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听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治疗效果的持续时间,为确定听觉统合训练的最佳频率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7月-2017年12月选取符合ICD-10孤独症诊断标准的65名儿童,分为研究组(n=33)和对照组(n=32),两组均进行一般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康复训练时给予1个疗程听觉统合训练。分别用ABC量表及韦氏幼儿智力量表在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评估患儿ASD行为及智力水平。结果 训练后1个月,ABC总分及交往、语言因子得分显著下降(P<0.05)。训练后3个月,ABC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下降,IQ得分显著增加(P<0.01)。训练后6个月,ABC总分、各因子得分较3个月时有所上升(P<0.05),但与治疗前相比,仍有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ABC总分及IQ得分在训练后3个月及6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听觉统合训练对于ASD儿童治疗有效,1个月开始起效, 3个月时效果最好,6个月时仍有效果,但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听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儿童康复疗效的影响, 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将80例3~6岁孤独症儿童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两组均进行常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听觉统合训练1个治疗周期。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两组患儿均进行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评估, 该量表中的感觉、社会交往、躯体运动、语言及自理均单独作为一项评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两组患儿在进行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较治疗前均具有好转趋势。2)试验组患儿在听觉统合训练治疗1个月后ABC评分项目中的感觉及语言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患儿在进行听觉统合训练治疗3个月后ABC评分项目中的感觉、语言及社会交往功能较对照组有明显好转,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训练对孤独症儿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听觉统合训练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的康复具有明显影响, 孤独症儿童在进行康复训练时需注意加强听觉统合训练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叶酸对参与结构化教育的孤独症儿童的辅助治疗效果,为进行靶向营养干预及综合辅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开放性试验方法。随访66名参与结构化教学的孤独症儿童,遵循自愿原则分为叶酸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utism Behavior Scale,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ren's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和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3版(PEP 3)对其3个月前后的发育水平进行评估比较。结果 经过3个月的康复训练后,两组儿童ABC、CARS、ATEC量表总分均降低,PEP 3量表各项得分(除行为特征 非语言外)均有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后各量表差值显示,叶酸干预组孤独症儿童ATEC量表中的语言交流项、PEP 3量表中的认知、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项的差值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孤独症儿童在参与结构化教学的同时补充叶酸,对认知和语言交流的改善作用优于单纯参与结构化教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变化及与儿童干预成效的关系。方法 对在2009年1月-2011年12月确诊的40名孤独症儿童及其父母80名分别进行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 童 期 孤 独 症 评 定 量 表(CARS)、子女教育心 理 控 制 源 量 表(PLOC)的评估,并在2014年12月-2015年3月期间对上述儿童及其家长进行复评。结果 孤独症儿童ABC、CARS复评得分明显低于初评得分(P<0.01);父、母PLOC初评、复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父PLOC总分、因子5与儿童ABC、CARS变化有相关性,母PLOC总分、因子1、因子5与儿童ABC、CARS变化有相关性。结论 孤独症儿童阶段性干预成效显著,但是孤独症儿童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仍然存在显著问题,并对干预成效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4岁左右孤独症儿童语言发育的情况及与同龄正常儿童的差距。方法 1)利用词汇掌握量表测量103例正常儿童和100例孤独症儿童词汇掌握情况。2)利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ABC)、词汇掌握量表对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进行测量,并计算三种测量方法的相关性。结果 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在各类词汇掌握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类词汇损伤程度变化一致。词汇掌握情况与CARS、 ABC中语言能力的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3.5~4.5岁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显著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词汇掌握呈现“一损俱损”的模式。利用CARS,ABC以及词汇掌握量表测量孤独症儿童语言能力的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儿孤独症者核心症状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该院诊治的孤独症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感觉统合训练方法进行康复治疗,观察组采用rTMS联合统合训练方法进行康复治疗,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感觉统合评定量表、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社会反应量表简化版(SRS-SF)对患儿治疗前后核心症状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C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ARS评分相对于治疗前下降,同时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统计学上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感觉统合评定量表中学习能力、本体感失调、触觉防御过分、前庭功能失衡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以上维度评分相对于治疗前升高,同时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ATEC量表中语言、知觉、行为和社交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维度评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AB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评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SRS-SF评分两组治疗前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S-SF评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同时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rTMS联合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小儿孤独症可促进患儿核心症状得到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感觉统合失调,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结构化教学联合感觉统合训练在孤独症患儿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某医院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儿60例进行研究,对60例患儿采用单双号方式进行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结构化教学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用感觉统合训练,均进行6个月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与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得分状况、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与训练前比较,两组患儿的言语、行为、交流、认知方面症状均有了显著改善,观察组临床表现评价总分为(74.5±4.4)分,高于对照组的(55.4±3.8)分,(P值均<0.05);训练后观察组患儿的CARS、ABC评分分别为:(25.3±3.8)分、(60.6±5.5)分,低于训练前评分:(40.5±4.4)分、(85.2±5.8)分,对照组患儿CARS、ABC评分分别为:(33.2±4.2)分、(72.3±4.7)分,低于训练前的(41.0±3.8)分、(84.7±4.9)分,训练后观察组患儿CARS、ABC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训练后,两组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均高于训练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观察组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结构化教学联合感觉统合训练模式治疗孤独症患儿,可以减小患儿的CARS与ABC评分,改善患儿的感觉统合能力,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孤独症儿童听觉统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初诊孤独症患儿86例,47例采用第三代数码听觉统合训练仪(TL2001-A型)进行听觉统合训练(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AIT)(干预组), 39例未作AIT干预(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量表)、自制观察行为量表(Self- prepared Questionnaire,SPQ)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进行评定。