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例妇科肿瘤手术后发生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LEDVT预防和治疗。结果全部病例确诊后即进行抗凝、溶栓治疗,血栓完全溶解3例,部分溶解5例,症状均明显改善,无肺栓塞发生。结论LEDVT是妇科肿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应引起充分重视。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提早预防,对有高危因素者术后可考虑预防性抗凝治疗,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是LEDVT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祛聚、抗凝治疗8例,溶栓治疗5例,3~9 d后患肢肿胀逐渐消退,自觉症状明显减轻。下肢深静脉血栓切除1例。治疗期间无一例出现肺栓塞。结论:及早预防与治疗可以降低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经血D-二聚体检测并结合双源CT、彩超静脉检查确诊,采用全身或者局部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或手术取栓治疗。结果:21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4例并发PE的患者呼吸系统症状消失。结论:对妇科肿瘤术后的患者并发DVT的高危人群,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地降低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妇科肿瘤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EDVT)的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8例妇科肿瘤手术后发生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LEDVT预防和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确诊后即进行抗凝、溶栓治疗,血栓完全溶解3例,部分溶解5例,症状均明显改善,无肺栓塞发生.结论 LEDVT是妇科肿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应引起充分重视.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提早预防,对有高危因素者术后可考虑预防性抗凝治疗,早期诊断及时进行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是LEDVT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治疗及预防。方法:在我院选取妇科肿瘤术后患有深静脉血栓和具有其倾向的病人各50名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他们分别分为治疗组和预防治疗组。对治疗组采用传统综合的治疗方法。而对预防治疗组的患者则进行预防治疗,如若发病在对患者进行传统的治疗。结果:手术10天,20天,30天后预防治疗组的痊愈率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预防治疗组手术后PT、APTT均有明显的延长,Fbg也有明显的增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其余2项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对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采取注射抗速避凝、适当的活动等的预防措施可帮助减轻患者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与预防。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3年8月40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接受注射用丹参和葡萄糖静脉滴注治疗,实验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与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T、APTT较对照组更长,血流速度更快、下肢周径更短(P〈0.05)。结论妇科肿瘤术后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有助于患者血流的改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例妇科肿瘤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经常规治疗并抗凝及溶栓治疗。结果 12例至出院时全部治愈,其中10例经1个疗程治愈,2例经2个疗程治愈,无1例发生肺栓塞,静脉复通。结论术后应仔细观察患者情况,监测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对高凝状态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作预防性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静脉血管造影或者彩色多普勒予以诊断,而后结合患者自身病情予以针对性治疗。结果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共有7例,主要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2例使用手术将栓子取出,5例则使用抗凝与溶栓疗法。26例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局限于小腿,确诊依据为临床症状与体征,均给予一般性处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接受妇科肿瘤手术的患者应做好预防工作,同时及时诊断与治疗,降低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几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16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经验及体会.方法对在我院2007年8月~2011年8月间住院治疗的16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综合治疗护理,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对潜在并发症的观察并预防.结果16例患者的患侧肢体疼痛缓解,肿胀消退,周径减少.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工作,随访时间3个月到半年以上,随访经B超检查,患者的患侧肢体的血流情况明显改善,2例患者为轻度肿胀,其余14例患者肿胀基本消退.结论妇科肿瘤术后并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增加患者的负担,手术前后的预防以及护理对深静脉血栓并发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骨各部位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股骨各部位骨折患者130例,分为观察组78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术前检查均无DVT形成。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抗凝、运动、CPM机等综合防治。