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定义。一般认为,肾移植术后第1周内移植肾血清肌酐值(Serum Creatinine,Scr)仍〉400μmol/L,或病人以少尿、无尿为主要临床表现并需要血液透析过渡治疗的即可诊断为DGF。DGF是肾移植术后早期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可达30%左右。DGF增加了住院时间和费用,提高了感染和排斥的几率,是影响肾移植的早期和长期人/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25岁。2009年2月出现颜面部,双下肢水肿及少尿,血肌酐600μmol/L,诊断为“尿毒症”。规律血透治疗后于2009年2月21号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术后用三联免疫抑制剂(泼尼松+霉酚酸酯+环孢素)预防排斥反应,辅以美托洛尔控制血压。  相似文献   

3.
1病例报告 患者,男,40岁,于1998年5月1日因“慢性肾炎、尿毒症”而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予“环孢素A(CSA)+强的松(Pred)+硫唑嘌呤(AZA)”三联抗排斥治疗,肾恢复正常,重返工作岗位,几年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调整药量,肾功能无异常,血肌酐(Scr)〈177μmol/L。于2006年11月,  相似文献   

4.
亲属活体肾移植18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亲属活体肾移植的临床经验,以期提高该技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005—11/2006—12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收治的亲属活体肾移植患者18例,均知情同意。受体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供体年龄24-74岁,17例有血缘关系,另一例为妻子供肾。均行经腰开放手术取肾,左侧供肾15例,右侧供肾3例。术后受体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激素三联低剂量免疫抑制剂方案。结果:①所有供体在术后10d左右出院,均无严重并发症且肾功能正常。②16例受体均在术后1-3d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另2例因供肾迷走血管损伤在术后5d左右血肌酐下降到200μmol/L,1个月左右稳定在160μmol/L。1例他克莫司仅服0.5-0.75mg/d,于术后5个月出现急性排斥反应。1例术后2个月出现环孢素A急性肾毒性(血药浓度谷值为343μg,L)。2例出现药物性肝炎。结论:亲属活体肾移植术较为安全,排斥反应少,结果满意。免疫抑制剂宜采用低剂量方案。  相似文献   

5.
背景:肾脏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已不再成为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延迟肾功能恢复和慢性移植肾肾病仍然是移植患者术后需要面对的问题。目的:总结分析15例术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肾移植患者资料,探讨临床经验及治疗对策。方法:对肾移植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移植后均采用常规剂量的半量(环孢素A3.0~4.0mg/kg,他克莫司0.5~1mg/kg),并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随时调整免疫用药剂量,采用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分析超延迟肾功能恢复诱因,患者观察患者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术中低血压、供肾热缺血时间过长、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环孢素中毒、外科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致移植肾血液灌流不足可能为患者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诱因。患者术后由少尿期开始进入多尿期时间最长者为108d,平均32~108d。肾功能正常8例(血清肌酐78~135μmol/L),肾功能轻度异常5例(血清肌酐135~300μmol/L),血清肌酐〉300μmol/L者2例。随访时间最长1例11年,至今移植肾功能正常。结果提示,肾移植后尽早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及移植肾彩超,根据结果采取综合治疗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使大多数的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背景: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移植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转换对象的选择和时机至关重要。目的:观察不同血肌酐水平下应用西罗莫司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肾移植患者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肾移植后确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慢性肾毒性和慢性移植肾肾病患者,根据转换前血肌酐≤220 μmol/L和血肌酐〉 220 μmol/L,各分为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慢性移植肾肾病组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组;前两组将原有免疫抑制方案中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转换为西罗莫司,转换组共53例,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患者为对照组共28例,随访3年。动态观察各组在不同随访时间点的血肌酐水平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在随访终点共行移植肾穿刺活检9例。结果与结论:转换前血肌酐≤ 220 μmol/L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慢性移植肾肾病组血肌酐值,在随访第24、36个月血肌酐较转换前明显降低(P 〈 0.05),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持组血肌酐呈缓慢爬行上升高于前两组(P 〈 0.05)。血肌酐〉 220 μmol/L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毒性组血肌酐转换后显著下降(P 〈 0.05);后两组转换后血肌酐呈爬行上升(P 〈 0.05)。转换后主要不良事件有轻度贫血(30.2%)、高脂血症(35.8%)、白细胞低下(22.6%)等。