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霉菌性上颌窦炎CT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分析26例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CT和临床资料,总结CT特征,结合临床,分析误诊原因。结果霉菌性上颌窦炎CT多单侧受累(23例)。受累窦腔内不均匀密度增高影及其内斑点、团块及条状钙化(21例),分布在中间15例,散在4例,边缘2例。窦壁增厚7例,窦壁骨质吸收4例。5例均误诊为一般上颌窦炎。结论与窦壁无关的腔内钙化是CT诊断较可靠特征。无钙化的霉菌性上颌窦炎应注意鉴别诊断,充分考虑临床和基础病。  相似文献   

2.
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上颌窦真菌病的CT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上颌窦炎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CT表现为①上颌窦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②常伴有沙粒状、小条片状、团块状的钙化;③单侧上颌窦发病,少累及其它鼻窦;④局限性骨质增生和破坏;⑤增强扫描软组织影呈轻度不均匀的强化。结论:真菌病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CT检查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及范围,对真菌性上颌窦炎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的50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重点观察鼻窦病变的范围、密度以及窦壁的骨质改变。结果:①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多局限于单侧,以上颌窦多发,②窦腔软组织块影内散在斑点状,星芒状钙化,③霉菌性鼻窦炎受累鼻窦窦口多数明显扩大,邻近正常结构受压移位或消失,④受累鼻窦窦壁骨质增厚硬化,可见骨质吸收或破坏。结论:鼻窦窦腔软组织影内散在不规则钙化是霉菌性上颌窦炎的特征性表现,窦壁骨质增生、硬化在霉菌性鼻窦炎时多见,有骨质吸收破坏时应与上领窦癌等病变鉴别。CT检查的价值在于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程度,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颅内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评价;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和MRV表现;霉菌性上颌窦炎常规CT诊断与临床表现;缩鼻黏膜药物在慢性鼻炎鼻窦炎性病变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Kartagener综合  相似文献   

5.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  宋斌  齐敏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9):1170-1172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25例主要CT表现为病变均为单侧性,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9例),砂粒状、小斑片状(16例)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13例)。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在CT表现有特异性,CT对该病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霉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为单侧性,对侧鼻窦正常;病变仅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累及其他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状,砂粒状,条状极高密度区;可有鼻窦骨质破坏。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上有特异性,CT是诊断该病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11例霉菌性鼻窦炎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误诊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被误诊的11例霉菌性鼻窦炎的病例资料,结合其CT表现和临床症状,分析误诊原因。结果:11例中误诊为细菌性副鼻窦炎5例,上颌窦慢性炎性息肉样变4例,上颌窦癌2例。其中仅1例CT显示病变中有钙化灶,10例未见明显钙化。结论:钙化是CT诊断霉菌性鼻窦炎的关键征象,没有钙化的霉菌性鼻窦炎应注意鉴别诊断,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8.
