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姬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936-4937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0 a来我院收治的17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结果:14例发生在剖宫产术后,3例发生在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后。大多表现为腹壁切口处肿块,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或压痛。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术中注意保护切口、提高手术操作技巧、降低剖宫产率等均有助于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9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中期妊娠剖宫产取胎或足月剖宫产术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而改变,临床表现极为典型。结论手术是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3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术前诊断准确,术后病理证实。其中26例有剖宫产史,4例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30例患者均行病灶切除,且术后没有服药,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子宫内膜种植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术中保护腹壁切口是预防的关键,手术切除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病灶是惟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及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发病相关因素。结果:17例均接受手术治疗,5例术后给予预防性药物治疗,术后随访1~3年,均无复发。结论:根据患者病史,结合其症状、体征,基本可获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正确诊断,对无典型症状者,超声诊断+局部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手术是有效治疗方法,对较大、较深病灶,可适当扩大手术范围;术后预防性药物治疗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严菊兰 《临床医学》2005,25(12):57-58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的诊治。方法对我院1995~2003年收治的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腹部检查均能做出正确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吻合,均行异位病灶切除术,术后随访无复发。结论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腹部检查能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诊断,并以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度治疗。方法对我院近10年收治的2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术前均诊断正确,术后病理证实。其中20例有剖宫产史,2例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手术彻底切除随访无复发。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该症的主要发病机制,彻底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术中保护腹壁切口是预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AWE)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7-2006年收治的20例AW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1~60个月。结果:AWE占同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1.48%,大多数继发于剖宫产后,本组20例中19例继发于剖宫产术后。根据病史特点以及B超检查结果,术前诊断符合率95%(19/20)。20例术前超声均提示切口深方低至无回声暗区。6例术前检测CA125,均在正常范围。2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术前曾接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8例术后接受药物治疗。术后随访1~60个月,复发1例。结论: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AWE逐年增多。AWE根据典型的病史特点常可明确诊断。超声用于术前评估和辅助定位,血清CA125不敏感。治疗首选手术,单纯药物治疗仅能使症状得到暂时的缓解,停药后很快复发,手术范围应达病灶周围0.5~1cm正常组织。术中病灶清除彻底,术后不用辅助药物治疗,复发者可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回顾分析临床收治的13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3例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出现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的疼痛性肿块,经期肿块增大,经后缓解.治疗以直接手术切除为首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其发生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有关.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该病发生的根本因素.剖宫产术时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腹壁切口上,则是预防和减少这种医源性植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随着剖宫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9例进行临床分析 ,对发生原因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4~42岁 ,平均29岁。其中纵切口25例 ,横切口4例。25例有足月妊娠剖宫产史 ,2例有疤痕子宫足月剖宫产史 ,1例有中妊娠剖宫取胎史 ,1例有子宫肌瘤挖出术史 ,占同期剖宫产术的0.21%。首发症状距手术时间为7个月至6年 ,平均3年。1.2临床表现29例均发生与月经有关的切口胀隐痛伴腹壁切口疤痕处肿块 ;26例出现经前、经…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病,可以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随着近年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所增加,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现就本组1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云山 《临床医学》1995,15(6):30-31
1980~1994年,我院收治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34例,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4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其中2例为外院手术后复发而转我院),平均年龄33.4岁,27~39岁32例,48岁1例,另1例55岁,为胃穿孔修补术后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首发症状至以前最后一次有关的腹部手术的时间(定义为发病时间)为1月至20年,平均2.4年,首发症状出现前的腹部手术情况见表1。5例患者有两次腹部手术史见表2。由表2可见,两次手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多见于30~40岁的育龄妇女,特别是连续5年无月经中断的妇女,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1].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虽在诊断上并不难,治疗上也以手术局部切除为主,但腹壁切口周期性疼痛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痛苦.现将我院近10年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方法,总结降低手术并发症的经验。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本院收治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妇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之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有较为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结论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手术操作要精细,术中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术后清洗伤口,预防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和预防。方法对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都有腹壁瘢痕处肿块伴有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疼痛症状,易于诊断。局部病灶切除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结论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易于诊断,局部病灶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剖宫产率和术中保护切口是避免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现将我院1998~2006年诊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6~42岁,平均34岁。病灶大小为2~4.6cm,单发症灶10例,多发病灶2例。发病时间为手术后6个月~9a。本组均有手术史,其中10例为剖宫产术史,1例为子宫黏膜下肌瘤核除术,1例为经腹卵巢巧克力囊肿核除手术。本组均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壁切口处肿块胀痛,经期增大,过后缩小,疼痛均能忍受,不需止痛治疗。切口包块10例位于皮下脂肪层,2例浸及筋腹,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韧或实性,活动差。有不同程度触痛,尤以经期明显,病灶表浅者,经期局部病灶皮肤呈紫蓝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机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7年~2012年收治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经手术配合药物治疗,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预防该病的发生首先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医源性种植;其次要提高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17.
陈晨  江琴  黄燕 《华西医学》2014,(3):511-513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防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295例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前均有过腹部手术史,其中99%为剖宫产史。患者年龄为(31.6±4.5)岁。病灶大小为(2.66±1.12)cm,显著大于术前超声检查的平均大小(1.91±0.83)cm(P〈0.05)。术后随访5个月~3年,无复发。结论结合病史、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超声等辅助检查,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并不困难。预防此病的发生很重要。手术治疗仍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9-08 16例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切片均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患者术后给予米非司酮口服行3个月停经治疗,随访1个月~5 a,未见复发。结论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与妇科及B超检查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病灶切除术,9例患者术前辅以药物治疗;26例患者术后药物治疗3~6个月,术后均无复发。结论 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与妇科及B超检查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对病灶范围大且深的病例,应慎重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及术后的正确处理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及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20.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八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盆腔脏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上少见,多发生于中期妊娠剖腹取胎或足月妊娠剖宫产术后。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逐渐引起重视。我院1990年1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806例,其中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占同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0·99%。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例,年龄24~46岁,平均28·6岁。均有子宫切开史,其中6例为足月妊娠剖宫产,1例为中期妊娠剖腹取胎,1例为子宫肌瘤剔除术。1·2临床表现①有经腹产手术史;②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