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经过手术后软组织植入的骨化及X线征。方法对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软组织内包块,再次行X线检查及手术。结果X线表现为:(1)软组织椭圆形包块,边缘绕以骨化包壳,中间不规则骨化;(2)软组织肿瘤有清楚锐利骨化包壳,中间有模糊骨化间隔。肿瘤一部分与骨内复发病灶贴近。手术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Ⅰ级。结论骨巨细胞瘤经过手术后软组织植入的骨化倾向并非罕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X线、CT、MRI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对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对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表现进行影像对照、对比分析。结果长骨骨巨细胞瘤多发生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X线表现为长管状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骨壳多薄而完整,其间可见骨间隔,典型者构成皂泡样改变。CT扫描显示大多数骨壳并不完整,肿瘤内看不到真正的骨间隔。溶骨性巨细胞瘤呈溶骨性改变,多无完整的骨壳和骨间隔,肿瘤的边缘残留的骨壳仍保留膨胀的特征,并可看到和骨壳缺损区相一致的软组织肿块。CT还能清楚地显示肿瘤内有无出血、破坏、钙化等内部结构。肿瘤呈膨胀性破坏,T1WI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强度,T2WI呈混杂信号,有些区域呈高信号,为液化、坏死或出血。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X线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结合CT、MRI可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并比较长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及MRI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及MRl夥像学表现.结果:长骨骨巨细胞瘤位于股骨下端8例.胫骨上端6例.股骨上端1例,肱骨上端1例,肱骨下端1例,桡骨下端1例.长骨骨巨细胞瘤表现为偏侧性、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17例),可有骨壳、分隔及骨嵴、硬化边、液-液平面和软组织肿块.结论:长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对长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骨巨细胞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X线、CT及MRI影像学征像。结果:20-40岁为最常见发病年龄,膝关节周围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病变影像学特征:囊状破坏伴有皂泡状表现22例;溶骨性破坏8例;骨骼变形伴骨外软组织肿块3例;侵犯邻近骨质4例;破坏区周围硬化增生2例;细层状骨膜反应2例。结论: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X线平片是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最基本方法,CT对于微细病变显示优于平片,MRI对脊柱、颅骨部位病变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CT诊断骨巨细胞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CT物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CT影像表现。结果:骨巨细胞瘤多发生物于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其CT征象为,偏心囊性膨胀性破坏,骨壳 完整或残缺,可有不规则硬化缘,破坏区软组织密度不均匀,部分病例伴有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肿瘤组织化明显,结论: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扫描诊断骨巨细胞瘤优越性大于X光平片,两者密切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骨溶骨型骨巨细胞瘤及溶骨型骨肉瘤的X线特征。材料与方法:比较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2例长骨溶骨型骨巨细胞瘤与30例长骨溶骨型骨肉瘤的X线征像。结果:长骨溶骨型骨巨细胞瘤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端松质骨破坏,破坏形态均趋于类球状,10例侵及关节面,局限性骨膜反应4例;长骨溶骨型骨肉瘤26例为干骺端松质骨破坏,4例为骨端松质骨破坏,破坏形态呈不规则片状,3例侵及关节面,30例皆有程度不一的骨膜反应,其中出现Codman’s三角者16例。结论:长骨溶骨型骨巨细胞瘤的X线特征为骨端松质骨类球状破坏;溶骨型骨肉瘤的X线特征为干骺端松质骨不规则片状破坏,伴有程度不一的骨膜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颌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特点和诊断。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颌骨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及X线资料,并作了对照研究。结果:颌骨骨巨细胞瘤呈溶骨性、膨胀性破坏,边界清,无硬化缘,病变区除残留骨外呈均质性,牙槽突骨质破坏及牙根尖骨质吸收。结论:颌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因此,X线检查对颌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朮及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改变。结果:主要影像学表现是关节附近的软组织肿块/或骨的压迫或侵蝕改变。结论:根据其临床表现和X线改变特点能夠提出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探讨骨巨细胞瘤临床病理及诊治原则.