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被动活动(CPM)在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保肢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术后关节功能康复中的意义。方法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保肢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灭活处骨缺损应用脱钙骨基质颗粒加骨水泥修复,局部用钢板或异体皮质骨板内固定,不用外固定。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0例,术后24h开始使用CP对患肢进行持续被动功能锻炼,连续3周。B组35例术后进行常规功能锻炼。结果75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骨缺损处无骨折和骨不连,内固定良好。至3个月时,A组膝关节活动度110°~160°,平均141°,B组膝关节活动度90°~140°,平均126°,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膝关节周围骨肿瘤保肢手术,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膝关节功能术后CPM能进一步改善膝关节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恶性肿瘤切除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功能恢复相关的康复治疗。方法:全膝关节置换42例,半膝关节置换8例。术后分4个阶段采用不同的康复计划进行功能训练。结果:采用关节活动度,疼痛及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出院时活动度均在90&;#176;~110&;#176;。平均随访半年,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行走自如,无痛,膝关节活动度在140&;#176;左右者36例,膝关节功能基本正常,行走自如,无痛或偶有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在110&;#176;者10例,膝关节活动度在90&;#176;~110&;#176;者4例。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恶性肿瘤较好的保肢方法,有计划地康复治疗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3.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被动活动对关节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观察连续被动活动(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评估连续被动活动在全膝置换术后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本院行首次全膝置换的44例患者以单纯随机抽签方法分面两组,23例术后除行物理康复治疗。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后第7,10,14天,6周,6个月及1年时的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 与未应用CPM组相比,应用CPM组患者平均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7,10,14d,6周,3,6个月及1年时分别多19&;#176;,15&;#176;,10&;#176;,8&;#176;,8&;#176;,2&;#176;和5&;#176;(t=4.763,3.621,3.529,2.614,2.507,2.178,2.117,P&;lt;0.05)。结论 CPM有助于全膝置换患者术后较早恢复膝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4.
李红  于哲  陈艳  丁勇  范清宇 《护理研究》2007,21(11):992-993
插入式微波天线阵列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肢体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将常用的"截除加重建"的保肢模式改为"原位分离加灭活"的保肢模式[1-3].其核心为"原位分离、原位灭活".  相似文献   

5.
姜顺  王卫东  刘刚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2):102-102,105
目的观察采用改良式膝关节粘连松解术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伸直型膝关节僵直功能重建的作用。方法选取1995-1/2003-12池州市中医院骨科膝关节僵直患者18例,术前膝关节活动度为30&;#176;~70&;#176;,屈曲度10&;#176;~70&;#176;,平均22&;#176;。采用改良式膝关节松解术解除膝关节僵直,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术后第2天开始,每日松开石膏板数次,行被动膝关节伸屈活动数次,同时每周更换不同屈曲角度石膏板,第1周固定膝关节屈曲位1000~110&;#176;,第2周80~900,第3周60~70&;#176;,3周后除去石膏夹板,鼓励患者坚持锻炼,随访2年。疗效按iudet标准:关节活动度&;gt;100&;#176;为优,80&;#176;~100&;#176;为良,50&;#176;~80&;#176;为可,&;lt;50&;#176;为差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及早期功能训练,并获2年随访,随访率100%。根据judet的疗效评定标准:优1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术后膝关节屈曲改善50~100&;#176;,平均60&;#176;。结论改良式膝关节松解术配合术后功能锻炼可以有效改善僵直膝关节的活动能力,重建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
对2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痢术中松解软组织保护,术后薰洗、按摩,术后持续被动运动(CPM)机使用综合方法治疗。结果表明:屈膝&;gt;100&;#176;18例,屈膝80&;#176;~100&;#176;3例,屈膝50&;#176;~79&;#176;1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泵下CPM机早期活动,并积极配合功能训练,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22例膝关节纤维性强直患者术后随访,评价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膝关节纤维性强直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膝关节镜常规前内、前外两处入路,经钝性分离、松解清除关节腔间粘连组织,术后3d应用CPM功能锻炼,治疗膝关节纤维强直患者22例,随访7-18(平均11.6)个月。结果:关节活动度由于术前(40&;#177;16)&;#176;,增加到(93&;#177;25)&;#176;,平均改善53&;#176;(P&;lt;0.01)。而且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结论:膝关节纤维性强直的关节镜下松解术创伤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郭征  王臻  王军琳  王哲  付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42-43,i0001
