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筛选一株对乌头根腐病病原镰刀菌具有拮抗效果的根际细菌。方法:以四川省绵阳市江油乌头栽培基地的健康乌头根际土壤和实验室保留的三株乌头根腐病病原镰刀菌: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和层出镰刀菌(F. proliferatum)为供试材料,利用平板对峙方法筛选对三株病原镰刀菌具有拮抗活性的根际细菌,并利用16S rDNA分子鉴定方法确定筛选菌株的属种。结果:从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对三株病原镰刀菌均有拮抗活性,且活性较强的根际细菌仅有6株,其中A3-18菌株对三株病原镰刀菌的抑制率分别为54.21±2.14、68.35±1.27和53.05±2.45,均大于50%,故挑选A3-18菌株作后续实验分析,发现随着时间增长,A3-18菌株抑制效果也逐步增强,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尤为显著。A3-18菌株经16S rDNA分子鉴定确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菌株。结论:经平板对峙及分子鉴定,确定对三株乌头根腐病病原镰刀菌具有较好拮抗活性的根际细菌为芽孢杆菌属菌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土壤中分离筛选产硫酸软骨素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对目标菌株进行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分析其酶解产物。方法通过初筛及复筛筛选出1株高产硫酸软骨素酶菌株LHYM225,经形态学观察及16SrDNA序列测定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利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对发酵培养基组分及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质谱法检测该酶的酶解产物。结论 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LHYM225与节杆菌属菌株(Arthrobacter)亲缘关系最近,将其初步鉴定为节杆菌属菌株(Arthrobacter sp.),该菌株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硫酸软骨素0.8%,KH2PO40.02%,酵母浸粉0.6%,MgSO4·7H2O...  相似文献   

3.
目的 筛选PF1022A高产菌株,并优化发酵条件,以提高发酵水平。方法 以PF1022A产生菌座坚壳菌(Rosellinia sp.)HS-NF-1412Z(3050 mg/L)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诱变育种,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结合Box-behnken(BB)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结果 获得一株产PF1022A的高产稳定菌株HS-NF5-86-5-88,发酵水平较出发菌株提高了19%。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麦芽糊精163.0 g/L,酵母抽提物19.7 g/L,棉籽饼粉25.0 g/L,豆油5.0 g/L时,硫酸镁2.0 g/L,氯化钠2.0 g/L,碳酸钙2.0 g/L,菌株摇瓶发酵产量5978 mg/L。结论 通过菌种诱变选育与配方优化,PF1022A的摇瓶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96%,具有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 通过对高产多杀菌素的刺糖多孢菌进行转录组分析,挖掘多杀菌素合成相关代谢通路的差异基因,并在此基 础上结合发酵优化进一步提高多杀菌素产量。方法 利用RNA-seq技术对高产株SS-168及低产野生菌株SS-WT进行比较转录组 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表达,再通过发酵培养基优化考察高产菌株的发酵水平。结果 转录组分析表明,与低 产菌株相比高产株中有1341个差异表达基因,GO注释表明DEGs主要参与氧化还原生物过程和脂质代谢及辅因子结合和辅酶结 合,主要分布在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脂肪酸降解等通路。荧光定量PCR结果与转录组数据一致性达到100%。采用分别 含有不同浓度的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的发酵培养进行筛选,多杀菌素发酵水平显著提高。结论 本研究通过新颖的转录组学 方法获得了刺糖多孢菌高产菌株的差异基因,并对其高产机制和发酵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为改良刺糖多孢菌菌株和优化发酵 工艺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多杀菌素是一种由刺糖多孢菌发酵产生的大环内酯类化合物,是一种高效、安全且低毒性的新型生物农药.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方法来优化刺糖多孢菌发酵培养基,提高多杀菌素的产量.方法 本研究先后通过部分因子设计、最陡寻优和中心组合设计等几种统计学手段来优化培养基.结果 经初步优化后的培养基,其多杀菌素的产量达到180.6mg/L,较优化前的115.1mg/L提高了56.87%.结论 响应面方法是一种有效优化多杀菌素发酵培养基从而提高多杀菌素产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拉曼被孢霉γ-亚麻酸高产突变株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诱变、筛选γ 亚麻酸 (GLA)高产菌株。方法采用 5 氟尿嘧啶、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及自然分离的方法 ,对拉曼被孢霉AS 3.34 13进行诱变筛选。结果获得一株GLA高产突变株F5。该菌株GLA产量较原始菌株提高了 30 0 %。传代实验证明该菌株遗传性质稳定。经对其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该菌株GLA生产能力可达 115 3.6 3mg/L ,较原始菌株提高 335 .87%。结论拉曼被孢霉GLA高产突变株F5已达工业生产菌株要求。  相似文献   

7.
