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调查太行山区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分析与婴幼儿营养不良有关的可能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改善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与健康现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在河北省燕山-太行山贫困地区10个县随机整群抽取3000例6~24月龄婴幼儿进行基线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对看护人进行健康状况问卷调查,测量婴幼儿身长及体质量,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结果婴幼儿超重率为6.97%,消瘦率为4.10%,低体质量率为3.17%,生长迟缓率为7.13%,贫血率为59.00%。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6~24月龄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因素包括:性别、是否早产、出生体质量、看护人类型、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人喂养知识知晓率、看护人喂养方式、贫血状况。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早产、看护人类型、看护人喂养知识知晓率是婴幼儿超重的影响因素,性别、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人喂养方式是婴幼儿消瘦的影响因素,是否早产、看护人类型、看护人文化程度、看护人喂养知识知晓率、贫血状况是婴幼儿低体质量的影响因素,性别、是否早产、看护人文化程度、贫血状况是婴幼儿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结论太行山区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需引起重视,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宣教活动以及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重庆市贫困地区6~24月龄儿童营养及喂养现状,为改善婴幼儿营养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7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抽取3个贫困项目县706名6~24月龄儿童进行血红蛋白测定、体格测量及调查儿童看护人喂养与营养知晓情况。结果 706名6~24月龄贫困地区儿童贫血患病率为51.7%,低体重率4.8%,生长迟缓率13.7%。儿童看护人喂养与营养知识知晓率以“辅食添加时间”最高(39.8%),“持续母乳喂养时间”最低(2.8%)。在6月龄添加辅食儿童仅占28.7%。结论 重庆市贫困地区6~24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高,儿童看护人科学喂养知识和行为缺乏,在为其提供辅食营养补充剂的同时,应加大婴幼儿喂养知识行为宣传力度,科学喂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安徽省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状况,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的开展及效果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PPS抽样和随机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选取1 224名6~24月龄婴幼儿进行体格测量、血红蛋白含量检测并对其看护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婴幼儿营养不良检出率为5.8%,超重率为17.6%,肥胖率为3.3%,贫血率为26.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地区、月龄、早产、低出生体重、看护人类型、配方奶喂养、添加肉类食物、膳食频次及有效服用营养包是营养婴幼儿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结论安徽省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有所改善,超重肥胖问题需引起关注,贫血问题严峻,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婴幼儿喂养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贵州省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辅食添加情况及对体格发育的影响,探讨改善婴幼儿辅食喂养的途径。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对象为贵州贫困农村地区6~23月龄婴幼儿及其看护人。通过膳食回顾法调查过去24小时婴幼儿食物摄入情况,分析辅食添加时间、辅食种类、喂养频率等。用年龄别身高Z值(HAZ)和年龄别体重Z值(WAZ)判断婴幼儿体格发育水平,分析辅食添加与生长迟缓、低体重的相关关系。结果辅食及时添加率为91.1%;首次添加辅食以谷类泥糊状食物为主,约占75%;摄入频率最高的是谷物、根茎、块茎类食物(94.1%),摄入频率最低的是其他蔬菜水果(30.5%),动物性食物(肉类)摄入率仅33.8%;母乳喂养婴幼儿频次合格率63.8%,种类合格率64.8%,频次和种类同时合格率(即辅食合格)仅43.5%,18~23月龄辅食合格率最高(56.7%);非母乳喂养婴幼儿频次合格率22.5%,种类合格率71.5%,频次和种类同时合格率(即辅食合格)仅16.7%,18~23月龄辅食合格率最高(20.2%)。母乳喂养婴幼儿,辅食不合格者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高于辅食合格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母乳喂养婴幼儿,辅食不合格者生长迟缓率高于辅食合格者,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食不合格者低体重率略高于辅食合格者,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贵州省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辅食喂养存在问题,部分婴幼儿辅食添加时间不合理,辅食合格率较低。不合格辅食是导致生长迟缓和低体重的重要原因,应改善辅食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凉山州贫困地区4个重点贫困县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和家长喂养行为,为开展儿童营养与健康干预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4-7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抽取4个重点县1 244名6~24月龄婴幼儿进行体格测量、血红蛋白含量检测和家长问卷调查。结果 凉山州4个重点县6~24月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为51.9%,低体重率为9.5%,生长迟缓率为25.6%。多因素分析显示,婴幼儿性别、月龄、母亲学历、母亲职业、是否认为满3个月就可以添加辅食、是否知道谷类泥糊状食物是最适合首先添加的辅食、是否知道动物血或红肉是婴幼儿补铁的最好来源、是否知道贫血与铁缺乏有关、是否吃过母乳、6月龄后是否继续母乳喂养是影响婴幼儿营养状况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凉山州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亟待改善,婴幼儿看护人喂养知识不足。