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丹溪重视痰郁致病,指出"百病皆痰",同时注重顾护脾胃,提出治痰当"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该文主要从脾胃观的角度出发阐释痰郁是因人体脾胃"传化失常"所形成的痰饮郁结于体内而发生的病理变化,试述食郁、湿郁、气郁可通过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及气机升降导致痰郁形成,并可通过健脾燥湿、健脾理气、健脾清胃的方法达到治疗痰郁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正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开泄,汗出过多,阴液受损,容易使人烦躁易怒,做事情缺乏耐性,从而导致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随着气温的逐渐攀升,许多人的胃病也开始复发了。中医认为,长夏主脾土,是湿热当令之时。由于天气炎热,饮水比较多,加重了脾胃运化体内水湿的工作量。而且,许多人在此时喜欢喝冷饮,容易损伤脾胃功能。加之心情不好,肝气郁结乘脾,就会造成脾胃运化失常,很多人也就因此而容易出现胃脘胀痛、泛吐酸水的情况,从而引发胃病。那么,患有胃病的患者,在夏季饮食上应该注意些什么?  相似文献   

3.
调治脾胃病毋忘升降论──名医魏长春调治脾胃病的经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孙徕龄(200040)关键词:脾胃疾病,魏长春书云:"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如若脾胃升降失常,疾病就会发生。我师魏长春对此很有经验,现阐述如下。治疗脾胃病毋忘从整体着手治...  相似文献   

4.
《光明中医》2021,36(13)
介绍罗宏伟主任从痰论治杂病的经验。罗宏伟主任认为人体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气化失司,津液凝聚而成痰。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可随经络而上下游离,而发生诸多疾患,故多种杂病均可从痰论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是痰产生的根本,治痰当不离脾胃,应以健脾助运、化痰理气为基本治法。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患者配合生活调摄才能促进病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小儿脾胃病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是因为小儿饥饱不节,贪食求多,造成脾胃损伤。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出现水湿内停,湿聚为痰、为饮,故曰“脾虚则生湿”、“脾湿动而为痰”、“脾为生痰之源”。痰湿在脾胃病方面表现脘腹胀闷、恶心呕吐、便溏等。笔者就儿科脾胃病最常见之呕吐、泄泻二证从痰湿而治的体会分析如下。1痰饮呕吐脾不运化、痰饮内停,致胃气不降则发生呕吐,其特点往往是呕吐清水痰涎,有的患者胃中有振水声,也有兼脘闷不食等证的。夏某,男,8岁,1998年5月12日初诊。患儿胃脘部胀痛、呕吐20天余,…  相似文献   

6.
马兴婷  戴明 《四川中医》2011,(12):19-20
通过从"痰饮"这一病理产物着手论治脾胃病,通过消除导致脾胃运化失常的主要病理因素,以达到健脾、治疗脾胃疾病的目的,也是中医中"驱邪以扶正"方法的应用,临床中痰饮容易和其他邪气结合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祛除痰饮这一主要因素,使其余邪气无所附着,从而更好的治疗脾胃病。  相似文献   

7.
肥胖是高胰岛素血症的重要病因和临床表现.中医认为肥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脾胃的运化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痰浊水湿停聚于内而致.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升清降浊,脾病则湿困.故笔者认为应从脾论治高胰岛素血症.  相似文献   

8.
对于糖尿病的论治,古今医家大多从"三消"进行论治,具有一定疗效。文章认为糖尿病的治疗需要传统辨证与现代辨病相结合,强调辨具有中医思维的中医的病。在中医辨病方面,认为血糖分为生理性血糖和病理性血糖,病理性血糖的中医内涵为:痰饮水湿;糖尿病的中医基本病机为:痰饮水湿输布失常;脏腑病位多在脾、肝、心、肺、肾,其中脾的运化作用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张国伦教授从脾胃论治心血管疾病,强调脾胃运化失常,先调理脾胃;调畅气血,治脾胃安五脏;痰瘀同治,勿忘治脾.  相似文献   

