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研制理想的、能较快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 将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磷酸钙骨水泥(CPC)结合研制成rhBMP-2/bFGF /CPC人工骨,并将rhBMP-2/bFGF /CPC人工骨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2、4,8和12周时取材,分别作大体、新骨形成定量分析.结果 rhBMP-2/bFGF /CPC人工骨内新骨形成量明显多于CPC人工骨.结论 rhBMP-2/bFGF /CPC人工骨能更快促进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人工骨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制理想的,能够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采用乳液共混法将消旋聚乳酸(PDLLA)、羟基磷灰石(HA)、脱钙骨基质(DBM)结合,制成PDLLA/HA/DBM人工骨,并将PDLLA/HA/DBM和PDLLA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2、4、8和12周时摄X片及病理形态学观察及新骨形成定量分析。结果PDLLA/HA/DBM人工骨内新骨形成量明显多于PDLLA及空白对照组(P<0.01),且能够有效修复骨缺损。结论PDLLA/HA/DBM人工骨能促进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3.
重组人BMP—2、bFGF与HA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对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以及在骨修复过程中bFGF和BMP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用羟基磷灰石(HA)作为载体,将一定量的BMP和/或bFGF与之复合,形成HA/MBP/bFGF,HA/BMP复合物,分别修复1.0cm兔桡骨节段性缺损,术后2、4、8、12周取材,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及新骨形成的定量分析。结果:新骨能长入植入材料孔道和覆盖植入材料,修复骨缺损,第2、4、8,12周时,植入HA/BMP/bFGF复合材料侧新骨形成量均多于HA/BMP侧。结论:BMP/bFGF复合后骨修复作用优于单一的BMP,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BMP和bFGF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自行合成的CPC和CPC/BMP复合人工骨的成骨能力、降解性能以及植入体内后的骨结合能力。[方法]参考文献方法合成CPC,并将其作为BMP的载体制成CPC/BMP复合物,植入小鼠肌袋和兔桡骨15mm骨缺损,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的变化,综合评价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结果]CPC植入小鼠肌袋内不能诱导成骨,CPC/BMP植入后有新骨形成,同时材料出现降解。植入骨缺损后,CPC/BMP复合物和单纯的CPC均可以促进新骨形成,但后者骨修复能力弱,材料降解速度缓慢。植入4周有新骨形成,材料形态出现变化,晶体结构被逐渐破坏。24周有板层骨长入并与材料紧密结合,骨缺损初步修复,材料被溶解成规则的蜂窝状框架结构。X-射线能谱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新骨钙化程度逐渐增高,24周时已经与正常骨接近。[结论]CPC/BMP生物活性人工骨降解性能理想,对骨缺损有较强的修复能力,可望成为新型的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5.
BMP和VEC复合磷酸钙陶瓷人工骨修复大段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结合血管内皮细胞(VEC)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将BMP/VEC/β-TCP和BMP/β-TCP两种复合材料分别植入到兔桡骨15mm大段骨缺损模型中,以单纯植入β-TCP材料作对照.在术后2,4,8,16周,通过大体解剖、X线片、病理组织切片、扫描电镜及荧光标记等方法观察各组材料血管化、骨愈合及降解性.结果 在术后2,4,8,16周,病理组织切片及X线片显示BMP/VEC/β-TCP组骨缺损修复及血管化程度优于BME/β-TCP组和单纯材料组.结论 BMP和VEC联用有明显促进材料血管化及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BMP和单纯植入磷酸钙生物陶瓷人工骨支架.  相似文献   

6.