肾移植后血肌酐爬行升高转换西罗莫司方案疗效显著,转换前穿刺活检确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肾中毒还是慢性移植肾肾病,并结合血肌酐水平综合判断是否行西罗莫司转换治疗,注意监测血脂水平;转换应在移植肾功能发生严重损害前进行,早期转换,患者将获益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肾功能延迟恢复的诱因,并观察术后血液净化干预所发挥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1996—12/2006—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明确诊断为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患者193例,其中接受尸肾移植192例,活体肾移植1例,均知情同意。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主要原因。除5例因术前安置腹膜透析管继续采用腹膜透析外,其余均选择血液透析治疗,其中35例穿插接受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或血液透析滤过,8例血浆置换2-5次。终止透析的标准为每日尿量〉1500mL,血肌酐〈300μmol/L。分析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原因,观察接受透析治疗后肾功能延迟恢复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93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病因:急性肾小管坏死89例(46.1%),术后早期低血压42例(21.8%),排斥反应37例(19.2%),动静脉吻合口狭窄9例(4-7%),尿路梗阻8例(4.1%),动脉过长扭曲5例(2.6%),环孢素A肾毒性2例(1.0%),髂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1例(0.5%)。(④术后肾功能转归: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者145例(75.1%);术后3个月血肌酐135-300μmol/L29例(15.3%);〉300μmol/L15例(7.8%);因超急性排斥反应切除移植肾2例(1%),肺部重症感染死亡2例(1%)。③术后接受血液透析次数:术后接受血液透析189例,透析1—5次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20例(13.8%);6-10次41例(28.3%);11-20次82例(56.6%);21-25次2例(1.4%);〉25次44例,仅1例恢复正常(0.7%),其余43例患者带肾存活。结论:急性肾小管坏死、术后早期低血压和排斥反应是引起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主要原因。在肾功能延迟恢复患者确定以血液净化为主的方案后,绝大多数移植肾功能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8.
葛根异黄酮对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葛根异黄酮对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显微外科制作Fisher-Lewis大鼠肾移植模型,受体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2只.治疗组每日灌服葛根提取物混悬液(含异黄酮5 mg/mL),给药体积为1.0 mL/100 g体重,对照组同期给等量生理盐水,疗程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4、8和12周时采尾静脉血和收集24 h尿量,测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和血胆固醇浓度;12周时收获大鼠移植肾,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治疗8周和12周时,治疗组大鼠的尾动脉收缩压、24 h尿蛋白量、血清肌酐和总胆固醇浓度均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12周时,治疗组大鼠移植肾组织的慢性损害病理积分显著降低,肾组织的TGF-β1表达显著下调(均P<0.05).结论:葛根异黄酮对移植肾组织的功能和结构有保护作用,能延缓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背景:移植物内细胞毒性T细胞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浸润,造成上皮细胞的凋亡、肾脏组织的破坏是引起肾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原因.目的:探讨临床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失功期移植肾实质细胞凋亡与移植肾慢性失功的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比观察,于2005-01/2008-01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完成.对象:选择2004/2006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肾移植专科行移植肾穿刺活检术患者30例,按活检原因分成实验组(n=20)及对照组(n=10).实验组患者出院时血肌酐降到正常,尿蛋白定性检测阴性,但在术后1~3年随访期间出现尿蛋白定性逐渐+~+++,血肌酐检测逐渐爬行升高;对照组患者活体肾移植前零点活检.方法:实验组行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B超引导下移植肾穿刺活检术,标本1份以常规病理染色和Masson's特殊染色行Banff 97病理分类诊断,1份做优化的切片温度包埋冰冻切片,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核苷酸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肾实质细胞凋亡.对照组活检标本也行同样病理检查.主要观察指标:显微镜下计数10个高倍镜下肾实质细胞平均凋亡个数,计算凋亡指数.实验组检测活检时患者血肌酐值及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实验组1例因穿刺组织过少,未出病理报告,2例肾移植后急性排斥,4例Ig A肾病复发,13例符合肾移植后慢性移植物肾病病理改变,其中2例肾功能丢失.对照组均为基本正常肾组织.入组时实验组肾实质细胞凋亡个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特别是在血肌酐和尿蛋白定量均较高的患者中.实验组细胞凋亡指数同入组时血肌酐爬升程度呈直线相关(r=0.733,P<0.01),并且与患者24h尿蛋白严重程度基本一致.结论:肾实质细胞凋亡在慢性移植肾失功发生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42岁,6年前行肾移植术,移植肾位于右髂窝,术后恢复良好,平时服用免疫抑制剂。1个月前彩超检查发现移植肾结石,结石大小2.0cm×1.5cm,位于肾下盏,合并肾盏积水,遂入院治疗。查体:血压125/82mmHg,血肌酐125.2μmol/L,血尿素氮6.5mmol/L(参考值肌酐45.0~124μmol/L),肝功、凝血及电解质正常,KUB平片示右髂窝处高密度影,2.0cm×1.5cm大小,诊断为:移植肾结石。  相似文献   

11.
