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腹腔镜及内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胃间质瘤的微创治疗技术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我院对18例超声内镜诊断为胃问质瘤的患者应用内镜与腹腔镜联合切除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 EUS)辅助腹腔镜治疗在胃间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患者145例,术前均接受胃镜检查,80例接受EUS检查。然后在胃镜和术中EUS引导下行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术后随访2~20个月。结果腹腔镜手术时间50~120 min、平均69.5 min,出血量50~150 mL、平均74.3 mL,8例中转开腹,无术中死亡病例。平均排气时间24.5 h,住院时间4~9 d、平均6.7 d。133例为良性单发肿瘤,12例为交界性肿瘤。129例胃间质瘤,16例为平滑肌瘤。病理切缘肿瘤检查均为阴性,瘤体直径(2.9±4.6) cm。术后随访2~2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术前胃镜、超声内镜联合应用能够早期发现病变,初步判定胃间质瘤的性质、危险程度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术中腹腔镜、胃镜和EUS的联合可充分发挥微创治疗胃间质瘤的优势,减少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胃间质瘤的内镜早期诊断及腹腔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胃间质瘤(直径<2 cm)发现、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2004-08/2008-09我院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16例(直径0.89-1.95 cm,平均1.42 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45-90(平均60)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平均28)h,住院时间3-7(平均4)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1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3.8%,神经鞘瘤1例.15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3-52(平均27)mo,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及诊断小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危险度.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对25例胃间质瘤患者行察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本组腹腔镜下成功切除23例,2例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为40~15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100 ml。术后平均排气时间为24.5 h,48 h拔除胃管。住院时间为3~9 d。术后无明显并发症,随访无死亡及复发、转移病例。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李春平  黄家良  李晓华 《山东医药》2010,50(18):105-105
2004年1月-2008年5月,我们采用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问质瘤(GIST)1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与腹腔镜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对比,探讨无腹腔镜辅助下内镜切除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肿瘤直径〈3.0em且边界清晰的胃间质瘤患者92例,其中53例独立行内镜下切除(内镜组),39例独立行腹腔镜切除(腹腔镜组),对比分析2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术后通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转移率。结果内镜组与腹腔镜组比较,手术耗时短[50(48~58)min比70(50~95)rain,U=1575.00,P〈0.01],术中出血量少[10(5—15)ml比20(20—30)ml,U=1794.00,P〈0.01],术后通便早[18(8~36)h比24(20—40)h,U=1666.00,P〈0.01],而在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随访(27±15)个月,腹腔镜组术后随访(24±11)个月,2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84,P〉0.05),随访期间均未见胃间质瘤复发和转移,亦无因胃间质瘤而死亡的病例。结论对于直径〈3.0em且边界清晰的胃间质瘤行内镜下独立切除是安全可行的,与腹腔镜手术疗效相近,且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7.
胃肠间质瘤(GIST)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提出的病理学概念,属于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上皮源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的肌层间Cajal细胞(一种调节自主运动的起搏细胞)的肿瘤,瘤细胞显示KIT突变和表达KIT蛋白(CD117)及CD34,它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及神经源性肿瘤,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由于病变位于黏膜下层、肌壁内或浆膜下层,常规胃镜检查对黏膜下病变难以定性,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CD117和CD34阳性在诊断上有其特殊意义。为探讨胃GIST的内镜诊断特点,现对我院23例胃GIsT患者的内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楷  张云 《山东医药》2011,51(34):44-45
目的观察腹腔镜胃间质瘤(GST)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腹腔镜手术切除GST18例。结果本组17例腹腔镜手术获成功,1例肿瘤位于胃窦小弯者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平均80ra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28h,术后1—2d恢复进食,无出血、胃瘘、幽门梗阻等并发症,住院时间平均6d。17例术后随访3~60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GST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胃镜对胃间质瘤诊断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s)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病理学诊断新概念,一直以来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我们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2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Ts 36例,以探讨胃镜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华消化杂志》2022,(4):240-246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 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 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 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 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 肿瘤是否整块切除, 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内镜下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 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9例(6.6%),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 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胃镜术中定位联合腹腔镜治疗胃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腹腔镜外科治疗胃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术中难以定位的患者,应用术中胃镜定位技术,共治疗胃良性肿瘤11例、十二指肠良性肿瘤2例。结果11例在双镜联合下顺利找到肿瘤并成功行局部切除,无并发症。手术时间50~98min,平均69min,出血约20~100ml,术后2~4d恢复流质饮食,平均住院时间5.7d;1例术中胃镜下病灶隐匿,分离胃小弯侧系膜后在单纯腹腔镜下找到肿瘤并切除;另1例为LC术后1年患者,超声内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占位,术中未发现肿瘤。结论应用腹腔镜及胃镜联合治疗胃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具有定位准确迅速、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51例胃间质瘤(GST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检查发现CD117阳性47例(92.2%),CD34阳性36例(66.7%).平滑肌抗体(SMA)阳性12例(23.5%),S100阳性7例(13.7%)。恶性GSTs的5年生存率(53.8%)及潜在恶性GSTs的5年生存率(61.1%)较良性GSTs的5年生存率(90.7%)低(P〈0.05)。肿瘤完全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72.4%)较姑息性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41.9%)高(P〈0.05)。表明免疫组化指标CD117和CD34的检测有助于GSTs的诊断正确率。手术的关键是切除范围要完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治疗老年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行腹腔镜联合胃镜胃间质瘤切除术(LGCS)41例,与同期行开腹胃间质瘤切除术41例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手术均成功。LGC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通便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均P0.05)。LGCS组术后并发症(2例)与开腹组(3例)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复发、转移及死亡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镜联合治疗老年胃间质瘤可行、安全,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59岁,因反复呕血3小时于98年9月2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小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呕吐鲜红色胃内容物两次,共约1000 ml,有血块,伴头晕、心悸,未解大便。患者96年曾突然呕血入住本院,胃镜诊断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入院体查:T3.65℃,R20次/分,P100次/分,Bp14/8KPa。贫血貌,无黄疸,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及腹部未见异  相似文献   

16.