BCP/HAFG-rhBMP-2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卫庆  王宸  陈昌红 《现代医学》2007,35(4):265-270
目的研制理想的能较快修复大段骨缺损的人工骨材料。方法将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透明质酸钠-纤维蛋白复合凝胶(HAFG)缓释体系和多孔双相钙磷陶瓷(BCP)结合研制成BCP/HAFG-rhBMP-2人工骨,并分别将BCP/HAFG-rhBMP-2、BCP/rhBMP-2和BCP/HAFG人工骨进行兔桡骨大段骨缺损修复的对比研究。术后分别行大体、放射学、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试验中第12周与第2周相比较,3组碱性磷酸酶(AKP)值下降情况分别为BPC/HAFG-rhBMP-2组降低了65.13%,BPC/BMP-2组降低了71.03%,BPC/HAFG组降低了58.59%。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显示:12周时BPC/HAFG-rhBMP-2组材料已基本被成熟骨组织所代替,新骨结构与宿主骨无差别,而BPC/HAFG和BPC/rhBMP-2组骨小梁结构疏松细小,材料仍未完全被降解,材料与骨组织间形成较大间隙。术后12周时3组材料植入部位骨组织极限抗压强度分别为:BCP/HAFG-rhBMP-2组(538±12.7)N、BCP/BMP-2组(368±24.0)N、BCP/HAFG组(256±8.4)N。BPC/HAFG-BMP-2复合型人工骨较BCP/BMP-2及BCP/HAFG人工骨具有更强、更持久的诱导成骨活性。结论BCP/HAFG-rhBMP-2人工骨能更快促进长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人工骨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制CPC/BMP复合人工骨对兔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4只健康成年兔分成CPC组12只和CPC/BMP组12只,在兔左侧股骨头建立ANFH骨缺损模型。将CPC作为BMP的载体制备成CPC/BMP复合材料后,植入骨缺损处,同时设立单纯CPC填充对照组。术后3及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6只。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HE染色、透射电镜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综合评价CPC/BMP复合材料对ANFH骨缺损的修复能力。结果:CPC/BMP组3及12周时成骨情况明显优于单纯CPC组。CPC/BMP组3周时,CPC表面及内部可见较多新骨及幼稚骨细胞,CPC已被分解成多个区域(岛状分布),有板层骨形成;透射电镜观察可见成骨细胞侵入CPC内部,细胞浆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增多扩张。CPC/BMP组12周时,光镜下见CPC降解,新生骨长入材料并与之相互分割包裹,骨小梁增粗; X线片显示新骨显影较清,材料密度减低,吸收降解现象明显;透射电镜观察可见大量成骨细胞散在于CPC颗粒之间,细胞内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增多扩张,较多毛细血管侵入材料内部。在材料降解速度方面,CPC/BMP组明显快于CPC组。结论:CPC是BMP的理想载体,CPC/BMP复合材料具有较强的传导成骨和诱导成骨活性,对实验性ANFH具有修复作用。在降解速度上CPC/BMP组明显快于单纯CPC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对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作用,以及在骨修复过程中bFGF和BMP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用羟基磷灰石(HA)作为载体,将一定量的BMP和/或bFGF与之复合,形成HA/BMP/bFGF、HA/BMP复合物,分别修复1.0cm兔桡骨节段性缺损。术后2、4、8、12周取材,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及新骨形成的定量分析。结果:新骨能长入植入材料孔道内和覆盖植入材料,修复骨缺损。第2、4、8、12周时,植入HA/BMP/bFGF复合材料侧新骨形成量均多于H-BMP侧。结论:BMP/bFGF复合后骨修复作用优于单一的BMP,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BMP和bFGF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制一种具有骨诱导活性人工骨,以提高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作者将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与多孔磷酸三钙(TCP)陶瓷结合制成BMP/TCP复合人工骨材料。将BMP/TCP材料植入小鼠肌肉后,第8天在植入材料表面和孔内诱导出软骨,14d出现交织骨,21d出现板层骨和骨髓。将BMP/TCP材料植入兔股骨髁间腔洞状骨缺损内,第2、8和12周时材料内新骨形成量均明显多于单纯TCP对照侧。以上实验证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异体脱钙骨基质(DBM)骨泥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修复家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54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A组:空白组(缺损区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对照组(缺损区植入金世植骨灵),C组:实验组(缺损区植入DBM骨泥)。建立家兔单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采用同种异体骨DBM骨泥复合BMP进行修复,复合骨泥中加入骨胶原作为塑形剂,术后4、8、12周观察新骨生成情况,通过形态学、X线、组织学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等观察指标,并与对照组及空白组进行比较,客观评价骨泥诱导成骨及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DBM与BMP复合骨泥易根据骨缺损大小塑形,术中操作简单。术后A组骨缺损未获骨性修复,B、C组骨缺损均获得骨性愈合,且新骨面积测定显示B、C组间成骨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比A组快(P〈O.01)。结论:异体DBM骨泥复合BMP具有良好的骨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孔碳酸钙陶瓷(PCCC)修复骨缺损后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取20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兔桡骨干1.5 cm缺损的动物模型并植入多孔碳酸钙陶瓷,分别于术后12及16周处死后取材,分成术后12周弯曲试验组和压缩试验组、术后16周弯曲试验组和压缩试验组,另取正常桡骨为正常对照组。在万能材料力学试验机上行三点弯曲和压缩试验。结果:12周组、16周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12周组和对照组比较,三点弯曲试验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周组各指标小于对照组(P<0.05);压缩试验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6周组与对照组比较,三点弯曲试验及压缩试验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孔碳酸钙陶瓷具有良好的力学特征,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中修复骨缺损的理想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2.
