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院内生命救援队在住院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抢救中的作用以及工作流程。方法:选择生命救援队成立前后住院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病例80例,分为救援队研究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及心肺复苏具体操作时间及复苏成功患者瞳孔缩小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复苏成功率、除颤开始时间、开放气道时间、复苏用药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抢救成功患者在瞳孔缩小时间、自组循环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立院内生命救援队并积极参与抢救发生心跳呼吸骤停时的住院病人,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1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与急救措施,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研究组针对性护理干预。统计对比两组抢救成功率及生命体征恢复时间。结果研究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心律恢复用时、自主循环恢复用时、自主呼吸恢复用时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急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促使生命体征及早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对住院患者的抢救,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救治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50例.分别采用常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及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进行抢救,回顾性分析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开展前后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实施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时间,并作统计性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实施心肺复苏、除颤时间极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1),气管插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能够改善医护人员的抢救工作的效果,提高挽救患者生命的几率,同时降低抢救患者所消耗的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4.
郑瑞春 《吉林医学》2014,(9):1836-1837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抢救流程规范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分析实施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前抢救的42例心跳骤停患者临床资料,设为对照组;分析实施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后行心肺复苏患者42例临床资料,设为试验组,分析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并比较心肺复苏时间、除颤时间及气管插管时间。结果:试验组42例患者中,抢救成功25例,占59.5%,高于对照组的13例(30.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肺复苏时间、除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分别为(1.98±0.85)min、(1.58±1.08)min、(2.85±1.24)min,均短于对照组的(3.52±1.59)min、(3.69±2.56)min、(4.59±1.5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缩短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时间。  相似文献   

5.
葛小敏  孙建华  孙艳萍  顾红军  李玲 《吉林医学》2012,33(28):6176-6178
目的:探讨规范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后,对医院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2008年3月~2008年7月进行规范化的心肺复苏培训,回顾分析2005年3月~2008年3月200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以及2008年8月~2011年8月200例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分别为培训前组和培训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模拟考核心肺复苏抢救流程,采集固定的200名医护培训前后实施心肺复苏、除颤、气管插管的时间,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两组统计学差异。结果:培训后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培训前组,实施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的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规范化的心肺复苏抢救流程使抢救工作更加有效,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提高了医院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郝明霞 《当代医学》2016,(16):27-28
目的:分析面罩联合插管在急诊抢救老年心肺复苏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老年心跳骤停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面罩治疗,研究组面罩联合插管治疗,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检测指标水平、自主循环恢复情况、复苏成功率及存活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60.00%比对照组37.50%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AP与SpO2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自主循环恢复率、CPR成功率及存活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跳骤停老年患者于心肺复苏早期予以面罩联合插管,有助于其自主循环恢复,并提高CPR成功率与成活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杨惠芳  吴暐  贾俊海 《甘肃医药》2009,28(5):374-375
目的:分析院前心肺复苏(CPR)病例的抢救经过,总结其中的经验,探讨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途径和方法。方法:对院前复苏的58例呼吸心跳骤停病例从复苏开始时间、临床急救措施、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分析。结果:58例院前呼吸心跳骤停病例,复苏成功6例,成功率10.3%。结论:影响院前CPR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与呼吸心跳骤停的基础病、呼吸心跳骤停的时间、尽早的正确的CPR及除颤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紧急气管插管的技术在院前急救中应用的经验,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及抢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期间在院前急救中抢救151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71例心跳、呼吸骤停成人患者采取现场气管内插管措施后对其抢救成功的影响。结果:现场实施紧急气管内插管可提高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早期、插管时间短,复苏成功率高。结论:院前急救人员应掌握并根据现场情况及时施行经口气管插管术对保证进一步心肺复苏,提高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心肺复苏的抢救与护理对策。方法:对56例小儿心肺复苏患者进行抢救与有效的护理。结果:5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经复苏囊加压给氧,后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并辅助徒手心脏按压,经静脉或气管应用常规心肺复苏药物有38倒恢复自主呼吸病情稳定,4例经抢救虽恢复心跳,因疾病或家属原因,放弃或转院治疗,14例死亡,其中10例因入院时心跳停止,复苏无效。结论:小儿心跳骤停早发现,判断准确,采取及时有效的抢救方法能进一步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年1月至2004年3月间院内及院外急救的40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40例心跳骤停患者中,院内心肺复苏成功2例,院外无一例复苏成功,复苏成功率5%。