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与儿童血铅水平的关系。 【方法】 使用原子吸收光谱法, 对162例ADHD儿童和同期在儿保门诊进行体检的181例健康儿童的血铅水平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ADHD儿童的血铅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的血铅水平(P<0.01)。ADHD儿童中男童的高血铅率显著高于女童(P<0.05),不同年龄阶段铅中毒率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DHD与儿童高血铅水平相关,积极开展儿童防铅工作对ADHD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颜氏第三代立体视觉检查图(YRDS3)对学龄前儿童的适用性,为儿童近立体视检查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整群抽取海淀区5所幼儿园3~6岁1 021名儿童,进行视力、眼位、YRDS3和Titmus近立体视检查,按视力和眼位是否正常分为正常儿童组和异常儿童组,对两种立体视检查方法的立体视锐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各年龄段儿童立体视分布特征,比较两组儿童立体视分布差异及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3岁儿童YRDS3的检查成功率86.0%,4岁儿童93.9%;视力和眼位正常组和异常组儿童两种立体视检查的立体视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891, 4.376,P<0.05);正常组3~岁、4~岁、5~岁和6~岁儿童Titmus的P95值分别为200″、100″、60″和70″,YRDS3的P95值分别为91″、60″、60″和60″;对于6岁以上儿童,YRDS3结果与Titmus结果具有一致性(Z=1.732,P>0.05)。结论 YRDS3适用于学龄前儿童,3~4岁儿童的立体视锐度已达60″,支持郭静秋关于儿童立体视成熟期为3岁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双眼视功能与治疗开始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治疗的屈光不正性中度弱视儿童双眼视功能状况及其与弱视治疗开始年龄的关系。【方法】用颜氏和Titmus近立体图检查法和同视机对138例同龄屈光不正性中度弱视儿童检测其近立体视觉、融合范围、远立体视觉。【结果】治愈组与未治愈组的融合范围、远立体视觉定性结果、近立体视锐度分别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辐辏和分开范围分别与弱视治疗开始年龄呈负的直线相关(r1=-0.562,r=-0.454,P均<0.05)。近立体视锐度与弱视治疗开始年龄呈正的直线相关(r=0.752,P<0.05)。治愈组与未治愈组的弱视治疗开始年龄比较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屈光不正性弱视治愈儿童双眼视功能比未治愈的明显提高。弱视治疗开始年龄越早,其双眼视觉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出生前100 μg/L以下剂量铅暴露对婴儿6月龄时智力和行为发育的影响。 【方法】 以出生前孕早期和晚期孕妇血铅低于100 μg/L的婴儿为研究对象,在其6月龄时用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评价智力发育和精神运动发育。根据孕早期和晚期血铅的P25、P50和P75为界值,将婴儿分为相对高、中、低铅组,比较不同组间智力(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MDI)和行为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 PDI)差异。 【结果】 婴儿6月龄时MDI和PDI均随出生前血铅水平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以P25和P50为界值分组时,相对高铅组婴儿PDI均低于相对低铅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75为界值时,组间婴儿PDI未见明显差异。各分组间婴儿M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孕妇年龄、文化因素分析发现,孕早期和晚期血铅在P50(31.15 μg/L和37.58 μg/L)以上的婴儿其PDI较其他婴儿PDI低4.48分;孕早期和晚期血铅水平在P25(24.0 μg/L和29.8 μg/L)以上的婴儿,其PDI较其他婴儿PDI低6.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出生前100 μg/L剂量以下铅暴露对婴儿发育有影响,特别是对婴儿6月龄时PDI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揭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视感知发育特点,为探索其成因、完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ICD-10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标准,选取来自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心理门诊的4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并选取性别年龄配对的正常儿作为对照。分别采用Frostig视觉感知发育量表和韦氏智力量表进行测试,分析测试结果及相关性。 【结果】 1)病例组总视感知,以及缩减运动的视感知和视运动整合两成分因子所得标准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男生空间位置、视觉关闭和手眼协调分测试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女生空间位置、视觉关闭、图形稳定性、手眼协调、临摹、空间关系分测试低于对照组(P<0.05 )。病例组男生手眼协调分测试明显低于女生(P<0.05)。