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症标记物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给予ACS常规治疗。治疗组再予奥美拉唑(奥克)20mg、克拉霉素(安吉尔宁)500mg、甲硝唑400mg,每日2次,连服1周。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炎症标记物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该类药物能显著降低炎症标记物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 (CTRP3)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3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58例,单纯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10例,单纯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8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CTRP3及IL-6的变化水平。结果 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较单纯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组CTRP3[(164.31±8.184)比(189.40±8.500)ng/L]降低,而IL-6[(108.79±3.397)比(88.68±7.397)pmol/L]显著增高(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与单纯性急性冠脉综合征组CTRP3[(152.31±7.218)比(171.02±5.243)ng/L]降低,而IL-6[(142.60±8.103)比(111.88±16.223)pmol/L]比较亦明显升高(P<0.05);CTRP3与IL-6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CTRP3和IL-6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发病中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及其不同毒力菌株感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法 (IBT)检测了 6 1例ACS患者及 5 7例对照者的血清特异性IgG抗体 (HP -IgG)、抗体亚型及血脂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HP -IgG阳性率为 86 .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6 8.4 % (OR :1.87,95 %CI∶1.0 7~ 3.2 8,χ2 =5 .85 ,P =0 .0 16 ) ;对HP -IgG阳性者的分型显示 :含有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的强毒力Ⅰ型菌株与不含CagA的低毒力Ⅱ型菌株在ACS组与对照组间显著差异 (P <0 .0 5 )。HP -IgG阳性组血清TCH ,TC ,HDL及LDL与阴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P感染与ACS发病显著相关 ,但强毒力的Ⅰ型菌株感染并未增加ACS发病的危险性。HP致ACS并非通过血脂改变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张军涛  牛凡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70-71,74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探讨其变化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ACS患者29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0例,对照组20例,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hs—CRP和IL-10水平。结果ACS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10水平均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血清hs—CRP和IL-10水平虽高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CS组患者血清hs—CRP/IL-10比值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血清hs—CRP/IL-10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和IL-10水平呈正相关(r=0.73,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和IL-10水平均升高,hs—CRP/IL-10比值增大,示有炎症反应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炎症反应不平衡可能与ACS患者斑块的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有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ACS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再予奥美拉唑(奥克)20mg、克拉霉素(安吉尔宁)500mg、甲硝唑400mg.2次/d.连服1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临床疗效,同步观察血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补体及血脂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CRP、C3、FIB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分别为P〈0.01、P〈0、05、P〈0.01)。结论 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对ACS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该类药物能显著降低炎症标记物CRP及FIB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与初发脑梗死的关系,探讨IL-8在Hp感染可能导致脑梗死机制中的作用。方法80例初发脑梗死(观察组),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49例(A组),腔隙性脑梗死31例(B组)。采用病例对照1∶1配对的研究方式选择对照,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标本的Hp特异性抗体IgG(Hp-IgG)、IL-8、C-反应蛋白(CRP)浓度等。结果观察组Hp-IgG阳性率为81%,对照组为5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Hp-IgG阳性率为88%,对照组为5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Hp-IgG阳性率为71%,对照组为6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观察组的IL-8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IL-8浓度与Hp-IgG浓度、与CRP浓度、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数正相关(P值均<0.01)。结论Hp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病相关;脑梗死发病后血清IL-8浓度升高,并且与Hp-IgG浓度、CRP浓度、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宋亚辉  蔡伦安 《中原医刊》2007,34(13):22-23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探讨炎性细胞因子IL-1β的表达与分泌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组)28例及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各组外周血IL-1β的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CRP的水平,分析ACS组IL-1β与CR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ACS患者CRP水平[(3.14±0.47)mg/L]高于SA组[(1.44.4-0.40)mg/L,P〈0.01]及对照组[(1.07±0、28)mg/L,P〈0.01];②患者组IL-1β水平[(222±45)ng/L]高于SA组[(167±3)ng/L,P〈0、01]及对照组[(120±42)ng/L,P〈0.01];③ACS患者组IL-1β与CRP之间呈正的直线相关,r=0.489,P〈0.01。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可能与炎性细胞因子IL-1β表达与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8.
