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早期综合发展服务结合亲子园活动对早产儿体格和智能发育的影响,探索通过社区和家庭促进早产儿体格和智能发育的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将2011年10月1日-2012年9月30日在广州市越秀区矿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232例早产儿按家长意愿分为3个干预组[早期综合发展服务组(Ⅰ组)、亲子园活动组(Ⅱ组)、早期综合发展服务结合亲子园活动组(Ⅲ组)]和1个对照组[基础保健组(Ⅳ组)],追踪随访至纠正12月龄,分别于纠正3、6、12月龄时进行体格和智能发育评估和比较。结果 纠正12月龄时,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Ⅳ组、Ⅲ组与Ⅳ组、Ⅲ组与Ⅱ组体重、身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Ⅲ组、Ⅱ组与Ⅳ组体重、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6、12月龄时,Ⅰ组与Ⅳ组除社交行为能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能区及发育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Ⅳ组智能发育各能区及发育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与Ⅳ组智能发育各能区及发育商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早期综合发展服务结合亲子园活动对早产儿的体格和智能发育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喂养指数评分在评价慈溪东部地区婴幼儿营养状况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提出的喂养指数评分体系为依据,评价慈溪东部地区355例6~12月龄婴幼儿的喂养指数评分,并分析喂养指数与贫血、铁营养的关系。 【结果】 本研究婴幼儿群体的平均喂养指数为(9.33±1.45)分,其中6~8月龄组为(9.51±1.64)分,8~12月龄组为(9.17±1.35)分。6~8月龄组与8~12月龄组喂养指数合格组的铁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相应的喂养指数不合格组(P<0.05),而血红蛋白浓度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8月龄组与8~12月龄组喂养指数合格组与不合格组比较,贫血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格组婴幼儿铁缺乏显著高于合格组婴幼儿(P<0.05)。 【结论】 婴幼儿喂养指数评分标准可以较为准确的反映慈溪东部地区婴幼儿的铁营养状况,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一个较为可靠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分析不同胎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营养状况,为合理的营养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福建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五科收治的不同胎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予以营养干预后,对其血生化指标进行观测,并记录肠内营养达到DRIs的时间。结果 根据不同胎龄分为三组,其中Ⅰ组(胎龄28~31周),Ⅱ组(胎龄32~36周),Ⅲ组(胎龄37~42周),与Ⅰ组比较,Ⅱ、Ⅲ组肠内营养达到DRIs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组间比较,肠内营养达到DRIs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第1 d生化指标而言,与Ⅰ组比较,Ⅱ、Ⅲ组的ALB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Ⅲ组比较,Ⅰ、Ⅱ组的TC降低明显,HDL-C、LDL-C以及ApoB均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达到DRIs后的第1 d生化指标而言,与Ⅰ组比较,Ⅱ、Ⅲ组的GLu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Ⅰ、Ⅲ组的ALB、TC、TG降低明显,HDL-C、LDL-C以及ApoA均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不同胎龄的低出生体重儿应对其进行血脂水平检测,根据早期评估结果予以合理的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智能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婴儿科学喂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6月于大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分娩的健康足月儿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分别于3、6、12月龄进行血清IgG、IgM、IgA检测;在6、12月龄时进行智能发育的评估。结果 6月龄时母乳喂养组的发育商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t=2.035,P=0.045),其中精细动作、语言及社会行为的评分高于人工喂养组(t=3.814、2.075、2.229, P<0.001或<0.05)。12月龄时母乳喂养组的发育商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t=2.062,P=0.042),其中精细动作、语言的评分高于人工喂养组(t=2.271、2.066, P<0.05)。母乳喂养组婴儿血清中IgG水平在6月龄时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t=4.920,P<0.001),在3月龄、12月龄时两组无明显差异(t=0.316、0.708,P>0.05)。母乳喂养组婴儿血清中IgM水平在6月龄和12月龄时明显高于人工喂养组(t=2.700、4.767,P<0.01),在3月龄时两组无明显差异(t=1.797,P=0.076)。母乳喂养组婴儿血清中IgA水平在3月龄、6月龄及12月龄时均高于人工喂养组(t=6.441、6.115、6.765, P<0.001)。结论 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在智能及免疫功能上有差异,母乳喂养对婴儿的智能及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应当大力支持及提倡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调查儿保门诊婴儿喂养情况,探讨母乳喂养与婴儿神经行为发育相关性。 【方法】 对长沙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7-12月进行健康体检的274例6~12月龄婴儿进行现况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婴儿喂养情况,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婴儿的神经行为发育进行评估。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出生后纯母乳喂养占67.9%,纯母乳喂养6个月以上占13.1%。