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髋臼骨折38例按照Letoumel和Judet分型方法进行分型。手术入路:经Kocher—Langenbeck切口30例,经髂腹股沟切口7例,采用联合切口1例。结果解剖复位(移位〈1mm)30例,满意复位(移位2—3mm)6例,不满意复位(移位〉3mm)2例。38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4年,平均2.1年。按D,Aubigne和Postel髋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31例,良5例,尚可1例,差1例,优良率81.5%。结论正确分析骨折移位和类型、选择适当的手术路径是提高髋臼骨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手术疗效与骨折复位质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锁骨骨折是临床中常见的骨折之一,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锁骨骨折好发于中1/3处,多为短斜骨折,由间接暴力引起。骨折后,因受肌肉牵引,多移位或重叠。采用非手术方法治疗虽可愈合,但对于有明显移位的锁骨骨折,不能满意复位或不能维持理想的复位,应采用手术治疗。1997年至今,我科对锁骨中、外1/3骨折采用2~2.5mm克氏针髓内固定和钢丝环扎共82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acetabular fratures,AF)内固定的治疗和疗效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总结1996年8月至2004年12月39例有移位的髋臼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经验。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骨折复位,螺钉、钢丝或钢板内固定。结果 获4个月以上随访的3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6年。参照美国矫形外科研究院评价标准,优25例(78.1%),良5例(15.6%),可2例(6.3%)。结论 正确分析骨折类型、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入路、良好的复位质量和牢固的内固定及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是提高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急诊和择期空心钉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时机空心钉固定治疗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7月至2004年7月,采用空心钉固定治疗的获得系统随访的股骨颈骨折患者366例,选出有移位者即Garden分型中的Ⅲ型、Ⅳ型272例分为2组,其中伤后6h内手术者为急诊纽,计102例;2~7d内手术者为延期组,计170例。比较2组术后的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情况,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以及髋关节功能状况。结果按Garden指数评价复位质量,急诊组优良率94.2%(94/102),延期组优良率94.7%(149/170),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急诊组骨折愈合率95.1%(97/102),延期组84.4%(149/170),骨折愈合率急诊组较延期组高(P〈0.05)。术后3年,急诊组股骨头缺血坏死率为12.7%(13/102),延期组股骨头缺血坏死率为27.6%(47/17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Harris评分标准,分别于术后1、2年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急诊组优良率为91.2%(93/102)和87.3%(89/102),延期组优良率为84.1%(143/170)和72.9%(124/170),术后1年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急诊手术较延期手术骨折愈合率高,术后3年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率低于延期组,且髋关节功能优于延期组,而两者的复位质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徐善福  张永良  杨金华  李强 《江苏医药》2005,31(10):729-731
目的探讨移位髋臼骨折(DAF)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DAF54例,内固定手术采用髂腹股沟人路9例,Kocher-Langenbeck人路29例,联合人路16例。结果解剖复位44例(81%),满意复位8例(15%),不满意复位2例(4%)。随访1~6年。临床和X线优良率分别为81%和83%,其中解剖和非解剖复位组的临床优良率分别为88%和52%(P〈0.01)。结论(1)手术治疗DAF可获得满意的骨折复位和临床疗效;(2)满意的骨折显露,并遵循合理的复位固定程序,是改善骨折复位质量、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块移位程度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将96例采用标准的闭合复位顺行扩髓髓内钉固定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根据插入髓内钉后蝶形骨块的分离移位情况分为2组:蝶形骨块移位≤10mm 58例为观察组,蝶形骨块移位﹥10mm 38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再次手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在股骨干骨折临床治疗中,对骨折块移位应尽量给予复位,对防止因骨折块移位过大而导致的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2月采用非手术及手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56例,男21例,女35例;年龄60~82岁,平均74.2岁,手术组39例,非手术组17例。结果非手术组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20个月,平均8个月;手术组亦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0个月~3年,平均1.5年。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按Neer分类系统分类:无移位骨折8例,二部分骨折33例,其中肱骨外科颈骨折26例,三部分骨折10例,四部分骨折5例。2例非手术组的三、四部分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超过4个月,出现关节僵硬,继发肩关节挛缩。根据Neer评分系统评定疗效:手术组:二部分骨折优良率:82.4%,三、四部分骨折优良率31.6%。