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欧阳波  翟双庆 《新中医》2014,46(10):224-226
《内经》养生思想是在吸收道家养生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论在理论原则还是实践方法上与道家养生观都非常一致,其中道家"无为"思想在《内经》养生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道家"无为"的"无欲无求"的精神追求体现在《内经》情志养生中,提倡恬淡虚无的精神调养;二是道家"无为"的"顺其自然"思想体现在《内经》情志养生,强调顺物合道保持心境平和;三是道家"无为"的"不妄为"思想体现在《内经》的情志养生中,主张节制情欲勿使情绪过极、节欲保精以保全生命活力。总之,在《内经》的情志养生中,处处体现着道家"无为"思想的精神实质,其最终还是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养生目的,以求健康长寿,尽其天年。  相似文献   

2.
道家“无为论”与中医和谐养生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樊尊峰  李其忠 《河南中医》2009,29(3):234-235
道教思想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道家无为思想的解读,从身心、自然、社会的角度分剐论述了道家无为论对中医和谐养生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论精神养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对中医养生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道学中自然无为、致虚守静、少私寡欲等观点,更是中医精神养生的主要内容。当今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因精神情志失调而诱发的疾病愈来愈多,故研究并撷取老子《道德经》中有关精神养生的合理部分,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1自然无为是精神养生的基本原则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万物之奥”(《道德经·62章》),无所不在,无穷无尽,既是构成宇宙,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又是事物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万物只有遵循道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无"、"为"二字,指出老子的"无为"是实现"无不为"的方法;阐述"无为"的顺应自然、少私寡欲、适度而为三个主要内涵,指出"无为"与中医三因制宜、因势利导的治疗理念、恬淡虚无的养生理念和适度治疗的理念有一致性,并提出"无为"思想与中医理论有一定渊源。  相似文献   

5.
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关于宇宙基本规律的哲学概括,也是老子的最重要的哲学思想。这个认识也体现在他的养生思想中。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养生规律是宇宙基本规律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因此,人体的运行规律也应符合这个概括。现代医学研究正在不断揭示人体的奥妙,说明人体确实是在宇宙中形成和宇宙规律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王钦鹏  张媛媛 《河南中医》2016,(12):2059-2060
《黄帝内经》的形神共养养生理论包括形神共养的生理观、形神共养的脏腑观及形神共养的疾病观。形神共养理论不仅注重形体调养,而且还注重精神调摄,其秉承道家崇尚淡味,追求本味的养身方法,体现出贵身、敬德、养神的养生思想,通过顺应自然、和于阴阳、保养精气、导引吐纳等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养生境界。散在于《黄帝内经》各篇章的形体调养和精神调摄在生理和病理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养生三要》包括卫生精义、病家须知、医师箴言三部分,记载了益寿丸、无价之药和不药之药,体现了"药养、食养皆不如神养"的独特观点,强调养神是本、养身是末,无为是体、有为是用,造作在"心"、遭殃在"身",惟有深根固蒂才能长生久视。本文揭示无为养生的现实价值,避免过度追求养生保健与防病疗病的危害,警惕过度检查、过度诊断、过度治疗,从而缓解日益增多的药物性疾病、医源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和过度营养等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马凤岐 《养生月刊》2016,(5):470-471
正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中十分重要的代表人物,其继承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并较之更自由、更洒脱。《庄子》一书集中体现了庄子逍遥无为、顺乎自然的哲学思想,其中亦不乏修身养性的养生智慧,现撷取其中几则,以飨大家。安时而处顺"安时而处顺"语出《庄子·养生主》。"养生主",即养生之宗旨。"安时而处顺"一语是从文中的一则寓言引申而出。该寓言大致意思:老子死时,秦失来吊唁老子,仅哭了三声就出来了,无  相似文献   

9.
许多修炼者大谈"有为"与"无为"之理。《道德经》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为无为,事无事";"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背得精熟,但如何让圣言变作真行,指导自己修道?"有为"与"无为"之理,并不是一悟就明的。紫阳真人说:"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作是根基"。可见,"有为"是根基,"无为"是功果。真正的"无为"是要识神无为而不妄动,元神自主。这样,识神为辅臣,元神为君主。元神系统本来与大道同根同气,只有元神作主,才能实现真正的"无为"。而'有为"之修,贵在隐修…  相似文献   