3)病例组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均低于对照组GVP、MRP及VMI与FIQ、PIQ、VIQ均有相关(r=0.4~0.7,P<0.001)。 【结论】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存在着视感知发育的落后或缺陷,男女生的视感知能力具有不同的特点,在注意障碍儿童的治疗中,必须同时努力促进儿童的视觉感知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分析其分布规律,初探铅暴露对3~7岁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影响。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9年4-6月对顺义区5所幼儿园1 307名3~7岁在园儿童采集手指末梢血测定血铅水平,同时采用Achenbach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进行行为问题评估。按照检测的血铅值将研究对象分为高血铅组(≥100 μg/L)和低血铅组(<100 μg/L)。男童CBCL总粗分≥42分,女童≥45分即判定为有行为问题。 【结果】 北京市顺义区3~7岁学龄前儿童血铅对数均值为3.328±2.765,血铅值≥100 μg/L占总测查人数的1.22%,血铅值≥200 μg/L占0.15%。高血铅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76.47%,低血铅组CBCL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0.85%。高血铅组CBCL粗分及行为问题检出率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高血铅组在攻击因子、多动因子、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5),女童高血铅组违纪因子检出率显著高于低血铅组(P<0.001)。 【结论】 高血铅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较血铅值<100 μg/L儿童多,今后应加大宣传力度,降低铅中毒对学龄前儿童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治愈后立体视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治愈后的立体视觉恢复状况及其与不同屈光状态的关系。【方法】用颜氏和Titmus立体图检查法对治疗后的234例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性中度弱视患儿和100例同龄正常儿童进行近立体视觉检测;用同视机对弱视患儿作远立体视觉定性检查。【结果】弱视治愈组的近立体视锐度比未治愈组好,但仍比正常对照组差(均为P<0.01)。弱视治愈近视组的近立体视觉最好,远视组次之,其次是混合性散光组,屈光参差组最差(P<0.05)。治愈组中具远立体视者47例(48%),未治愈组为49例(3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愈组开始治疗年龄较未治愈组小(P<0.05)。【结论】弱视治愈后患儿的立体视觉比未治愈患儿好,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仍未完善。弱视儿童应尽早行相关治疗,并应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双眼视功能检查和训练,以促进其立体视功能的进一步提高。屈光相关性弱视儿童治愈后近立体视觉因为屈光状态的不同其恢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188例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效果对比分析,总结高危早期干预的最佳方式。 【方法】 将2006年1月-2008年12月宜都市妇幼保健院首次就诊筛查出的408例高危儿为研究对象。按自愿原则将其中的188例作为干预组,进行动作、认知、语言、视听及物理作业、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医院干预与家庭干预相结合;其余220例作为未干预组,只进行家庭运动训练、抚触及视听等。同期16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3组儿童在出生后6、9、12、18月时测量身长、体重、头围等体格发育指标,同时进行婴幼儿智能发育测试。 【结果】 干预组与未干预组比较,除6月时的体重、头围及9月时的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月龄的体格发育指标及智能发育水平干预组优于未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未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除6月时体重、头围外,其余体格发育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智能发育水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与干预组在体格发育及智能发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儿童预后优于未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 高危儿早期干预可明显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不同情绪问题的气质特征。 【方法】 采用儿童气质量表对116名情绪问题儿童(包括特殊恐怖,社交退缩,分离焦虑)与116名正常对照儿童进行测查。 【结果】 情绪问题组与对照组气质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情绪问题组中麻烦型和缓慢型的比例明显比正常对照组的高(P<0.01)。情绪问题组在趋避性和情绪本质两个维度的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特殊恐惧、社交退缩和分离焦虑三种情绪问题在趋避性这一个维度评分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情绪问题儿童气质有其独特性。