方法 对本院1981~2005年收治的110例骨巨细胞瘤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骨巨细胞瘤正确分型、鉴别良恶性主要靠镜下细胞形态病理分析,但一定要结合临床及X线诊断,才能正确分型,确定良恶性.结论 骨巨细胞瘤并非罕见,但病理分级较难,良恶性的判断主要决定予间质细胞的生长与活跃程度,形态变化及分化巨细胞的能力.镜下具体分级问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及X线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57例骨巨细胞瘤资料,分析MRI、CT及X线平片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X线及CT扫描均见骨端偏心膨胀性改变,无钙化,无硬化,部分病例可见粗大骨嵴;T1WI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并可显示瘤内坏死、囊变、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着及液平等。结论X线平片结合CT、MRI可显著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股骨上端骨和肿瘤样病变84例X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股骨上端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X线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股骨上端骨肿瘤和肿瘤病变X线表现,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良性肿瘤31例,其中骨脂肪瘤7例,软骨母细胞瘤4例,外生骨疣、巨细胞瘤、骨母细胞瘤各3例,软骨黏液样纤维瘤、韧带纤维瘤、骨牙质瘤和骨血管瘤各2例,软骨瘤、非骨化性纤维瘤和巨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各1例。恶性肿瘤33例,其中转移瘤9例,软骨肉瘤7例,骨肉瘤、骨旁肉瘤、骨血管外皮瘤、骨横纹肌肉瘤和畸形骨炎恶变为骨肉瘤各2例,骨髓瘤、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尤文氏瘤、骨纤维肉瘤、腺泡状肉瘤和Burkitt氏瘤各1例肿瘤样病变20例,其中骨囊肿和骨纤维异常增症各9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84例中发生于粗隆下区29例,其中良性9例,恶性12例,肿瘤样病变8例;粗隆区32例,其中良性13例,恶性12例,肿瘤样病变7例;粗隆至头部均受累14例,其中良性5例,恶性6例,肿瘤样病变3例;颈部6例,其中良性2例,恶性3例,肿瘤样病变1例;头部3例,其中良性2例,肿瘤样病变1例。结论:股骨上端以转移瘤、骨囊肿、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脂肪瘤和软骨肉瘤多见。良恶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均好发于粗隆区和粗隆下区。  相似文献   

12.
广东  王亚军  赵凡 《中国临床康复》2011,(48):9074-9077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或同种异体骨内固定及骨组织替代材料填充是修复骨巨细胞瘤刮除后骨缺损的常见方式,那么哪一种更理想呢?目的:通过查阅关于骨巨细胞瘤治疗方面的中英文文献,了解骨巨细胞瘤的分期标准并比较以植骨内固定、骨水泥填充及假体置换为主的治疗方法.方法:中国知网数据库输入中文检索词"肿瘤型假体,骨巨细胞瘤,植骨内固定,骨水泥",Elesvier Science和Springer-Link 数据库输入英文检索词"giant cell tumor of bone、therapy 、tumor-type prosthesis",纳入与骨巨细胞瘤人工假体置换、植骨内固定及骨水泥填充治疗骨巨细胞瘤的相关文献,共检索到346篇文献.保留26篇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传统的骨巨细胞瘤治疗方法相对复发率较高,刮骨植骨时植骨量不一定能够充填满整个骨腔,骨水泥材料又不容易融合吸收,在众多治疗方法当中肿瘤型假体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但尚有不足,而特制假体置换根据关节部位缺损需要能够个体化的治疗骨巨细胞瘤,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手术方法,也是未来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背景:骨巨细胞瘤传统治疗方法复发率高,而对其机制的日益了解及肿瘤型假体在骨肿瘤切除中的成功应用,为提高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目的:总结肿瘤型假体在骨巨细胞瘤治疗中的作用及该肿瘤目前的治疗进展、发病机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10-10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为"骨巨细胞瘤,研究进展",英文检索词为"giant cell tumor of bone,tumor-type prosthesis,therapy research"。共检索到文献475篇,保留符合标准的35篇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传统方法是手术切除,并根据情况对切除后产生的骨缺损进行重建。将各种骨重建方法进行比较得出,应用肿瘤型假体治疗骨巨细胞瘤效果更好,不仅能使患者获得患肢或患椎的即刻稳定性,而且并发症少,相对于其他的重建方式明显降低了假体置入后复发率,实现了肿瘤的广泛切除。但肿瘤型假体的应用并不能完全避免置入后肿瘤的复发。最近针对骨巨细胞瘤形成信号通路的研究取得了成果,为降低置入后复发率及不能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疗法。  相似文献   

14.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6例经病理证实的各种类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囊性型29例,表现为骨端膨胀性偏心性骨破坏;溶骨型39例,表现为骨皮质中断,边缘模糊;恶性8例,出现虫蚀样骨破坏,有骨膜反应和生长迅速的软组织肿块;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19例,MRI显示可出现液-液平面;复发9例,植骨区为肿瘤组织代替。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CT和MR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5.