婴儿发育商比较,女婴发育商高于男婴(P<0.05);纯母乳喂养组高于人工喂养组和部分母乳喂养组,在适应性、大运动能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纯母乳喂养时间为婴儿发育商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 纯母乳喂养时间的延长有利于婴儿的神经行为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出院后早产儿体格发育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早产儿合理喂养指导提供依据。 【方法】 早产儿91例,出生体重均在1 500 g以上。按喂养方式分为5组:1组为早产儿配方,2组为足月儿配方;3组为早产儿配方+母乳;4组为母乳;5组为足月儿配方+母乳。在矫正月龄4~6个月时测量身长、体重,计算身长、体重的Z值,测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微量元素等指标。 【结果】 4组身长Z值为负值,体重Z值亦低于其他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体重和身长的Z值均为正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血清尿素氮低于其余各组(P<0.05),2组血清尿素氮显著高于3、4、5组(P<0.05),和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1组和5组的白蛋白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7),但均明显高于3组和4组(P<0.05)。其余各血清学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纯母乳喂养儿体格发育和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其他喂养方式低,提示单纯母乳不能完全满足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需要;2)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的早产儿血清尿素氮偏高,其机制和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6月龄正常婴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的变化规律,建立婴幼儿ABR波Ⅰ、Ⅲ、Ⅴ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的正常值范围,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月对328名听力正常婴儿和40例成人进行ABR测试。结果 1~6月龄婴儿Ⅰ波潜伏期分别为(1.65±0.07)、(1.59±0.07)、(1.59±0.05)、(1.57±0.07)、(1.56±0.05)ms和(1.54±0.06)ms,该指标至5月龄时已与成人值(1.53±0.02)ms相近(P>0.05);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随月龄增长而缩短,至6月龄时各值分别为(4.04±0.12)、(6.11±0.13)、(2.50±0.11)、(2.07±0.13)、(4.57±0.12)ms,但仍未达到成人水平(3.90±0.08)、(5.77±0.07)、(2.37±0.08)、(1.87±0.11)ms和(4.24±0.0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无性别及左右耳差异(P>0.05)。结论 建立1~6月龄婴儿ABR潜伏期及波间期正常值标准,为听力及发育障碍的早期诊断和随访检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济南市历下区6~12月龄婴儿营养状况和膳食能量摄入水平,有针对地指导家长合理科学喂养。方法 选取6~12月龄10 320例健康检查婴儿,利用采用WHO推荐的身高体重标准进行体格评价,并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其膳食结构。结果 不同性别婴儿营养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和混合喂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率女婴高于男婴,混合喂养率男婴高于女婴。二者人工喂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喂养方式婴儿总的营养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性别人工喂养的婴儿营养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营养状况婴儿三大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总体喂养状况尚可,生长发育情况相对达标,但是存在个别喂养不合理情况,注意调整婴幼儿的饮食结构,确保维持各种营养素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调查地区户籍与流动8月龄婴儿的喂养及营养情况,为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户籍儿童喂养指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4年在北京某社区接受常规儿童保健,排除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缺陷及心、肝、肾、血液系统疾病的所有8月龄婴儿为调查对象,并通过问卷收集婴儿喂养及营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地区本市和流动人口婴儿6月龄内辅食添加率分别为52%和65.1%(P<0.05),早开奶率分别为41.8%和21.9(P<0.05),最小膳食多样性分别为57.7%和36.7%(P<0.05),奶瓶使用率分别为78.6%和54.4%(P<0.01)。本市和流动人口婴儿年龄别身长(LAZ)均值分别为0.93±1.071和0.54±1.130(P<0.01),年龄别头围(HCZ)均值分别为0.44±0.910和0.11±0.978(P<0.01),低体重率分别为0.5%和4.1%(P<0.05),贫血患病率分别为27.6%和47.3%(P<0.01)。母亲喂养知识掌握情况本市户籍优于流动人口(P<0.01)。结论 调查地区流动人口8月龄婴儿喂养和营养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0~4月龄不同喂养方式对足月产单胎正常儿0~12月龄体格生长速率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07年7月1日~2008年7月31日在该院出生的211名足月产单胎正常儿为研究对象,按喂养方式分为两组,其中母乳喂养组115名、混合喂养组96名。将所有婴儿分为13个月龄组进行体重和身长测量,比较各项体格指标的增长值变化,评价每名婴儿在3、6、9、12月龄的营养状况(Kaup指数法)。