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导管法射频消融顽固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只用1根大头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早)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右室流出道顽固性室早患者105例,男46例,女59例,年龄22~65岁,平均(39.3±10.9)岁,病史3~14年,平均6.8年,其中3例合并有右室流出道室速,有1例为双源性右室流出道室早,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体表心电图确定为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采用1根大头电极以起搏标测法确定消融靶点。以室性早搏在放电后消失为消融成功。结果:消融即刻成功率为100%,随访半年无一例复发,亦无其他任何并发症。结论:单导管消融顽固性右室流出道早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李凯   《中国医学工程》2013,(8):31-31
目的探讨经肺动脉及右心房切口行右室流出道疏通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6例右心室双腔心或单纯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法洛四联症患者,经肺动脉及右心房切口,进行右室流出道疏通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心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超声心电图显示右室流出道疏通效果满意,压差低于20 mmHg,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体力均得到恢复,复查超声心电图显示没有出现右室流出道再梗阻或室壁肥厚,压差进行性缩小或者消失。结论经肺动脉及右心房切口行右室流出道疏通术,明显促进术后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右心部位起搏对患者左心功能影响.方法:选择置入DDD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20例,分别用超声测定窦性心律、右心房(右心耳)、右室心尖部起搏3种情况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心输出量(SV)及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结果:3种部位起搏左心功能均有差异(P<0.05),右室心尖都起搏较窦性心律时心功能下降最明显,右心耳起搏较窦性心律时心功能下降次之.结论:不同部位的右心起搏可明显影响左心功能,窦房结起搏时心功能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2例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及3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分别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搏标测法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消融室速或室早,术后随访3个月-2年,无一例复发。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或室早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的昼夜发作规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的昼夜发作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患者在基础状态进行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分别记录24h中每小时内心律失常发作频数及平均心率,了解室速,室早发作的昼夜规律,结果:基础状态下,室速,连发室早,平均心率在24h内呈不均一分布(P<0.001),其发作规律呈白天多,夜间少,单个室呈不均一分布,但整个差异无显著性,平均心率与室速,连发室早互正相关,单个室早与平均心率无相关性,结论:左室流出道室速患者24h内室速,连发病早呈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提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速的发生与交感迷走神经平衡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搏螺旋电极永久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安装起搏器患者,随机分成了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螺旋电极起搏组及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对比其起搏参数及心功能情况。结果:所有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两组间起搏参数无明显差异,6个月后流出道室间隔组心功能无明显变化,心尖部组心功能变差。结论:流出道室间隔起搏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减轻少了对起搏后心功能的损害,且起搏参数稳定、理想,其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导联移行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导管射频消融术(金标准)治疗成功的295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与77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观察左、右室流出道室早及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早的胸导联移行情况,比较胸导联移行≥V3及胸导联移行指数≥0对诊断右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胸前导联移行≥V3对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早的诊断敏感度。结果: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的移行分数及移行区指数分别为1.71±0.78、4.22±0.67、-1.48±1.31、0.56±0.72。胸前导联移行≥V3与胸导联移行指数≥0对诊断右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5%、93.51%、80.38%、97.84%、51.43%及93.56%、90.91%、93.01%、97.53%、78.65%;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区、中间隔区、前间隔区、游离壁区的胸导联移行分数分别为3.65±0.82、3.76±0.54、4.53± 0.65、4.75±0.66;胸导联移行≥V3对诊断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区、中间隔区、前间隔区、游离壁区的敏感度分别为56.52%、66.67%、89.11%、91.18%。结论:与左室流出道比,右室流出道室早胸导联移行比较晚,常在V3及之后导联出现。胸导联移行指数≥0提高鉴别的阳性率。对于右室流出道内位置靠前的游离壁区及前间隔壁此标准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研究不同起源部位室件早搏合并心肌缺血状况.方法 应用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482例室性早搏患者,比较不同部位室性早搏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结果 右室流出道、左室流出道早搏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分别为51.83%和50.00%;右室心尖部、左室心尖部早搏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分别为50.88%和73.81%;右室下部早搏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为58.62%;左室侧壁早搏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为70.83%;右室早搏、左室早搏总计合并心肌缺血发生率分别为52.81%和62.57%.