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肠黏膜损伤4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类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减少前列腺素生成而起到抗炎、解热、镇痛、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然而,NSAIDs在为广大患者减轻病痛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反应,尤以胃肠道损害最为常见.本文就NSAIDs相关性胃肠道损害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药物对预防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黏膜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94例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奥美拉唑组、埃索关拉唑组、法莫替丁组和铝碳酸镁组,对照组单独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其余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加服奥美拉唑20 mg 1次/d;埃索美拉唑20 mg 1次/d;法莫替丁20 mg 2次/d和铝碳酸镁500 mg 2次/d.分别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对各组患者上消化道症状及胃黏膜损伤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组上消化道症状及胃黏膜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埃索美拉唑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对预防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黏膜损伤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非甾体类抗炎药临床应用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岫岩 《新医学》1998,29(4):219-220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历史最悠久的抗风湿药,在传统的分类中被列为一线抗风湿药。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阻止其合成前列腺素(PG)。PGs是主要的炎症介质,同时也具有痛觉增敏作用,使痛觉感受器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另外NSAIDs还具有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前列腺素合成的作用。使发热病人体温降至正常。所以,它们具有抗炎、外周性镇痛和退热作用。以退热为目的的治疗中,临床上多采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对于不易控制的长期发热、尤其是癌性发热,则吲…  相似文献   

5.
非甾体抗炎药致胃肠黏膜损伤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普遍 ,其对胃肠道的损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后可导致胃肠道黏膜糜烂、溃疡的发生 ,并有出血、穿孔危险。我们于 2 0 0 1年 8月~ 2 0 0 1年 12月连续观察了 2 8例服用NSAIDs致胃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6.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是仅次于抗生素产量的第二类药物。而相伴随的副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报导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可增加胃肠粘膜糜烂、溃疡的发病率,并有引起胃肠道出血及穿孔的可能。我们自2001年4月——2002年3月连续观察109例内镜下胃肠粘膜损伤病例,结合用药情况,回顾分析NSAIDS与胃肠损伤的关系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李建忠  李雷佳  曾利娴  吴斌 《新医学》2009,40(6):404-407
非甾体类抗炎药频繁地引发胃黏膜损伤,防治这种黏膜损伤是以胃黏膜保护为主,还是抑制胃酸为主尚存在争论。该文对2种不同的观点作一简介,以供临床讨论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淑月 《临床荟萃》2003,18(1):44-45
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nti inflammatorydrugs,NSAIDs)被广泛应用于风湿性疾病、炎性疾病、疼痛、软组织疾病和运动损伤的治疗 ,还用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的预防及老年痴呆病 (Alzheimer病 )的治疗等。由于这类药物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 ,因而限制了它的发展和使用 ,本文就其不良反应的表现、机制及预防措施综述如下。1 胃肠道不良反应及其防治1.1 临床表现 胃肠系统刺激和组织损伤最常见 ,从无症状、消化不良、腹痛到溃疡、出血、穿孔等。病变主要位于胃窦、幽门前、胃体部。用药者中 5 …  相似文献   

9.
非甾体抗炎药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NSAIDs)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解热、镇痛、抗炎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它们具有抗肿瘤作用 ,并得到了流行病学、动物实验、体外实验的证实。本文重点介绍NSAIDs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抑制肿瘤侵袭 ,转移及其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1.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癌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在临床上广泛用于解热、镇痛、抗炎,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它们具有抗肿瘤作用,并得到了流行病学、动物实验、体外实验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了NSAIDs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侵袭,转移及其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2.
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抗肿瘤作用已得到动物实验、临床及临床流行病学资料的证实。本文重点介绍近年来有关其拮抗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及产生这些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诱发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调查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月间因PU并出血收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前1周内有无服用NSAIDs史将患者分为2组,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12例患者,其中服药组386例,未服药组626例。2组病人在性别、出血方式、既往PU史、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具体部位、糜烂,以及是否需要内镜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但是服药组患者的年龄较未服药组更高;胃溃疡和复合溃疡、多发溃疡在服药组更多见(P〈0.05)。结论:应加强对NSAIDs相关性PU并出血临床特点的认识,尽量减少NSAIDs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常用药,大多数患者服用后均有某些症状如消化不良、全腹不适,更严重的并发症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道出血或穿孔及小肠或大肠的粘膜损伤。这些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在毫无临床症状的患者,老年患者发生率更高。溃疡发生率约(胃)12%。30%和(十二指肠)2%-19%,据报死于与溃疡有关的并发症的患者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NSAID)导致胃肠道黏膜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因NSAID致胃肠道黏膜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 NSAID致胃肠道黏膜损害常见;老年患者好发;临床症状与胃镜检查结果不甚一致;胃黏膜糜烂出血性病变为主;内科保守治疗即可愈合;住院日较短。结论 NSAID是胃肠道黏膜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对NSAID的认识,正确使用,有助于减少其对胃肠道黏膜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镇痛药物联合应用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实现一种或多种治疗目标,同时简化药物用量,降低副作用,有利于患者配合治疗。扑热息痛是一种弱的环氧化酶(COXs)抑制剂,并且被视为一种非典型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NSAIDs广泛应用于治疗轻、中度疼痛,但是对重度疼痛的治疗效果不太显著。扑热息痛和NSAIDs联合应用会促进疼痛的缓解,这在一些术后疼痛和牙痛的临床研究中已经证实。  相似文献   

17.
阿司匹林对胃肠道黏膜损伤的预防及用药监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司匹林(ASA)作为非甾体抗炎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年来,其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研究发现,且用途日益广泛,但随着ASA的普遍应用,该药不良反应亦相当常见,特别是对胃肠道的损害备受临床关注。因此,对服用ASA的患者,尤其对可能出现胃肠道损害的高危人群,应采取必要的用药监护及防治措施,才能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甾体抗炎药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 :通过调查了解就诊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周内是否有服用过非甾体抗炎药,将调查的1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分为:服药组78例,未服药组82例。通过胃镜分析出血原因。结果:服药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胃黏膜糜烂比未服药者多见。且服药者上消化道出血前临床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返酸、上腹不适、恶心、隐痛、胃烧灼痛)与未服药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服药组幽门螺杆菌(HP)阳性率与未服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可增加胃黏膜的损害,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且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出血前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必须谨慎。  相似文献   

19.
非甾体抗炎药物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致残性疾病,其中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常见且难以根治,致残率相当高。自从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以来,非甾体类镇痛消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已增至百余个品种,其解热镇痛、抗炎的效果已为临床广泛认可,特别是作为控制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的首选药物,在这一临床领域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相似文献   

20.
136例曾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病人分为四组:空白组、奥克组,胃康-U Vikon-U组及其他组。其消化性损害发生率分别为84.4%,41.7%,58.3%,64.5%,上消化道出血率分别为15.6%、0%、8.3%,9.7%,胃镜检查检出溃 率为56.3%,20%,50%,42.8%,奥克组与各组比较各率均有明显显著性差异(P〈0.01),奥克对抗非甾体类抗炎药消化性损害作用大于其他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