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一定量静脉营养和既往较晚少量肠外营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法 将168例早产儿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86例,对照组82例。治疗组给予早期定量肠外营养支持,第1天给予氨基酸1 g/(kg·d),以后按1 g/(kg·d)的速度增加,增加至3.5 g/(kg·d);脂肪乳第1天用量1 g/(kg·d),以后按1 g/(kg·d)的速度增加,增加至3.5 g/(kg·d)。对照组按传统肠外营养较晚给予少量营养支持,出生后第3天开始给予氨基酸和脂肪乳各0.5 g/(kg·d),以后按0.5 g/(kg·d) 的速度增加,增加至3.5 g/(kg·d)为止。观察早产儿体重变化、住院天数和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临床资料以及血糖、电解质、血脂、胆红素、胆汁酸和肝肾功等生化检测结果。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和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体重日增长量明显增多,住院天数减少,宫外生长发育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治疗组电解质紊乱和低血糖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高血糖和低血钙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清前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尿素氮和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总胆红素、胆汁酸和肝功能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定量肠外营养能有效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临床应用较为安全,但尚未达到理想的营养状态,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不同营养干预策略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早产儿选择更好的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5月1日-2016年6月30日随机抽取入住解放军451医院NICU的早产儿200例。并依据入院时间分成A、B两组。A组早产儿生后24 h后开始给予0.5 g/(kg·d)静脉氨基酸,每天增加0.5 g/kg,峰值3.5 g/(kg·d);生后24 h后开始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时禁食。B组早产儿,生后24 h内即开始给予1.5 g/(kg·d)静脉氨基酸,每天增加0.5 g/kg,峰值3.5 g/(kg·d);生后24 h内即开始肠内营养,微量喂养代替禁食。当肠内营养能量供应达到100~130 kCal/(kg·d),停用肠外营养。用《早产儿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出生时与出院时早产儿生长发育数据。结果 <32周的B 组早产儿在体重、头围、身长增长速率较A组早产儿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0、-3.078、-3.080,P均<0.05)。同时B 组早产儿较A组早产儿EUGR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80、5.874、15.490,P均<0.05);≥32周B 组早产儿体重、头围增长速率较A组早产儿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1、-1.857,P均<0.05)。结论 早期营养策略可以改善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促进近期体格发育,降低 EUGR 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保守肠外营养与积极肠外营养两种方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3月-2013年3月入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化分为低肠外营养组75例{(氨基酸及脂肪乳剂量均从0.5~1.0g/(kg·d)起,增量为0.5~1.0g/(kg·d),直至足量3g/(kg·d);葡萄糖开始输注速度均为4mg/(kg·min),每天增加1mg/(kg·min),最高不超过12mg/(kg·min)},高肠外营养组71例{(氨基酸剂量从1.5~2.0g/(kg·d)起,增量为1.0g/(kg·d),直至足量3.5~4g/(kg·d);脂肪乳剂量从1.0g/(kg·d)起,增量为1.0g/(kg·d),直至足量3.0g/(kg·d);葡萄糖开始输注速度均为6mg/(kg·min),然后每天增加2mg/(kg·min),最高不超过12mg/(kg·min)},记录两组的喂养情况、生长指标,并测定肝功能。结果低肠外营养组在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肠内营养达90kCal/(kg·d)日龄及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大于高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第7天、第14天及第28~42天主要生化指标测定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PN-associated cholestasis)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天数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肠外营养方式不会影响VLBWI的肝脏功能,也未增加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氨基酸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方法】 随机将84例不能耐受全肠道营养的符合条件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组均在生后12~24 h内给予小儿专用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等治疗,辅以非营养性吸吮和微量喂养。干预组氨基酸从2.0 g/(kg·d)开始,增至3.0 g/(kg·d)。对照组则从0.5 g/(kg·d)开始,以0.5 g/(kg·d)递增,增至3.0 g/(kg·d)。监测两组患儿入院后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恢复出生体重后体重增长情况、平均肠道外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出院体重、相关生化、血气分析指标、肝功能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干预组新生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为(6.4±1.4)d,短于对照组的(9.9±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新生儿恢复出生体重后每日体重增长为(28.7±2.5)g,高于对照组的(17.4±2.