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增大在冠心病患者是预测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有用指标。旨在估价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主支架术(PTCA+stent)前后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60例冠心病患者行PTCA+stent术前后QT离散度进行分析。男性4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7岁,患者为单支血管病变36例,多支血管病24例。本组对PTCA+stent术前后同步3导联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Q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Bruce方案对52例冠心病、84例正常人和18例运动试验假阳性者进行平板运动心电图检查,测定运动前后QT离散度。结果:冠心病患者运动前的QTD和QTcd明显大于正常人,运动后的QTD和QTcd较运动前更明显增大,正常人QTD和QTcd运动前后无差别;运动试验阳性而静息状态心电图正常,QT离散度不大的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TD和QTcd明显增大;运动试验阳性而又无冠心病的所谓假阳性者,运动前后QTD和QTcd变化不明显。结论:QT离散度可能对心电图运动试验的冠心病的诊断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3.
叶红华  陈晓敏 《宁波医学》1998,10(6):251-252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PTCA术前后1天内所记录的心电图,测算QTd和QTcd并分成功组和失败组进行术前术后的比较。结果 PTCA成功组术后QTd和QTcd较术前显著减小(P〈0.001),而失败组术前术后变化无显著性差异,4例冠脉再狭窄患者第一次PTCA后下降的QTd再次上升,结论 成功的PTCA能显著缩小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Bruce方案对52例冠心病、84例正常人和18例运动试验假阳性者进行平板运动心电图检查,测定运动前后QT离散度。结果:冠心病患者运动前的QTD和QTcd明显大于正常人,运动后的QTD和QTcd较运动前更明显增大,正常人QTD和QTcd运动前后无差别;运动试验阳性而静息状态心电图正常,QT离散度不大的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TD和QTcd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血管血运重建后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血管血运重建后对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65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球囊成形(PTCA)及冠状动脉搭桥(CABG)手术前后的24小时内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QTc、QTd及QTcd四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PTCA及CABG后QT和QTc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而QTd和QTcd则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血管重建术后能显著减少冠心病患者的QTd,可能反映了部分顿抑或冬眠心肌的“复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PTCA)后QT离散度早期变化。方法对起病6h以内的24例AMI患者施行PPTCA,分析术前0.5h和术后2hQT离散度——未校正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QT离散度比率(QTdR)。结果术前与术后QT离散度相比无显著性差异QTd(70±27)ms对(67±24)ms,P=0.6136;QTcd(82±34)ms对(77±27)ms,P=0.5785;QTdR(10±4.8)%对(9.2±3.8)%,P=0.5060。结论PPTCA不影响AMI早期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7.
赵雅红  陈津  许楚宏 《广东医学》2001,22(12):1169-1170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经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再通冠心病患者 36例,分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20例)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16例),于术前、术后24h内分别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术前、术后QTd。结果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QTd,QTcd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1);术前单支病变组QTd比多支病变组略缩短,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QTcd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两组的QTd及QTcd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 成功的PTCA及支架植入术可明显缩短冠心病患者的QTd,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冠脉多支病变与单支病变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QT间期离散度(QTD)、JT间期离散度(JTD)与早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并计算AMI体表心电图QTD、JTD,并与5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 AMI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组QTD,JTD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前壁心面梗死组的QTD、JITD明显大于下壁心肌梗死组(P〈0.05)。结论 QTD、JTD增加是AMI早期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QTd)是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QT间期的差异,它是从个体整体上反映心室肌细胞复极过程不均一性程度的可靠指标。1990年Day等[1]首先证实QT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6例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前后的心电图变化,以探讨PTCA对QT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选择本院施行的PTCA共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40~64(平均51.4岁),所有病例均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抗心率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除外),且心电图无心房纤颤,室内传导阻滞或严重记录伪…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及静脉溶栓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的监测指标,观察了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静脉溶栓治疗对QTD影响。