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患者女 ,2 9岁。因左股骨下端外髁术后 9个月伴疼痛入院。 9个月前在外院行“左股骨下段外髁骨病灶清除术并植骨术”。查体 :左膝关节活动障碍 ,左膝外侧稍肿胀 ,局部皮温高 ,无静脉怒张 ,有一约 5cm手术瘢痕。X线片示 :左股骨下端外髁一大块骨质破坏区 ,骨皮质消失 ,其内可见小斑块状骨密度增高影 ,后侧可见一 3cm× 4cm软骨组织块影。ESR 8mm/ 1h ,碱性磷酸酶 6 4 6U/L(参考值 30~ 130U/L)。行骨肿瘤瘤段切除、异体关节成形术。病理检查 送检左股骨下段长 14 5cm ,瘤组织占据大部分骨髓腔 ,切面呈灰白淡黄色 ,局部凸入软组织部分…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一种表现较为特殊的桡骨远端尺侧纵形骨折,无论从其骨折受伤机制或表现上都不同于一般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现报道3例如下。 1病例介绍 例1,男,58岁。左腕部跌伤3天,肿胀疼痛伴活动受限。X线片显示:左桡骨远端尺侧纵形矢状面骨折,骨折通过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块向尺侧移位。给予经腕背侧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及前臂防旋石膏外固定。 例2,女,45岁。滑倒跌伤右腕。X线片显示:右桡骨远端尺侧纵形粉碎性骨折,骨折碎块无明显移位,行右前臂防旋石膏外固定。 例3,男,31岁。左腕摔倒致伤,左腕肿胀,腕背尺侧压痛明显,左前臂旋转功能受限。X线片显示:左桡骨下端偏尺侧垂直劈裂骨折,骨折块大小约1×2cm,骨折通过桡骨远端关节面。行远端骨折块切除。  相似文献   

3.
左胫骨中上段肿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6,25(1):57-58
一、病历摘要患者男,22岁。因左小腿不适于1991年9月就诊。X线示左胫骨上段局限性溶骨性改变,当地医院病理活检诊断为非骨化性纤维瘤。行刮除植骨术,术后局部复发,未予治疗。1993年11月27日该患者不甚摔倒致左胫骨中上段病理性骨折入院,X线检查示左胫骨中上段5cm×4cm×2.5cm溶骨性缺损,皮质变薄,无骨膜反应(图1)。于1993年12月8日手术,术中冰冻诊断为胜骨釉质瘤,行股骨中下段截肢术。二、病理检查送检标本为切除之左下肢,由膝上15cm处离断。胜前骸骨下方10cm处局部软组织肿胀。剔除软组织后见距膝关节11cm,距踝关节16cm处髓…  相似文献   

4.
<正> 某女,39岁,外伤后胸腰痛2年,排尿困难,下肢麻木,不能站立,检查诊断为胸12骨巨细胞瘤,进行分期切除骨巨细胞瘤人工椎体置换术,术后二年零四个月X片示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骨巨细胞瘤术前X线表现、病理分级与预后的关系,寻求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的60例骨巨细胞瘤的X线、手术方法、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巨细胞瘤的X线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理分级及预后,以瘤段骨切除体外灭活再植术疗效最佳,但手术复杂。结论术前可根据骨巨细胞瘤的X线分度或结合病理活检结果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18岁,因左上臂砸伤至肱骨干闭合性骨折,在外院行切开复位四孔钢板内固定术,术后七个月复查,X 线片示钢板弯曲,无骨痂生长,以左肱骨陈旧性骨折骨不连入院,拟行游离同侧旋髂深动脉为蒂髂骨移植修复肱骨骨不连,术中因解剖变异而更换血管蒂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13岁,左肘渐进性骨端突起伴左前臂弯曲畸形、功能障碍5年余就诊。患者在7~8岁时发现左肘关节骨端突起,否认外伤史,在当地卫生院曾拍左肘X线片诊断为“左桡骨头脱位”,未能复位。5年来左肘关节骨端突起和左前臂弯曲畸形逐渐加重,活动差。查体:一般状态好,心肺未见异常,左桡左肘关节骨端骨头向外后脱位于肱骨髁上后外皮下,左前臂向  相似文献   

8.
