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眩晕论治拾贝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马云枝  张铭 《河南中医》2005,25(12):35-36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李东垣则从脾虚湿痰立论;清代陈修园把眩晕病机概括为风、火、痰、湿四端。诸医家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本病病因病机。笔者临床30余年来,治疗本病屡屡获效,故撰此文以飨读者。1辨证论治,首重脾胃眩晕病机虽有肾虚、气虚、阴虚,又有肝阳、痰浊、瘀血。但多为虚实夹杂证。眩晕发作,或因内外邪气影响,引起体内火动风生,挟痰浊上扰清窍;或因痰浊中阻,致清阳不升;或因脾气亏虚,清阳不…  相似文献   

2.
眩晕是因清窍失养,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其病机归纳为风、火、虚、痰、瘀,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其中,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气机之枢。气血亏虚,则清窍失养;中气不足,则清阳不升;脾失健运,则痰浊中阻;痰阻气机,则郁而化热,均可致眩,故从脾胃论治眩晕尤为重要。针刺治疗眩晕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疗效,多以局部取穴为主,辨证取穴、远端取穴也应重视。本文从脾胃论治眩晕的理论基础、证候分析、选穴思路及临床案例,探讨运用针刺疗法治疗眩晕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二陈汤始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方中陈皮、半夏以陈久者效佳 ,故以“二陈”冠名。本方是针对脾失健运、湿邪凝聚、气机阻滞而致痰湿咳嗽而立 ,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为治痰证之主方。临证加减化裁 ,衍方颇多。笔者用其治疗多种病症 ,每获良效 ,现介绍如下。眩晕眩晕一证 ,医家多主张从风、痰、瘀、虚四个方面论治 ,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之说。眩晕成因虽多 ,却以痰浊上犯 ,扰乱清窍最为常见。盖脾主运化 ,输布水精 ,若嗜酒肥甘、饥饱劳倦 ,伤于脾…  相似文献   

4.
方明 《河南中医》2012,32(9):1169-1169
眩晕之病因不外风、虚、痰三个方面。风者乃素体阳虚,或肾阴素亏,风阳上扰清空;痰者乃脾胃健运失司,水谷聚湿为痰,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虚者乃气虚、血虚或肾精不足,脑失所养。根据病因病机,分别采用天麻钩藤饮、归脾汤、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中阻型眩晕,可获佳效。  相似文献   

5.
<正> 调理脾胃法,临床运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内科疾病,从脾胃论治者甚多.兹举例如下:一、眩晕眩晕一证,前人说、"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痰生于湿,湿归于脾.凡脾胃虚弱之体,中阳不运,津液留滞,痰饮停聚,使清阳不升,而发为眩晕.其特点是,眩晕而头重如蒙,呕吐痰涎,胸脘痞闷,食纳少,肢体困倦,嗜睡,舌质淡,苔白润等.治宜温中健脾,燥湿化痰.常用方如半夏天麻白术汤,苓桂术甘汤等加减.案例:熊××,女,40岁.头痛眩晕已半年.自述头晕欲呕,卧床则感旋转难受眼目  相似文献   

6.
眩晕,前人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之说。现今教材也仅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四型,至于因阳虚致眩者,则少有论及。笔者临证,深感  相似文献   

7.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古代医家认为引起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体虚、外伤等方面;其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故又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能作眩”之说。  相似文献   

8.
乐毅敏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12):531-532
脾胃乃后天之本 ,五官诸窍皆赖以为养。正如李东垣说 :“胃气一虚 ,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若脾胃亏虚 ,则气血精液生化不足 ,清窍空虚 ,易被六淫邪侵 ,或因脾胃亏损 ,复生风水痰湿上犯 ,则致疾患发生。1 脾胃与耳疾耳病常体现于脾虚湿浊内困。脾虚则运化水湿功能失常 ,湿浊内生 ,邪毒滞留于耳窍。另一方面 ,脾虚 ,输布水谷精微失职 ,气血生化之源不足 ,失于濡养而功能虚弱。湿浊犯于耳壳则流脓 ;湿浊停聚于耳道或耳壳则为湿疹 ;湿浊痹阻耳窍脉络 ,蒙蔽清窍则症见耳鸣、耳聋、眩晕等。如美尼尔氏综合征 ,从中医辨证 ,可分型为 :1髓海不足 ,耳…  相似文献   

