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充分认识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校园课外活动对医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危险自救能力教育,来加强医学生生命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学模式的兴起呼唤医学院校实施以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死亡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生命教育,其目标包括有认清生命本质、尊重生命存在、创造生命价值。要通过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探寻生命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等方式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促进医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死亡态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意义量表和死亡态度问卷,对757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得分不高,平均分为(99.29±17.37);多数医学生偏向于中立接受死亡,其均分(3.90±0.77)接近4分;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与死亡恐惧、逃离接受及趋近接受死亡显著负相关,与中立接受显著正相关;医学生生命意义感得分进入死亡态度的回归方程.结论: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与死亡态度显著相关,并对其有较为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意义及原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死的质量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医学生是未来进行死亡教育和提供各种临终服务的主力军 ,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针对医学生的特点坚持理论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健康教育与死亡教育相结合、重点教育与普遍教育相结合、医学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 死亡教育进课堂的迫切性根据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人们在解决了生的问题后 ,自然要关注死的问题。我国每年有 70 0多万人死亡 ,其中绝大部分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对医学生死亡教育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且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概括了国内外死亡教育发展概况,总结了近五年我国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研究成果,从医学生对死亡教育的需求、针对医学生开展死亡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方式及内容、现存的问题做一述评,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关于死亡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登蔚 《医学教育》1990,(10):14-17
本文提出了在人民群众以及医学生、医务工作者中进行死亡教育的问题;前者是普及性教育,后者是专业性教育。作者建议,逐步创造条件,建立一门新学科——“死亡学”,并将它列入我国医学教育计划之中。如何看待、认识死亡是死亡学和死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就此提出了“死亡是医学和哲学的永恒主题”、“生与死的辩证观”、“死亡是一种美”等观点,并给予一些阐述,这对于创建死亡学学科和开展死亡教育或许不无借鉴。  相似文献   

7.
从伦理角度阐述死亡教育对军事医学院校学生的特殊意义,接受过系统、专业死亡教育的军校医学生能在军事行动中引导士兵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帮助士兵克服战斗应激反应(CSR);能自发做到公正对待战俘;能有效提升临终关怀的质量。所以死亡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贯穿整个医学本科教育的始终,甚至延续到继续教育阶段,教学方法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教学手段应因材施教,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死亡、自杀的态度及死亡教育的需求,为学校死亡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积极的生命观。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死亡态度和自杀态度问卷调查广东省4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对研究因素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80.8%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局,但面对死亡时仍有54.6%的人会产生悲伤、恐惧等消极态度,说明大学生对生命的本质及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81.8%的大学生愿意接受死亡教育,说明大学生有死亡教育需求,但仅有20.8%的人接受过死亡教育,反映高校死亡教育缺失,从大学生自杀态度总体情况看,大学生对自杀持中立或矛盾的态度。结论:在高校开展死亡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死亡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积极的生命观,降低大学生的自杀率。  相似文献   

9.
王媚  王晨莹  朱淑霞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51(10):857-860, 封三
目的:在器官捐献宣传教育及相关志愿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对医学生适当地渗透生命教育,探讨其是否能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方法: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温州医科大学530 名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生命之光”器官捐献志愿服务、器官捐献公益讲座及定点打卡宣传等活动,以参加过这些活动的学生为观察组,其余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两组调查对象对器官捐献的看法及生命价值观差异。结果:观察组对器官捐献的参与积极度及支持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中90.57%的医学生认为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有利于医学生生命教育,与对照组(75.4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生命教育是医学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器官捐献的活动中渗透医学人文和生命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医学教育必须重视死亡教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生命过程中的必然规律,死亡是人生的自然归宿。怎样帮助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接受死亡,实施科学人道的死亡教育。目前,我国死亡教育尚属空白,人们还没有认识到开展死亡教育的重要意义。作为直接面对死亡的医务工作者,迫切需要有关死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帮助临终者消除痛苦,减轻焦虑与恐惧,满意走完人生旅途到达生命的最终点。因此,医学教育必须对学生开展科学人道的死亡教育。1死亡教育发展概况死亡教育是指引导人们科学、人道地认识死亡,对待死亡,以及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20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11.
《解读生死》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医学因其“仁术”的特点,使得生命教育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在《解读生死》教学专题感想的基础上分析生命教育在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教育不仅要直面生命,更要助人体验生命的意义和实现生命的超越。对医学生来说,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学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其人文关怀的重要选择,应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2.
医学生的未来职业关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生死观教育尤为重要。然而,在现阶段医学教育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医学院校对生死观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存在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为此,医学院校需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着手,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并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而实现医学人文关怀理念的回归与重建。  相似文献   