湘雅医院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成功最近,湖南医大附属湘雅医院从骨库中取用同种异体关节,并采用三维接骨板内固定,为一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成功地施行了同种异体半关节移植。34岁的杨细珍系邵阳市郊区农妇,因出现左大腿下部肿胀,渐行加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左股骨远...  相似文献   

9.
例1,患者22岁,未婚,月经不规则1年,腹部隐痛9个月,因左卵巢肿瘤扭转在外院行切除术。术中发现左卵巢肿瘤最大径为16cm,蒂部分扭转,呈浅黑色,质脆易碎,予以切除,右侧稍小,伴大量血液腹水。术后8d因病理诊断为颗粒细胞瘤转来我  相似文献   

10.
例1,女性,14岁,左大腿上段疼痛伴行走不适,无明显外伤史及其他诱因,病程中无发热、咯血及结核病接触史,影像学检查示左股骨粗隆处囊性改变.术中见肿瘤组织位于左股骨粗隆,有一5 cm×3 cm大小的囊性肿物,外院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并行内固定术.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左髋部疼痛,遂来我院就诊.X线示左股骨粗隆处溶骨性改变,伴渗透性边缘及骨膜反应.再次行病理检查怀疑骨肉瘤可能.例2,男性,59岁,意外跌倒后右大腿上段疼痛伴行走不适,病程中无发热、咯血及结核病接触史,X线示右股骨粗隆处囊性改变.术中见右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断端见一2.5 cm×4.5 cm大小的囊性改变,外侧皮质变薄,术后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遂行内固定及自体骨植骨术.术后3个月再次觉右髋部疼痛,遂来我院骨科就诊.X线示右股骨粗隆处髓腔见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区伴条纹状骨膜反应,再行病理检查考虑骨肉瘤可能.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33岁。右小腿上段疼痛一年余。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小腿上段疼痛,活动后加剧,伴轻度肿胀,当地诊断为类风湿,抗风湿治疗无效。1年前在当,地医院就诊,X线和MRI显示慢性骨髓炎可能性大,抗炎治疗疗效不佳,行右胫骨上段活检术,取纵行骨块,大小2.0cm×0.5cm,病理诊断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经表阿霉素、顺铂化疗4d,疼痛消失。患者2006年3月17日来我院就诊,X线、CT、MRI提示右胫骨上段骨质破坏,恶性瘤可能性大。体检:患者右膝关节屈伸活动不受限,周围皮肤色素沉着,右小腿上段轻度肿胀,有深压痛,骨擦感(+)。局部皮肤未见表浅静脉怒张,皮温略高。X线显示右胫骨骨髓腔中段膨胀增粗,密度低,呈溶骨性改变(图1)。MRI显示右胫骨上段骨皮质变薄,一侧骨皮质连续性中断,可见钙化影,周围软组织侵犯(图2)。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10岁.因摔伤后右上肢疼痛、肿胀、活动受限15 d,四肢正侧位X线片发现多发骨破坏,于2010年10月20日入院.既往6年前曾因右下肢活动无力行右下肢及右肱骨正侧位X线片检查后,诊断为"右肱骨、右股骨非骨化性纤维瘤".并行肿瘤刮除植骨术治疗.体检;患者智力正常,全身软组织内未触及明确包块.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15岁.2017年7月因右膝关节活动后疼痛3个月余,肿胀1个月入院.X线示右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质破坏(图1),骨扫描提示除上述2个病灶外,骨骼其他部位也有放射性物质浓聚.遂行 PET-CT检查:右髋臼、右股骨远端、右胫骨近端、左股骨近端、左腓骨头异常代谢活跃.  相似文献   

14.
