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不同重建技术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重建技术在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方法 对 5 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采用西门子 16排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应用容积再现漫游 (volumerenderingtechnique ,VRT) ,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arrecon struction ,MPR) ,曲面重建 (curvedplanarreconstruction ,CPR)和最大密度投影 (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 ,MIP)等 4种技术重建。结果 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析 ,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的钙化 19例 ;无钙化但有软斑块 4例 ;冠状动脉 1、2级分支显示率 10 0 %,3级以上分支显示为 60 %~ 80 %左右 ,4级分支显示 3 0 %~ 5 6%。有 3 0例 3 9支冠状动脉显示程度不同的狭窄 ,其中左主干病变 2支 ,左前降支及分支病变 2 0支 ,回旋支病变 9支 ,右冠状动脉病变 8支。VRT能够在三维立体空间内直观、形象、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分布走行情况以及在心脏表面的位置。CPR能显示各支冠状动脉从主动脉起始部到终末端的剖面情况 ,可清晰显示血管的最大直径内形态及管腔有无狭窄 ,以及狭窄段的长度。MPR以连续层面显示各支冠状动脉的节段性形态 ,可于监视器上以电影方式动态观察 ,可以获得冠状动脉各支的完整信息。MIP能显示冠状动脉各支类似于DSA血管的影像 ,可以显示钙化以及管腔形态。结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4层CT血管造影在腹部中小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资料和方法 应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血管探针技术(VP)对70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的患者进行腹部动脉血管重组,比较其显示情况.结果 VP共检出病灶59处,测得狭窄度<30%,30%~50%,>50%分别有11、17、5例.VR及MIP均无一例明确显示<30%的狭窄管腔,且不能明确显示软斑块.对单纯钙化斑的显示,MIP检出结果与VP相同,VR有1例显示不清.对钙化软斑块的显示方面, VR、MIP对3处较小钙化斑显示不清.结论 在诊断腹部中小血管粥样斑块、微小钙化灶、血管轻度狭窄等方面,血管探针技术的敏感性较VR及MIP高.  相似文献   

3.
胡迪  彭芸   《放射学实践》2013,28(7):719-72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儿童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7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儿的MSCTA资料,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技术。结果:37例按Lupi-Herrea分类法,Ⅰ型2例,Ⅱ型18例,Ⅲ型15例,Ⅳ型2例。初诊时MSCTA检查显示所有受累血管共150支,狭窄-阻塞型37支,其中5支管腔闭塞,4支伴有细小侧支循环形成,1支伴局部血栓形成;扩张型11支,部分管壁伴有钙化;其余为混合型。狭窄血管中17支轻度狭窄、102支中度狭窄、15支重度狭窄、5支完全闭塞。不同时期受累血管均有不同程度的管壁增厚(2.0~7.0mm),活动期3.4~7.0mm,非活动期1.1~3.2mm。活动期CT平扫可见受累血管壁有环形低密度水肿状态带,增强扫描血管壁不均匀强化;非活动期局部血管可呈囊样扩张,管壁密度增高,部分可见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治疗后受累较轻血管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血管状态。结论:MSCTA在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早期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颈内动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疑为颈内动脉病变患者所做的16层螺旋CT颈内动脉造影图像。对扫描数据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镜(CTVE)等图像后处理。结果58例中17例无明确异常;41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病变,其中颈内动脉瘤9例,动脉狭窄23例,动脉阻塞4例,5例5枚支架有2枚显示通畅,2枚有软斑块形成,1枚支架阻塞。结论16层螺旋CT颈内动脉血管造影成像能很好地显示颈内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形成情况,很好的评估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情况,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颈内动脉疾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及内膜切除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11例22支颈动脉行MRA、CTA、CT仿真内窥镜(CTVE)、多普勒超声(DUS)检查。12支结果与DSA对照。3支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内膜切除术,MRA采用二维、三维时间飞越法。CTA经最大强度投影(MIP)及遮盖表现显示法(SSD)三维重建。应用导航功能行CTVE成像。结果 颈动脉轻度狭窄8支,中度狭窄3支,重度狭窄5支,闭塞1支,5支正常。12支颈动脉与DSA对照:CTA评估血管狭窄与DSA相符者11支,MRA与DSA相符者9支,DUS与DSA相符者7支。CTA、CTVE显示斑块、壁血栓6支,3支手术证实。术后MRA示狭窄解除,CTA示斑块消失。结论 MRA、DUS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及术后随访。CTA评估血管狭窄程度与DSA、手术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并能直接显示钙化斑块。  相似文献   

6.