10.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张仲景所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总原则。痰饮的形成,多因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的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液;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通调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成痰饮。从发病的部位而言,饮多见于胸腹四肢,故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正如张景岳所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  相似文献   

11.
魏骄阳  张立平 《中医杂志》2022,(23):2288-2292
成人型难治性痤疮的核心病机是脾胃功能失常,其始于脾胃虚弱,继而造成脾胃运化失常、气机升降失常及肝脾失调,导致湿浊留滞、气机郁滞而生成痤疮;又因虚、湿、郁、瘀、热、浊毒等病邪相互掺杂,推动病情进展,致痤疮反复难愈。提出以平胃法为治疗大法,其根本目的是恢复脾胃的正常状态和功能;具体治疗是以补益健运脾胃法为主,配合祛湿化浊、疏肝理气法,并根据病情变化适当辅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类药物,常以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12.
顾为政 《中医杂志》2001,42(2):74-75
脾病,则水谷精微及水湿之气运化失常,则成痰、湿诸病,呕利痞,可以单病出现,也可以两证、三证同时出现,半夏苦温,功擅止呕、化痰、燥湿健脾,可谓治脾病之良药。  相似文献   

13.
杜晓泉教授长期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对于脾胃病的诊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治疗脾胃病,辨证细致入微,用药轻灵、和缓,独有心得.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强调脾胃运化功能的重要性,认为基本病机是脾失健运、胃气壅滞,食滞、气滞、湿聚是主要病理因素,以异功散合香苏散为基本方治疗,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脾胃病的治疗方法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霞  徐立然 《中医研究》2010,23(2):53-54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和调五脏、洒陈于六腑之功能。《景岳全书·脾胃》曰:“胃司收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脾与胃的正常功能活动,体现在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3个方面。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则安。脾胃病的病机就其本脏而言,主要为纳运失调,燥湿不济,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旧’。针对脾胃病的特点,临床治疗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审证求因,通补结合,以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之功能为关键。现将脾胃病治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5.
[脾为胃行其津液] 脾为胃行其津液,即脾为胃运化水谷之精气。这里所谓“津液”,指水谷之精气而言。 1.脾胃相互关系:组织结构上,脾胃相邻,以系膜相互联系;脾胃又有相互表里、经脉络属关系。生理机能上,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转输水谷之精气;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喜湿恶燥,脾喜燥恶湿。病理变化上,脾病可及胃,胃病亦可  相似文献   

16.
李振华教授在研究脏躁病的过程中,认为该病病因缘于精神受到刺激,肝失疏泄条达,郁而化火,肝火过盛则耗伤肾阴,肾水不能正常抑制心火,水火不济,肝火、心火旺盛出现神经失控和思维混乱;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又可损伤脾胃,水湿运化失常,湿遇火而成痰,痰随肝气上逆蒙蔽清窍则思维更加混乱不能自主,因此肝、脾、心、肾是本病的主要病位,其病机为肝郁脾虚,心肝脾肾四脏功能失调。治疗以"通"字为先,宜疏通肝气,气行则湿行,健脾化痰,清心豁痰,痰湿消失,痰热成无根之火,痰火便自行消散。依照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清心豁痰安神的治法,李振华教授研制出"清心豁痰汤"治疗脏躁病。  相似文献   