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一家系1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证者(Ⅲ1) 男,29岁.出生后开发现两肘关节处有枣样大小的硬性肿块,10岁左右逐渐长大,导致尽骨变曲,左桡骨头病理脱位,后手术切除,诊断为骨软骨瘤。随着个体生长发育,8-9岁时两腿膝盖胫骨端有骨性隆起,X线显示:左膝盖内侧骨性肿块(图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疗效,分析肿瘤复发及影响肩关节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纳入2002年1月—2015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六○医院、天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4个骨肿瘤治疗中心临床资料完整、初次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时间超过36个月的27例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男15例,女12例;首诊时年龄18~55 (33.1±12.2)岁。Campanacci分级 Ⅱ级17例,Ⅲ级10例。其中17例发生病理性骨折,14例合并移位,3例有骨折线、无移位。14例采用囊内刮除术治疗,其中3例刮除、11例切刮;骨缺损采用自体植骨2例、自体加异体植骨1例,异体骨植骨3例,骨水泥填充8例,其中10例患者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13例采用瘤段切除肩关节重建术治疗,其中半肩关节置换10例,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髓内钉固定3例。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标准评估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之间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率、上肢MSTS评分,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和肿瘤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均获随访36~180 (92.4±38.9)个月。刮除术和瘤段切除术中各有1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1/14和2/13(P=1.000)。4例瘤段切除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总的并发症发生率14.8%(4/27),其中2例大段异体骨吸收(1例伴肿瘤复发)行半肩关节置换术,1例半肩关节置换后肩关节半脱位,1例术后5年假体松动外露再次手术更换骨水泥型假体进行翻修;囊内刮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瘤段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有无病理性骨折与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无相关性(r=-0.037, P=1.000),Campanacci分级与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相关性 (r=0.482, P<0.05);有无病理性骨折、不同Campanacci分级、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局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刮除术术后肩关节功能明显优于瘤段切除术(P<0.01)。结论 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相比较于其他部位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采用刮除术或瘤段切除术后复发率较低,刮除术后肩关节功能明显优于瘤段切除。由于瘤段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瘤段切除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后骨吸收等问题,建议尽可能地选择囊内刮除手术作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55岁.20年前右腕部不明原因出现肿物,逐渐增大,疼痛明显,于外院行肿物切除、植骨及内固定术.5年前右腕部再次出现肿物伴不适,在89医院行"内固定物取出,病灶清除术",病理诊断为"副脊索瘤".最近患者右腕部又出现肿物,伴疼痛及右腕关节活动受限.查体:右手背桡侧见一8 cm长手术瘢痕,右前臂远端外侧见一不规则肿块,大小5 cm×4 cm,质韧,边界不清,无活动度,触痛明显,右腕关节最大活动度约10°,右拇指内收功能受限,曲伸外展功能不佳,余指活动良好.MRI显示:右腕关节外侧偏前方不规则异常信号,边界尚清楚,边缘欠光整,病变内可见间隔,邻近骨质呈侵及征象,病变周围软组织结构较紊乱.入院后行"病段扩大切除、受累骨组织体外乙醇灭活回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中见肿瘤约4 cm×4 cm,灰白半透明结节状,位于桡骨及舟骨之间,侵犯桡骨远端,并沿大鱼际两侧蔓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扩大刮除植骨与瘤段切除重建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影响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5例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7例,确诊年龄为(39.85±11.59)岁。