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家长的育儿素养,掌握营养包的有效服用方法,纠正不正确的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宁夏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PPS抽样和随机等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7个贫困(县)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状况和喂养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宁夏贫困地区婴幼儿贫血发生率、生长迟缓发生率及低体质量发生率分别为26.4%、12.5%及4.1%;男性生长迟缓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6~11月龄组、12~17月龄组及18~24月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族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均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辅食及时添加率为55.9%,首次添加辅食最多的为谷类泥糊状食物占66.6%。结论宁夏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营养不良问题突出,辅食喂养不合理,需采取相关干预措施以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足月分娩的6~11月龄婴儿的营养与智力发育水平及影响因素。方法在某贫困县招募205名足月分娩的6~11月龄婴儿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测量、血红蛋白检测和智力评价,分析婴儿的喂养情况、营养状况、贫血患病率和智力发育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婴儿平均月龄为(8.66±1.78)月,母乳喂养率为92.68%,辅食品种达到食物多样化的比例为30.24%。生长迟缓率、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90%、10.24%和2.93%,出生体重≥3800 g是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因素,辅食多样化是超重和肥胖的保护因素。贫血患病率为42.93%,4月龄内基本纯母乳喂养和出生体重超过3000 g是贫血发生的保护因素。智力发育商平均得分为(101.34±7.90)分,父亲教育水平高者发育商得分高。结论该贫困县婴儿的主要营养问题是辅食种类单一、体重增加过快、贫血患病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新疆自治区贫困地区6~24个月婴幼儿的营养状况,为及时采取营养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3-5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13个贫困县3 837名婴幼儿进行血红蛋白测定、体格测量。结果 3 837名6~24月龄婴幼儿中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肥胖和贫血检出率分别为13.5%、23.5%、10.5%、7.8%和45.0%;不同月龄婴幼儿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和肥胖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69、80.878、31.540、11.912,P<0.01);不同性别婴幼儿生长迟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6,P<0.05);儿童看护人对儿童营养与喂养基础知识缺乏,非贫血组各项营养知识知晓率高于贫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新疆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状况结果离国家要求的水平还相差甚远,生长迟缓和贫血是新疆贫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面临的主要营养问题,加大婴幼儿喂养知识的宣传力度,适时添加营养补充剂,合理的辅食添加是减少营养不良和贫血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内蒙、广西农村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辅食添加现状及影响因素差异,为今后开展群体干预活动,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问卷调查6~24月龄婴幼儿看护人,内容包括儿童出生情况、家庭一般情况;儿童各类食物首次添加时间、调查前1周各类食物添加频次和家长营养知识知晓情况.结果 内蒙和广西地区婴幼儿首次添加辅食的年龄为0~4月龄,0~4月龄除奶类以外其它辅食添加率分别为32.4%和56.0%,以添加蛋类和谷类为主;随月龄增长,儿童辅食添加种类和食用频率显著增多;家长关心儿童营养状况并主动获取知识家庭婴幼儿优质蛋白类食物添加好;内蒙地区村医健教频率越高,婴幼儿辅食添加情况越好;广西地区家庭收入越高奶类和肉类添加情况越好.结论 内蒙、广西农村地区婴幼儿辅食添加情况较国内前期研究有显著改善.提高家长对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关注,普及科学喂养知识是今后提高两地区儿童喂养水平的工作重点;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现有食物资源也是改善内蒙地区儿童喂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孙晓红  甘春芳  蔡珊 《现代预防医学》2014,(10):1772-1774,1777
目的分析评估贵阳地区6~24月龄婴幼儿生长发育与辅食喂养现状,探讨辅食添加与生长发育的关系,为科学评价婴幼儿喂养和实施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贵阳城区和农村不同级别的妇幼保健站,对参加儿保的婴幼儿家长(或看护人)采用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婴幼儿喂养情况;测量婴幼儿的身长、体重,计算并评价年龄别身长LAZ、年龄别体重WAZ。结果 (1)城区和农村婴幼儿的LAZ和WAZ评分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且农村低于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农村婴幼儿生长迟缓率在12月龄后增加为13.0%,且高于城区同月龄婴幼儿生长迟缓率;(3)农村婴幼儿添加辅食在6月龄~以上比例高于城区组,且添加辅食时间适中婴幼儿的身长、体重均值大多高于添加过早或过晚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辅食添加的种类城区(4.09±1.96)高于农村(2.89±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动物性食品每周零摄取的比例较高(如鱼类城市为63.12%,农村为76.98%)。结论在贵阳地区农村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较城市婴幼儿差,与部分农村婴幼儿辅食添加过晚、添加辅食种类少及动物性食物摄入频率低有关。