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新生儿平均肠外营养时间为(7.4±1.2)d,短于对照组的(9.7±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新生儿出院体重(2 053.0±244.1)g,高于对照组的(1 951.1±216.1)g,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复测血清中前白蛋白、血尿素氮,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86、7.345,P均<0.01);而第7天复测BE、HCO-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793、1.760,P均>0.05),第4天两组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634、1.656,P均>0.05),第7天两组总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7.476、1.748,P均>0.05)。 【结论】 早期足量应用小儿专用氨基酸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体格生长、视网膜发育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出生体重<1 500 g、无先天畸形、住院2 w以上、存活出院的36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其中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出生体重<1 500 g、无先天畸形、住院2 w以上、存活出院的360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其中2010年1月2013年12月为A组(n=200),于生后12 h内予6.7%小儿氨基酸1.6 g/(kg·d)[1.0 g/(kg·d)递增],24 h内予20%脂肪乳1.0 g/(kg·d)[1.0 g/(kg·d)递增];2003年1月2013年12月为A组(n=200),于生后12 h内予6.7%小儿氨基酸1.6 g/(kg·d)[1.0 g/(kg·d)递增],24 h内予20%脂肪乳1.0 g/(kg·d)[1.0 g/(kg·d)递增];2003年1月2009年12月为B组(n=168),于生后122009年12月为B组(n=168),于生后1224 h内予6.7%小儿氨基酸0.5 g/(kg·d)[0.5 g/(kg·d)递增],48 h内予20%脂肪乳0.5 g/(kg·d)[0.5 g/(kg·d)递增]。比较两组出生时一般情况、生后肠内外营养摄入、体格增长与视网膜发育、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生后1分钟Apgar评分、禁食时间、开奶时间、胃肠外营养持续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日龄、住院期间平均头围与身长增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体重下降幅度比B组低[(6.12±1.15)%vs(8.85±2.35)%,p=0.032];摄入能量达120 kCal/(kg·d)日龄比B组早[(10.02±4.99)d vs(14.79±6.04)d,p=0.029];恢复至出生体重的日龄比B组早[(9.0±3.5)d vs(12.5±4.5)d,p=0.023];平均每日体重增长高于B组[(20±5.2)g/kg·d vs(14.1±34.6)g/kg·d,p=0.002);平均住院时间比B组短[(30.9±10.5)d vs(40.5±13.5)d,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的发生,包括呼吸窘迫综合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胆汁淤积、医院感染、需要机械通气及时间、氧疗时间与喂养不耐受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纠正胎龄34 w时视网膜不成熟与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氨基酸等积极营养支持能够降低早产儿生后早期的体重下降幅度,更早恢复至出生体重,加速住院期间的体重增长,缩短住院时间,促进视网膜成熟和与减少ROP的发生,并不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的耐受性和疗效。方法按入院先后将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配对分为早期静脉营养组(早期组)和晚期静脉营养组(晚期组)。早期组于出生后24h内即给予静脉营养供给,晚期组于出生后3d开始静脉营养供给,两组均应用6%小儿氨基酸和20%脂肪乳,用量均从1.5g/(kg·d)开始,每日递增0.5g/(kg·d)直至3.0g/(kg·d)。同时,均根据病情尽早经口微量喂养。于入院后72h内和1周后检测肝功能、总胆红素、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尿素氮,每日监测体质量、微量血糖,比较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体质量下降幅度、第3天热量、第7天热量、静脉营养时间、住院天数、过渡到全肠道营养的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例数。将资料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早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较晚期组短(P0.01),第3天热量、第7天热量较晚期组高(P0.01),体质量下降幅度,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积极、规范和足量的肠外静脉营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早期输注不同剂量氨基酸对早产儿血清前白蛋白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4月~2011年3月收治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90例(胎龄≤32周,体重≤2 000 g)随机分成3组各30例,大剂量组于生后24 h内给予2.0 g·kg-1.d-1的氨基酸,每日递增1.0 g·kg-1.d-1,最大剂量为3.5 g·kg-1.d-1;中剂量组于生后24 h内给予1.0 g·kg-1.d-1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 g·kg-1.d-1,最大剂量为3.5 g·kg-1.d-1;小剂量组生后24 h内给予0.5 g·kg-1.d-1的氨基酸,每日递增0.5 g·kg-1.d-1,最大剂量为3.5 g·kg-1.d-1。结果:各组出生第1天血清前白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7天血清前白蛋白浓度大剂量组与中剂量、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各组血清前白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大剂量氨基酸可以提高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从而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不同起始剂量氨基酸对早产低出生低重儿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早产低出生低重儿60例随机分为3组各20例。A组:生后24 h内给予1.0 g·kg~(-1)·d~(-1)的小儿复方氨基酸,之后增加0.5 g·kg~(-1)·d~(-1),目标剂量为3.5 g·kg~(-1)·d~(-1);B组:生后24 h内给予2.0 g·kg~(-1)·d~(-1)的小儿复方氨基酸,之后增加0.5 g·kg~(-1)·d~(-1),目标剂量为3.5 g·kg~(-1)·d~(-1);C组:生后24 h内给予3.0 g·kg~(-1)·d~(-1)的小儿复方氨基酸,之后增加0.5 g·kg~(-1)·d~(-1),目标剂量为3.5 g·kg~(-1)·d~(-1)。