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4年10月该院14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成功施行了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1例因术中膀胱内肿瘤出血增加术野无法显露而中转开放手术。12例在直视下行新膀胱尿道间断吻合,2例在腹腔镜下采用单针连续缝合法行新膀胱尿道吻合。手术平均时间444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490 ml。术后病理提示12例为膀胱尿路上皮癌,其中1例伴部分鳞状细胞癌,2例为膀胱腺癌。2例患者术后出现尿漏,经保守治疗后治愈,1例术后出现尿失禁。术后随访6~56个月,3例死于肿瘤远处转移,1例目前发生肿瘤颅内转移。其余10例目前仍无瘤生存,其中1例术后1年出现尿道内口狭窄,经行尿道狭窄内切开术后治愈。10例患者目前控尿功能恢复良好,新膀胱容量约300 ml。结论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癌疗效确切、安全、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可作为临床浸润性膀胱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1年4月,采用5点穿刺经腹入路,先行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继而体外构建回肠新膀胱,最后腹腔镜下行新膀胱尿道吻合,实施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原位回肠新膀胱术5例。皆为男性,平均年龄67岁。结果手术时间420~600min,平均480min,术中失血量350~800ml,平均400ml。术后淋巴结及手术切缘均阴性。随访3~24个月,除1例有轻度夜间尿失禁外,其余患者均昼夜控尿良好。代膀胱充盈良好,容量200~350ml,平均270ml。平均最大尿流率12ml/s。1例出现勃起功能障碍。结论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手助腹腔镜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31例,其中利用手助操作通道的切口行回肠膀胱术24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7例;并观察围手术期的恢复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31例手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均获成功,手术时间245-530min,平均365.7min出血量100-500ml,平均250.9ml。其中3例需输血,输血率为9.7%。术后进食时间为2~15d,平均4.3d。住院时间平均19.7d(9~83d)。术后6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占19.4%。31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8个月(1~38个月),2例回肠膀胱切口疝,1例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肺部转移及局部复发并全身转移各1例,带瘤生存。肿瘤转移死亡1例,猝死1例。其余27例无瘤存活。结论手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在复杂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可以减少手术出血,降低手术难度,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一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8年9月,对35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了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中开放手术22例,腹腔镜手术13例。术中保留患者的前列腺包膜、精囊、输精管、神经血管束。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排尿情况,并检测患者的残余尿量、新膀胱压力及性功能情况等。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保留前列腺包膜和勃起神经的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中开放手术时间为210~330min,平均271min;术中出血200-800ml,平均460ml。腹腔镜手术时间为210-420min,平均343min;术中出血80-800ml,平均377ml。术后3个月IVU及代膀胱造影检查,显示双肾显影良好,无输尿管返流及梗阻,代膀胱充盈良好,容量约250-350ml。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能自行排尿,2例患者有夜间尿失禁。术后71.4%(20/28)的患者保留了阴茎勃起功能。无患者出现尿道残端或前列腺包膜肿瘤复发,有2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例骨转移。结论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与标准的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控尿效果好、可保留勃起神经等特点,适用于对性功能要求较强、肿瘤未累及膀胱颈及前列腺的较年轻的患者。然而,其肿瘤控制效果坏有待于讲一彤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a-Vinci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患者男性,64岁,膀胱镜检膀胱内多发性占位,CT检查无远处转移。手术采用3臂2辅助孔,da-Vinci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前列腺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体外开放手术下取出切除的膀胱、前列腺,原位双U形回肠代膀胱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时间330min(包括体位摆放及da-Vinci机器人到位30min),其中全膀胱切除180min,原位膀胱术120min。手术失血量800ml,输红细胞600ml,血浆300ml。术后病理: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第10天拔除双侧输尿导管,术后3周拔除导尿管,未发生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尿控良好。结论 da-Vinci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机器人将复杂的盆腔腹腔镜手术变得简单易行,提高了手术的精细度和灵巧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我院应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及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初步经验。方法采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与回肠原位新膀胱重建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患者8例。腹腔镜手术中以超声刀及双极电凝行膀胱侧韧带、前列腺血管蒂及前列腺尖部切断止血,经腹壁小切口取出切除物,行回肠去管成形新膀胱,然后在腹腔镜下将新膀胱与尿道吻合。结果 8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时间5~7小时;术中出血量约200~650 ml,其中2例输血400 ml;术后3~4天恢复饮食,2周拔除输尿管支架管,3~4周拔除导尿管;患者白天可基本控制排尿,2例夜间有尿失禁,3月后基本恢复控尿;2例术后尿漏,经引流两周左右治愈。结论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术及原位新膀胱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较好的新膀胱功能等优点;回肠新膀胱和尿道吻合具有操作方便、缝合紧密等优点,可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7.