及时合理的辅食添加,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均有较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甘肃省贫困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营养相关的策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1398名调查对象的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用Z评分法和血红蛋白值评价儿童营养和贫血状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儿童中低出生体重儿占5.4%;近2周有腹泻和上呼吸道疾病的儿童分别占15.1%和31.1%;6个月内婴幼儿的母乳喂养率、混合喂养率和人工喂养率分别为45.3%、43.2%和11.4%。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为11.7%、低体重率为7.8%、消瘦率为6.6%、贫血率为11.7%,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率和贫血率在各月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4~36月龄组生长迟缓率最高,低体重率、消瘦率和贫血率的患病高峰在6~12月龄,各月龄组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儿童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是出生体重(OR=1.001),低体重的影响因素有月龄(OR=1.019)、出生体重(OR=1.001),消瘦的影响因素有月龄(OR=1.054)和出生体重(OR=1.001),贫血的影响因素为月龄(OR=1.029)。结论甘肃省贫困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状况仍然较为严重,应针对各年龄段儿童营养不良状况特点制定相应干预措施,从而改善甘肃省贫困地区儿童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24个月以下婴幼儿营养不良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东省24个月以下的婴幼儿营养不良状况,分析有关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儿童营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2年广东省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获取的679名24月龄以下婴幼儿体格体检及询问调查资料,对营养不良婴幼儿和营养状况良好婴幼儿分别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参考标准评价,婴幼儿主要是中度营养不良;农村婴幼儿低体重发生率(14.9%)、生长迟缓发生率(21.5%)均明显高于城市婴幼儿(2χ=32.383,2χ=34.823,P<0.01)。与婴幼儿营养不良相关的主要因素有城乡、家庭人均收入、家庭人口数、出生体重以及婴儿配方奶、普通奶类、禽肉类、食用油的添加等。结论:发展社会经济,普及营养教育,及时、合理增加婴幼儿各种辅食是降低婴幼儿营养不良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人民医院5岁以下住院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儿童营养相关策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取法抽取1 208名住院儿童,用Z评分法和血红蛋白值评价儿童营养和贫血状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住院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为12.2%、低体重率为8.2%、消瘦率为6.8%、贫血率为20.2%,儿童生长迟缓率、低体重率、消瘦率和贫血率在各月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24~36月龄组生长迟缓率最高,低体重率、消瘦率和贫血率的患病高峰在6~12月龄,各月龄组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儿童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是出生体重(OR=1.001),低体重的影响因素有月龄(OR=1.018)、出生体重(OR=1.001),消瘦的影响因素有月龄(OR=1.052)和出生体重(OR=1.001),贫血的影响因素为月龄(OR=1.028)。结论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人民医院5岁以下住院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状况仍然较为严重,应针对各年龄段儿童营养不良状况特点制定相应干预措施,从而改善当地儿童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7岁以下农村儿童体格发育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江西省农村儿童体格发育水平及营养不良的患病率。方法:通过整群抽样调查江西省农村9238例儿童,所有儿童均由统一培训人员测量身高、体重,以WHO/NCHS标准为参数评价儿童体格发育水平,计算年龄别身高Z值(HAZ)、年龄别体重Z值(WAZ)和身高别体重Z值(WHZ)。分别计算儿童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的患病率。结果:我省农村儿童体格发育水平6月以内可达甚至超过WHO标准,6月龄后开始滞后。6月龄内儿童Z值主要分布在0~1和-1~0两个区间;6月龄后逐渐向左移,Z值主要分布于-1~0和-1~-2两个区间。儿童HAZ和WAZ主要分布在-1~0和-1~-2两个区间;而WHZ则以0~1和-1~0两个区间为主。生长迟缓、低体重和消瘦的患病率分别是13.2%、13.0%和2.9%,出生后6月内营养不良检出率最低,以后随年龄增长检出率逐渐增加,生长迟缓率在18~24月龄时达高峰。结论:我省农村儿童体格发育水平与WHO标准仍有一定差距,提示应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水平和加强健康教育,有效改善农村儿童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及分析云南省贫困地区兰坪县和鹤庆县6~23月龄婴幼儿的营养与生长发育状况,为营养包的进一步发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兰坪县和鹤庆县共10个乡24个村642名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指标测定和指血血红蛋白检测。采用WHO 2006的身高标准体重参考值作为评价标准计算Z评分,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云南省贫困地区兰坪县和鹤庆县仅有不到6%的乳母在1 h内开奶,且婴幼儿出生4个月内母乳喂养率为72.1%;同时,该地区6~23月龄婴幼儿生长迟缓率为14.2%,低体重率为7.9%,消瘦率为5.1%,均低于2002年贫困农村的总体水平,且生长迟缓率在三个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各不同年龄段仍然存在重度消瘦和低体重的婴幼儿比例,这可能与看护人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影响;贫血率为35.2%,低于2009年调查的中西部地区46县6~35月龄的婴幼儿贫血患病率(45.9%),6~11月龄婴幼儿贫血发病率相对较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大贫血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 云南省兰坪县和鹤庆县6~23月龄婴幼儿的营养不良率较高,需采取措施改善婴幼儿的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The practice of food diversification is linked to several factors. In Algeria, we have no study dealing with this