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352株铜绿假单胞菌均由检验科分离得到。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系统,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结果 352株铜绿假单胞菌以痰(78.4%)和尿液(9.9%)培养为主,科室分布以外科(44.6%)、内科(23.3%)、儿科(17.6%)和妇科(14.5%)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头孢哌酮、氨曲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较高,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性较低。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以呼吸道痰标本培养为主,在多科室都常见,临床耐药性极高。应控制抗生素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加强动态监测,对治疗和预防感染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谱和金属β-内酰胺酶的产生情况.方法:对2009年度医院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259株,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其对17种抗生素的药敏谱,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结果:铜绿假单胞繭对AMP、FTN、CTT、SAM等耐药率较高,对TOB、AMK、GEN、TZP等较敏感;金属β-内酰胺酶携带率为5.0%,产酶繭株耐药情况严重.结论:结合细菌药谱慎用碳青霉烯类,合理利用抗生素,对治愈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及控制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IPM)铜绿假单胞菌的产金属酶的检测方法及耐药特征。方法收集我院临床分离的40株耐IPM铜绿假单胞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DTA纸片复合法、E-test法和PCR法分别检测产金属酶菌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40株耐IPM铜绿假单胞菌EDTA纸片复合法筛选9株产金属酶菌株;E-test法筛选6株产金属酶菌株;PCR法仅检测到1株blaIMP-1和3株blaVIM-2耐药基因。产金属酶菌株呈多重耐药,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大多数表现为高水平耐药;阿米卡星抗菌活性最好,其次为环丙沙星。结论目前从临床分离的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耐药性,给临床防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梅里埃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及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近两年从神经外科共分离出285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下呼吸道标本,占88.8%(253株),药敏结果显示,除对多粘菌素B、阿米卡星、舒普深(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保持较好的敏感性外,其余都显示高度耐药。结论神经外科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耐药性较严重,临床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防止多耐药菌株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郑艳芬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5):84-87
目的分析我院5年来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921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来源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21株中有57.9%(533/921)来自痰及咽拭子,15.2%(140/921)来自伤口分泌物。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和哌拉西林的敏感率分别为85.1%、73.0%、73.7%、75.7%、61.9%、63.6%、66.1%和61.3%。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多来自痰及咽拭子标本,并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多重耐性明显。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耐亚胺培南(IPM)铜绿假单胞菌的产金属酶的检测方法及耐药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临床分离的40株耐IPM铜绿假单胞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DTA纸片复合法、E-test法和PCR法分别检测产金属酶菌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40株耐IPM铜绿假单胞菌EDTA纸片复合法筛选9株产金属酶菌株;E-test法筛选6株产金属酶菌株;PCR法仅检测到1株bhIMP-1和3株bhVIM-2耐药基因.产金属酶菌株呈多重耐药,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大多数表现为高水平耐药;阿米卡星抗菌活性最好,其次为环丙沙星.结论 目前从临床分离的产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感染特点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防止感染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各类送检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并对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标本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从送检标本中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182株,痰及咽拭子标本占120株(65.9%);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76株,占41.8%)、呼吸科(26株,14.3%).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15.9%).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根据近期监测结果及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基因类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12种抗生素对临床分离7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筛选出20株多重耐药菌,三维试验检测产ESBLs和AmpC酶的情况;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较高;6株菌产AmpC酶,2株菌产ESBLs;PCR检测出4株菌产TEM酶,经测序2株产TEM-1型,一株产TEM-29型,另一株产酶与TEM-29比较有1处氨基酸的改变,命名为TEM-147;未检出SHV、OXA、PER和VEB型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必须重视铜绿假单胞菌ESBLs的检测,对于该菌引起的感染采用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或环丙沙星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59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细菌鉴定采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培养鉴定仪,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结果铜绿假单胞菌主要从痰液标本中分离,占77.7%(463/596);最多的分布病区为呼吸内科(164株)、其次为干部病房(91株)和普通外科(48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性为84.9%、其次为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耐药性79.8%、加酶抑制剂的复合药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性为78.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性位72.8%,敏感性尚可。