10.
无为     
人生皆受天长命。人生于天地,天地无为,人禀天性者,亦当无为。人本于天,天本于道,道本自然,顺乎自然,即最上养生之道。解读文/鲁湾王充生于公元27年,约卒于公元97年。他一生坎坷,只做过几任郡县僚属。但他的《论衡》却奠定他东汉杰出思想家地位。他在书中许多篇章论及养生,晚年写的《养性书》16篇,更专门论述养生,可惜已失传。他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一是“人生皆受天长命。”他认为人的寿命长短与先天禀赋之气有关系,即著名的“气寿”论。二是讲人禀天性,天地本“无为”,人也应“无为”。三是进一步阐明人为什么要“顺乎自然”。王充的“最…  相似文献   

11.
刘霖 《中医研究》2007,20(1):53-55
司马承祯(639—727年)是唐代著名高道,字子徽,号白云子。唐代温县人。司马承祯身为道士,主张“无为”。他在其著作《天隐子养生书》中以简洁的文辞,分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五部分讲道(亦即讲述养生方法),阐述了其丰富的养生思想。  相似文献   

12.
医道同源互生,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巨大.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主格调,恬淡虚无、冲气为和、阴阳和谐的追求构成了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道法自然的养生观出发,分析总结了中医顺时、顺处养生理念;随后从虚无无为、阴阳和谐、崇阴尚柔等道家哲学思想归纳出中医虚无、和谐、尚柔的养生原则,以及宁心定志、饮食调养、导引吐纳、调畅情志...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经>中有着丰富的贵生、养生思想.老子提出,只有有所不为才能在修道上有所作为,他所主张的无为要求人们要像小孩子一样无知无欲.此外,他还提出了调心(包括去欲、主静、守一)和调息等养生的具体要求,并对在社会中进行养生修炼的难度作了充分的估计与预见.  相似文献   

14.
“恬淡虚无”,这是《内经》在道家“无为”思想影响下所倡导的养生方法。但真正达到无欲无求的“恬淡虚无”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人不能脱离自然和社会而孤立地生活在真空中,因此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是任何人也避免不了的。尤其当今社会,竞争普遍存在,若想无欲无求地“恬淡虚无”,那无异于与世隔绝,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其养生还有何意义呢?  相似文献   

15.
中医养生中的哲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生命哲学,儒、道诸家均十分重视对人道及长生久视之道的研究。《内经》认为医学的目的就在于“保命全形”。因此,中医养生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常常呈现出一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局面。其中,天人观、形神观、动静观、中和观、无为观等哲学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们不仅是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论,同时也是中医养生所追求的目标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儒家、释家、道家、医家四大流派的养生思想对于养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道家养生思想的核心在于"修心为主、修身为辅",崇尚自然,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应天道,提倡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致虚守静的养生思想,同时提倡啬精、爱气、存神的养生之道,以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精气神全的目的。经过长期发展,医家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和系统的养生方法,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具有统一性,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倡顺应自然、调适四时、流通气血、疏畅络脉、养精益气、积正御邪、形与神俱、动形静神的养生思想。依据四大流派的养生思想总结提出通络、养精、动形、静神的现代养生指导思想,为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老子》[1]不仅是中华哲学史上的一部瑰宝,同时也是中医史上的一部理论奠基之作。它以"天人合一"为视角,以"道"为度量,深刻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演变及人类生命的真谛与内涵。尤其是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从老子的哲学思想出发,分别从"返朴归真"、"自然无为"、"柔弱不争"三个视角论述老子与中医养生学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王慧 《光明中医》2011,26(11):2190-2192
《道德经》中有着丰富的养生思想。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虚静无为,以及其思想中重视预防、重视保养等理论丰富了《黄帝内经》养生学说的内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生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一、“无为”非无所作为在中国古典心性修持理论体系中,“无为”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一般学者与世人看来,无为就是消极处世、碌碌无为,是积极进取的对立面,应予否定和批判。但是,在中国古典气功的大成者那里,“无为”是修炼和达到气功高境界的标志与必由之路。例如:《老子》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金刚经》中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甚至,连世人公认绝无消极观念的儒家经典《中庸》中也说:“故至诚无息。……如此者,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20.
《皇帝内经》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养生的保健思想,研读《素问.上古天真论》发现"古人"能"尽终其天年",而"今人"则"半百而衰"的原因是:前者知"道",后者"妄"为。《皇帝内经》对黄学和老学的思想兼收并蓄,除吸收老学的"不争"和"贵柔守静"的无为思想外,更继承了黄学刚强进取、积极有为的精神,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来捍卫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