选择发病12h内AMI患者AMI患者36例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0例,分别测定QTD,对AMI患者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比较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经及再通经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AMI组溶栓前与UAP组QTD比较,P〈0.001。静脉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QTD比较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AMI)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心电图 QT离散度(QTd)改变。方法对 100例AMI急性期及其中60例的恢复期心电图 QT离散度(QTd)进行测定。结果 AMI急性期的心电图 QTd和 QTcd均值均显著高于恢复期,分别为QTd50.40±20.25ms和24.83±12.69ms,QTcd57.48±25.14ms和27.31±13.84ms。结论QT离散度在AMI早期显著增大,在AMI急性期监测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胺碘酮在治疗心房纤颤(房颤)中对心肌复极的影响。方法测量了48例用胺碘酮转复与维持治疗房颤患者的QT问期与QT离散度,并与21例阵发性房颤和43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阵发性房颤组与健康组QT间期和QT离散度无差异(QT:405±44vs397±30,QTc:448±47vs424±26,QTD:29±17vs27±16,QTcD:28±19vs26±18,p>0.05),但与前两对照组比,胺碘酮明显延长QT间期并使QTD增大(QT:465±53vs405±44or397±30,QTc:499±54vs448±47or424±26,QTD:47±20vs29±17or27±16,QTcD:49±21vs28±19or26±18,P>0.01)。结论胺碘酮不仅延缓心肌复极,且使复极离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QTc离散度(QTcd)与冠心病变程度及并发严重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冠心病患者62例,依24h动态心电图资料,经冠脉造影后依其狭窄支数分为2支以上狭窄组与1支狭窄组。分别对每例12导联心电图测量其QTc离散度。结果: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组的QTcmax、QTcmin及QTcd较无心律失常组明显延长,呈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冠脉2支以上狭窄组QTcmax、QTcmin及QTcd较1支狭窄组显著延长,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QTc离散度是冠心病并发严重性心律失常及冠脉狭窄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摘要为了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的监测指标,观察了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静脉溶栓治疗对QTD影响。选择发病12h内AMI患者36例与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0例,分别测量QTD,对AMI患者应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比较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及再通组溶栓前后QTD变化。结果:AMI组溶栓前与UAP组QTD比较,P<0.001。静脉溶栓再通组与未通组QTD比较,P<0.01,再通组溶栓前后QTD比较,P<0.01。结论:①QTD增加可作为AMI早期诊断参考指标之一;②溶栓后QTD下降可作为溶栓成功的间接指征之一;③QTD下降说明心室肌复极化不均一性改善,其可能是溶栓疗法降低AMI死亡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降压治疗及降压治疗后血压的昼夜节律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已临床确诊为高血压病的患者,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血压升高且昼夜节律异常的患者,给于降压治疗,将治疗后ABPM昼夜节律正常(杓型)的22例为一组及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18例为一组,治疗前后分别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比较服药前后及两组间QT离散度(QTd)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降压治疗前全部病例的QTd=(72.8±21.2)ms、QTcd=(83.3±24.3)ms;降压治疗后ABPM为非杓型组的QTd=(60.6±20.1)ms、QTcd=(68.7±23.0)ms,与治疗前比有减少(P<0.05;)治疗后ABPM为构型组的QTd=(47.7±17.6)ms、QTcd=(53.1±18.6)ms,与治疗前比有显著差异(P<0.01);与非杓型组亦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病的降压治疗及恢复血压正常的昼夜节律可缩短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6.
Q-TC离散度(Q-TCdispersion,Q-Tcd)系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各导联Q-Tc间期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存在于各类冠心病中,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尤其突出,并于预后明显相关[1,2]。本文主要探讨AMI溶栓前后Q-Tcd的变...  相似文献   

17.
叶正龙  徐伟 《中原医刊》1998,25(12):36-37
许多研究表明,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的差异即Q-T间期离散度(QTd)与心肌复极时间的离散度密切有关[1]。本文观察了16例尖端扭转室速(TdP)患者治疗前后的QTd的变化,旨在探讨尖端扭转室速与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6例Td...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笔者对30例AMI患者进行了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测定了其溶栓前后心电图中的QT间期,并计算出QT的离散度。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30例患者中,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58.2±...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对93例AMI病人进行了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测定,并与8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1)AMI患者入院及第4周的QTD均大于对照组。(20单部位MI患者入院时的QTD无明显差异,但第周时多部位MI患者的QTD明显大于单部位MI患者。(3)AMI合并心衰、室速或室颤者QTD均明显大于无合并症者。结论:AMI患者QTD  相似文献   

20.
探讨有心肌肥厚的心脏疾病QT离散度的变化怀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和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4例冠心病患者,89例心肌肥厚的心脏病患者及48例正常对照组以心电图回顾性分析,计算对比QT离散度与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和心肌肥厚心脏病组QT离散度大于60m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