检测各组患儿入院后的最大体重下降、头围增长、恢复出生体重日龄、静脉营养天数、住院天数及生化血气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C各组早产儿体重下降百分比、头围增长、恢复出生体重日龄、静脉营养天数、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早产儿出生第1天血清前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血氨、p 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7天血清前白蛋白含量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素氮C组较A、B组有上升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血肌酐、血氨、p 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14天血清前白蛋白含量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素氮C组较A、B组有上升但均在正常范围内,血肌酐、血氨、p 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生后24 h内即输注大剂量氨基酸是安全的,可以提高血清白蛋白浓度,无明显的并发症发生,可以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蛋白质摄入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rith weight infant,VLBWI)早期生长速率的影响。方法将出生体重1 000~1 500g并治愈出院的61例VLBWI随机分为研究组[n=31,氨基酸2.0g/(kg·d)开始,1.0g/(kg·d)递增]和对照组[n=30,氨基酸0.5~1.0g/(kg·d)开始,0.5g/(kg·d)递增],比较两组蛋白质、能量摄入情况及蛋白/能量比,血生化指标、体格增长及合并症等,并对两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及蛋白/能量比与体格增长速率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体重下降幅度比对照组低(6.2%vs 9.5%),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比对照组早(6dvs10d)(P均0.05);平均每周头围增长速率比对照组快[(0.75±0.32)cm vs(0.45±0.25)cm)](P0.05);每日平均体重增长速率比对照组快[(22.3±3.2)g/kg vs(15.1±2.3)g/kg(P0.05);平均每周身长增长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第7天总热卡及蛋白质摄入、蛋白/能量比与恢复出生体重后每日平均体重增长速率及平均每周头围增长速率呈正相关(均P0.05)。两组患儿平均血清总胆汁酸及尿素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平均白蛋白水平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足量蛋白质摄入能够降低VLBWI出生早期的体重下降幅度,更早恢复至出生体重,加速住院期间的体重及头围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静脉营养中不同起始剂量氨基酸对早产儿住院期间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NICU)中收治的81例早产儿据氨基酸不同起始剂量随机分为A、B、C组,分别于生后24小时内静脉给予氨基酸1.0、1.5、2.0g· kg-1· d-1,3组均按0.5~1.0g· kg-1· d-1递增,1周内达到目标剂量3.5g· kg-1· d-1。收集早产儿生后第1、7、14、21、28天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比较各组的最大体重下降、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稳定生长期体重增长率、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等临床有效性指标、临床治疗和早产儿并发症。结果最大体重下降C组小于B、A组(F=0.590,P>0.05),恢复出生体重时间C组短于B、A组(F=2.115,P>0.05),稳定生长期体重增长率C组大于B、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0.590、2.115、1.064,均P>0.05);宫外迟缓发生率C组低于B、A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4.485,P>0.05);A与B组合并为AB组后,恢复出生体重时间C组短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88,P<0.05);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C组低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4,P<0.05);临床治疗及早产儿并发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生后24小时内输注1.0~2.0g· kg-1· d-1的静脉营养氨基酸并不能完全满足早产儿生理需要和促进生长发育,在液体量允许的情况下,应增加氨基酸起始剂量及速度,当外周静脉液体量及浓度限制氨基酸起始剂量时,可考虑至少从2.0g· kg-1· d-1开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近期疗效及耐受情况.方法 收集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新生儿科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儿均在生后第一天给予脂肪乳剂1g·kg-1·d-1,并按0.5g·kg-1·d-1速度增加,总量不超过3g·kg-1·d-1;在生后12~24小时内给予专用氨基酸,除氨基酸剂量不同外,每组其他对症治疗相同,同时进行常规的其他静脉营养及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40例,第一天给予复方氨基酸1.0g·kg-1·d-1,以后每天增加0.5g·kg-1·d-1,持续增加至3.5g·kg-1·d-1;观察组40例,从2.0g·kg-1·d-1开始,第二天增加1.0g·kg-1·d-1,第三天时再次增加0.5g·kg-1·d-1,持续增加至4g·kg-1·d-1.监测两组患儿入院后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体质量增长速度、头围增长速度、住院时间、相关生化和血气分析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儿恢复至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t=2.839,P<0.05).两组患儿出生两周内体质量增长速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81,P<0.05),体质量增长随氨基酸剂量增加而增快;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应用静脉营养前测得的血清生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生后第七天,再次复测血清生化指标,对比两组患儿的血清前白蛋白浓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4.791,P<0.05).两组早产儿并发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输注大剂量氨基酸对改善早产儿营养状态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应用大剂量氨基酸有一过性肌酐升高,这种升高在可耐受范围内,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晚期早产儿(34 ~36+6周)中,在生后2 h内给予静脉补充氨基酸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将115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生后2 h内给予静脉输注氨基酸[2.4 g/(kg·d)],对照组则在生后第1天仅给予输注葡萄糖治疗,在第3天逐渐增加到氨基酸2.4 g/(kg·d)。