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玉红 《西部医学》2010,22(12):2221-2222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ACS(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早期二联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三联抗血小板(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对其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非ST段抬高ACS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100例,这些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入院后早期即行两联或三联抗血小板治疗,观察对心功能的影响。随机选出50例接受标准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50例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三联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观察入院1个月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均较入院时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结论非ST段抬高ACS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治疗早期采用替罗非班+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对患者心功能改善更好,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2.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是一类心电表现复杂、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在治疗方面与不稳定心绞痛(UA)等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重点阐述了其在治疗方面抗血小板,抗凝血酶治疗,抗心肌缺血及其它他汀类药物的应用以及血运重建和溶栓治疗的适宜对象和利弊.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的20年里,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证实。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3类,分别为阿司匹林、噻吩吡啶类和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合酶-1,阻断血栓烷A2的形成。这种阻断不可逆且一直持续到新的血小板形成。目前已有的超过100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汇总分析证据说明,阿司匹林可降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心血管高危患者中长期治疗能够使严重血管事件联合终点发生率降低约1/4,长期应用的最佳剂量范围是75~150mg/日。  相似文献   

4.
唐燕 《实用医技》2007,14(34):4711-4712
心电图ST段抬高主要见于心肌损伤,特别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但心电图ST段抬高还可以在其他情况出现。心电图上出现非缺血性ST段抬高各种情况,许多时候容易造成误诊误治,因此应将之区分开。  相似文献   

5.
Karren  P.  Akexander  Anita  Y.  Chen  Matthew  T.  Roe  李呈亿 《美国医学会杂志》2007,26(2):115-115
背景:有效的药物治疗在于要对适宜的患者给予循证药物,而且其用量应与有关研究相同。  相似文献   

6.
唐燕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4):4711-4712
心电图ST段抬高主要见于心肌损伤,特别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但心电图ST段抬高还可以在其他情况出现。心电图上出现非缺血性ST段抬高各种情况,许多时候容易造成误诊误治,因此应将之区分开。  相似文献   

7.
杨学成 《中外医疗》2014,(31):74-75
目的将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进行比较,研究两者之间的区别、特点及临床特征等。方法选取100例该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将所有患者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其中48例为非ST段抬高患者作为A组;另52例为ST段抬高患者作为B组。对比研究两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检查两组患者结果发现,A组患者血管病变情况3支病变较多,其余为B组较多,P〈0.05;A组CK-MB、c TNT水平低于B组,P〈0.05;基础病中,A组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均较多,心率失常为B组较多,P〈0.05。结论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易发生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常伴有心绞痛,常见于多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8.
简芳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64-1165
目的:分析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2例,按临床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42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为STE MI组,50例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为NSTE MI组,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非抬高组冠状动脉病变以3支病变为主,所占比例大大高于抬高组,抬高组单支病变所占比例较大,大大高于非抬高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绞痛、糖尿病患者易出现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而抬高组易发生心律失常;再灌注心肌治疗率明显高于非抬高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容易反复心绞痛发作,冠脉病变多为多支,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14日第13次美国急诊医学年会在拉斯维加斯举行,专家们讨论了急诊医生对NSTE—ACS处理的最新建议,他们复习了近期的文献,对NSTE—ACS在急诊科的最优治疗方案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均行动态心电监护、冠状动脉造影及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水平检测。结果 STEMI患者心绞痛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及3支病变率低于NSTEMI患者,心律失常率、单支病变率及再灌注心肌治疗率、CTNI、CK-MB水平高于NSTEMI患者(P〈0.01),两组患者双支病变率及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TEMI和NSTEMI患者临床特征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有所不同,可据此对两种形式疾病进行有效区分。  相似文献   

11.
张俭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5):135-135
目的ACS溶栓治疗的目的是使堵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尽早再灌注心肌,从而降低心肌损伤程度。方法UK静脉溶栓治疗ACS,其方法简单易行,目前已被各大医院广泛采用。结果本资料32例ST段抬高的ACS,经UK治疗后再通率为68.8%,其中发病≤6小时者再通率80.0%,发病>6小时者再通率50.0%。结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的ACS安全有效,且溶栓时间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2.
马立东 《中外医疗》2012,31(25):47-48
目的研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14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依据心电图的显示有无ST段的抬高进行区别随机分为两组,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为甲组患者70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为乙组患者72例,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依据分析的临床特点进行治疗指导。结果甲组患者既往较多患有心绞痛、糖尿病等病史,患者冠状动脉存在侧支循环,较容易发生弥漫性病变。乙组的患者较容易发生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情况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较多发生在单支。统计两组患者的致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较常发生于患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既往存在反复发作的心绞痛病史,冠状动脉变化较多发生与多个分支,较容易并发多个侧支循环,治疗预后情况较差。  相似文献   