13.
医患关系的关怀性及其对医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怀与关怀行为是医学人道性的本质展现。医疗关怀行为的发生机制、医患关系的关怀特征以及非选择伦理关怀,启示医学教育应创建关怀性师生关系,培养关怀型教师并进行生命教育,以满足临床医学实践中患者对关怀的强烈需求。  相似文献   

14.
高等医学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在各科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开展生命伦理观的教育。文章通过在医学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融入生命伦理观教育的教学探索,试图唤起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帮助医学生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让他们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学会运用生命伦理观面对目前的医学专业学习及日后的医疗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护生死亡恐惧及死亡教育需求现状,为进一步开展护生死亡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死亡恐惧量表(FODS)与死亡教育需求量表对282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护生死亡恐惧处于中等程度,死亡教育需求处于较高水平。护生死亡恐惧总均分为(3.737±0.320)分,死亡教育需求总均分为(4.008±0.490)分。结论:对护生开展死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死亡教育可使护生树立正确的死亡态度与观念,从而到达具备护理濒死与死亡患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安宁疗护中的生死教育非常重要,是死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减轻患者的恐惧,帮助患者家庭增加面对丧亲的勇气,能促进医护人员的成长和改善医患关系。要做好生死教育,安宁疗护工作者自身应具有良好的生死素养。在安宁疗护中做生死教育,首先要排除安宁疗护工作中生死教育的障碍,并学会告知坏消息。对患者和家属的生死教育包括倾听、召开座谈会、做工作坊以及实施尊严疗法。安宁疗护还需要充分发掘生死教育资源,包括生死教育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学术资源以及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分析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死亡认知现状与临终关怀态度,比较博士、硕士群体间的差异,探讨其死亡认知与临终关怀态度的相关性,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死亡观与临终关怀教育改革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 采用《一般社会学情况调查表》、中文版《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中文版《佛罗梅尔特临终关怀态度B量表》对496名临床医学博、硕士研究生的死亡认知、临终关怀认知态度等进行调查。同时,对博、硕士两类人群的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利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本研究结果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 剔除27份不合格问卷,共回收469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得知,博士研究生《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中各维度得分排序依次为:趋近接受(4.28±0.53)、中立接受(3.99±0.41)、死亡逃避(2.74±0.63)、死亡恐惧(2.65±0.57)、逃离接受(2.47±0.69);硕士研究生《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中各维度得分排序依次为:中立接受(3.96±0.52)、趋近接受(2.84±0.61)、死亡恐惧(2.78±0.65)、死亡逃避(2.62±0.73)、逃离接受(2.39±0.77)。同时,博士群体临终关怀态度得分高于硕士群体[(110.63±8.96) vs. (106.78±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博、硕士研究生群体“死亡恐惧”得分与临终关怀态度得分均呈负相关(r=-0.25,r=-0.21),而临终关怀态度得分与死亡认知中的“中立接受”得分均呈正相关(r=0.50,r=0.32)。然而,博士群体临终关怀态度得分与死亡认知中的“死亡逃避”得分呈负相关(r=-0.27)。结论 博、硕士研究生群体已具备一定的临终关怀意识,但其死亡认知与临终关怀态度仍需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角度予以提升和加强,在满足我国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同时促进医患和谐。  相似文献   

18.
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该文针对医疗环境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尝试从反面教育的视角阐释如何更好地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