根据肿瘤发病部位及影像学分型,结合骨巨细胞瘤中国协作组成员单位(GTOC)评分,分别对患者采用扩大刮除植骨(15例)或瘤段切除重建治疗(20例)。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辅助行走时间、短期并发症及末次随访下肢功能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肿瘤复发情况。对比分析病理性骨折、骨肿瘤国际保肢协会(ISOLS)股骨近端肿瘤分区、Campanacci分级、手术方式及肿瘤体积,对患者肿瘤转归及下肢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随访4~60(33.50±16.65)个月,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8个月死于其他原发肿瘤转移恶化,1例术后6个月意外死亡。末次随访时,术前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术后下肢功能MSTS评分为(20.00±3.33)分,低于未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的(22.88±3.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1, P<0.05)。扩大刮除植骨术中出血量(316.55±80.35)mL,低于瘤段切除重建术的(384.53±76.3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30, P<0.05);扩大刮除植骨术后短期并发症2例,瘤段切除重建术后8例,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7, P<0.05)。手术方式、是否存在病理性骨折、ISOLS分区、肿瘤体积及Campanacci分级对肿瘤复发情况的影响无组间差异(P值均>0.05)。结论 扩大刮除植骨与瘤段切除重建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可获得相似的下肢功能恢复效果,肿瘤复发率亦无差异;但瘤段切除重建手术创伤较大,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发生病理性骨折,对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院30多年来收治良性软骨母细胞瘤2例,1例男性,16岁,另1例女性,16岁,现将其中1例术后2年3个月后复发患者报告如下。病例报告患者,男性,16岁。于1983年渐感左髋部酸胀疼痛,间歇性发作,1984年1月18日外伤后症状加剧,不能行走而入院,X线片示左股骨颈囊性变伴病理性骨折,左股骨颈肿块活检为良性鞔骨母细胞瘤。行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对深低温冷冻保存的同种异体骨关节在与宿主骨结合部行部分脱钙处理对其与宿主骨愈合的影响。方法从健康新西兰兔截取近端桡骨骨关节2cm,去除软组织及骨髓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实验组行桡骨骨关节远端5mm部分脱钙:4℃下桡骨骨关节远端5mm浸入0.6mol/L HCl中脱钙4h,去离子水反复冲洗;对照组不行脱钙处理。用10%的二甲基亚砜浸泡30 min后,冷冻保存1月后使用。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近端造成2cm骨关节缺损模型,左侧为实验侧,右侧为对照侧,分别移植深低温冷冻并且远端部分脱钙的异体骨关节以及单纯深低温冷冻的异体骨关节。在术后1、2、3个月时做大体标本、X线、ECT以及组织学检查,观察异体骨关节与宿主骨结合部。结果实验组X线和组织学评分在术后1、2、3个月时均高于对照侧,差异具有显著性。ECT显示术后第1个月骨代谢活跃,2、3个月有下降趋势,实验侧部分脱钙段骨代谢高于周围骨及对侧对照侧。结论在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关节与宿主骨结合部行部分脱钙有利于异体骨关节与宿主骨的愈合,适合大段骨关节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denosumab治疗前后组织学形态与分子表型的改变。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10例经denosumab治疗的骨巨细胞瘤病例,行光镜观察。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进行H3.3、RANK、RANKL的表达检测,采用Sanger测序法检测H3F3A基因的突变类型。结果10例患者包括女性6例,男性4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发病部位在骶骨有5例,在股骨、桡骨、胫骨、肩胛骨及髌骨各有1例。术前使用denosumab治疗3~6个月。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5、6、11、14个月复发,其余术后经随访4~24个月未见复发。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表现为巨细胞消失伴显著的新骨形成。治疗后复发病例表现为经典巨细胞瘤结构的复现并伴有denosumab治疗后的成骨形态。免疫组织化学H3.3染色10例均显示治疗前后一致性的瘤细胞核表达,RANK表达于多核巨细胞与单核细胞,RANKL表达于肿瘤细胞。Sanger测序显示所有病例均存在H3F3A G34W突变。结论通过对denosumab治疗前后骨巨细胞瘤组织形态及RANK、RANKL、H3.3免疫表型辅助分析,显示骨巨细胞瘤的细胞组成,并能对denosumab的治疗机制进行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