螺旋CT血管造影及CT仿真内窥镜诊断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CT仿真内窥镜(CTVE)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材料与方法9例18支颈动脉行CTA、CTVE、MRA、DUS检查,3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TA螺旋CT扫描,层厚3mm,螺距1.0.最大密度投影(MIP)及遮盖表面显示法(SSD)3D血管重建.CIVE导航系统行颈动脉C1VE成像.结果颈动脉轻度狭窄6支,中度狭窄3支,重度狭窄4支,5支正常.显示斑块、附壁血栓13支.8支颈动脉与DSA对照7支相符.3例手术所见与CTA对比一致性较好,术后狭窄解除,斑块消失.结论CTA能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显示斑块.CIVE能观察狭窄管腔内部形态及斑块.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颈动脉、椎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38例临床怀疑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后,用薄层横断面放大图像(MTI)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管腔及管壁斑块的形态学显示,并用高级血管分析软件测量狭窄段径线、狭窄段长度等作定量分析。结果:38例共计76支颈动脉、76支椎动脉CTA图像中,正常颈动脉血管40支,狭窄血管36支,其中1支颈总动脉中度狭窄者合并有动脉瘤;76支椎动脉中,6支椎动脉狭窄,受压于邻近椎体骨质;38例中有9例行颈动脉DSA检查,18例做了颈动脉多普勒超声(TCD),7例DSA和16例TCD对照结果一致,2例CTA轻度狭窄者TCD显示正常,11例颈动脉斑块均为混合密度斑块。结论: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图像质量满意,重建图像质量高,能较准确显示管腔狭窄及管壁斑块形态学改变,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具有很好的临床筛查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16层螺旋CTA评估不同程度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特点,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新的影像学方法。方法:对28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16层螺旋CT动脉血管造影检查,重建分析采用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结果:共评价638段血管,449段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206段、中度狭窄125段、重度狭窄72段、闭塞46段。侧支循环建立26例。发现钙化斑块或血管壁钙化512段,MPR、MIP、VR均能很好显示。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准确、可靠、无创的成像技术,是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很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应作为治疗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一例颈内动脉狭窄进行内膜切除术前后影像学系列观察,结合文献复习,初步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CT仿真内窥镜(CTVE)技术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MRA采用TOF法,2D移动预饱和序列(Travelsat)及3D最佳倾斜非饱和激励(TONE)序列。CTA:Hispeed CT/i扫描机,经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遮盖表面显示法(threshold 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行血管3D重建。CTVE:应用导航(Navigator smooth)功能实施颈动脉CTVE成像。将上述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手术对照。结果:96年MRA显示左颈内动脉狭窄30%,99年呈重度狭窄约90-95%。CTA:血管狭窄部位及程度同MRA,狭窄段可见钙化斑块。CTVE获得颈内动脉狭窄腔内仿真内窥镜图像,显示管增厚,钙化。DSA诊断左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病理证实。术后MRA,CT提示狭窄基本解除,钙化斑块消失。结论:MRA可用于发现,诊断外颈动脉狭窄及术后随访,CTA与CTVE有利于观察管腔内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钙化和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确诊或疑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利用平扫图像进行钙化积分测量,冠状动脉CTA扫描后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T),其中,9例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作对照,总结CTA的评价方法和显示情况,分析影响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结果64层螺旋CT平扫能测定钙化积分,而MPR、CPR及VRT能多角度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MPR与CPR对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优于VRT。本组患者中,冠状动脉管壁欠光滑见于10例,管壁钙化11例,非钙化斑块15例,管腔狭窄18例。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心率、心律及呼吸运动。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安全、快速、无创的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方法,也可作为筛查公众中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主动脉病变螺旋CT三维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 材料与方法 22例主动脉疾病(11例主动脉瘤、1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大动脉炎、2例主动脉缩窄)者行螺旋CT增强检查,以表面覆盖显示(SSD)、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血管CT仿真内窥镜成像(CTVE)等多种方式重建。 结果 SSD均能很好显示病变的全貌,动脉瘤的大小、范围,夹层内膜片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等;MPR可较好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和内膜片;MIP可清楚显示管壁钙化和动脉瘤形态;CTVE可清晰显示内膜片、真假腔及血管的狭窄。 结论 诊断主动脉疾病综合应用螺旋CT的各种技术可基本取代X线血管造影,其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喉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MPR、CTVE、VRT)在喉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7例喉癌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后,在工作站上进行MPR(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重建,利用flythrough软件进行CTVE(CTvirtual en-doscopy)成像,利用VRT(volume renderingtechnique)软件进行三维成像。结果:多层螺旋CT进行薄层扫描、MPR重建、CTVE和VRT成像可显示正常解剖结构和病变的大小、部位、范围,图像清晰,CTVE和VRT图像立体直观,CTVE与纤维喉镜所见吻合。结论:MPR是轴位图像很好的补充,CTVE是纤维喉镜重要的补充,螺旋CT MPR、CTVE、VRT重建图像与CT轴位图像结合起来可增加诊断信息量,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16层螺旋CT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16SCTA)及重建技术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血管病变行16SCTA,采用准直0.75 mm,层厚1 mm,间隔0.5 mm。重建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 IP)及容积显示技术(VRT)。结果100例血管病变中65例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100例病变中,8例脑动脉瘤,2例脑动静脉畸形,6例肺动静脉畸形,9例肺动脉栓塞伴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肺隔离症,20例冠状动脉软斑块和/或钙化,12例主动脉瘤,3例肾动脉狭窄,2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1例股动脉狭窄,33例软组织血管瘤。这3种重建技术均能显示病变的大小、形态及范围,对病变可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VRT可立体地显示病变。