趋避性因子能够较好的反应行为抑制的气质特征,对情绪问题发生的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支气管哮喘患儿全血锌、铁、钙、镁、铜、铅、锰、硒等微、常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其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方法】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1 98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和856例正常对照组儿童全血锌、铁、钙、镁、铜、铅、锰、硒8种元素含量,并对检测结果作比较分析。 【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儿组锌、铁和钙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血铅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铜、镁、硒、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哮喘的急性发作期,血锌、钙含量低于缓解期(P<0.05)。 【结论】 锌、铁、钙缺乏,铅暴露增加,是造成哮喘患儿免疫功能减低、免疫调节紊乱的重要原因,在治疗中需适当补充锌、铁、钙,减少铅暴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南京市区4~6岁儿童视力发育现状与发育趋势,为评估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提供理论依据,并做好弱视的防治工作。 【方法】 选取2011年南京市区部分学龄前儿童(4~6岁)进行远视力检查和屈光筛查,对屈光筛查正常的儿童进行视力发育状况的统计分析。 【结果】 4~6岁屈光筛查正常儿童视力发育曲线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4岁、5岁和6岁组视力水平的P5、P25、P50分别是4.7、4.8、4.9;4.8、4.9、4.9; 4.8、4.9、5.0。屈光筛查偏离儿童视力≤P5水平的百分率明显高于屈光正常儿童(P<0.01)。 【结论】 4~6岁儿童视力发育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完善;应结合屈光筛查,动态监测儿童视力发育,以早期发现弱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学习障碍儿童在5个不同的空间频率刺激下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RVEP)的特点。 【方法】 采用ICD-10学习障碍诊断标准入组学习障碍组42人;正常对照组来源于普通小学共37人。对所有对象进行儿童韦氏智力量表以及5个不同空间频率刺激下的视觉诱发电位测试。 【结果】 1)在5个不同的空间频率由低空间频率到高空间频率两组儿童均有出波,随着空间频率的增大,两组儿童的P100波的潜伏期均逐渐延长,波幅均逐渐减小。2)5个不同的空间频率刺激下的P100波的潜伏期学习障碍组均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角为27'、13'、7'这三个中高空间频率刺激下的P100波的振幅,学习障碍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 【结论】 学习障碍儿童P100波潜伏期延长,波幅减小,表明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至视觉中枢的信息处理存在着异常,视觉认知能力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与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共病(comorbi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tic disorder, CAT)患儿的行为特征。 【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抽动障碍共病(CAT)组60例,ADHD组79例,TD组60例,正常对照组71名儿童分别进行评估。 【结果】 CAT组行为问题发生率与ADH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9,P>0.05);CAT组行为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TD组(χ2=7.745,P<0.01);CA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27.326,P<0.001)。男童CAT组强迫性与攻击性因子显著高于ADHD组(P<0.01),交往不良因子略高于ADHD组(P<0.05)。CAT组除分裂性因子外其余因子均显著高于TD组(P<0.01)。CAT组所有九个因子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女童CAT组各因子与ADHD组比较均无差异;CAT组的攻击因子高于T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T组社交退缩、攻击因子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AT儿童存在更多及更为严重的行为问题,ADHD的存在是CAT儿童行为问题的主要来源, CAT男童患者行为问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的言语呼吸功能及口腔轮替运动速率与正常儿童的差异,为语音矫治提供治疗依据。方法 选择30例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按性别和年龄匹配,选择30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以汉语构音能力测验(华东师范大学黄昭鸣词表)作为测试材料,测试患儿构音能力;同时测试患儿言语呼吸功能及口腔轮替运动速率。结果 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言语呼吸功能及口腔轮替运动速率异常发生率较正常儿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功能性构音障碍儿童存在言语呼吸功能及口腔轮替运动速率的异常,在矫治过程中应加强言语呼吸功能及口腔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学龄前期低危晚期早产儿认知发育状态和视觉-运动整合能力,比较其与同龄正常儿童的差异,为实施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以上海-Wechsler学前及初学儿童智能测验量表和中国修订Beery视觉-运动整合测验工具评估69例学龄前期儿童(其中早产儿31例,正常足月儿38例)的智能和视觉运动整合能力。 