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12年1月~2014年6月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的老年(年龄>65岁)NeerⅢ、Ⅳ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54例,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置换组)30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内固定组)24例。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Neer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来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随访时间相仿,平均随访时间为19.5个月(12~36个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101±13)分钟,术中出血量(237.9±32.4)mL,Neer评分(82.5±3.2),Constant-Murley评分(71.7±5.0);置换组手术时间(98±11)分钟,术中出血量(246.0±39.8)mL,Neer评分(82.9±4.5),Constant-Murley评分(73.5±5.0)。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Neer及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有1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肱骨头置换组有2例出现肩关节半脱位,通过三角巾悬吊后关节脱位均得到纠正。有1例四部分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肱骨头坏死,改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相似,对不可修复的肱骨近端骨折宜行肱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适应症、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对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的39例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24例,采用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术后肩关节功能和术后疼痛程度等进行随访对比观察。 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 12~32 个月,平均 24 个月,Neer 评分: 优 15 例,良 18例,可 5 例,差1例,优良率 84.6%。 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疗效满意,术中假体的正确植入、肩袖的有效修复、大小结节的正确重建以及个体化的早期关节功能锻炼,是确保术后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背景: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证实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 目的:总结应用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手术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应用长型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患者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45-83岁,平均71岁。肱骨近端Neer分型,2部分骨折5例,3部分骨折8例,4部分骨折3例;肱骨干骨折AO分型A1型5例,B1型6例,B2型2例,C1型2例,C3型1例。内固定后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两侧肩关节进行评分,同时计算评分百分比并作相应评价。肘关节采用改良HSS评分标准评估。 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4.9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时间8-17周,平均12.1周。2例患者出现伤口脂肪液化,换药后均愈合。1例患者治疗后出现桡神经麻痹症状,1例患者出现肩峰撞击综合征,治疗后好转。无内固定松动、螺钉切割及肱骨头缺血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治疗后12个月按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为65-90分,平均76.87分。与健侧百分比为71.4%-93.8%,平均83.41%。优良15例,满意1例。改良HSS肘关节评分优13例,良3例,优良率100%。说明长型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以及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对12例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患者采取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治疗。结果12例患者经5-15个月随访,无重大手术并发症发生,仅1例发生肱骨头半脱位现象。患肩功能恢复基本满意,生活可自理。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基本满意,能满足解除疼痛、稳定关节、重建运动功能的要求,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2013年8月应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 plate, 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73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41例,年龄39~78岁,平均(61.2±10.4)岁。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22例,三部分骨折43例,四部分骨折8例。结果 73例患者6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5月,平均14.5月,最终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约5.5月。根据肩关节Neer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90分)35例;良(80~89分)24例;可4例,差(<70分)2例。优良率达90.8%。随访中未发现伤口感染、螺钉松动及肱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LPHP设计合理,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疗效肯定、满意。  相似文献   

6.
背景:半肩或全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在迅速消除患者疼痛、有效恢复关节功能等方面临床疗效较好。 目的:分析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对12例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疗效分析。按Neer分型:其中,三部分骨折2例,四部分骨折10例。以X射线观察、Neer评分标准对半肩关节置换后肩关节功能进行临床评估。 结果与结论:12例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6-48个月)。Neer评分:优10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2%。随访期X射线显示内假体位置良好,无关节周围骨折、神经损伤、感染、脱位和松动等并发症。说明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半肩关节置换中须注意肩袖的有效修复和大、小结节的正确重建,结合置换后早期、规范的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背景:锁定接骨板是一种新型的内固定钢板,可以改善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锁定接骨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31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8例;年龄28-81岁,平均56.4岁。骨折类型采用Neer分类,三部分骨折19例,四部分骨折12例。内固定治疗采用胸大肌三角肌间沟入路,行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另外,检索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并发症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综合分析临床病例疗效与检索文献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获得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特点。 结果与结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骨科应用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31例患者均得到13-49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9.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失效,临床愈合时间为8-16周。根据Constant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其中优11例,良16例,可3例,差1例。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可靠有效的方法。但也可发生螺钉松动、肱骨头坏死等相关并发症,因此,内固定治疗操作时应注意保护肱骨头血运,复位肱骨颈内侧骨折块并牢固固定,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内固定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8.