MPR和M IP可显示血栓,M IP和VRT显示钙化。结论综合应用16层螺旋CT的各种重建技术,能够全面而清晰地显示血管病变,可取代DSA,为患者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分析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45例患者行全身各部位CTA检查,其中胸主动脉4例,腹主动脉15例,肺动脉10例,共29例是通过对比剂智能跟踪兴趣区监测来确定扫描延迟时间;颅脑血管4例,颈部血管6例及双下肢动脉6例,共16例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目测观察手动触发确定扫描延迟时间。原始图像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及立体容积漫游技术(VRT)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结果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图像质量为优的有37例,为良的有8例,无图像质量为差的病例,并且应用智能跟踪自动触发和手动触发技术的CTA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就大血管疾病诊断而言,64层螺旋CTA完全可取代DSA,MIP及VRT是2种非常重要的血管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64层CT血管造影与DSA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照DSA,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检查后2周内行DSA。CT数据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或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将CTA与DSA结果比较。结果在216个动脉节段中,2种检查方法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157个,被CTA高估13个,低估6个。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50%诊断的灵敏度为98.21%,特异度96.15%,准确率97.22%,阳性预测值96.49%,阴性预测值98.04%。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可靠方法,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MSCTA)在颅内脑膜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脑膜瘤MSCTA检查资料.使用三维重组方法 包括: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成像技术(SSD)、最大强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 结果 35例脑膜瘤MSCTA均获得颅骨、血管、肿瘤同时显示的三维立体图像.血管重组清晰显示脑膜瘤肿瘤染色及脑膜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颅骨重组可显示脑膜瘤对邻近颅骨的影响. 结论 MSCTA可充分显示脑膜瘤的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预测肿瘤切除的难易程度、手术风险、效果,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Intracranial arterial wall calcifications are frequently observed on routine head computed tomography (CT) imag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whether calcification of the in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on CT images could predict atheromatous plaque and luminal stenosis.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259 patients were examined using 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using high-resolution 64 detector scanners. We examined patients from the petrous portion to the top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 We evaluated the existence of calcification and atheromatous plaque based on our criteria retrospectively. The thickness of calcification was measured in each vessel, and the shape of calcification was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RESULTS: There was low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ickness of the calcification and luminal stenosis, but the shape of the calcification corresponded well to the stenosis. The population of patients with >50% stenosis of the in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differ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for each calcification shape. There was a high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97.7%) i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istence of calcification and atheromatous plaque on the multidetector CT images. CONCLUSION: Calcification of the in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on CT images shows a high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existence of atheromatous plaque in the same artery. The thickness of the calcification did not correlate well with luminal stenosis, but its shape seemed to predict luminal stenos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支气管内膜结核诊断及治疗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证实的支气管内膜结核的CT轴位图像表现,并对在工作站获取的薄层图像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SSD)3种方法后重建。结果共有49处气管受累,主支气管2例,右主支气管4例,左主支气管3例,右肺上叶支气管15例,左肺上叶支气管12例,右中叶支气管4例,右肺下叶支气管5例,左肺下叶支气管4例。CT表现为支气管阻塞12例,支气管腔狭窄18例,支气管壁增厚13例,支气管壁钙化6例,伴肺门及纵隔淋巴结钙化27例。结论多层螺旋CT多种重建方法的结合应用,可以明确显示病变的发生部位及支气管腔狭窄或阻塞,有利于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及治疗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仿真内镜结合其它后处理技术诊断结肠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结肠癌、结肠息肉和结肠憩室患者行结肠充气螺旋CT扫描,利用随机附带软件进行结肠仿真内镜、多平面重组和容积再现技术等观察,并与纤维结肠镜结果比较。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的结肠后处理图像,仿真内镜结合多平面重组和容积再现技术,对结肠病变作出了准确的定量和定性诊断。结论:16层螺旋CT仿真内镜及其后处理技术对结肠病变的显示具有与结肠镜相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能提供比结肠镜更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20.
肠系膜上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CT血管成像不同后处理技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MA)分支的能力.材料和方法:正常上腹部20例用16层CT动脉期追踪扫描,进行图像后处理,得到多平面重建(MPR)、血管外型观察(VS)、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评价三种方法对SMA的显示情况.结果:中结肠动脉各级分支,显示情况MPR优于MIP或VS.空、回肠动脉1、2、3级分支三种方法显示情况相似,4级分支的显示率MPR>MIP>VS,显示程度均差.SMA 4级以上分支MPR显示率超过50%.结论:多层CT血管成像可获得良好的SMA图像.MPR结合VS或MIP能很好地显示SMA的细小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