负载BMP的新型组织工程骨的构建及骨缺损修复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 To construct a new tissue-engineered bone with poly (D, L-lactide-co-glycolide) (PLGA),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 and bone marrow-derived stem cells (BMSCs) and observe its effect in repairing segmental bone defects. METHODS: A 15-mm bone defect in the right radius was induced in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nd the models were randomized into three groups to receive implantation of the tissue-engineered bone grafts constructed with PLGA carrying 5 mg BMP and about 1 x 10(6) BMSCs (experimental group), grafts of PLGA with about 1 x 10(6) BMSCs (control group), or grafts of exclusive PLGA (blank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osteogenesis in the bone defect after the implantation on was evaluated X-ray films, and the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the tissues sampled from the bone defect 4, 8, and 12 weeks after operation were observed and new bone formation was measured by image analysis. RESULTS: The bone defect was completely repair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2 weeks after the implantation, showing the best results among the 3 groups. The bone defects in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was filled with only fibrous and connective tissues at 12 weeks. CONCLUSION: This tissue-engineered bone constructed with PLGA, BMP and BMSCs possesses good ability in repairing segmental bone defect.  相似文献   

13.
李奎  张建光  陈路  蒲劲松  李源力  蔚芃 《四川医学》2017,38(12):1361-1365
目的 探讨凝血酶肽(TP508)复合人工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2只,建立双侧桡骨1.5cm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 选取其中36只,将右侧作为实验侧,骨缺损处植入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并注入TP508;左侧为对照组,仅植入上述人工骨材料;剩余6只作为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不 植入任何物质。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实验动物,对实验段桡骨进行X线及组织学分析。结果 术后4周、8周、12周实验组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及骨缺损区 新生骨组织面积百分比均优于同期对照组(P均<0.05);术后12周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区无骨连接形成,X线评分及组织学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实验组及对照组(P均 <0.05)。结论 TP508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具有促进愈合作用,复合人工骨植骨对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以聚乳乙醇酸(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构建成新型组织工程骨并观察其在动物体内的成骨能力。方法 制作新西兰大白兔右桡骨中段15mm骨缺损实验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组植入同时负载5mgBMP及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PLGA、对照组植入负载1×106个已向成骨细胞诱导的BMSCs的PLGA、空白组仅植入PLGA。术后对动物进行大体观察、摄X线片观察各组不同时相骨缺损修复情况、比较不同时相的骨缺损区X线阻射密度、并于术后第4、8、12周取出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切片观察,图像分析骨小梁的生成数量。结果 实验组在12周内骨缺损完全修复,且同时期内新生骨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空白材料组骨缺损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结论 利用含BMP的PLGA支架与BMSCs复合构建的新型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兔骨髓基质细胞同种异体移植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取新生新西兰大白兔四肢长管骨骨髓 ,分离后加入条件培养液体外培养 ,冻存复苏的细胞以明胶海绵吸附后回植于异体兔的桡骨缺损处作为实验侧 ,对侧以明胶海绵吸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侧。