邱观荣 《海峡药学》2010,22(8):252-254
利用“单因素多浓度”和“均匀设计法”对环抱菌素生产菌株茄病镰刀菌的发酵条件和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优化.并在5000L发酵罐上对菌株的发酵动力学规律作了初步的探索。实验结果表明。5.5%玉米粉,0.5%葡萄糖,0.5%干酪素.0.05%KCl,0.05%MgSO4,0.015%KH2PO4和0.3%CaCO3为最佳摇瓶发酵培养基组成;5000L发酵罐的发酵动力学规律表明,菌体浓度发酵培养至80h左右达到最大.产素水平在116h左右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刺糖多孢菌CB11为试验菌株,以发酵培养基菌体浓度和多杀菌素产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多杀菌素发酵的种子培养基的碳氮源成分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找出最显著因素并确定其最佳值.方法 种子培养基碳氮源成分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发酵培养基响应面试验.结果 得到最优种子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0g/L,甘油5g/L,TSB25g/L,玉米浆10g/L,棉籽蛋白25g/L.在此培养基上生长的种子接入发酵培养基中所获得的多杀菌素产量达到411.26mg/L,较优化前水平(220.30mg/L)提高了86.68%.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试验优化了发酵培养基,得到对多杀菌素生产影响最显著的三个因素及最佳含最分别为葡萄糖66.6g/L、玉米浆14.6g/L、K2HPO4 2.5g/L,经验证获得的多杀菌素产量为544.60 g/L,较优化前产量提高了24.48%.结论 通过对多杀菌素发酵摇瓶种子培养基及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找出了影响多杀菌素发酵的最显著因子及其最适含量,利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发酵多杀菌素产量提高了86.68%,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灰黄霉素产生菌耐前体变株F—208的选育及其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灰黄霉素产生菌Penicillium Patulum D-756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 氯化锂复合诱变获得了高度耐氯变株F-208,其孢子在含氯化物5%的固体培养基上仍正常萌发和生长,摇瓶发酵培养基氯化物浓度提高到2.0%时,其发酵单位较出发菌株提高12.5%,同时该菌株仍保持着出发株所具备的优良发酵特性。  相似文献   

10.
多杀菌素是由放线菌刺糖多孢菌产生的一种新型绿色环保杀虫剂,兼具化学农药的高效性与生物农药的安全性。本研究通过将红色糖多孢菌和刺糖多孢菌两种菌株做原生质体融合探究来得到高产多杀菌素的菌株。首先构建了不产红霉素的红色糖多孢菌工程菌株,然后将其与刺糖多孢菌做原生质体融合,经加有抗生素平板培养基及发酵液HPLC分析筛选,得到了产多杀菌素的4株融合菌株。基于4株融合菌株多杀菌素产量都不及起始菌株高,接着采用不加抗生素直接筛选的方法,成功筛选到若干高产多杀菌素的融合菌株,其中菌株B-2多杀菌素产量提高最为明显,较原始菌株增加了331%,并用质谱分析做了进一步的验证。融合菌株B-2后续传代培养多杀菌素产量稳定,表明遗传稳定性较好。本文对红色糖多孢菌和刺糖多孢菌原生质体融合进行了探究并且成功提高了多杀菌素的产量,这为具有优良发酵特性的红色糖多孢菌和刺糖多孢菌融合菌株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荒漠拟孢囊菌SIPI-HT47为出发菌株,发酵合成奥利万星中间体A82846B。应用紫外和NTG诱变,结合自身抗性及氯化盐耐受筛选,获得1株高产突变株,命名为FH-32-322,发酵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172.5%。通过PB试验、爬坡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确定最佳摇瓶发酵配方。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上,突变株FH-32-322摇瓶发酵效价达到1 013 mg/L,较原工艺提高85.9%。  相似文献   

12.