problem. Our aim is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age of initiation of food diversification and to establish possible correlations of this period with the nutritional status of children.MethodThis study involved 578 mother-child couples. A questionnaire allowed us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n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The data collected included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information on the age of diversification, the foods introduced and anthropometric parameters.ResultsDiversification before the age of 4 months was found in 13.76% of children, 67.47% had started diversification between 4 and 6 months and 18.86% were diversified at the age of 6 months. The type of breastfeeding, the birth order and the birth weight of children are factors statistically linked to the age of initiation of diversification. The prevalence of stunting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diverse children before 4 months and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including obesit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diverse children before 6 months. Diversification before the age of 6 months seems to be associated with malnutrition. In this study, 8.66% of the children were overweight and 9.17% were stunted.ConclusionFood diversification in Algeria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factors. Our results revealed that early food diversification (before 6 months) is associated to malnutri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武陵山区农村6~24月龄儿童营养不良现状,为改善该地区儿童营养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PPS抽样方法,在武陵山区7个县农村抽取2 228名6~24月龄的儿童。测量身高、体重,应用WHO身高标准体重法进行营养评价。结果武陵山区农村6~24月龄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3.20%,营养不良儿童中以生长迟缓患病率最高,为8.71%,其次为低体重6.19%,消瘦3.90%。营养不良患病率在性别、民族、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武陵山区6~24月龄儿童营养不良的患病情况仍有待改善,长期慢性营养性缺乏是该地区存在的主要营养不良问题,建议制定相关的营养干预措施,不断提高该地区儿童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Trends in nutritional status were studied in children born in 1993 in the city of Pelotas, Rio Grande do Sul State, Brazil. During that year, all infants born in the city were identified, and a sub-sample of 1,273 children was visited twice at home for anthropometric examinations at an average age of 12 and 54 months, respectively. Approximately 10% of all children were lost to follow up from birth to 4 years. The prevalence of nutritional deficit decreased, while that of overweight increased between ages 1 and 4 years. The prevalence of nutritional deficit showed an inverse association with birth weight, while overweight showed a direct relationship. About 50% of the children with height/age deficit at 12 months remained in this same condition at 4 years old, while a third of overweight children remained in this condition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n the other hand, some 10% of non-overweight children became overweight between 1 and 4 years of age. The nutritional transition observed in Pelotas requires a paradigm shift in health services, which are still concentrated on detecting and treating malnutrition rather than obesity.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孕期贫血是否会改变妊娠结局及增加婴幼儿贫血的概率并且阻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孕妇孕期贫血情况及新生儿出生结局资料,追踪记录婴幼儿6、12月龄和24月龄时的身长、体重,计算Z评分,并对其血红蛋白进行检测和评价,依此探讨孕期贫血对新生儿出生结局和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 孕期总体贫血患病率为18.9%,阴道分娩率为57.7%,早产儿发生率为5.5%,低出生体重和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4.2%和9.2%,婴幼儿贫血率6月龄时最高为8.2%,随月龄增加贫血率逐渐降低,婴幼儿生长发育状况良好,消瘦、生长迟缓、低体重及超重发生率均低于1%。孕期贫血组与不贫血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孕龄及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24月龄,婴幼儿贫血情况及生长发育水平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贫血对新生儿出生结局以及婴幼儿贫血和生长发育存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