池琦  郁佩青 《上海护理》2005,5(3):32-33
血液透析(血透)不仅可作为肾移植患的术前准备,而且可作为肾移植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及急慢性排斥或移植肾失败后的应急措施。肾移植术后,大多数患在3d~5d内肾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Sccr≤177μmol/L).但也有部分患于肾移植术后尿量很少、移植后血肌酐降低很慢,甚至由于高血钾、水负荷过重(严重出现心力衰竭)等原因.需透析治疗,即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lion.DGF)。  相似文献   

12.
背景:在肾移植慢性排斥中,性别、受体体内的激素水平以及雄性激素受体等因素可能对慢性排斥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目的:观察性激素、雄激素受体拮抗剂及性别对雄性受体大鼠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6/2007—06在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 材料:以80只雄性Lewis大鼠为受者,雌性和雄性Fisher大鼠各40只作为供者,建立大鼠同种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 方法:根据干预药物以及供体性别不同,将大鼠分为8组(n=10),分别为雄性供体对照组、雄性供体睾酮组、雄性供体雌二醇组、雄性供体氟他胺组及雌性供体对照组、雌性供体睾酮组、雌性供体雌二醇组、雌性供体氟他胺组。其中干预药物剂量分别为雌二醇0.025mg/kg、睾酮0.5mg/kg、氟他胺25mg/kg,2个阴性对照组未服用药物,喂养期为20周。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每4周检测受体大鼠的24h尿蛋白、血肌酐及肌酐清除率;移植后20周处死受体大鼠,对移植肾进行显微镜检、免疫组化、核糖核酸酶保护测定。 结果:①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不论雄性还是雌性供体大鼠的24h尿蛋白水平在睾酮组均升高(P〈0.05),在雌二醇、氟他胺组均降低(P〈0.05):血肌酐水平、肌酐清除率、平均动脉压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不同性别的供体以及不同药物对移植肾组织血管内膜增厚、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程度以及单核巨噬细胞浸润、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表达程度均有一定影响。③雌性供体组的肾损伤大于雄性供体组。睾酮可以加重肾功能损伤,雌二醇、氟他胺可以减少肾功能损伤。 结论:在大鼠同种肾移植慢性排斥动物模型上,供者的性别对移植肾的功能和组织形态具有明显的影响。睾酮可以加重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雌二醇、氟他胺可以明显抑制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应用放免分析法监测20例尸肾移植患者术后1年内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肌酐水平,发现在移植肾功能损害情况下,β2-MG变化较肌酐早2~3天出现,恢复正常推迟3~5天。急性排斥反应以血β2-MG升高明显,环孢素A肾中毒及急性肾小管坏死以尿β2-MG升高明显,血、尿β2-MG同时持续升高,预后不佳。动态监测β2-MG,可作为早期发现和诊断移植肾损害程度,病因及治疗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慢性排斥反应(CR)是肾移植术后两年以上存活移植物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1]1996年4月,我科收治一冽两次肾移植术后并发CR患者,经抗排斥治疗无效,患者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经运用护理程序对其实施心理护理,[2]患者及时恢复了健康心理,现介绍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47岁,工人,1990年首次肾移植术后CR致右移植肾功能丧失,1992年行二次肾移植术,1996年3月起自觉乏力、纳差、头晕、呕吐,活动时心悸,查血肌酐升高,诊断左移植肾慢性排斥、口腔溃疡伴感染于同年4月收入院。在抗感染治疗同时,应用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临床观察,肾移植后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时单用甲基强的松龙针冲击,尿蛋白、血肌酐值改善不明显,若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可使移植肾功能恢复更迅速。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对肾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肾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180例,慢性排斥反应患者140例,分别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3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15d。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急慢性排斥反应两组肾功能恢复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肾功能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且治疗组延长了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0.05)。结果证实了肾移植患者发生急慢性排斥反应后在常规处理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肾脏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已不再成为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延迟肾功能恢复和慢性移植肾肾病仍然是移植患者术后需要面对的问题.目的:总结分析15例术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肾移植患者资料,探讨临床经验及治疗对策.方法:对肾移植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移植后均采用常规剂量的半量(环孢素A 3.0~4.0 mg/kg,他克莫司0.5~1 mg/kg),并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随时调整免疫用药剂量,采用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分析超延迟肾功能恢复诱因,患者观察患者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术中低血压、供肾热缺血时间过长、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环孢素中毒、外科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致移植肾血液灌流不足可能为患者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诱因.患者术后由少尿期开始进入多尿期时间最长者为108 d,平均32~108 d.肾功能正常8例(血清肌酐78~135 μmol/L),肾功能轻度异常5例(血清肌酐135~300 μmol/L),血清肌酐> 300 μmol/L者2例.随访时间最长1例11年,至今移植肾功能正常.结果提示,肾移植后尽早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及移植肾彩超,根据结果采取综合治疗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使大多数的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红花黄色素对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肾移植受者3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31例和对照组1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100mL/次,2次/d,静脉滴注,连续7d。比较2组术后第1~7天24h尿量、血肌酐水平,术后第5、10天移植肾段动脉、叶间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及肾功能延迟恢复与术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5.63%)低于对照组(11.26%)(P〈0.0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6.49%)与对照组(8.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6天24h尿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术后第1~5天血肌酐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第5、10天移植肾段动脉、叶间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应用红花黄色素可降低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促进移植肾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8.