17.
概述湿的产生起源于脾胃,《伤寒论》日:“阳明启中,居工也,万物所归,无所复傅”。薛生白云:“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胃居阳明,为水谷之海,主纳。脾生津,主运化,主升。脾胃调和,五脏则安,反之则病。当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则产生湿邪,湿性粘腻不及时治疗则久留不去,产生各种疾病。下面主要论述湿邪与妇科的各种疾病。1“湿邪”与月经疾病1.1湿致月经后期与量少病因病机痰湿内阻:患者由于脾气素虚,运化失常,聚湿生痰,或体质肥胖,多痰多湿,或嗜食肥甘,酿生痰湿,痰湿下注,雍滞冲任,有碍血海满盈,以致月经错后、量少。临床表现①妇科证侯特点:月经延期,经量少,经血夹杂粘液,平时白带多,质稠;②全身症状:咳嗽多痰或体质肥胖或脘闷呕恶,苔黄腻,脉弦滑。立法:燥湿化痰活血调经。主方: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I芎、鸡血藤、牛膝。1.2湿致痛经1.2.1湿热下注:病因病机患者平时嗜食辛辣之品或酸性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湿邪留注,阻滞气血或经期产后不慎而感湿热之邪,留于冲任或蕴淤于胞中,湿热与淤血相博而发为痛经。  相似文献   

18.
通过梳理从秦汉时期到现代中医各家关于痰饮的认识,介绍不同时期医家对痰饮认识的发展情况。以《内经》为痰饮理论的渊薮;而后张仲景依据停留部位将痰饮分为4种类型,对后世影响深远;宋金元时期,依据痰饮性状的不同被具体分为痰邪和饮邪,其中朱丹溪对痰邪的认识及治疗颇有见地;而后明清时期对痰饮的认识更进一步,认为痰饮是水谷精微输布不畅所致,并且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症状多变;其病机主要与脾胃腐熟食物、化生水谷精微、输布津液功能的失常密切相关;治疗上重视调养五脏,调畅气机,并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剂。目前认为,痰饮是水谷津液运化不畅、聚而生湿化痰所致,既是病理产物,又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临床中发现,脾胃系统疾病与痰饮关系密切,不但因为脾胃在水谷的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在痰饮的生成中具有关键地位。此外,痰饮停滞也会导致多种脾胃系统疾病的发生:痰饮停留肠胃则为“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的狭义痰饮病,痰凝气滞于心下则会导致痞满,痰停中焦可以阻碍气机导致恶心呕吐,痰热互结可致嘈杂,痰饮阻碍气机则会发生胃痛及腹痛等症。故在脾胃病的治疗中需要重视痰饮。从痰饮概念的出现及发展、脾胃与痰饮的关系、痰饮所致常见脾胃系统疾病及临床医案来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9.
足少阳胆通过其枢机作用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脾胃的升降和运化腐熟功能均与之密切相关。少阳枢机不利,影响脾胃则易产生如气郁、火郁、湿热、痰饮等多种病理产物,疾病也容易呈现寒热虚实夹杂,多经合病的复杂态势。本文拟通过少阳为枢理论,从胆与脾胃在生理、病理方面的联系入手,阐明通过调节少阳枢机,从"胆"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即通过清热利胆,清胆利湿,清胆化痰,内泻热结,泄胆暖脾,清上温下等手段治疗脾胃病,对其理、法、方、药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深入挖掘胆与脾胃病的内在联系,为临床从胆论治脾胃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韩登科治疗顽固性呃逆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登科为河南省上蔡县名老中医 ,擅长脾胃病的诊治 ,现将其治疗顽固性呃逆经验总结如下。脾胃气虚 ,湿浊壅滞是本病的病机呃逆之产生 ,多由胃气上逆所致 ,且涉及诸脏腑。如肝气郁结 ,横逆犯胃 ;肝肾阴虚 ,虚火上冲 ;或脾肾衰败 ,虚气上逆 ;或膈上有痰 ,闭塞肺气 ;或肺胃不和 ,致气机逆乱 ;若久病、重病得之 ,乃胃气败绝之征。顽固性呃逆其病理关键在于脾胃气虚 ,湿浊壅滞 ,升降机枢失于旋转。脾主运化、升清 ,胃主受纳 ,主降 ;脾胃气虚 ,健运失职 ,水湿停聚 ,聚湿生痰 ,痰湿中阻 ,胃失和降 ,水谷之糟粕积滞难下 ,传导无力 ,气机升降失灵 ,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