结果:不同喂养方式婴儿体重增长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喂养组3月龄与12月龄身长增长值较母乳喂养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月龄两组婴儿的身长增长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喂养方式婴儿各月龄营养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喂养可导致婴儿生长发育偏离健康母乳喂养婴儿,生后坚持母乳喂养对婴儿期达到最佳生长发育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59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根据出院后喂养方式分为母乳+早产儿配方奶混合喂养组(Ⅰ组)和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组(Ⅱ组),监测入组后6个月内体重、身长、头围、Kaup指数及部分理化指标,并作组间比较,藉此评价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对出院后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发育影响的临床意义。结果入组时两组在性别比例、孕周和出生体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Kaup指数,在喂养后2月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3个月始Ⅱ组较Ⅰ组增长快(P0.05);身长从第4个月,头围从第5个月起,Ⅱ组较Ⅰ组增长快(P0.05);血色素从第5个月以后,Ⅱ组高于Ⅰ组(P0.05)。观测过程中两组的Ca、P、AK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是早产儿出院后喂养品的良好选择,有益于低体重早产儿实现追赶性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发育迟缓儿童早期综合干预的重要性。 方法 到本中心体检发育迟缓的3月龄婴儿,根据家长自愿原则分为两组,干预组:共71例,其中早产婴儿36例为干预Ⅰ组,足月产35例为干预Ⅱ组,早期综合应用视、听刺激,婴儿操、抚触、游泳、运动干预训练、喂养指导,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3个月、5个月运用Gesell量表进行评估。未接受干预训练仅常规保健的作为对照组:共62例,其中早产婴儿30例为对照Ⅰ组,足月产32例为对照Ⅱ组。结果 在干预后1、3、5个月评估时,干预Ⅰ组与对照Ⅰ组相比,身高分别增长0.6、0.9和1.3 cm(P<0.05);体重分别增长0.62、0.70、0.76 kg(P<0.05),DQ平均增长5、9和12(P<0.05)。干预Ⅱ组与对照Ⅱ组相比,身高分别增长0.5、0.9、1.5 cm(P<0.05),体重分别增长0.59、0.74、0.80 kg(P<0.05);DQ平均增长4、7、10(P<0.05)。 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可促进发育迟缓儿童体格、运动、行为心理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强化母乳喂养在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8月本院新生儿科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 000 g≤出生体重<1 500 g)80例根据入选标准纳入研究,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强化母乳实验组40例[住院期间母乳量占喂养总量的75%以上,母乳均来自患儿自己的母亲,母乳喂养量达80 ml/(kg·d)时,添加母乳强化剂(母乳不足部分由早产配方奶补充)],早产配方奶对照组40例(住院期间全部早产配方奶喂养)。比较两组患儿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喂养不耐受情况、院内感染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早产儿在胎龄、性别、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为(15.22±4.37) d,对照组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为(17.38±5.44) d,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例数为7例,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例数为15例,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院内感染2例,对照组院内感染7例,实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对照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实行强化母乳喂养可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同时不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西南地区家长自述婴幼儿食物过敏现状及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云贵川三省城乡6~24月龄婴幼儿3 344名作为对象,通过对婴幼儿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婴幼儿食物过敏、致敏食物、婴幼儿及其家庭基本信息,初步探讨家长自述婴幼儿食物过敏流行趋势及特征,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家长自述婴幼儿食物过敏发生率为9.54%,城市(13.62%)高于农村(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51,P<0.05);性别及月龄组间无显著差异。主要致敏食物为鱼虾类(城市34.65%,农村30.63%)和蛋类(城市29.53%,农村27.03%),第3位致敏食物城乡有差异,城市是水果类(9.45%),农村是奶类(18.02%)。剖宫产儿食物过敏风险高于自然分娩儿(OR=1.53,P<0.05)、4个月内非纯母乳喂养儿食物过敏风险高于纯母乳喂养儿(OR=2.17,P<0.05)、断乳月龄早于4个月儿食物过敏风险高于4月龄后断乳儿(OR=1.55,P<0.05)。 结论西南地区家长自述婴幼儿食物过敏发生率较高,值得进一步关注。自然分娩和母乳喂养可能有助于预防婴幼儿食物过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与免疫球蛋白(Ig)及IgG亚类的相关性。方法 依据RRTI的诊断标准,收集本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诊断为RRTI的患儿组80例和不同年龄对照组60例,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 IgG 亚类(G1、G2、G3、G4)。结果 各年龄组患儿与正常组相比,0~2岁患儿:IgG、IgA、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4明显降低(P<0.05);3~5岁患儿:IgG、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A明显降低(P<0.05),IgG2 、IgG4明显降低(P<0.05);6~12岁患儿:IgG、IgA、Ig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1、IgG2、IgG3、IgG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增长IgG、IgA有明显增长的趋势,IgM变化不明显。RRTI儿童存在IgG亚类缺陷,检出率42.5%,其中单项缺陷以IgG4为主占35%,联合缺陷以IgG2、IgG4为主占41%。结论 RRTI儿童存在免疫球蛋白IgG亚类缺陷,临床应重视IgG亚类检测,IgG2 、IgG4缺陷可能是儿童RRTI的发病原因之一,它能更敏感地反映RRTI患儿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