结论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需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无移位及二部分骨折经手法复位外固定满意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对于二部分骨折复位后不稳定,三、四部分骨折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后侧入路手术治疗骨盆新月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本院创伤骨科收治的骨盆新月形骨折患者40例,均采用经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纠正骨盆后环骨折移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Hannover骨盆评分。结果手术时间2~4h,术中失血量200~650ml,手术纠正骨盆后环骨折移位6~21mm,X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无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Hannover骨盆评分:优23例,良11例,差6例,复位优良率为85%(34/40)。结论经后侧入路手术治疗骨盆新月形骨折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是一种较好的手术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成人髁突骨折闭合性治疗的治疗效果,为髁突骨折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研究48例(55侧)经闭合性治疗的成人髁突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及临床随访资料,包括咬合关系、面部对称性、最大开张口度、开口型、关节功能紊乱症状及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为6个月-5年,平均32个月。其中,囊内骨折9侧,髁颈部骨折21侧,髁颈下骨折19侧,矢状骨折6侧;6侧无移位,29侧轻度移位,20侧严重移位。43例患者颌间固定,5例弹性颅颌绷带固定。结果48例(55侧)患者中,17例患者(35%)张口受限、开张口型偏斜或牙合关系不佳;仅5例患者(10%)需进一步治疗。影像学显示约30%患者髁突改建,其余患者髁突骨折错位愈合,出现髁突畸形、关节面变平或吸收、下颌支高度降低等表现。结论髁突骨折闭合性治疗预后临床效果总体良好,但难以恢复髁突正常形态;对髁突骨折伴脱位、双侧髁突骨折及骨折后下颌支高度降低超过5mm者建议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治疗RUedi-AllgowerⅡ-Ⅲ型Pilon骨折的方法。方法25例行切开复位胫骨三叶草钢板或T型钢板+腓骨解剖钢板和/或克氏针固定,10例行有限切开内固定并辅以石膏托外固定。结果术后随访12—48个月,平均26个月。骨愈合的时间13~40周,平均14.2周。优11例、良6例、可8例(Ⅱ型2例、Ⅲ型6例)、差12例(Ⅱ型1例、Ⅲ型11例),总优良率为48.57%。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切口感染4例,3例为开放性骨折出现表浅感染,经伤口换药后愈合,另3例为局部软组织坏死后继发感染,后期行游离植皮;骨折延迟愈合5例;7例患者发生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均为Ⅲ型),其中4例为胫骨内侧关节面粉碎、压缩严重者,后期出现内翻畸形及创伤性关节炎,6例患者因手术复位后关节面欠平整而发生创伤性关节炎;10例患者因骨折端固定不牢固,关节不能早期活动,出现关节僵硬。结论影响严重Pilon骨折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有骨折类型、治疗方式、胫骨关节面的复位情况和手术时机的选择、腓骨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将73例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牵引治疗组(16例),空心螺纹钉治疗组(43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组(14例)。结果随访6个月~7年,牵引组优良率为81.3%,空心螺旋组优良率为88.4%,人工关节置换组优良率为92.8%。结论根据患者年龄、健康状况、移位程度等综合考虑,严格掌握各自适应证,合理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是提高优良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唐刚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783-3784
目的探讨C型臂x线机在髋臼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髋臼骨折手术中用C型臂X线机透视髋关节正侧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对术中复位、钢板固定情况进行评估,术后复查骨折复位和钢板固定情况。结果术中透视显示:解剖复位23例,满意复位12例,不满意复位2例;3例术中透视发现螺钉突人关节,调整后钢板螺钉位置满意。术后x线平片显示解剖复位22例,满意复位13例,不满意复位2例,复位优良率为94.6%(35/37);17例术后cT扫描示解剖复位9例,满意复位7例,不满意复位1例,钢板螺钉固定在位。术中透视复位及内固定情况的符合率为97.3%(36/37)。随访5—18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术后依据Haiwis髋关节功能评价:优13例,较好15例,良好7例,差2例,髋关节功能恢复满意率94.6%;治疗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手术前明显降低(t:18.587,P〈0.01)。结论C型臂X线机在髋臼骨折手术中对复位情况判断、钢板螺钉的放置等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骨膜瓣移位术治疗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乾 《北方药学》2011,8(1):77-78
目的:评价骨膜瓣移位术对骨折术后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89例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患者采用骨膜瓣移位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8-24个月(平均18个月)。13例(86.7%)患者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最短2个月,平均3.5个月。有2例骨折不愈合再另行手术,无感染发生。结论:对于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患者,骨膜瓣移位术是一种损伤性小、风险性小、效果明显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用不同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不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小儿肱骨髁上骨折48例。年龄1~12岁,伸直型38例,屈曲型10例,本组获得随诊者39例。其中手法复位40例,手术复位者8例。随诊时间5.36个月。结果手法复位者伸直受限2例,屈曲受限2例,手术组伸直受限3例,屈曲受限2例.非手术组的肘关节恢复明显好于手术者。结论两组病人采用皮牵引、手法整复、皮牵引加石膏外固定、外科手术四种方法,对于严重移位的伸直型骨折应手术治疗,以修补破裂的肌肉。肱骨远端骨骺分离是不同于髁上骨折的一种损伤,坎部分病人应保守治疗,采用改良Dunllop牵引治疗。  相似文献   

15.