为总结夫妻间肾移植经验,探讨近期效果,回顾性分析了2005-10/2008-06上海长征医院器官移植科10例夫妻间肾移植临床及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6~38个月.所有供者均为妻子,年龄29~42岁,平均(34.4±4.0)岁,身体健康,均为开放手术取肾,7例取左肾,3例取右肾.受者均为首次肾移植,年龄30~45岁,平均年龄(35.8±4.6)岁,原发病均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供受者ABO血型相同,HLA配型5个抗原错配2例,完全错配8例.术后采用环孢奈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强的松三联抗排斥治疗.所有供者移植后1周内出院,出院时血肌酐平均(78.9±15.2)μmol/L,随访期间肾功能均正常.受者移植后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抗排斥治疗后逆转,无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及其他并发症.出院时血肌酐(98.1±30.1)μmol/L,随访期间肾功能稳定.总之,夫妻间肾移植具有较好的近期效果,在缺少尸体或亲属供肾的情况下,夫妻间肾移植可以作为尿毒症患者早期肾移植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预致敏肾移植受者的增加已是目前肾移植成功的重大影响因素。观察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及新型免疫抑制剂治疗方案对预致敏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应,寻找提高移植物存活率的最佳方案。方法:选择2003—01/2005—08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肾移植手术的患者396例,患者均知情同意。分组:①预致敏组(n=32):即术前致敏患者。采用诱导治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100mg/d,3~7d)+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方案(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激素)。②对照组(n=364):未致敏患者。采用三联免疫抑制剂维持用药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及移植肾,患者1年存活率,同时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配型对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39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致敏组患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两组患者1年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预致敏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果去除患者死亡因素的影响,两组患者1年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预致敏组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相配率高于对照组(P〈0.05)。预致敏组中氨基酸残基配型3-4错配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0-2错配患者(P〈0.01),高度致敏患者(移植术前群体反应抗体〉50%)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度致敏患者(群体反应抗体10%-20%)(P〈0.01)。结论:供受者之间良好的人类白细胞抗原氨基酸残基分型及采用新型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方案,对预防及减轻致敏患者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疗效确切,并可以缩短致敏患者等待移植手术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大鼠肾移植模型观察缺血预处理对长时间冷缺血造成严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移植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实验室完成。将40只wistar大鼠分为两组,实验组(n=20)接受缺血预处理(15min的热缺血/10min的再灌注),对照组(n=20)不接受上述处理。然后将移植肾脏用UW液低温保存42h后行肾移植术。对早期移植肾功能、移植肾组织中Na^+及K^+-ATPase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进行检测。结果:①实验组移植肾功能恢复比对照组快,血肌酐水平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238.5&;#177;24.15),(344.37&;#177;27.66)μmol/L;术后第6天:(79.37&;#177;8.83),(241.5&;#177;11.81)μmol/L,P〈0.05或0.01]。②移植肾组织中Na^+,K^+-ATPase水平术后第3,6天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0.186&;#177;0.013),(0.078&;#177;0.024)nkaL/g;术后第6天:(0.196&;#177;0.029),(0.082&;#177;0.011)nkat/g,P〈0.01]。③移植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术后第3,6天实验组明显高于高于对照组[术后第3天:(1951.3&;#177;312.5),(1408.5&;#177;182.3)NU/g:术后第6天:(1457.0&;#177;171.8),(1044.4&;#177;280.2)NU以,P〈0.051。结论:一次缺血预处理(15min/10min)提高了移植肾组织中Na^+及K^+-ATPase及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可以加快严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肾脏的恢复。可以改善长时间冷缺血移植肾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