分别于术后 2、4、8、 1 2周取材 ,观察其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和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植入异体骨髓基质细胞明胶海绵复合体未见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术后 1 2周实验侧全部骨性愈合 ,对照侧由纤维组织填充。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能有效地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移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离心浓缩后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成骨效应。方法:制备健康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段10mm骨缺损实验模型。A组于桡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注射入经过梯度离心浓缩处理骨髓抽吸液;B组于桡骨骨缺损瘢痕组织内注射入未经离心浓缩处理的骨髓抽吸液;C组不作骨髓抽吸液注射。分别于术后30天,60天和90天时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A组在新骨形成、骨改建及骨髓成熟度指标均优于B组、C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0,P0.01)。结论:经皮自体浓缩骨髓注射在缺损区的瘢痕组织内有明显成骨作用,其有效性与移植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异种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三种异种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 .方法 :分别用复合型完全脱蛋白骨 (CFDB)、部分脱蛋白骨 (PDPB)、部分脱钙骨 (PD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 ,以自体髂骨和空白缺损作为对照 ,术后 4 ,8,12 ,2 4周取材 ,通过X线摄片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检测 ,评价三种材料的成骨作用 .结果 :X线摄片可见 4周时材料密度较高 ;8周时材料与宿主骨交界处模糊 ;12周时材料边缘部分区域密度接近宿主骨 ;2 4周时PDPB组髓腔再通 ,PDCB组缺损区域密度大部分接近宿主骨 ,有一些高密度影 ,CFDB组缺损区域有更多高密度影 .X线片评分表明 4周和 8周时各材料组无显著差异 ;12周时PDPB组和PDCB组评分高于CFDB组 ;2 4周时评分为PDPB组 >PDCB组 >CFDB组 .经组织形态观察可见 4周和 8周新骨贴附材料生长 ,以后新骨增多 ,材料随时间推移逐渐降解吸收 ,2 4周时成骨量PDPB组 >PDCB组 >CFDB组 .结论 :PDPB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好 ,PDCB的修复效果较好 ,CFDB修复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将改性的壳聚糖包裹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质粒形成核壳结构,以明胶海绵为此纳米粒子载体,探究其对兔桡骨临界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4只,每只兔子的左右前肢按随机法分为负载BMP4质粒核壳结构组(TACS@EG-HBC/pBMP4/G组)、负载BMP4质粒核结构组(TACS/pBMP4/G组)和对照组.在双侧桡骨制备长约18 mm的完全性临界骨缺损,分别植入含有TACS@EG-HBC/pBMP4或TACS/pBMP4的明胶海绵,对照组仅植入单纯的明胶海绵.术后2、4、8、12周取标本做分别处理,检测缺损部位的大体标本、骨密度及骨矿物质含量、X线、HE染色、免疫组化法、生物力学.结果 24只兔子均纳入分析,术后切口未见感染、化脓等症状.大体标本示:TACS@EG-HBC/pBMP4/G组骨缺损完全骨化修复;骨密度及骨矿物质含量显著高于TACS/pBMP4/G组和对照组(P<0.05);X线示:术后12周骨缺损处已完全修复,骨髓腔已再通;HE染色结果显示:新生骨小梁相互连接成板层骨;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MP4棕色蛋白染色明显;生物力学测定结果显示:所形成的新生骨与正常骨组织生物力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CS@EG-HBC/pBMP4/G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严宁  李小兰  孔卫东  林巍 《广东医学》2002,23(6):574-576
目的:探讨应用^99mTc-MDP放射性骨显像观察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与珊瑚人工骨在牙槽骨缺损修复中成活和成骨效果的价值。方法:拔除12只成年狗两侧上颌第2及第3切牙,并去除牙槽窝之间的牙槽间隔,一侧随即植入复合骨,对侧植入珊瑚人工骨(珊瑚骨)作为对照。并与植入后4,8,12周取材,采用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和^99mTc-MDP核素骨显像等方法比较两种植入材料在牙槽窝中的骨修复能力。结果:复合骨植入牙槽骨后,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新骨不断生成,12周后,植入材料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图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时间复合骨组新骨形成的比值显著高于珊瑚骨组(P<0.05);4和8周复合骨组核素浓聚程度高于珊瑚骨组,12周两组核素浓聚程度差异不明显。结论:^99mTc-MDP放射性骨显像能早期判断移植骨的成活情况及成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