结论 心跳骤停患者抢救成功与否与抢救人员抢救水平,抢救人员分开协调能力,抢救开始时间,抢救措施正确与否,能否早期除颤,有无先进的急救设备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急诊科应用心跳骤停抢救流程的效果。目的:以心跳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在急诊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2例于2014年2月~2016年8月至本院急诊科治疗的心跳骤停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按照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实施抢救,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抢救方法,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2组患者在呼吸心跳停止时间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有效抢救参与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41.9%(13/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1%(5/31),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在急诊科室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其在提高抢救成功率、优化抢救程序、规范抢救措施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症毒品中毒致呼吸心跳骤停抢救复苏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和日本急救医学会的心肺脑复苏实施的3阶段9步骤和大剂量的纳洛酮抢救1例重症毒品中毒致呼吸心跳骤停10min的患者。结果 复苏成功,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恢复较差,其他效果均可。结论 抢救重症毒品中毒致呼吸心跳骤停的关键主要取决于呼吸心跳骤停的时间,抢救步骤的正确及时和复苏药物以及纳洛酮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王宁 《中原医刊》2009,(18):27-28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0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实施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吸氧,心肺复苏药物应用等急救措施。比较不同疾病类型、不同复苏时间、是否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异同。结果不同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病因、不同复苏开始时间、电击除颤的早晚、有无气管插管,其抢救成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围心搏骤停期患者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心肺骤停的早期信号,这将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患者的病因、复苏时机、复苏措施均与心肺复苏成功率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西宁地区有效人工通气建立的时机与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关系.方法:收集55例西宁地区呼吸心跳骤停行心肺脑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呼吸心跳骤停至成功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有效人工通气的间隔时间,分两组,即A组《5min;B组》5min.比较两组中各期的复苏成功率.结果:两组间三期复苏成功率均有显著差别(P<0.05或P<0.01).结论:西宁地区及时有效的人工通气是心搏骤停CPCR成功的关键,5min内行有效人工通气可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心跳呼吸骤停是机体的危急状态,是急诊科最危重的疾病,急诊护士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并在复苏过程中最佳配合医生才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我科从2002年1月~2006年6月,对院内院外心跳呼吸骤停患者109例进行心肺复苏,其中成功抢救了46例,抢救成功率42·20%,现报告如下。1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ICU萨勃心肺复苏机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50例(试验组)及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50例(对照组)的疗效,两组均同时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手段,包括药物及电除颤治疗.结果:试验组复苏成功40例,成功率80%;对照组复苏成功25例,成功率50%,试验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90,P〈0.01).结论:ICU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可以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徐之斌  陈亚想 《吉林医学》2012,33(2):256-257
目的:探讨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急诊接诊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50例,均实施院前急救心肺复苏,观察心脑血管疾病、开始实施复苏时间、电除颤、人工气道是否实施插管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与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 min内实施复苏成功率显著高>6min分钟实施复苏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电除颤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未除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插管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未插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快实施院前急救心肺复苏、实施电除颤、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10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提高临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1月-7月份23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高频率、高深度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并配合立刻气管插管无创通气或机械通气的抢救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患者抢救成功13例,成功率为56.5%.在本院治愈出院4例,治愈成功率为17%.结论:2010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提高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采用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1].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以及尽早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重新恢复自主循环为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CPR)成功急救的技术.迅速准确判断且抓住心跳呼吸骤停5 min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提高心肺复苏(CPR)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CPR)后静脉尿激酶溶栓临床疗效观察。方法:AMI并发呼吸心跳骤停CPR成功患者1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例,心肺复苏后即刻静脉给予尿激酶150万U,30分内静脉注射;对照组6例,在心肺复苏后予除静脉溶栓外的积极抢救治疗。结果:治疗组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例数,24小时存活例数和出院存活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AMI患者心肺复苏后进行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率、24小时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缩短自主循环、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且不增加继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