结论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铜绿假单胞菌,其耐药机制复杂多样,对于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所以要及时进行检测,这样才能采取措施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258株,采用20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呼吸病房37.21%和重症加强护理病房18.60%,分离菌株最多的标本是痰液及咽拭子和脓液及伤口分泌物,分别占60.85%、15.12%,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最高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89.96%和阿米卡星80.62%,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8.13%、美罗培南72.02%;耐药性最高是氨苄西林100.00%和头孢唑啉100.00%,其次是头孢替坦99.22%、阿莫西林/克拉维酸99.20%、呋喃妥因97.18%和氨苄西林/舒巴坦95.34%.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高,且对常用多种抗菌药物具有高度耐药性,应加强监测,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铜绿假单胞菌(PAE)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临床标本中分离的265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感染特点及其耐药性,药敏试验采用琼脂纸片扩散法.结果:PAE临床分布以ICU及呼吸科最多.临床标本中以呼吸道标本分离率最高,占71.3%,其次为分泌物,占13.6%.PAE对亚胺培南最敏感,耐药率为8.3%;其次是头孢呱酮/舒巴坦,耐药率为12.1%;对其他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耐药性、多重耐药性.结论:加强对PAE的耐药性监测,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对保持敏感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2011~2012年本医院患者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PAE)的耐药率.方法 采用VETEK2 Comact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出274株铜绿假单胞菌,分别来自住院患者各类标本,按照CLSI各年度标准判断PAE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在22种常用抗生素中,铜绿假单胞菌对半数以上的药物耐药率>40%.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性上升较快,对其他类抗生素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易出现多重耐药,2012年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2011年相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检测,依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才能有效防止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筛选铜绿假单胞菌酶阳性菌株,研究整合子参与的耐药机制.方法 用K-B法进行药敏实验,15个纸片表型筛选和三维试验;PCR扩增及PCR定位.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头孢派酮/舒巴坦和庆大霉素等耐药率较高(>50%);对亚胺培南也有一定的耐药率(16.7%).表型筛选AmpC酶阳性率为37.5%,三维试验为30%;PCR扩增ampC的阳性率为91.2%;ampD的阳性率为87.5%;PCR定位研究的阳性率为33.3%,阳性片段均小于1 000 bp.结论 表型筛选与三维试验无显著性差异,表型筛选更方便用于临床;插入的AmpC酶耐药基因可能位于整合子上游.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中国西部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特点,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7年,中国西部地区10家三甲医院微生物实验室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耐亚胺培南铜绿
假单胞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数据统计及药敏分析采用WHONET 5.6软件。结果 2016—2017年共分离到铜绿假胞菌7676株,
其中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1463株(19.1%)。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2016年和2017年分别占72.4%
和74.8%,其次为尿液和分泌物。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室为主,2016年和2017年分别占17.6%和18.1%,其次是神经外科和呼吸
科。年龄分布特征,61~70岁的患者人数最多,共303例(占20.7%),10岁及以下的患者人数最少,共36例(占2.5%)。耐药分析结果
显示,中国西部地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2016年和2017年分别为16.3%和25.7%,对左氧氟沙星耐
药率较高,分别为43.4%和45.5%;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2017年均高于2016年。结论 中国西部地区耐亚胺培南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61~70岁的中老龄患者分离率较高,目前耐药形势严峻,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
上升趋势,医院应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的实时监控,减少此类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河南省胸科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的感染现状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指导临床科学治疗,控制感染。方法回顾性调查2009年6月—2011年6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各病房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情况,对其来源和耐药性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420例临床标本中获得铜绿假单胞菌163株,阳性率11.5%;呼吸科和心脏外科ICU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的病房,其构成比分别是27.6%和21.5%;PAE耐药率较高的抗生素分别是磺胺甲基异恶唑62.6%头孢哌酮45.4%和头孢曲松42.9%。结论为有效控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应科学使用抗生素,减少经验性用药,同时严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发生医院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及其耐药性,规范院内感染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152株,分析标本来源及其感染危险因素和耐药性.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来源呼吸道,占57.2%,高度危险因素为:住院时间长、年龄>60岁、严重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时间、长期应用抗生素、深静脉导管;在10种抗生素中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敏感性高,敏感度分别为90.7%,79.2%,70.0%.结论 规范院内感染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根据临床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素进行治疗,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播散.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淮北地区Ⅰ类、Ⅱ类整合子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中分布及其可转移耐药情况.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榆测多重耐药菌中整合子基因,并对整合酶基因阳性菌株进行转移接合试验;采用K-B法对接合转移成功菌株及接合子进行13种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Ⅰ类整合子检出率为86.1%,未检出Ⅱ类整合子,含整合酶基因的接合子在转移成功接合子中所占比率为35.7%.结论 淮北地区铜绿假单胞菌中整合子的分布以Ⅰ类整合子为主,且水平传播率达到35.7%,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