并动态测定患儿的血气、血糖、BUN及氮平衡情况。 【结果】 治疗组患儿的BE和HCO3在生后的第2、4天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生后第2天血糖监测显示对照组较治疗组偏高(P<0.05)。治疗组生后第2、4天的血尿素氮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生后第2天,治疗组的氮平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对照组呈负氮平衡。 【结论】 对晚期早产儿早期补充高剂量氨基酸是安全的,使机体处于合成代谢状态,为生长发育所必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快速增加氨基酸剂量对早产儿的影响,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合理的早产儿氨基酸应用方案。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1月出生体重1000~1800g、出生24h内人住本院的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在出生后24h内开始静脉营养,氨基酸起始剂量均为1.5g/(kg·d),研究组每天增加1g/,kg,对照组每天增加0.5g/kg,终点目标达到3.5g/(kg·d)。脂肪乳、葡萄糖及电解质的应用均按本院静脉营养方案执行。研究遵循双盲原则。结果共纳入早产儿37例,研究组18例,对照组19例。两组早产儿的胎龄、出生体重、头国等人口学特征相似,宫内感染、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合并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静脉营养5d内两组早产儿氮平衡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25,P=0.652),但研究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7.23±2.48)d显著早于对照组(9.42±2.03)d(t=-2.090、P=0.044)。其他指标包括完全喂养的时间、体重增长速度、头围增长速度、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并发症包括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机械通气、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不同剂量氨基酸对研究组和对照组早产儿每天的热量摄入无影响(F=1.893,P=0.218)。结论早产儿需尽早供给氨基酸,起始剂量宜高于1.5g/(kg·d),快速增加氨基酸剂量未影响早产儿早期的氮平衡状态,但有助于早产儿体重增长,且不增加并发症和住院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的奶方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方法 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2015年12月247例800~1 500 g的早产儿,分为单纯生母母乳组78例(A组),生母母乳+母乳强化剂组75例(B组),无母乳愿意接受捐赠母乳者为捐赠母乳+母乳强化剂组49例(C组)和无母乳且不愿接受捐赠乳者予早产儿配方奶组45例(D组)。所有入选者均采取积极喂养措施,观察各组早产儿完全肠内喂养、体格生长发育、并发症发生情况、平均住院时间等项目。结果 头围、体重、身长等体格发育指标、喂养达100 Cal/(kg·d)时间、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单纯生母母乳组较其他三组慢、静脉营养应用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院后1年内感染事件发生例次早产儿配方奶组较其他各组几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汁淤积发生率、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等四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产儿生母母乳加母乳强化剂为最佳奶方,其次为捐赠母乳加母乳强化剂,在两者均不能得到的情况下,早产儿配方奶也是为一种较好的奶方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5.
Very preterm infants are vulnerable to deficiency in DHA.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10 mothers who delivered ≤29 wk gestation and planned to breast-feed received DHA (1200 mg/d) until 36 wk after conception. The plasma DHA status was assessed in their 12 infants (including 2 pairs of twins) from birth to d 49. Fatty acid profiles were measured weekly in breast milk, and in plasma of mothers and infants at baseline and at d15 and 49. Plasma and breast milk fatty acid concentrations in the DHA-supplemented group at d 49 were compared with a reference group of very preterm infants (n = 24, including triplets) whose mothers (n = 22) did not receive DHA during lactation. The infants' plasma DHA concentration tended to be greater in the DHA group than in the reference group (P = 0.10) and was greater when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fatty acids (P = 0.009). At d 49, maternal milk DHA in the DHA group (1.92 ± 1.10 mmol/L) was ~12 times higher than in the reference group (0.15 ± 0.27 mmol/L) (P < 0.001). The amount of DHA provided to the infants increased from wk 1 through wk 7 in the DHA group (P < 0.001). Although enteral intake at wk 7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DHA group [119 ± 51 mL/(kg·d)]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113 ± 66 mL/(kg·d)], DHA group infants received 55 ± 38 mg/(kg·d) of DHA,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infants received 7 ± 11 mg/(kg·d) (P < 0.001). Early supplementation with DHA to lactating mothers with low dietary DHA intake successfully increased the plasma DHA status in very preterm inf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