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并探讨其与ACS的关系.方法 ACS患者6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4例;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0例作比较,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作对照.抽取各组患者空腹肘静脉血检测hs-CRP含量,并对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 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健康体检者血中的含量分别是(20.32±14.42)、 (5.48±4.92)、 (1.09±1.53)和 (0.08±0.12) mg·L-1,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hs-CRP含量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4,P<0.01).结论 hs-CRP含量在ACS患者血中显著增高,可作为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炎症介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收治我院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常规做尿素酶试验,将尿素酶试验阳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C反应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干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影响及他汀治疗ACS的机制。方法 分别测定50例ACS、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NC)血清IL-6、hs-CRP水平;并将ACS组分辛伐他汀组和常规组进行干预,随访3周,再次测定血清IL-6及hs—CRP水平;分析比较组间及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清IL-6及hs—CRP水平。结果 Acs组血清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及NC组(P〈0.001)。干预后,辛伐他汀组血清IL-6、hs—CRP浓度明显下降(P〈0.001)。结论 辛伐他汀具有独立于降脂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在ACS患者早期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变化,探讨炎症标记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ACS组12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亚组4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亚组76例,选择稳定性心绞痛66例作对照组。分别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及热沉淀比浊法测定血清CRP及FIB。结果ACS组CRP高于SAP组[(18.82±17.32)mg/Lvs(1.96±0.88)mg/L,P〈0.05],AMI亚组明显高于UAP亚组与SAP组[(28.74±23.19)mg/Lvs(11.03±10.17)mg/L、(1.96±0.88)mg/L,P〈0.011,UAP亚组高于SAP组[(11.03±10.17)mg/Lvs(1.96±0.88)mg/L,P〈0.05]。ACS组FIB高于SAP组[(3.55±1.33)g/Lvs(2.46±2.77)g/L,P〈0.051,AMI亚组明显高于UAP亚组与SAP组[(3.98±1.46)g/Lvs(3.23±1.02)g/L、(2.46±2.77)g/L,P〈0.011,UAP亚组高于SAP组[(3.23±1.02)g/Lvs(2.46±2.77)g/L,P〈0.05]。结论炎症参与了ACS患者的发病过程,冠心病患者血清CRP和FIB水平增高可作为ACS的危险信号,同时也可以作为CHD患者危险分层的重要生化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脂、稳定斑块及减少炎症反应、缺血事件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他汀治疗组(辛伐他汀10mg/d,n=36)和常规治疗组(n=36);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同醇(HDL—C)水平。结果(1)他汀治疗组治疗12周后血清hs—CRP、血浆IL-6和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常规治疗组除血清hs—CRP、血浆IL-6水平降低外(P〈0.05),其他各项指标均无变化。(2)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他汀治疗组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x^2=3.86,P〈0.05)。结论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既有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作用,又有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的作用,为防治急性心血管事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孙学玉  张芳  王修卫 《医学综述》2007,13(24):1990-199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性疾病,炎症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和自然进程,C-反应蛋白是炎症的标志物。研究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是心血管新的危险因子,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良好的相关性。应用高敏C-反应蛋白预测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精确性。干预高敏C-反应蛋白可以预防急性冠状动脉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ACS患者110例,入选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50例,常规治疗组60例;随机选取我院同期的健康体检者50例做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测定NO,采用血凝仪法测定Fg,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结果:①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NO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g及hsCRP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阿托伐他汀组与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前NO、Fg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NO水平明显增高,Fg及hsCRP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及抑制内皮炎症的作用,从而稳定斑块,抑制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否为增加冠心病发病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从健康体检者中随机挑选127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根据病史、心电图、冠脉造影等确诊为冠心病的111例患者作为冠心病组,以血清抗HpIgG抗体阳性为感染标志,并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脂质过氧化物浓度。结果 冠心病组Hp感染率(61%)高于正常对照组(39%)(P<0.001);Hp感染是独立于其它冠心病易患因素的危险因素(比值比2.785,x2=14.82,P<0.001);冠心病组CagA阳性感染率(98.5%)高于正常对照组(67.4%)(P<0.05);冠心病组Hp阳性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LPO浓度高于Hp阴性者(P<0.05)。结论 Hp感染可能是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慢性炎症引起脂质过氧化物、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促进血栓形成可能是Hp感染诱发冠心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一组可危及生命的重要综合征,包括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往的研究资料表明血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但在实际临床中发现部分ACS急性期患者血脂水平正常或低于正常。正确认识ACS患者的血脂状况,通过对血脂代谢变化相关机制的探讨,指导ACS急性期的调脂治疗。  相似文献   

17.
C-反应蛋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莲  郭志军 《医学综述》2007,13(18):1416-1417
近年来的研究提示,C-反应蛋白升高不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子,而且是预测心血管高危事件的重要标志。高C-反应蛋白的心血管危险可经某些药物治疗而减少。因此有效的降低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将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治疗与预防的又一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bg)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80例ACS患者常规治疗下分为丹红注射液治疗组42例和非丹红注射液组38例,另选35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组。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加入丹红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1次/d,共用2周。观察治疗前后2周血黏度、hs-CRP、Fbg及vWF的变化。结果 ACS患者的血黏度、血浆hs-CRP、vWF及Fbg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丹红注射液组与非丹红注射液治疗组在2周后其hs-CRP、Fbg及vWF水平皆明显下降,丹红注射液组较非丹红注射液组下降得更明显。结论丹红注射液对于ACS患者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血黏度,而且还具有降低hs-CRP、Fbg及vWF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美玲  郑世良 《医学综述》2009,15(9):1375-137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预后较差。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可以反映斑块的不稳定性,是ACS的重要危险因素,炎症加重了斑块的不稳定性,从而了导致了ACS的发生、发展。临床上联合检测CRP、MMP-9有助于ACS的诊断和严重程度判断,对预后预测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