李蕾  苗重昌  周胜利   《放射学实践》2011,26(1):22-24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者17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者5例,累及一侧上颌窦及同侧筛窦、鼻腔者3例,累及双侧上颌窦者3例.病理表现为被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黏膜组织中有较多炎性渗出物,坏死物及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本病的正确诊断率。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病变累及一侧上颌窦,7例累及同侧筛窦及鼻腔。病变窦腔内充以软组织密度影,内见斑点斑块状钙化36例,窦腔高密度影内见气泡影19例。34例见上颌窦窦壁骨质改变,窦壁骨质增生硬化26例;窦壁骨质吸收破坏24例。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对该病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临床和CT图像观察了解鼻中隔偏曲与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的关系,探讨鼻中隔偏曲在慢性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经鼻窦冠状位CT扫描证实的鼻中隔偏曲伴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包括慢性上颌窦炎、上颌窦浆液性囊肿、上颌窦后鼻孔息肉和霉菌性上颌窦炎)患者56例,观察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与鼻中隔偏曲的关系。随机抽取10例患者的鼻窦冠状位CT图像,按Uygur法计算钩突所在平面两侧下鼻甲、钩突和中鼻甲的横断面积(以坐标纸格数表示)在各自鼻腔所占的百分数,并与10例正常对照(鼻中隔正直、无鼻窦病变)进行比较。结果56例患者中,单侧慢性上颌窦炎25例,上颌窦后鼻孔息肉9例,上颌窦浆液性囊肿5例,霉菌性上颌窦炎17例;病变位于鼻中隔偏曲鼻腔宽大侧35例(62.5%),狭窄侧21例(37.5%)。10例鼻中隔偏曲伴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患者下鼻甲、钩突和中鼻甲的横断面积在各自鼻腔所占的百分数在鼻腔宽侧为48.8%,窄侧为44.1%,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10例正常对照下鼻甲、钩突和中鼻甲的横断面积在各自鼻腔所占的百分数为右侧40.1%,左侧39.8%,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使鼻腔宽大侧发生单侧上颌窦炎性病变的机会大于鼻腔狭窄侧;临床处理上颌窦炎性病变的同时应矫正偏曲的鼻中隔,恢复鼻腔鼻窦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阻断鼻中隔偏曲造成的代偿失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创伤性湿肺的CT表现,并评价其对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6例经临床证实为创伤性湿肺患者的胸部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多数患者(31/36)的创伤性湿肺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的中下肺野。本组患者的胸部CT表现可归纳为下述4种类型:a)弥漫实变型(17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实质内散在斑点状或小片状稍高密度影;b)云雾型(14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野呈磨玻璃样改变的稍高密度的云雾状影("面纱征");c)间质型(11例)表现为肺纹理增重或模糊的肺血管增粗影;d)节段实变型(10例)表现为呈节段分布的高密度大片状影。部分患者有两种或以上征象的并存。本组患者的并发症包括脑损伤(18例),肋骨骨折(11例),血胸与气胸(各9例)等。结论 CT能准确显示创伤性湿肺的部位、类型、范围及并发症,对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鼻咽癌的CT表现并评价其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48例经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鼻咽癌患者均接受了常规CT扫描,5例患者又经对比增强CT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CT像上,鼻咽癌病灶表现为鼻咽壁增厚(40例),咽隐窝消失、变平(46例),鼻咽腔充填软组织肿块(8例),颅底骨质破坏(5例),合并颈淋巴结转移(15例)以及合并肝与肺转移(1例)。CT增强扫描显示鼻咽癌病灶呈轻微强化。结论 CT扫描能清楚显示鼻咽癌病灶的部位与范围以及邻近组织的受累情况,同时,它能早期发现颅底骨质破坏,颅内受侵以及淋巴结和远位脏器转移,因此,它在指导临床分期和采取适当的放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临床确诊的登革热患者的胸部CT资料。结果胸部CT中,17例表现为阴性,58例有阳性表现,主要表现有肺间质病变、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肺大泡,其中肺间质实变的表现有磨玻璃样改变17例,双侧肺纹理增多14例,肺小叶间隔增厚15例,长索条9例,胸膜下线7例,气腔结节6例,另外,胸腔积液22例,叶间胸膜积液3例,肺大泡5例,胸膜增厚4例。结论登革热的胸部CT表现以肺间质病变等为主要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提高对登革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PFI)的特征性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组织学或细菌学证实的CSHB并发IPFI患者的CT表现,观察病变的形态、范围、边界、密度和病灶大小特点,并分析其与病原菌的关系。