背景:NeerⅢ型、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是较难处理的骨折类型,一直争议较多。目的:比较肱骨近端骨折采用肱骨头置换治疗与锁定钢板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004-06/2006-08收治的26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应用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以文献检索的锁定钢板治疗方法及常规内固定方法,选折治疗对象相似、疗效评价标准相同的研究作为对照。按Neer评分标准比较3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26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为11~36个月,平均24个月。按Neer评分标准优11例,满意13例,不满意2例。与文献报道采用锁定钢板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疗效优于常规内固定组P0.05)。并发症:肱骨头置换组疼痛2例;锁定钢板组肱骨头坏死6例,疼痛3例;常规手术组感染1例,肩峰撞击4例,肱骨头坏死6例,疼痛6例。结果提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人工肱骨头置换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恢复肩关节的功能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6例使用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54.6±9.5)岁。其中Neer分型Ⅳ型8例,Neer分型Ⅲ型18例,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患肢肩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6.6±4.5)个月。26例患者手术时间85~171 min,平均(119.5±23.2) min;术中失血量为180~600 mL,平均(365.0±97.7)mL。在随访过程中,3个月内25例均获得骨性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肱骨头缺血坏死。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为63~94分,平均(85.2±6.8)分,优良率为84.6%。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应用于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可根据不同的骨折形态选择合适的多维固定,具有固定方式灵活、内固定效果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科采用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的32例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32例均获得随访,其中男18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4岁(35~76岁)。骨折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18例,四部分骨折14例。都为新鲜骨折。随访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表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6~24月(平均约14个月)随访,23例无肩痛,7例偶有轻微肩痛,2例有中度肩痛。Constant-Murley评分81.8分(56~97分)。24例患者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严重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大小结节重建的质量、患者年龄、手术技巧等可以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中假体安装中相关解剖因素及臂丛、旋肱后动脉的解剖特点和意义。 方法 对15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施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术中保护好腋神经、旋肱后动脉并选用适当的假体后倾角、高度、肱骨头的直径正确安装假体。患者平均年龄63.5岁。术后随访并进行Constant评分。 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2个月,Constant评分平均为80.5分(61~89分)。 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方法,术中掌握相关临床解剖结构特点,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分析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2例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测量患者颈干角、钢板顶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距离、内翻角度。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计算总优良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12个月,82例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总优良率为85.3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76%(8/8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术后开始锻炼时间、颈干角、钢板顶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距离、内翻角度均与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骨折类型4部分骨折、骨质疏松4~6级、术后开始锻炼时间>3 d、颈干角<130°、颈干角>140°、钢板顶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距离≥8 mm、内翻角度>15°是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肩关节恢复情况较好,可有效控制颈干角、钢板顶点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距离和内翻角度,并尽早开始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疗效,为精准化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收集自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68例患者的资料。其中,男21例,女47例;平均年龄66.5岁; Neer 3部分为43例,Neer 4部分25例;根据损伤机制分型:内翻型38例,外翻型30例。35例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33例行有限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术,评估锁定钢板与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后各项围手术期指标、术后肱骨近端形态学参数及肩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7.8个月。