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与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并回顾性分析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与技巧。方法采用手术治疗的28例髋臼骨折患者,通过对术前X线片、CT片和三维重建确定骨折类型和制定手术方案,并根据Le-tournel分类法,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以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固定。采用Matta的复位标准和Matta的疗效标准进行评价。结果随访26例中优14例(53.8%);良6例(23.1%);可5例(19.2%);差1例(3.8%);优良率达76.9%。并发症主要有坐骨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异位骨化和创伤性关节炎。结论早期手术治疗:通过术前X线、CT和三维重建确定骨折类型,并选择最佳手术入路;术中的解剖复位和固定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刘洪波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79-180
目的观察并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行外固定支架治疗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94例的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评价患者临床治疗的优良率、术后疼痛评分、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后5-6周可以下床活动,VAS疼痛评分均低于6分。术后随访6-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7.4个月,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率为100%。患者骨折愈合良好,3例出现创口感染,发生率为3.2%;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愈合畸形、固定松动及断钉等发生。患者中61例解剖复位,占总数的64.9%;27例功能复位,占总数的28.7%;4例复位尚可,占总数的4.3%;改内固定治疗2例,占总数的2.1%。依据临床疗效判定标准评定,其中优55例,占总数的58.5%;良34例,占总数的36.2%;可5例,占总数的5.3%。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临床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优良率.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颧骨颧弓联合骨折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为颧骨颧弓骨折的手术方法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对110例颧骨颧弓联合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盲探复位法31例,开放复位固定79例。采用盲探复位法,术后复位不全14例(45.2%),术后骨折段再移位17例(54.8%);开放复位固定,术后复位不全3例(3.7%),术后骨折段再移位2例(2.5%)。结论 颧骨颧弓联合骨折,应行开放复位、进行可靠内固定,而盲探复位法应慎用。  相似文献   

18.
肱骨干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各自优缺点及最佳适应症。方法回顾53例肱骨干骨折,其中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29例,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24例,从骨折复位、骨折愈合率、愈合时间及肩肘关节活动度对两种治疗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1~5年,平均2.6年的随访,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组:骨折复位优良率96.55%,骨折愈合率100%,平均愈合时间9.9周,肩关节功能优良率93.10%,肘关节功能优良率86.21%;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组:骨折复位优良率100%,骨折愈合率83.33%,平均愈合时间16.96周,肩关节功能优良率91.67%,肘关节功能优良率87.50%。结论对能闭合复位满意的新鲜肱骨干骨折,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应视为简便、安全、有效、可靠的首选方法;对陈旧性肱骨干骨折及新鲜肱骨干骨折经复位后对位又不满意者,则应选择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骨折的早期手术治疗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60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术后随访6个月,随访率100%,优38例(63%)、良20例(33%)、可2例(4%),优良率96%,无感染发生,但有6例并发症发生,其中3例为股骨头坏死,3例为异位骨化。结论对复杂髋臼骨折正确判断骨折类型、把握适当的手术时机、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将移位的骨折块准确的解剖复位及时进行功能锻炼能够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吴斌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78+180-178,180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骨牵引治疗掌指骨骨折的方法和有效性。方法应用外固定支架联合骨牵引法对34例患者41处掌指骨骨折进行治疗,观察统计患者手术愈合率及手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骨折均达到或近似达到解剖复位,愈合率达100%,伴软组织严重挫伤或肌腱损伤的15例患者手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6.7%。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骨牵引治疗掌指骨骨折,操作简便、固定稳定、愈合率高,有利于受损手指的早期功能锻炼和手功能恢复,对掌指骨骨折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