海南霉素产生菌的诱变育种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海南霉素产量,分别对其产生菌进行氮离子束注入、原生质体再生等处理,获得高产菌株2-7、Y81。对菌株Y81进行了碳、氮源考察,并采用均匀设计方法对培养基进行优化,最终摇瓶效价达到3000mg/L以上。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获得一株稳定遗传的高产新菌株,并提高替考拉宁产量。方法 以替考拉宁产生菌游动放线菌T19为出发 菌株,通过常压室温等离子(ARTP)诱变技术,获得一株具有稳定遗传性的高产新菌株,并对转速、接种量、温度和pH等发酵 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佳的发酵工艺条件,从而提高了替考拉宁的产量。结果 诱变后菌株的发酵效价水平较出发菌株提 高了42%;在转速为220 r/min,接种量为7.5%,温度为28℃,pH为6.5时,该菌株发酵效价水平比出发菌株提高了80%。结论 ARTP诱变技术可有效用于游动放线菌的诱变选育,可大幅度提高替考拉宁的产量,为其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利用一株日本曲霉,以柚皮苷为底物,转化生成红花素和异红花素并提高产物的发酵单位。方法 对 发酵培养基中氮源种类进行筛选并确定最适的添加浓度,考察微量元素对发酵的影响并确定最适添加浓度,降低溶解底 物的乙醇浓度并采用二次添加底物的方式等。结果 红花素发酵单位由66 μg/mL提高至389 μg/mL,异红花素发酵单位由 263 μg/mL提高至946 μg/mL。热豆粉是最佳氮源,添加浓度为0.3%;添加硫酸亚铁和氯化锰能够分别促进红花素和异红花素的 生成,其最适添加浓度分别为0.02%和0.01%;溶解底物的乙醇浓度由50%降低至26.6%,降低了乙醇对转化的不利影响;底物 添加次数由1次变为2次,有利于发酵单位的提高。结论 首次发现日本曲霉可直接转化柚皮苷生成红花素和异红花素,且柚皮 苷生物转化为红花素和异红花素的发酵单位较高。  相似文献   

15.