术后2周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及凝血指标检查,比较两组防治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经综合防治后DVT发生率为6.41%:对照组DVT发生率为40.38%;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凝血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各部位骨折术后进行综合防治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病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1264例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4例患者当中,年龄≥40岁的有984例,占77.85%;无明显诱因发病的有642例,占50.79%;发病前有明确外伤史(未行手术治疗)的142例,占11.23%;手术后发病的有316例,其中骨科手术史142例,占11.23%;妇产科手术史90例,占7.12%;普外科手术史42例,占3.32%;血管外科手术史23例,占1.82%;泌尿外科手术史12例,占0.94%;其他手术7例,占0.55%;慢性疾病长期卧床后发病的有10例,占0.79%;妊娠期或产褥期发病的有20例,占1.58%;恶性肿瘤患者25例,占1.98%;类风湿关节炎长期使用激素后发病的有10例,占0.79%;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有27例,占2.14%;吸毒史8例,占0.63%;抑郁症2例,占0.16%;下肢DVT复发的62例,占4.9%.结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成因影响因素较多,因此重在预防.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应加强DVT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静脉血栓栓塞症3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静脉血栓栓塞(VTE)的临床特征,为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与及早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三间教学医院15年来确诊的VTE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343例(1992-2006)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发生于左下肢者(67.5%)多于右下肢者(26.1%)。主要致病危险因素,有年龄〉40岁(89.2%)、卧床≥3d(58.7%)、4周内行手术者(20.4%)、恶性肿瘤(16.8%)、糖尿病(12.3%)、曾发生静脉血栓病史者(11.1%),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占40%。临床表现主要为患肢疼痛与压痛(49.4%)、下肢肿胀(69.9%)、患者小腿〉健侧≥3cm(55.8%)。肺栓塞(PTE)主要症状为胸痛(35.3%)、心率〉100次/min(47.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DVT和多层螺旋CT对PTE的辅助诊断效果佳。结论警觉DVT-PTE存在的致病危险因素,细致掌握临床表现,及时应用辅助诊断技术,可提高诊断水平并可加强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通过分析高原居住的藏族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 患者的临床资料, 了解藏族VTE 患者的危险因素、发病特点以及预后情况。方法 纳入2010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CTPA 或血管彩超检查明确诊断的DVT 或PE 的长期高原居住的VTE 藏族患者, 回顾性调查患者的VTE 危险因素, 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并电话随访。结果 31 例VTE患者中男16 例, 女15 例; 危险因素分析显示15 例患者( 48. 3% ) 有肥胖体质, 10 例患者( 32. 3% ) 有高粘血症。常见临床症状依次为呼吸困难9 例( 29% ) , 胸痛6 例( 19. 4% ) , 咯血5 例( 16. 1% ) 和咳嗽咳痰4 例( 12. 9% ) 。常见体征为下肢水肿22 例( 73. 3% ) 和肺部啰音11 例( 36. 7% )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抗凝治疗, 其中2 例给予安置下腔静脉滤器治疗。出院后2 年随访结果显示31 例患者中有4 例患者死亡, 2 例死于肿瘤, 2 例死于PE; 6 例DVT 病员出现患侧下肢间断性水肿、疼痛,1 例出现肺栓塞后肺动脉高压, 20 例患者血栓消失或机化再通, 且未再出现VTE 复发。结论 藏族患者长期居住高海拔地区, 且饮食习惯多为高脂饮食, 增加了高粘血症及肥胖等VTE 获得性危险因素。藏族VTE 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无特异性, 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症状, 下肢水肿为最常见体征。危险因素短期内可消除的VTE 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6.
3种方法预防外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淑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1)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有效方法.方法:把2005年1月~2007年12月500例外科住院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采用3种不同方法治疗,术后10d进行重点观察.结果:对照组125例,6例发生DVT,发生率4.8%.治疗组中物理方法组125例,1例发生DVT,发生率为0.8%.压力梯度长袜组间歇充气装置组没有DVT发生.治疗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物理治疗、压力梯度长袜和间歇充气装置均能够有效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了解深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特点,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行深静脉置管术的402例患者的置管静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血栓形成特点。结果 402例患者中,共检出置管后血栓形成患者58例,阳性率为14.43%;不同深静脉置管血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2,P=0.791);置入管刺入静脉处是形成血栓的最常见部位;深静脉置管后1 d内即可形成血栓,7~12 d是血栓易发生期。结论深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深静脉置管血栓简捷有效的方法,对于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孕妇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安全性、不良反应及使用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例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为初孕妇女,例1于孕中期发病,另2例于孕早期发病.例1、例2均累及左下肢.例1在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足月自然分娩,新生儿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