结论 室性早搏半数或半数以上合并心肌缺血;左室早搏比右室早搏合并缺血率高;左室心尖部和侧壁早搏合并心肌缺血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疗效观察和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海波  张丰富  罗骏  陈绍良 《海南医学》2006,17(12):109-110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可能性及效果.方法 选择52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采用起搏标测法,以心室起搏时12导联心电图与其临床室性早搏的图形完全一致作为消融靶点,以放电后①早搏在10s内消失;②出现同形早搏先增多后消失;③出现短阵性同形室速为消融有效标志,以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30min内无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出现为消融终点.结果 49例患者取得即刻成功,术后随访发现消融成功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所有病例无新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1例标测过程中出现心包填塞,经心包穿刺引流后康复.结果 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并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治疗左室假腱索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将16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左室假腱索且均为频发室性早搏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自拟中药方及心律平口服,治疗14天后观察疗效。结果中药组与心律平组治疗后比较,中药组从临床症状、早搏发生的次数及心功能等方面均优于心律平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对左室假腱索的患者的左心功能有显著影响,从而使机械牵拉力度减小,抑制了早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29±11)岁,全部患者经超声心动图、ECT、心肌酶学等检查均排除器质性心脏病,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均示频发室早,且所有患者均有临床症状。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术中先行常规电生理检查,采用起搏标测(对比室早与起搏的12导心电图QRS形态完全一致)或激动顺序标测(最早激动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至少25 mS),采用4 mm温控消融电极。成功标准:室早消失,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反复刺激(S1S1、S1S2、S1$2S3)均不能诱发出室性早搏。每例患者术后3个月均随访动态心电图。结果室早位于右室流出道者6例,右室心尖部1例,左室间隔部1例,左室流出道1例。术中输出功率30-50 W,消融时间(180±90)s。8例成功,1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者术中放电后早搏消失,但停止放电后早搏又复出现,反复消失出现,考虑早搏起源部位较深,放弃消融。术中无任何并发征发生。术后3个月动态心电图随访示早搏数均<30个/24 h。结论大多数特发性室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采用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高,风险小。对于症状明显、发作频繁且抗心律失常药无效或不能耐受者可选择该方法。该方法创伤小,如果一次不成功,可再次或多次进行治疗。但应当注意,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多次放电有导致心肌穿孔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顽固性室性早搏(VPC)的射频消融(RFCA)治疗效果及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对10例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9例右室流出道室速(IRVT)及22例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早搏、2例左室流出道(LVOT)室性早搏,分别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及起搏标测法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43例患者术中,总成功率为97.7%,室速成功消融率19/19(100%),室早成功消融率23/24(95.8%),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术后随访3-40mo,室速无复发,室早消融复发率低1/23(4.3%)。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或室早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CARTO(三维电解剖标测)与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对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导管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122例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早患者,其中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89例,CARTO指导消融33例,比较两组靶点标测时间、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总时间,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即刻成功率分别为91.0%(81/89),93.9%(31/33),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2±12)个月,常规标测组复发7例(7.9%),CARTO标测组无复发.与常规电生理标测比较,CARTO标测组靶点标测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总时间均明显缩短.结论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无效的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CARTO指导射频消融相对常规消融方法手术成功率有明显提高,能显著减少X线曝光时间,但花费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右室起搏对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 采用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及超声多普勒方法观察右室起搏前、后 (2小时、12周、4年 )病人的血液动力学及形态变化。结果 右室起搏 4年后临床症状、心功能、血流动力学及形态学均显著改变 ,尤其二尖瓣前向运动 (SAM)、左室流出道 (LVOT)血流速、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 (LVOTG)、左室舒张末压 (LVEDP)、心输出量 (CO)及心脏指数 (CI)改善更为显著 (P <0 .0 0 1) ,肥厚的室间隔显著变薄 (P <0 .0 5 )。结论 右室起搏能显著地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 ,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 ,其远期疗效显著 ,并发现能逆转肥厚的室间隔及左室游离壁 ,改善LVOT梗阻。  相似文献   

15.