手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手术配合。方法对43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手辅助腹腔镜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利用手辅助操作通道切口或下腹部小切口行回肠膀胱术。结果手术时间245~530min,平均(367土6.7)min;出血量80~500ml,平均(247土6.9)ml;住院时间9~83d,平均(22±7.8)d。43例患者随访1~38个月,平均(18±7.6)个月,其中3例因局部复发或全身转移死亡;肺部转移和局部复发并全身转移各1例,均带瘤生存;1例术后3个月因突发肺梗塞死亡;其余37例无瘤存活。结论手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安全、可行,尤其对于复杂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难度,有效防止微创并发症的发生。围术期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准确熟练的手术配合,保障了患者的术中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浸润性膀胱癌15例.采用5个Trocar,腹腔镜下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下腹正中做5~7 cm切口,取出切除的膀胱、前列腺.尿流改道方式包括6例通道式回肠膀胱术、2例乙状结肠代膀胱术、7例原位回肠膀胱术.结果 手术时间250~480 min,平均320min.术中出血200~800mL,平均420mL.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为16个,淋巴结阳性率13.3%,手术切缘均阴性.术后3、4 d肠蠕动恢复,术后2、3周拔除单J管.1例术后出现麻痹性肠梗阻,2例术后出现淋巴漏,均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30个月,平均14个月,1例死于原发病转移,2例单侧上尿路轻度积水患者随访肾功能正常.1例回肠原住代膀胱患者夜间偶有尿失禁.结论 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但手术难度较大,手术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癌根治性全切术中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膀胱癌患者行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的膀胱全切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术中保留距前列腺尖部约1cm的前列腺包膜及血管神经束。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控尿、性功能及瘤控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和勃起血管神经束的膀胱根治性切除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手术时间为240~370min,平均273min;术中出血200800ml,平均385ml。术后随访3~36个月,所有患者均可自主排尿,新膀胱容量250-350ml,残余尿量0~80ml,除1例患者白天控尿良好,夜间少量漏尿外,其余患者均控尿良好。术前阴茎勃起正常23例患者中,术后6个月有10例(43.4%)阴茎勃起正常。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及尿道残端复发的现象。术后9个月1例出现肺部转移。结论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的术式是以改善尿控为主要目的,在不降低瘤控效果的前提下的一种改良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世界首例小儿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手术配合及经验体会.方法 对1例确诊为膀胱横纹肌肉瘤的3岁男孩施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术前对患儿做好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和手术准备,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做好器械保养.结果手术成功完成,手术时间为6 h,其中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部分时间约3.5 h.患儿拔除导尿管后1周左右基本恢复白天控尿及排尿功能,新膀胱容量约为90 ml.围手术期未见明显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无尿漏、输尿管反流及肠梗阻发生.结论 结合围手术期的相关护理及术中的器械和护理配合,熟练地排除术中手术器械故障,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孟玉 《护士进修杂志》2014,(15):1393-1395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膀胱肿瘤患者施行腹腔镜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各个阶段的观察护理重点。结果全组患者手术成功,术后有2例并发尿瘘,1例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经积极治疗护理后,均痊愈出院。随访3~12个月,术后3个月全组患者控制排尿能力良好,查膀胱容量240-370ml,最大尿流率15~20ml/s。结论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临床护理应注重术后病情变化观察,加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做好各引流管道的护理及排尿指导是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全膀胱切除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9例,均为男性,年龄40~64岁,平均55岁。尿路上皮癌8例,按WHO分级标准,Ⅱ级5例,Ⅲ级3例;腺鳞癌1例。肿瘤多发6例,均为尿路上皮癌,肿瘤最大径1.5~11.0cm。TNM临床分期:T2N0M07例,T3N0M01例,T4N1M01例。结果手术时间210~330min,平均260min。术中出血量200~800ml。输血5例,输血量400~600ml。病理分期:T2aN0M05例,T2bN0M01例,T4aN0M02例,T4N2M01例。9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64个月。7例无瘤生存,肾功能良好;2例术后2年死亡(1例腺鳞癌者死于全身转移,1例死于意外事故)。所有病例白天控尿均良好,夜间控尿良好5例,剩余尿量0~50ml。1例术后出现上尿路扩张积液、肾功能不全,为两侧输尿管末端粘连所致,经内镜下粘连松解后积液消退,肾功能恢复正常。2例年龄〈50岁者,术后6个月有阴茎勃起,服用西地那非片可完成性活动。结论改良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采用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5例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Ⅱ~Ⅲ级、1例鳞状细胞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加原位回肠代膀胱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手术效果。结果 16例患者膀胱根治均切除成功,手术时间240~320min。腹腔镜下失血量为100~500ml,平均为230ml。2例输浓缩红细胞2个单位。术后3d恢复肠蠕动并拔除耻骨后引流管,4d后开始进食。2周后拔除输尿管支架管。随访4~26个月,1例有排尿困难,5例术后早期出现轻微尿失禁,所有病例术后3个月均可完全控制排尿,5例男性患者有勃起功能障碍。16例均无复发。结论该术式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将成为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有可能在具有一定腹腔镜手术操作基础的基层医院逐步开展。