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赵瑞军  史富安  朱白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153-153,15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昼夜节律性。方法:将1d(24h)分为4个时间段:即1:00~6:00、7:00~12:00、13:00~18:00、19:00~24:00,分析患者发病的时间特征。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以7:00~12:00发病者最多,约占58.8%,19:00~24:00次之,约占20.3%,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在各时间段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有显著昼夜节律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患者(IP组)。与72例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患者(NP组)进行有关项目的比较。结果:IP组在心肌梗死面积、CPK及CPK-MB峰值、killip2级以上泵功能衰竭、某些心律失常、住院病死率方面明显低于NP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主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及猝死。其临床决策的正确性、实效性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预后,硝酸酯类药物目前仍是ACS治疗中最常用的一类药物。  相似文献   

5.
刘斌  Abdulla Raed 《安徽医药》2005,9(8):612-613
目的分析也门卡登地区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合作协会统一设计的病例记录表(CRF),收集急性心肌缺血入院病人的资料,记录病人主要临床特征和院内事件.结果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58例,平均年龄54.8岁,男性占68.2%.入院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94.8%,非Q波心肌梗死5.2%.就诊时仍有胸痛者63.7%;心电图异常者91.2%,其中56.4%为相邻导联ST段压低≥2 mm.住院期间溶栓治疗8.6%,硝酸酯剂93.1%,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分别是55.1%和96.2%,冠状动脉造影12.1%,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3.4%,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8.0%.院内发生重要并发症11.2%,其中死亡3.4%.结论也门卡登地区急性心肌缺血病人以不稳定心绞痛就诊为多.住院期间由于条件设备受限,以硝酸酯剂,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率相对较高,PTCA和CABG治疗率较低.主要死亡原因为严重心律失常或猝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和介入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住院患者16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 UA 78例,NSTEMI 84例。结果临床特征:(1)两组高发病率均为男性,且发病人数2倍于女性。发病高峰男性50~60岁,且 UA 组高峰持续20年,女性 UA 组较男性延迟10年,NSTEMI 组较男性延迟20年。70岁以后两组发病人数、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两组患病人数相当。(2)冠心病病史:UA 组≤1年48例(61.5%)、>1年30例(38.5%);NSTEMI 组≤1年67例(79.8%)、>1年17例(20.2%)(t =2.915、-2.743,均 P <0.01);其中在发病≤1 d 的亚组中,UA 组5例(6.4%),NSTEMI 组25例(29.8%)(t =4.066, P <0.01)。(3)OMI 病史分别为:UA 组18例(23.1%),NSTEMI 组8例(9.5%)(t =-2.533,P <0.05)。冠心病病变:(1)支架治疗:78例 UA 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71例(91.0%);84例 NSTEMI 患者,直接 PCI 治疗63例(75.0%);(2)单支病变:UA 组支架治疗18例(11.1%),NSTEMI 组10例(6.2%)。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309,P <0.01)。院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162例患者,院内死亡3例(1.9%),均发生在 NSTEMI 组(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单侧=2.838,P <0.05)。结论NSTEMI 存在心源性猝死,需住院治疗。矫正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治疗的重点,如药物无效,可以支架治疗。  相似文献   

7.
C反应蛋白含量测定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燕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972-97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共40例,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P)组(B组)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C组)15例,正常对照组(A组)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免疫沉淀散射比浊终点测定法检测60例入选对象的血清CRP浓度,并记录4周内所有患者的病情转归情况。结果:ACS两组中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MI组CRP水平高于UAP组(P<0.05);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CRP水平相对高者病情转归及预后差,相对低者病情转归及预后良好。结论:CRP是ACS发生的一种危险因子,并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病情转归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的新机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心绞痛。共同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侵蚀,或者同时伴有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是导致冠心病以及心血管病死亡的重要原因[1~3]。有关ACS的发生与发展尚不清楚,现多认为,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并非冠状动脉十分狭窄的基础上,粥样斑块破裂血管痉挛和随之发生的血小板黏附、聚集及继发性血栓形成是ACS发生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4,5]。其中粥样斑块破裂又被视为ACS发生中最主要的始动环节。  相似文献   

10.
王女士在回家途中突然感觉头晕、心慌、四肢无力,第2天去医院检查,心电图显示有心肌缺血。王女士很不解,自己脸色红润,从来不曾有贫血,怎么可能患上此病?究竟什么是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脏的供血不是一成不变  相似文献   

11.
张会敏  陈满华 《河北医药》2006,28(6):497-49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系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激破裂所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两种临床状态.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又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一系列临床病征。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形成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非ST段抬高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随着人们对ACS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认识的逐渐深入,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始终是心血管领域中的一个难题。胸痛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而常用的临床诊断方法如物理检查、心电图及实验室生化标志物检测等,既缺乏敏感性又缺乏特异性。典型的心绞痛患者既可能有严重的三支冠脉血管病变,也可能血管完全正常,急性冠脉综合征一词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不稳定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心源性猝死(SCD)的病因、诱因、预防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门诊和住院心源性猝死患者56例,找出与猝死有关的病因、诱因和预防方法.结果 (1)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猝死与左心功能有关;(2)不稳定心绞痛(UA)的猝死皆非冠心病监护病房(CCU)患者;(3)心力衰竭的猝死与低钾、大心脏、重度腹型肥胖有关;(4)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猝死与延迟送院,未及时确诊与治疗有关.结论 (1)用Killip分级评估AMI患者的泵功能,及早发现和治疗左心功能不全;(2)评估UA、心力衰竭的高危患者,入CCU监护,CCU监护减少心源性猝死,晚入院的ACS患者属高危患者;(3)对低钾的心力衰竭患者避免大剂量利尿等;(4)CHD患者要预防缺氧.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或猝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血小板的激活在ACS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是核心,将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自然病程有良性影响,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减少复发。本文阐述ACS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17.
赵显能  郑文武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4):3398-340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主要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非Q波性心肌梗死(NQMI)、Q波性心肌梗死(QMI)和冠心病猝死(SCD).目前又根据ACS中UAP、NQMI和QMI的病生理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的有所不同又将ACS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在病理改变方面均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冠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致,约占冠心病的30%.各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及不同的预后,危害甚大,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我国人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40岁后发病率开始增加,男性多于女性,且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早期诊治ACS,挽救濒死的心肌是治疗的关键.就近年对AC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韩殊  王保小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10):750-751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将64例在临床上确诊为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共用14d。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共用14d。结果:治疗组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显效0例,有效20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供血的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急性荨麻疹伴急性心肌缺血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征候群,主要有3种表现形式:①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AMI)。②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③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基本病理基础是以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为特点,大多数死亡病例死于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