响应面法优化必特螺旋霉素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响应面法对新一代必特螺旋霉素基因工程菌(Streptomyces spiramyceticus,WSJ-2),即含有整合型双拷贝4″位异戊酰基转移酶基因(4″-isovaleryltrasferase gene,ist)工程菌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方法以发酵效价和异戊酰螺旋霉素组分含量为指标,通过部分因子析因设计实验,筛选出影响较大的主要影响因子。其次,进行最陡爬坡实验,最后,通过中心组合设计,利用DX7trail 7.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子的最佳浓度,得到优化发酵培养基。结果综合培养基组成对发酵效价和组分含量的影响获得2个主要影响因子,即KH2PO4和NaCl,通过最陡爬坡实验和响应面法,确定了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为(g.L-1):淀粉60、碳酸钙7.0、MgSO42.0、NH4NO36.0、酵母粉3.0、鱼粉15、MnCl20.10、NaCl 12.5、KH2PO40.645。验证实验表明在优化培养基中发酵相对效价为142%与预测值139%比较接近,效价比原配方提高了42%,而其总异戊酰基螺旋霉素组分的含量与原配方基本一致。结论对新构建的必特螺旋霉素基因工程菌采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可以较有效地进行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以林可霉素A(Lin A)产量提高以及林可霉素B组分(Lin B)含量降低为目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林可链霉菌18-8菌株的含硫前体物质(硫酸钠、甲硫氨酸、半胱氨酸)与戊糖磷酸途径(HMP)的关键前体(葡萄糖酸钙、葡萄糖酸钠)以及相关醇类、离子(肌醇、氯化钴)等物质进行组合优化。首先对7个因素进行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得到3个显著性因子:葡萄糖酸钙、肌醇和氯化钴。再通过Box-Behnken设计3因素3水平实验,利用Design-Expert 8.5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最佳优化条件为:氯化钴7.97mg/L、葡萄糖酸钙6.0g/L、肌醇0.42g/L。摇瓶验证Lin A液相效价为5210mg/L,比优化前提高21%,Lin B含量为4.3%,比出发菌株的Lin B含量(6.0%)降低39.5%;在15L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实验,Lin A液相效价可达8980mg/L,比对照(6630mg/L)提高35%,Lin B含量在90h达到最低含量2.4%,相比对照Lin B含量(4.8%)降低50%,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应用因素重构分析法来改良硫霉素产生菌卡特利链霉菌PRu-336(Streptomyces cattltya PRu-336)发酵培养基,将初步积累的实验数据输入一般化重构分析程序(Genrecx),根据计算的结果,设计了F5A和F5B培养基,F5A效价比对照培养基F5提高52.6%,F5B效价比对照培养基F5提高36.8%。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海洋小单孢菌FIM02523发酵液中的生物活性成分rakicidin B含量。方法 采用单因素实验、正交设计实验等方法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比例及培养条件。结果 确定了最优rakicidin B发酵培养基:可溶性淀粉4.0%,蔗糖1.0%,大豆蛋白胨1.0%,酵母粉2.0%,甘氨酸0.1%,NaCl 0.5%,MgSO4 0.05%,CaCO3 0.5%;最优摇瓶发酵条件:发酵周期为120h,接种量5.0%,500mL摇瓶装量100mL,摇床转速220r/min,发酵温度30℃,培养基初始pH值为7.5。结论 优化后发酵工艺rakicidin B的发酵效价较初始工艺提高了约7.3倍。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通过对新硫肽类抗生素166A产生菌小单孢菌TMD166进行诱变选育研究,以期获得产166A的高产菌株。方 法 使用多功能等离子体诱变系统(multifunctional plasma mutagenesis system, MPMS)对出发菌株TMD166的孢子进行等离子体-紫 外(MPMS-UV)复合诱变,单孢子悬液经照射处理、涂布培养后获得单菌落,并以牛津杯固体发酵高通量筛选方法对菌株进行初 筛,之后对高产菌株进行摇瓶复筛,利用突变株摇瓶发酵的化学效价筛选出正突变菌株。结果 对比MPMS-UV不同诱变剂量发 现,MPMS105s-UV60s复合诱变剂量获得的正突变率最高,达到41.43%,相应致死率为99.88%。最终筛选出一株166A高产突 变株TMD166-MU1,在培养温度为28℃、210 r/min的条件下,经过96~120 h培养后,166A产量相比出发菌株提高了7.47倍。结 论 采用MPMS-UV复合诱变方式,再结合牛津杯固体发酵高通量筛选方法和摇瓶复筛,可高效筛选获得166A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20.
Enopeptin A是一种缩酚酸肽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等生物活性。以本实验室保藏的链霉菌SIIA-H7264为出发菌,通过紫外(UV)照射、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亚硝基胍(NTG)诱变以及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获得1株高产突变株A-21,其发酵产物Enopeptin A的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3倍。对发酵条件、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试验,最终Enopeptin A的产量达到1750μg/mL,较初始工艺提高了2.9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