9.
颜德馨教授治疗眩晕经验介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颜德馨教授认为,凡六气外袭,阳升风动,痰浊内停,精血内虚,瘀阴清窍,皆能使清阳不升,发生眩晕,概言之,即“清者灵,杂者钝”。并推崇“脾统四脏”之说,治疗多从脾胃入手,以益气升阳为基本治法。通过介绍以益气升阳为基本治法获效的验案2则,阐述了颜教授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杨廉方老中医认为眩晕病位在头窍,与肝脾肾关系尤为密切;病机上强调"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瘀不作眩"这四大致眩因素,治疗上分虚、实两类,虚者予以调养心脾,养血止眩,或滋补肝肾,濡养止眩;实证予以祛除痰湿,平肝潜阳、清热熄风或活血通络,化瘀止眩,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王东红 《吉林中医药》2009,29(9):745-746
肖承惊教授认为,子宫肌瘤主要由于患者病程较长,出血量多,致阴血亏虚,气随血耗导致气虚;或因忧思劳倦伤脾,脾虚气血化生无源,而致正气不足。气虚运血无力,血流缓慢,停蓄胞宫,日久则成瘸瘕;而瘀血日久又可损伤正气,进而加重血瘀而为气虚血瘀型。子宫肌瘤患者在月经近净时或刚净后,出现阴道排液,或血水交融,为湿浊久蕴凝滞成痰,痰湿瘀血互结,结于胞中而成瘕瘕;而血瘀日久,气机不利,亦可产生痰湿,致痰瘀互结,阻滞冲任气血,而使瘢积愈坚而为痰瘀互结型。用药分为经期和非经期治疗,且在不同时期补与消各有侧重,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医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向辉  刘轲 《光明中医》2009,24(10):1870-1872
古代医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本虚表实,以虚为主,与风、痰、瘀有关,故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风不作眩"、"无火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髓海不足"、"上气不足"等而致眩晕的学说.近年来各医家对于眩晕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多宗前人之说,结合本人临床经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路志正教授治疗不寐,主要从五脏藏神的理论着手,尤重视脾胃对五神的影响,认为从病因病机上看,主要有虚、实和虚实夹杂3种情况。虚者为脾虚不运,心肝血虚,神失所养,不寐由生。实者或因气滞,或因湿(痰)阻,影响脾胃气机,扰动心神而不寐。而虚实夹杂,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与气滞、食滞、湿浊、痰热等邪实并存。辨证分型主要有脾胃虚弱血不养心、脾虚不运痰湿阻滞、脾虚湿阻痰热扰心、胃腑不和心神不宁等。路老临证常以健脾益气养心、化痰降浊、和胃温胆宁心等法调理中州,以达到安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马云枝  张铭 《江苏中医药》2005,26(10):53-54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因错综复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提出“无痰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作眩”;李东垣则从脾虚湿痰立论;清代陈修园则把眩晕病机概括为风、火、痰、湿四端。笔者临床30余年来,从脾论治本病颇有体会,  相似文献   

15.
诊余随记     
一、眩晕与泽泻汤:眩晕主症为头目昏晕,轻者闭目憩坐,即可改善,重者视物旋转,如坐舟中,不能起床。《素问》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早就指出眩与肝病的关系。目为肝窍,而应风木,故肝阳上亢,阳化内风,肝阴不足,均可出现眩晕。朱丹溪鉴于眩晕与痰浊有关,故创“无痰则不作眩”之说。他如气血亏虚,肾伤精衰,亦可导致眩晕。在临床上痰浊引起眩晕者甚为多见,常以头目昏晕,视物旋转,甚则恶心呕吐,吐出痰涎,舌苔薄白或腻等症为临床特征。在病理上多由痰浊中阻,上逆而蒙蔽清阳所致,并常兼肝阳,表现为肝阳夹痰浊上扰之证。  相似文献   

16.
眩晕(头晕)是临床常见症状,患病率高,且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因其病因复杂多样,也常常是疑难病,西医病因复杂,西药又常有较多不良作用。吕哲为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总结前人经验并综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眩晕与风、痰、虚关系密切,强调"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治疗上强调详查病因,辨明虚实,随证治之。从痰论治,以健运脾胃,祛湿化痰为法;从风论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为法;从虚当辨气血亏虚或肾精不足,气血亏虚当治以健运脾胃,补养气血,肾精亏虚则治以滋养肝肾,填精益髓。临证以法治之,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7.
眩晕病发生的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家论述颇多。早在《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中有“髓海不足”等记载。《丹溪心法》中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指出“旋运一症,虚者居之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临床实践证明,一般属虚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失濡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这些虚性眩晕,据我临床观察,一般症状较轻,而病程则较长。至于痰浊壅遏、上蒙清窍,致使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  相似文献   

18.
李德新教授认为眩晕发病多与脾胃相关,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气血不足,脑失所养;脾虚失运,水湿痰饮,阻遏清阳。李德新教授融汇各家学说,既重温补脾阳,又不忘濡润胃阴,脾胃同调,分清主次,兼顾肝肾,辨证论治。强调辨证虚实,实证多为肝火、痰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以及本虚标实之阴虚阳亢,治疗上多用药性平和之品,以免伤及正气。  相似文献   

19.
老年眩晕是临床常见病 ,病机复杂 ,病情多变 ,以往笔者多从风、火、痰、虚等方面来辨治 ,虽能见效 ,但总不如意。近几年的临床实践中 ,细心体会 ,发现老年眩晕病人中大多有血瘀征象 ,乃在治疗中加入化瘀之法 ,其后临床收效较为满意。现谈点体会如下。1 痰湿眩晕痰湿眩晕患者多由嗜食肥甘 ,伤损脾胃 ,健运失司 ,以致水谷不化精微 ,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 ,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痰湿蒙闭清窍而致眩晕。所以老年眩晕由痰湿所致者 ,治当调理运化功能。但因痰湿之邪易粘滞血分 ,痰瘀往往互结 ,故须加用活血化瘀药 ,使经络畅通 ,升降功能恢复 ,则湿…  相似文献   

20.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究其发展原因.历代医籍论述颇多,<内经>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上气不足""髓海不足"等论述.<景岳全书.眩运>则强调"无虚不作眩"等等.本文所要讨论的是由于脾失健运,聚湿生痰,风痰上扰,蒙蔽清窍而发眩晕,每兼头重痛,胸脘满闷,恶心呕吐,食少倦怠等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