病例:患者女,60岁,因“反复上腹痛5年,黑便10余天”于2009年5月22日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阵发性上腹部钝痛,无放射性,与进食排便无关,无恶心呕吐,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未予系统性诊治。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肿瘤,它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细胞肿瘤,其中小肠间质瘤占胃肠间质瘤的第2位。对于其起源、分化、良恶性鉴别等均存在争议,对于诊断与治疗的认识也存在局限。我们于2004—2007年应用腹腔镜辅助成功施行小肠间质瘤切除术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讨在不损伤黏膜层的情况下,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剥除术的可行性。 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0月对15例胃小间质瘤患者在腹腔镜术中进行内镜检查,进行定位和黏膜下注射,然后在腹腔镜下行不损伤黏膜层的剥除术,回顾性总结分析这15例治疗效果。结果 15例小间质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因术中并发症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3.4±15.8)min,术中出血(19.7±13.3)ml。所有患者均未放置胃管,术后流质饮食时间(1.6±0.5)d,术后住院时间(3.3±0.6)d;术后所有标本假包膜完整,病理均为胃间质瘤,其中12例极低危险度,2例低危险度,1例中危险度。结论 腹腔镜内镜联合胃小间质瘤剥除术短期治疗效果满意,并且术后康复快,符合微创外科和快速康复理念,是胃小间质瘤治疗的一个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镜联合(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0年至2013年间采用双镜联合、单纯胃镜、单纯腹腔镜、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患者共107例,比较4种治疗方式的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和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术后无死亡及治疗相关并发症,随访至今无复发。双镜联合组、单纯胃镜组,单纯腹腔镜组、传统开腹组肿瘤直径分别为(3.7±2.8)em、(2.1±1.2)em、(3.8±2.4)em和(4.2±2.6)em,操作时间分别为(1.8±1.0)h、(0.8±0.5)h、(2.4±1.0)h和(2.5±1.0)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9.4±42.7)ml、(35.0±37.2)ml、(59.3±54.6)ml和(236,7±332.2)ml,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6±1.3)d、(0.5±0.1)d、(3.7±1.4)d和(5.3±2.4)d,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0.5±0.1)d、(0.4±0.1)d、(0.6±0.2)d和(3.7±0.7)d,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7.1±5.1)d、(2.0±1.8)d、(9.2±3.1)d和(11.5±4.0)d。双镜联合组操作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单纯腹腔镜组(P〈0.05),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或少于传统开腹组(P〈0.05),肿瘤直径、操作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大于或长于单纯胃镜组(P〈0.05)。结论双镜联合治疗胃间质瘤安全可行,适用范围广,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令人满意,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20.
胃间质瘤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Li J  Liu P  Wang H  Yu J  Xie P  Liu X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1):742-74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副总理诊断明确的31例胃间质瘤患者,依据诊断标准对胃间质瘤进行分类。结果:胃间质瘤无明显的性别差异,50-60岁为发病高峰。好发部位为胃底部,其次为胃体部,胃窦部发生较少。其中恶性胃间质瘤占58.1%(18/31),良性胃间质瘤仅占25.8%(8/31)。交界性胃间质瘤的病程较长,平均为79个月,恶性胃间质瘤的病程较短,平均为4个月。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上腹不适和(或)腹胀、腹痛等。胃镜、超声胃镜上、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B超及CT影像学等检查可以发现肿瘤,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首选手术治疗,对伴有肝转移者可采取经肝动脉导管栓塞化疗,但疗效不肯定。结论:胃间质瘤是一类独立的胃黏膜下肿瘤,过去诊断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的某些梭形细胞肿瘤,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可能为胃间质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