结果 1)与治疗前相比,干预组ABC量表评分中感知、交往、躯体运动、语言、生活自理等因子分及总分明显提高或降低(P<0.05),对照组感知因子分提高或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治疗后感知、自理及总分提高或降低(P<0.05)。2)干预组自制观察量表中语言、交往、感知、行为、情绪等方面较治疗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干预组治疗后主动语言少、交往困难及注意涣散因子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听觉统合治疗对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期综合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的疗效,为今后开展孤独症患儿康复、提高康复训练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结构化教学、感觉统合训练、多感官刺激等综合训练方法,对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童发育行为中心接受训练的45例孤独症患儿开展为期3个月的短期综合训练。每周训练6 d,每天训练3.5 h,采取一对一和一对三小组训练相结合,于训练前、训练3个月末分别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孤独症治疗评估量表(ATE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心理教育评定量表(PEP)对患儿进行评价。结果45例孤独症患儿ABC总分由训练前的92.95分下降至55.14分(P0.01);CARS总分由训练前的37.12分下降至29.48分(P0.01),ATEC总分由训练前的68.00分下降至57.09分(P0.05),其中行为因子由训练前的21.77分下降至17.86分(P0.05),但在语言、社交、感知觉因子的分值训练前后未见显著差异;PEP的发展分数由训练前的54.33分提高至84.38分(P0.01),7个方面均有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短期综合训练对孤独症的异常行为改善有较好的作用;但其语言、社交、沟通能力的提高尚需要长期、更高密集度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数字化视听整合系统与传统行为训练对儿童孤独症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 70例孤独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仅进行传统行为训练,观察组在行为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视听觉统合训练,每天45 min,15 d为1疗程,间隔2个月后开始下一疗程;完成3个疗程后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Development quotient DQ或intelligence quotient IQ分值以及发展状况、特征性症状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的CARS、ABC及DQ(IQ)分值、发展状态、特征性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两组患儿在CARS、ABC及DQ(IQ)分值方面改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发展状态指标(语言常态、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等)以及特征性症状(眼神交流、模仿动作、想象性游戏、重复刻板动作等)两大方面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结论基于数字化的视听系统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改善孤独症患儿的语言障碍、认知能力、社会交往障碍和生活自理能力,对儿童孤独症的治疗有一定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重要区域脑白质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特点。方法 对37例男性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和16例正常发育男童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扫描,比较两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的差异,并分析孤独症组感兴趣区FA值与儿童智能发展水平及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结果 孤独症谱系障碍组的感兴趣脑区FA值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孤独症谱系障碍组的左侧额叶FA值与智能发展水平有相关性(P<0.05)。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The Childhood Autism Raling Scale,CARS)分级重度组比轻-中度组左侧额叶FA值更低(P<0.05)。结论 左侧额叶白质损伤可能参与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例生理过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与综合教育康复对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疗效。方法 116例2~6岁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接受综合教育康复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教育康复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头针1次/d,每周休息2d。于治疗前及治疗6月后,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CARS)、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ocial Adaptive Capacity Scale,SM)、儿童心理发育诊断量表(0~6岁)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观察组患儿CARS评分、ABC评分均较前下降,SM评分、发育商(DQ)均较治疗前提高,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治疗与综合教育康复能显著提高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孤独症症状,有效提高患儿的发育商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1岁以内孤独症警示指标阳性患儿进行随访3年,了解孤独症警示指标阳性患儿的结局及预后。方法 在高危儿门诊采用2010年卫生部颁布《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中婴儿期孤独症警示指标对阳性患儿进行跟踪检查、家庭干预指导、定期评估及3年随访;并将3岁时确诊孤独症的儿童(实验组)与随机抽取的儿童孤独症门诊就诊的相同年龄段的儿童(对照组)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及Gesell发育量表进行评估,将各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警示指标阳性患儿35人中3年后确诊孤独症谱系障碍30人,5例其他,包括智力发育迟缓2例、先天性色素失禁症1例、结节性硬化1例,先天性盲童1例,所有患儿均进行早期干预;两组ASD儿童CARS评分:实验组低于对照组,证实对照组严重程度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esell发育量表检测两组5个能区数值均低于正常,但对照组的儿童各能区平均水平均低于实验组,且各能区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利用婴儿孤独症早期阳性警示指标进行儿童孤独症的早期筛查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减轻孤独症的严重程度和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各项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孤独症儿童的相关临床问题对父母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其康复治疗营造更有利的家庭环境。 【方法】 对34例孤独症儿童和32例正常儿童分别进行Gesell发育商测试、孤独症行为检核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 ,ABC)及社会生活能力(S-M)评估。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上述儿童的父母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评定。 【结果】 孤独症儿童的ABC分值高于对照组,Gesell及S-M得分低于对照组(P<0.01)。孤独症父母的SCL-90总分及多项因子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孤独症儿童发育商与父母的SCL-90抑郁因子呈负相关, ABC得分与父母的SCL-90总分及多项因子得分等呈正相关。 【结论】 孤独症儿童异常行为及发育落后对父母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应加强父母心理干预,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Gesell发育量表对2岁以内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应用效果,为其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年龄在24月龄以内的55例ASD患儿、40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及131名正常儿童,运用Gesell发育量表对其进行测评,并对3组儿童的发育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87.26%的ASD组患儿在Gesell发育量表中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育迟缓;ASD组患儿及精神发育迟滞组患儿在五个能区中的得分都低于正常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患儿与精神发育迟滞组患儿在适应性行为及精细动作上的得分与其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患儿在大运动能区的得分优于精神发育迟滞组患儿,在语言及个人-社交能区,ASD组得分低于精神发育迟滞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岁以内ASD患儿即有发育落后及发育不平衡的现象,以语言及个人-社交发育落后明显,大运动发育相对接近正常为特征,进行Gesell发育量表评估有利于对ASD患儿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