.51±0.07)mm。平掌指关节处拇指尺侧指背神经横径为(0.41±0.06)mm;示指桡侧指背神经横径为(0.38±0.07)mm。结论:以指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血管走行恒定,血运丰富,是修复手指邻近创面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0.
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15例新鲜中国成人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观测腓动脉穿支数目、分布、蒂长与外径、走行与类别。 结果 15例标本共出现68个穿支,每侧4.5个穿支,小腿外侧近端穿支呈多源性;腓动脉在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穿支数所占比例最大,这一区间穿支蒂最长,为(5.23±0.75)cm;腓骨头下5~20 cm 范围内穿支外径较粗,小腿外侧近段穿支以比目鱼肌肌穿支为主,中远段以 长屈肌肌穿支和肌间隙支为主。 结论 腓骨头下10~15 cm节段腓动脉穿支较为恒定,穿支蒂较长,外径较粗,适合设计切取腓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 相似文献
11.
尺动脉近中段肌间隙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尺动脉肌间隙穿支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4侧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上肢标本上,解剖观测尺动脉肌间隙穿支的支数、外径、走行、分支和分布。6侧上肢动脉铸型标本作对照观察。结果:尺动脉肌间隙穿支距肱骨内上髁下方(9.2±0.2)cm起自尺动脉,沿指浅屈肌与尺侧腕屈肌之间走行,穿肌间隙和深筋膜,与前臂其他皮支呈弓形吻合。干长(1.9±0.2)cm,外径(0.8±0.2)mm。结论:以尺动脉肌间隙穿支为蒂的前臂近中段皮瓣,可用于修复前臂及手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膝上外侧血管髂胫束骨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6例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下肢标本,解剖观察髂胫束膝部和膝上外侧动脉。3例摹拟髂胫束骨瓣切取术。结果:(1)髂胫束膝部,长(6.7±0.5)cm,上端宽(2.1±0.1)cm,下端宽(5.9±0.2)cm,中部厚度(1.3±0.1)mm,下端可区分为髁束和髌束,分别止于胫骨外侧髁和髌骨。(2)膝上外侧动脉在距股骨外上髁上方(5.6±0.4)cm处发自胭动脉,起始处外径(2.2±0.3)mm,外上行(2.9±0.4)cm后分为升、降支。升支起始外径(1.5±0.3)mm,发出肌支和髂胫束穿支。降支起始外径(1.5±0.2)mm,发出肌支、骨膜支及髂胫束穿支。髂胫束穿支外径(1.1±0.2)mm,在距胫骨外侧髁近侧(6.6±0.4)cm处分上、中、下支入髂胫束。髂胫束骨瓣血管蒂长(5.8±0.2)cm。结论:以膝上外侧血管为蒂设计多种不同类型髂胫束骨瓣,用于移植修复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尺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观察10具动脉铸型标本。取新鲜成人尸体25具(50侧),行一次性全身动脉造影。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前臂内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 格式输入Mimics 图像工作站,对尺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该区共有外径≥0.5mm 的穿支(7.0±2.0)支,外径(0.6± 0.2) mm,蒂长(2.7±1.4)cm,单穿支的供血面积(26.0±7.0)cm2。尺动脉除在远端发出粗大的尺动脉腕上皮支,在肱骨内上髁以下8~10cm处也有较粗、恒定的穿支,尺动脉多个穿支相互吻合形成前臂内侧血管链。 结论 可以尺动脉近端穿支为基础设计游离皮瓣,以内侧血管链为基础设计长而窄的增压穿支皮瓣也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腓动脉皮支链皮瓣的切取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新鲜男尸正常下肢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
腓动脉皮支的数量、直径、蒂长、穿出点的相对距离,血管吻合链的位置;观测铸型标本的腓动脉皮支;观测
聚乙烯醇- 氧化铋灌注标本X线血管造影腓动脉皮支的吻合情况。结果:每侧标本的腓动脉共发出皮支(5.8±
0.8)条,直径(0.9±0.1)mm。腓动脉发出的皮支在前后面( 前后面以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为长轴划分)分布
无差异。以腓骨头与外踝连线为标准距离[100%,(34.9±0.3)cm],腓动脉远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30.7±1.2)%
的位置,约小腿远端1/3处位置,包含皮支( 2.8±1.2)条 ;近段皮支血管丛聚集点在(78.7±1.3)%位置,约小
腿近端1/5位置,包含皮支( 3.3±0.8)条 ;远、近2段皮支的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蒂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相邻皮支间吻合形成与腓动脉平行走行的血管链。了解腓动脉皮支的特点和分布规律,为以腓动脉皮支为
蒂的皮支链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为带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的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 ,观测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及其与周围皮肤的供血情况。结果 :尺神经手背支的血供近侧端来自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 ,起始处外径为 ( 0 .9± 0 .3 )mm ;远端为第 4或第 3掌背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 ( 0 .6± 0 .2 )mm和 ( 0 .7± 0 .2 )mm。其神经支在神经束间和神经旁相互吻合成纵行血管网 ,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构成丰富的皮下筋膜血管网。结论 :以尺神经手背支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形成手背尺侧筋膜皮瓣 ,可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腓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新鲜成人尸体20具(40侧),行一次性全身乳胶灌注5具,全身动脉造影15具。通过直接层次解剖,应用图像分析和测量系统Scion image,对小腿前外侧区穿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螺旋CT扫描数据以DICOM格式输入Mimics图像工作站,对腓浅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三维重建。 结果 该区共有外径≥0.5mm的穿支(7.0±3.0)支,外径(0.7±0.2) mm,蒂长(3.3±1.7)cm,穿支的供血面积(33.0±8.0)cm2。腓浅动脉起始外径(1.2±0.3) mm,干长(5.6±1.8) cm,与中、下1/3处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吻合构成一条几乎不减少口径的血管链。 结论 腓浅动脉与腓浅下外侧动脉及腓动脉终末穿支相吻合构成的血管链供养小腿前外侧区皮肤,由此设计腓浅动脉穿支皮瓣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