【结果】 早产儿组的语言、操作和总智能分均值为:97±21、107±15、102±18;正常足月儿组依次为112±15、128±12、122±11。两组儿童智能虽处于平均水平,但早产儿组的认知能力远低于正常足月儿组(t=5.53,P<0.01),尤其在高级语言能力和操作能区上表现的更为薄弱。早产儿和正常足月儿组的视觉-运动整合能力均值分别为:88±16、109±18,两组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4.93,P<0.01),且其差距较操作能区的差异还要大,达到了24%。将视觉-运动整合分值与总智商做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存在着正相关(r=0.6,P<0.05)。 【结论】 低危晚期学龄前期早产儿,虽具备正常认知能力,但仍较正常足月儿落后,尤其在高级语言功能和视觉感知运动方面,差距甚大。应在学龄前期对这类儿童加强随访评估,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性瘫痪视觉障碍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穴位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rnNGF)对脑性瘫痪视觉障碍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2例脑瘫视觉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加穴位注射mNGF治疗,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加肌肉注射mNGF,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判断综合疗效,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FVEP P100波潜伏期、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FVEP P100波潜伏期较治疗前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0517、4.5493,均P<0.05);FVEP P100波振幅较治疗前均提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5281、6.0175,均P<0.05);观察组FVEP P100波潜伏期、振幅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024、2.6807,均P<0.05).结论 mNGF穴位注射治疗脑瘫视觉障碍有效,对视觉诱发电位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视觉认知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有效地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于两组儿童(学习障碍组42例和对照组37例)进行儿童韦氏智力测试、视觉分辨能力测试,视觉-运动整合能力测试以及视觉诱发电位测试,分析二组儿童的视觉认知特征。结果 与正常组儿童相比,学习障碍组儿童的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总智商(FIQ)三项智能分均值都远低于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进一步比较了视觉相关因子,尤其在译码分项目上,LD儿童较正常儿童薄弱,两者的差距达到了37%。 LD组和正常对照组儿童视觉运动整合(VMI)的分值分别为:93±16和11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D组儿童的视觉分辨失误率平均秩次为62.76,显著大于对照组31.18(P<0.001)。在5个不同的空间频率刺激下,LD组儿童的棋盘格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的P100波的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学习障碍儿童虽具备正常的认知能力,但在视觉认知能力方面仍较正常儿童薄弱。应对这类儿童进行多方位的视觉认知能力的评估,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分析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水平对铁代谢指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erum transferrin receptor,sTfR)、转铁蛋白/铁蛋白指数(transferritin receptor-ferritin index,TFR-F)以及机体铁含量(body iron content,BIC)的关系。 【方法】 随机抽取473名3~6岁(不足7岁)学龄前儿童纳入本研究,利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HB、ELISA法测定血清NGAL、SF及sTfR,并根据相关公式计算TRFI和BIC指数。 【结果】 血清NGAL与sTfR、TFR-F和BIC均呈显著相关关系(偏相关系数r=0.23、0.24、-0.15,P<0.01或<0.05)。贫血儿童血清NGAL水平显著低于非贫血儿童[(152.8±33.4)vs (220.7±25.4)pg/mL](P<0.05);以指标中位数为界,低sTfR组儿童血清NGAL水平明显低于高sTfR组[(181.05±41.1)vs(257.6±47.8)pg/mL](P<0.05),低BIC组儿童血清NGAL水平明显高于高BIC组[(269.1±49.4)vs(181.3±30.8)pg/mL](P<0.05)。低NGAL组儿童血清sTfR水平及TFR-F指数显著低于高NGAL组(P<0.05),而HB、SF以及BI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GAL可能主要通过阻止红系统增殖参与调节儿童铁代谢稳态,而与机体铁储备过程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