背景:自体植骨是修复骨肿瘤刮除后骨缺损最理想的材料和方法,但存在增加手术创伤,取骨部位的后遗症如感染和疼痛及自体骨的取量有限等缺点。目的:分析硫酸钙人工骨和异种骨修复良性骨肿瘤刮除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6例良性骨肿瘤患者,其中骨巨细胞瘤8例,内生软骨瘤5例,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骨纤维异样增殖症3例,非骨化性纤维瘤2例,骨囊肿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和软骨母细胞瘤各1例。12例采用单一硫酸钙骨粒填充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6例采用单一异种骨条填充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8例采用硫酸钙骨粒+异种骨条填充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治疗后1周内、3个月、1年拍X射线片检查,了解植骨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36-72个月,发现硫酸钙骨粒的降解发生较早,一般治疗后1个月就开始出现骨粒降解,3个月大部分已降解完毕并有骨替代发生,1年骨修复塑型良好;异种骨条3个月后降解并有骨替代发生,植骨充填物边缘模糊,6个月后骨缺损及充填物之间边界变模糊,有融合现象,1年骨缺损内密度均匀,骨小梁形成明显,骨修复良好;骨粒+骨条混合植骨者介于单纯硫酸钙骨粒和单纯异种骨条之间,出现骨粒部分先降解先修复、骨条部分后降解后修复,一般术后1年达到骨性愈合。说明硫酸钙人工骨和异种骨在骨肿瘤性骨缺损修复应用中的效果良好,在良性骨肿瘤刮除后植骨可以替代自体骨植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ABC术前诊断正确率,同时评估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15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0~65岁,中位年龄30岁,病程1周-2年,其中有外伤病史3例。15例均有平片检查,7例同时有平片和CT检查,4例同时有平片、CT及MR检查资料。结果:发生部位:股骨4例,脊椎3例,骨盆、胫骨及肱骨各2例,肩胛骨和跟骨各1例。其中2例合并巨细胞瘤,1例合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X线检查均表现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伴骨包壳形成。CT检查能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及囊性低密度区。MRI T1WI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囊状或片状高信号,3例CT和MRI显示出病灶内液-液平面。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有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外伤病史,吹气球样改变,液-液平面是其比较特异性征象,平片、CT及MRI检查各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和软组织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右胫骨上端和左侧腰大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各1例的X线、CT或MRI的影像学特征和表现。结果右胫骨上端1例的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骨皮质破坏肿块累及软组织。术前术后诊断相符。左侧腰大肌1例表现为膨胀性肿块,中央坏死囊变,边缘厚层强化环壁,术前诊断为脓肿或神经源性肿瘤。结论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CT和MRI均虽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但MFH因成份较复杂常导致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诊断不易,MRI辅以CT诊断优于常规X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跖趾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X线及MR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跖趾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X线及MR图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跖趾软骨黏液样纤维瘤有以下特点:(1)好发于青少年;(2)常达近侧关节面;(3)分叶状膨胀性骨质破坏,伴不完整硬化边;(4)内缘多发不规则短粗骨嵴;(5)X线上呈皂泡状;(6)MR信号不均,T2WI呈明亮高信号,间有不规则低信号区。结论:跖趾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易与其它良性骨肿瘤混淆,但仍有一定特征性,X线联合MR检查有助于该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