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的手术配合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万丹  姜志莲 《现代护理》2005,11(10):814-815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全膀胱切除术中的应用和手术配合。方法 对5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开腹行下尿路重建(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3例,直肠膀胱1例.回肠代膀胱1例)。结果 全膀胱切除时间6~10.5h,术中出血600~1600ml。5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分别随访3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准确、熟练、默契的手术配合是顺利完成该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回肠原位膀胱术后新膀胱功能锻炼的循证护理方法。方法选择15例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回肠原位膀胱术后进行新膀胱功能锻炼的患者,对其实施循证护理。结果 1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住院时间(25.0±4.1)d,术后随访7~38个月,2例患者出现轻度尿失禁(夜间睡眠中尿失禁),其余患者均能定时排尿,无明显残余尿。结论将循证护理运用于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全切除回肠原位膀胱术后进行新膀胱功能锻炼的患者,能使可控性的尿流改道技术最大限度接近患者的生理状态,使患者尽可能恢复正常排尿功能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中经尿管逆行置入双J管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2021年10月该院5例行完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并于术中经尿管逆行置入双J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在完全腹腔镜下行全膀胱全切,采用经尿管逆行放置双J管,在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新膀胱术中置入双J管,操作时间2~4 min,单侧平均置入时间为(2.8±0.6)min,住院时间为(13.0±0.8)d。5例患者术后排尿恢复较好,且在病情恢复过程中均未发生尿漏和感染。结论 在完全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中,应用经尿管逆行置入双J管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在不破坏气腹的同时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排尿功能的恢复,其是一种在新膀胱术中安全、有效且便捷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13例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生化、影像和尿流动力学等资料,患者术后随访3~84个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4.2±0.9)h,失血量(252±124)ml,26例(23%)患者出现尿潴留,储尿囊容量达(482±54)ml,日间可控和夜间可控率分别达到90.5%和78.6%,残余尿量约50ml。结论根治性膀胱全切后行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全切原位回肠膀胱术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腹腔镜膀胱全切原位回肠膀胱术的临床资料,包括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引流管护理、功能训练。结果手术时间5.5~10h,平均6.8h。术中出血量1。0~300ml,平均180ml,术中及术后均未输血。术后1~3月恢复昼夜控尿功能。术后3月静脉尿路造影示:双侧上尿路显影良好,无输尿管返流及扩张。结论护理干预可降低腹腔镜下原位回肠膀胱术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机体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经尿道汽化电切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汽化电切治疗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汽化切割电极对56例浅表性膀胱肿瘤经尿道实施汽化切除术。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0min,术中出血平均15ml。术后随访2a,肿瘤原灶复发3例,新灶再发4例。结论:经尿道汽化电切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手术安全、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膀胱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和Studer原位膀胱术的手术、肿瘤学等指标,探讨腹腔镜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的最佳术式。方法腹腔镜下膀胱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15例和Studer原位膀胱术12例,其中男性分别为14和10例,女性分别为1和2例,平均年龄分别为(64.47±11.31)和(69.33±10.46)岁,肿瘤平均直径分别为(4.79±1.82)和(2.63±1.00)cm。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Bricker回肠膀胱术和Studer原位膀胱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22.00±131.97)和(370.00±104.19)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23.33±377.43)和(575.00 ±491.52)ml,术中输血量分别为(314.26±357.03)和(320.00±413.12)ml,患者住院天数分别为(19.40±4.48)和(23.92±11.25)d。随访3~4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Bricker回肠膀胱术组1例患者术后13个月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Studer原位膀胱术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输尿管套叠,输尿管镜下将其顺利还纳。Studer原位膀胱术后3个月时,患者白天控尿率和夜间控尿率分别为83.33%和75.00%;术后6个月时,患者白天控尿率和夜间控尿率均为100%。术后病理类型,Bricker回肠膀胱术组低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0例,高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4例和腺癌1例;Studer原位膀胱术组低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2例,高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6例和腺癌4例。术后病理分期,Bricker回肠膀胱术组pT2aN0M05例,pT2bN0M09例,pT2bN00例,pT3aN0M01例;Studer原位膀胱术组pT2aN0M02例,pT2bN0M07例,pT2bN2M01例,pT3aN0M02例。结论腹腔镜膀胱全切Studer原位膀胱术与Bricker回肠膀胱术具有相似的手术和肿瘤学等方面的结果,但Studer原位膀胱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是一种效果良好的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