不同部位右室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右室心尖部起搏及右室流出道起搏对远期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8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20例)与右室流出道起搏组(18例),随访术后不同时期两组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E/Ea及左室Tei指数并进行比较;比较两组起搏的QRS时限,并与Tei指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左室内径较术前增大,且随着植入时间的增加有增大趋势;左室射血分数则较术前下降;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左室内径及射血分数较术前无明显下降;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12个月、18个月二尖瓣E/Ea较右室流出道起搏同期增大、Tei指数亦增大。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心电图QRS时限均有所增加,右室心尖部起搏组QRS时限为(92.48±16.55139.5±19.42,<0.01);右室流出道起搏组QRS时限为(98.29±16.76 128.94±21.36,<0.01),但前者QRS时限增宽幅度要大于后者(49.27±14.74 32.6±11.03,<0.01)。不同起搏时,QRS时限与Tei指数呈正相关(=0.584,<0.01)。结论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小。超声心动图是评价不同起搏位置对心脏结构及功能影响的客观、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巴英文 《中国医药导报》2007,4(4X):112-112,153
目的:探讨心脏结构与心功能相互作用的关系。方法:2006年7月一2006年12月应用超声方法测量了29例正常人和50例肺心病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心功能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扩大,主肺动脉增竞,右室流出道与左房比值增大;右室右房增大,左室与右室内径每项比值变小;右室前壁与室间隔增厚;右心输出量增加,但射血分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左室心输出量、射血分数正常;二尖瓣、三尖瓣E峰流速低,E/A〈1,二尖瓣A峰速度变化不明显。三尖瓣A峰流速明显增高;平均肺动脉压增高。结论:肺心病患者右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减低;左室收缩功能正常,舒张功能降低;均与肺动脉高压增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有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D)≥55mm,有反复心功能不全病史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右室双部位起搏分别植入右室流出道电极、右室心尖部电极、右房电极,术中测试各项参数,术后观察12个月心脏功能。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2个月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LVEDD、心胸比率改善较术前有显著差异。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效果明显,改善心脏功能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右室不同部位起搏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进一步明确最佳心室起搏部位。[方法]入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47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4例)植入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心尖部组,B组(23例)植入临时起搏电极至右室流出道,其后两组患者均植入永久起搏电极至右室高位间隔部。比较不同部位起搏下的每搏量(SV)、左室舒张末期直径(L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以及QRS波时限的差异。[结果]右室流出道与心尖部起搏比较,LVEF和SV值略有改善P=0.071,P=0.043,LVD和LAD,以及QRS波时限变化不大。高位间隔和右室心尖部起搏比较,LVEF值、SV以及QRS波时限明显改善,P值分别为0.007和0.002以及P<0.001;LVD和LAD无变化。高位间隔和右室流出道起搏比较,LVEF值和SV以及QRS波时限有所改善,P值分别为0.017和0.014,以及P<0.001;LVD和LAD无变化。[结论]高位间隔起搏明显优于流出道和心尖部起搏。而流出道起搏略优于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术前诊断右室流出道狭窄的意义及超声检查技巧。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单纯右室流出道狭窄及合并室间隔缺损病例34例,每例患者均在术前进行详尽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右室流出道狭窄的解剖部位、狭窄程度及范围,确定是否合并有室间隔缺损,并详细描述缺损情况及合并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追踪随访手术结果,与超声所见对照,总结超声检查的经验技巧。结果超声诊断单纯右室流出道狭窄3例,右室流出道狭窄合并室间隔缺损31例,与手术结果所显示的右室流出道狭窄的部位及范围基本相符,左室流出道狭窄部位及范围与超声描述基本一致。其中,超声心动图漏诊 VSD 1例,误诊 VSD 1例。结论超声心动图能较准确地诊断单纯右室流出道狭窄及合并室间隔缺损,是术前诊断的首选检查,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在法洛四联征根治术中采用带瓣牛颈静脉血管片(BJVP)重建右室流出道的经验。方法:法洛四联征均行Ⅰ期根治手术且术中应用带瓣牛颈静脉跨瓣环补片重建右室流出道病人5例。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1例,均随访3个月,无术后早期死亡及并发症,紫绀均消失,活动量增加。术后10天、1个月、3个月复查彩超示:5例均无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及主肺动脉部位血栓形成及狭窄梗阻,肺动脉瓣均为少量反流。结论:法洛四联征根治手术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应用带瓣牛颈静脉跨瓣环补片重建右室流出道近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