13.
胡松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6):13-15
目的探讨影响NSTE-AMI患者发生心衰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9例NSTE-AMI合并心衰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胆固醇血症、高尿酸血症、心电图avR ST段是否抬高及ST段下移程度等因素,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选P<0.10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果 Logistic分析显示,急性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发生心衰与下列因素有关:年龄(OR=1.03,95%CI 1.00~1.17,P=0.03),性别(OR=1.59,95%CI 0.73~3.48,P=0.04),高血压病史(OR=2.67,95%CI 1.01~4.37,P=0.02),糖尿病史(OR=2.53,95%CI 1.05~6.13,P=0.03),高尿酸血症(OR=1.44,95%CI 1.17~1.71,P=0.00),avR ST段抬高(OR=4.35,95%CI 1.82~6.43,P=0.04),ST段下移程度(OR=3.31,95%CI 1.00~4.01,P=0.01)。结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史、高尿酸血症、avR ST段抬高、ST段下移程度等是急性非ST抬高型心梗后发生心衰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建新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1):119-119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IGF)的浓度变化,以探讨PIGF水平在非ST段抬高ACS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患者40例,分为中危、高危两组(低危0例),其中高危组25例,中危组15例,对比分析非sT段抬高ACS不同危险分层PIGF的变化。结果:高危组PIGF浓度43.16±12.93ng/L,显著高于中危组的31.73±7.09ng/L(P〈0.05)。结论:PIGF可用于非ST段抬高ACS的危险分层,在非ST段抬高ACS临床治疗策略制定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ST段抬高心电图改变以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心绞痛临床上最多见,而其他导致的ST段抬高的疾病,如以胸痛为主要症状就诊易与冠心病混淆,如何在临床工作中诊断与鉴别非常重要。现就我院心内科及急诊救治的25例ST段抬高非冠性病患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自2000年9月ACC/AHA发布不稳定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治疗指南以来,1年多来在此领域又有了许多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抗血小板领域,因此2002年4月ACC/AHA将在JACC和Circulation上发布经修订后的新版的UA和NSTEMI治疗指南。本文将就新旧版本指南之间的变动进行充分的讨论,以期新的UA和NSTEMI治疗指南能对我国相关领域的临床和研究工作有所裨益。 新版的UA和NSTEMI治疗指南变动最大的是抗血小板和抗凝,内容主要涉及氯吡格雷、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GP Ⅱb/Ⅲ a受体拮抗剂;其次是UA/NSTEMI的早期有创治疗部分。实际上这两部分也是1年来冠心病领域的研究热点,成果最为丰硕的亮点区域。以下按指南中章节的先后顺序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2003年12月所有住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22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因素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1)急性心肌梗死221例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9例,占13.12%;ST段抬高心肌梗死192例,占86.88%。(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相关的因素为:年龄、性别、族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年龄是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保护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比ST段抬高心肌梗死增加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温永生 《吉林医学》2012,33(18):3823-3824
目的:对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抽取就诊的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各54例,分别将其定义为A、B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实验室相关检验指标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分析结果表明,A组患者吸烟、胸痛、心律失常的人数明显多于B组患者;该组患者出现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的人数明显少于B组患者;该组患者的CK-MB、cTnI检测水平明显高于B组患者。结论:对患有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充分的了解,可以使临床对上述两种病症进行有效区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病人中伴或不伴ST段下降的临床特点和意义并行早期危险分层.方法:128 名 NSTEMI病人根据入院时心电图(FCG)相邻2个导联伴或不伴ST段下降分为2组:ST段下降<1mm组(Ⅰ组)和ST段下降≥1mm组(Ⅱ组),分析比较2组间各种临床指标的差异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结果.结果:在两组间病人基本临床特点中,Ⅱ组病人的糖尿病发病率及血浆中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峰值显著高于Ⅰ组[26/68 vs 13/60;(19.6±15.4)vs(11.6±6.9),P<0.05];在CAG检查中,Ⅱ组病人中冠状动脉三支及左主干病变的比率显著高于Ⅰ组(26/44 vs 10/38,P<0.005);心动超声检查左室功能(LVEF)Ⅱ组显著低于Ⅰ组[(51.9±10.5)vs(64.2±8.6),P<0.05].结论:在NSTEMI病人中,ECG上伴有ST段下降≥1mm,表明多合并有糖尿病和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存在有心肌广泛及严重缺血,致心功能下降,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徐岩鹰  周恕敏  吴军 《河北医学》2016,(12):1937-1939
目的::探讨雷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 NSTE-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响,以及近期临床疗效观察。方法:80例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加用氯吡格雷,观察二者临床疗效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治疗30d后,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最大血小板聚集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30d后,两组患者最大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降低,但是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0%vs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NSTE-ACS,可有效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促进患者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