结果:40例CSHB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中念珠菌20例,曲霉菌15例,组织胞浆菌3例,肺孢子菌2例。CT征象中出现最多的为结节(18例,45%),其他依次为实变(10例,27.1%)、网格或线样影(5例,13.5%)、磨玻璃影(4例,10.8%)、胸腔积液(3例,8.1%)。CT征象在各病原体感染中出现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SHB患者并发IPFI的CT表现缺乏特异性,需结合临床实验室资料、病变分布及病变演变才能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李莉  贺兰  李淑明  黄晨   《放射学实践》2014,(3):292-29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薄层图像与MPR图像在诊断真菌性肺炎中的临床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搜集45例具有完整临床、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及CT检查资料的肺部真菌感染病例,回顾性分析其常规CT图像、薄层图像及MPR图像的CT征象。结果:白色念珠菌感染12例,曲霉菌感染14例,隐球菌感染8例,毛霉菌感染5例,放线菌感染3例,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3例。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如下:空洞为主型15例,表现为一个或几个肺叶内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空洞性病灶,部分空洞周围见“晕征”,部分空洞内呈典型“鸟巢征”;肺炎样实变或支气管肺炎样变16例,呈小片状或大片状阴影,见支气管充气征及周边密度趋淡即“晕征”;结节或肿块8例,结节或肿块可伴有空洞、“晕征”、毛刺或分叶征;曲菌球6例,呈圆形或椭圆形,并可见“新月征”。薄层CT图像结合MPR图像在显示“晕征”、磨玻璃影、网格、线样影及小结节等cT征象明显优于普通cT(P〈0.05),其余征象无明显差异(P〉0.05),但薄层cT结合MPR图像能更清楚地显示病灶范围。结论:多层螺旋CT薄层图像结合MPR图像有助于肺真菌感染的诊断,真菌性肺炎有一定相对特征性改变,掌握真菌性肺炎的CT表现特征,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PNET)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9例经病理证实的PNET的临床表现和CT、MRI征象。结果原发于上肢PNET 3例,上颌窦1例,肺1例,纵隔2例,腹膜后2例,颈部1例,下肢2例,额叶6例,颞叶3例,脑室内3例,CPA区1例,椎管内2例,盆腔内2例。病灶体积较大,呈浸润生长,推压邻近结构,并可凸入椎管。肿瘤密度/信号不均,CT为软组织密度,轻至中度强化;MR T1WI肿块与肌肉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花环状或蜂窝状强化。3例有钙化,2例邻近骨质破坏,呈溶骨性破坏伴骨膜反应。肿瘤DWI上呈高信号,ADC值低于其他颅内原发性肿瘤。结论 PNET的常规MRI表现和DWI特点有助于其术前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软骨肉瘤的CT表现与病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软骨肉瘤的CT表现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 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肉瘤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12例又行CT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相对照。结果 17例软骨肉瘤患者中,普通型13例,间质型2例,透明细胞型及去分化型各1例。发病部位包括股骨远端5例,股骨近端3例,髂骨4例,肩胛骨、肱骨远端、尺骨、腰椎、耻骨各1例。膨胀性骨质破坏和溶骨性骨质破坏分别见于5例和11例。肿瘤有扇贝状分叶边缘13例,瘤内钙化17例。肿瘤CT值等于或低于肌肉CT值,CT增强显示小叶分隔呈弓环状进行性持续强化,小叶自身不强化。结论扇贝状分叶边缘和弓环状进行性强化是各型软骨肉瘤共有的特征性CT表现,对诊断本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及相关临床资料。58例周围型小肺癌中包括鳞状细胞癌6例,腺癌13例,细支气管肺泡癌25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混合性腺癌13例。结果CT扫描显示各种征象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分叶征44例(75.9%),毛刺征40例(69.0%),血管集束征30例(51.7%),胸膜凹陷征30例(51.7%),空泡或空气支气管征24例(41.4%),磨玻璃征或晕征9例(15.5%)。增强后均有明显(I〉20HU)不均匀强化。结论分叶征、毛刺征合并上述其他一项以上征象出现时提示周围型肺癌的可能性大。靶扫描可以提高显示小肺癌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闭合性肾损伤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的54例闭合性肾损伤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肾挫伤8例,肾内血肿3例,肾撕裂伤11例,肾碎裂伤2例,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撕裂1例,肾被膜下血肿33例,肾周血肿15例。漏诊肾盂输尿管损伤1例。结论:CT可快速、准确地判断肾损伤的程度及范围,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