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95.3±12.5) min与(75.9±10.3) min,平均切口长度分别为(11.8±2.6) cm与(7.6±2.2) cm,差异都有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肱骨近端形态学评估方面,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患者的初次颈干角分别为(137.5±7.8)°与(136.4±6.9)°,末次颈干角分别为(133.3±6.13)°与(134.5±7.2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锁定钢板组与交锁髓内钉组患者的前举范围为(143.9±20.36)°与(139.6±2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肩关节评分锁定钢板组平均为(79.8±8.1)分,交锁髓内钉组(81.9±7.6)分(0.05)。锁定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8%,交锁髓内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钢板与髓内钉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有各自优势,对于内翻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力学上髓内钉相对于钢板更有优势,外翻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类型大部分伴有大结节粉碎骨折,锁定钢板对于大结节固定相对更有优势。外科医师需熟练掌握2种手术技术,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背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非骨水泥还是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是目前争论的焦点。 目的:对8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的高风险的临床问题和功能结果进行评估。 方法:3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所有患者在置换后1,3,6个月和以后每年行X射线片检查,患者平均随访2~5年。 结果与结论:患者出现内科并发症发生5例(16%),在随访期间内死亡4例(25%)。脱位发生1例(3%),患者均未出现异位骨化。平均Harris髋关节评分为84分。说明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效果较好,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锁定板技术治疗老年肱骨中上段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5例肱骨中上段骨折的老年患者采用锁定板技术治疗。其中多发伤4例,病理性骨折1例;肱骨干中上段骨折8例,外科颈骨折17例。结果:本组25例伤口一期愈合,随访8周~12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2个月。肩肘关节功能满意。结论:锁定板技术并发症少、固定可靠、骨愈合率高,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roximal humeral internal locking system,PHILOS)和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us plate,LPHP)均作为内固定锁定钢板,用于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显著,但目前尚不能肯定PHILOS和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哪个更具优势? 目的:探讨比较PHILOS和 LPHP这两种锁定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61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LPHP治疗组(n=27)和PHILOS治疗组(n=34)。均根据Neer分类,LPHP组二部分骨折7例,三部分骨折11例,四部分骨折9例;PHILOS组二部分骨折9例,三部分骨折14例,四部分骨折11例。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61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0.6个月),PHILOS组和LPHP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并发症比较,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P > 0.05)。PHILOS和LPHP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随访1年时优良率分别为81.5%,82.4%;具有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满意率高等优点,两种锁定板目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治疗移位和不稳定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有效的切开复位内置物。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PHILOS结合MIPPO治疗肱骨近段骨折合并肱骨干骨折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和治疗效果。方法从2010年7月~2012年8月,我院共对29例骨近段骨折合并肱骨干骨折住院患者采取长PHILOS结合MIPPO治疗。其中男性22例,女性7例;年龄27~65岁,平均32.7岁,采用Neer评定标准和影像学X线片评价此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29例患者得到有效随访,随访5~22m,平均10.6m。骨折愈合时间12~41w,28例骨折愈合良好,1例骨折延迟愈合,本组患者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物断裂。根据肱骨Neer评定标准,29例患者:优15例,占51.73%;良9例,占31.03%;满意4例,占13.79%,差1例,占3.45%。结论长PHILOS结合MIPPO治疗骨近段骨折合并肱骨干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是治疗骨近段骨折合并肱骨干骨折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背景:经三角肌劈开入路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后存在一些并发症。 目的:评价经三角肌劈开入路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的三、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提出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移位的三、四部分骨折病例资料,应用 Logistic 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并发症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81例患者获得12-30个月的随访。内固定后12个月时肩关节Constant评分平均为(76.57±4.70)分。内固定后共3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8.3%),其中肩峰撞击16例(19.8%),头干角丢失6例(7.4%),头干角丢失合并螺钉穿出关节面2例(2.5%),螺钉穿出关节面2例(2.5%),肱骨头坏死2例(2.5%),切口脂肪液化5例(6.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撞击组与无撞击组比较,大结节位置过高、钢板位置过高及Neer分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头干角丢失组与未丢失组比较,年龄、内固定后内侧皮质缺损、Neer分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大结节位置过高、钢板位置过高及Neer分型是发生内固定后肩峰撞击的独立预测因素。内固定后内侧皮质缺损、Neer分型是发生内固定后头干角丢失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