目的:观察膝关节周围骨肿瘤切除人工关节重建对关节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1999-06/2004-06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收治的膝关节周围骨肿瘤接受肿瘤切除、人工关节重建治疗患者58例。骨肿瘤类型包括骨肉瘤31例,软骨肉瘤9例,皮质旁骨肉瘤2例,血管肉瘤3例,骨巨细胞瘤7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转移瘤4例。肿瘤生长在股骨远端41例,胫骨近端15例,同时累及股骨和胫骨2例。肿瘤采用enb1oc肿瘤切除,残留骨缺损选用定制或组配式膝关节假体进行重建,手术前后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均行辅助化疗,定期随访,观察肿瘤控制、并发症及早期功能康复情况,采用Enneking保肢功能评价标准从关节括动度、疼痛、稳定性、肌肉的力量、心理评价和生活能力、有无并发症等6个方面评定肢体功能,分为优、良、可、差4个等级。 结果:58例患者中获得平均37个月有效随访的53例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殷骨远端肿瘤切除重建后1周患者即可负重行走,胫骨近端肿瘤切除重建后4周患者开始负重行走,术后3个月时53例患者功能评定:优38例;良10例;可5例。股骨远端肿瘤和胫骨近端肿瘤切除人工关节重建后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平均分别为88&;#176;-176&;#176;和120&;#176;-172&;#176;,股骨假体的早期功能明显优于胫骨假体。②感染2例,关节脱位4例,无假体断裂及松动。③局部复发5例,肺转移12例,死亡13例,生存患者平均生存时间26个月。 结论:人工关节重建膝关节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将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早期康复,其中股骨假体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插入式微波天线阵列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肢体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将常用的“截除加重建”的保肢模式改为“原位分离加灭活”的保肢模式。其核心为“原位分离、原位灭活”。“原位灭活”即在术中将瘤段骨与周围正常组织原位分离后,均匀地在荷瘤骨段及肿块内,按设定拟灭活范围插入6根~12根微波天线,以2450MHz、额定最大输出功率800W的微波能量通过微波天线输入荷瘤骨段及肿块内,持续作用30min,此时肿瘤表面温度将达到50℃,肿瘤中心温度最高可达到108℃。为保证正常组织免受热损伤,我院研制并应用循环降温系统于手术中。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持续被动活动装置在膝关节术后功能康复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闻久全  蒋阅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3397-3397
目的:评价持续被动活动(CPM)装置在膝关节手术后早期应用对膝关节术后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25例膝关节术后的患者,早期应用CPM装置,从30&;#176;开始,观察其膝关节的康复情况。结果:除一例因切口感染而终止应用外,余24例患者均得到满意的膝关节活动范围,并未影响骨折的愈合。1例患者发生骨折的轻度移位。结论:对于膝关节周围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在坚强可靠内固定的前提下,早期应用膝关节CPM装置,可以得到良好的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手术松解和术后膝关节伸屈主被动训练治疗膝关节粘连的随访效果。方法:对象为2002—12/2004-08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中心收治的24例膝关节粘连患者,均为经正规保守治疗,膝关节活动度小于90&;#176;。所有患者接受膝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术前手法推拿松解,了解活动度增加的情况;术中屈曲膝关节对关节内、外间隙及髁间窝粘连进行松解;退出关节镜后轻柔手法松解。手法松解与镜下松解清理交替反复进行,直至膝关节屈曲达110&;#176;以上,伸直为0&;#176;。再次行关节镜下全面清理及软骨修整。术后行膝关节的主被动屈伸康复训练:①伸膝训练:术后第1—2天,首先行伸膝功能训练.膝关节达到或接近伸直位后,转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股四头肌内侧头的收缩每次维持10s,20次为1组,每天练习3—5组。②屈膝训练:术后第1天开始持续被动活动机功能训练,每天两三次,1.0-1.5h/次,其起始角度设置为术前活动度增加5&;#176;-10&;#176;,每天增加5&;#176;-10&;#176;,直至达到或接近术中最大活动度,10d左右。出院后继续每天进行膝关节伸屈主被动训练,连续半年以上。所有病例术后每月随诊1次,记录膝关节的伸屈度数(膝关节活动范围110&;#176;-125&;#176;为优,90&;#176;-109&;#176;为良,60&;#176;-89&;#176;为可,60&;#176;以下为差)、行走的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按实际完成处理,2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膝关节功能恢复评价:3个月平均活动度从54&;#176;(20&;#176;-90&;#176;)增加至103&;#176;(70&;#176;-125&;#176;),平均增加49&;#176;;优8例,良12例,可4例。半年增加至115&;#176;(75&;#176;-130&;#176;),平均增加61&;#176;(40&;#176;-100&;#176;);优10例,良11例,可3例。无一例患者发生再粘连,步态改善,跛行消失,关节无肿痛,能交替上下楼,有22例患者自觉关节不灵活,增加活动后可缓解。②术后并发症:10例患者出现关节腔积血,行关节穿刺治疗;有1例发生关节内感染,在关节镜下冲洗,控制感染后,3周后再次手法松解,膝关节屈曲达95&;#176;;无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松解的方法治疗关节粘连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结合早期膝关节的伸屈主被动训练能有效的维持和巩固手术效果,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再次粘连。  相似文献   

12.
微波灭活保肢手术治疗下肢骨肿瘤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保肢手术治疗下肢骨肿瘤的护理方法,促进术后康复。方法 对58例接受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保肢手术的下肢骨肿瘤患术前、术后给予心理护理,术后指导功能锻炼和免负荷支架的应用。结果 58例患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平均1年2个月的随访,术后无褥疮、肺部感染、静脉栓塞和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保肢手术治疗后,免负荷支架的应用有利于患早期负重活动,减少并发症,最大程度保留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13.
经关节镜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粘连的康复训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荆鑫  祝云利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399-2399
目的:探讨经关节镜松解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粘连及术后康复训练的疗效。方法:对7例平均年龄57(41-70)岁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粘连病例实行了关节镜松解术及术后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结果:关节镜术后当时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16&;#176;(100&;#176;-130&;#176;),致最后随访时间为105&;#176;(90&;#176;-115&;#176;)。关节活动度平均提高35&;#176;。本组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关节镜松解术和术后针对性康复训练处理非疼痛性及非感染性,单纯因纤维粘连导致的膝关节僵硬是一项有效、可靠和安全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关节注射致血肿并3周固定法,观察是否可呈现关节损伤后期关节功能障碍的理想动物模型.方法:实验于1997-10/1998-04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完成.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0只,雄性16只,雌性4只,兔龄为5个月.雄兔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单纯固定组:将兔双膝关节完全屈曲固定3周;血肿不固定组:心脏取血1.2mL,稀释成2mL注入兔两膝关节各1 mL,不作外固定;血肿固定雄兔组:注射致血肿方法同血肿不固定组,注射完毕后,膝关节完全屈曲位以绷带外固定3周.雌兔4只为1组,血肿固定雌兔组:以与血肿固定雄兔组同样方法造模.造模3周后观察关节活动度、大体变化及光镜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兔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膝关节活动度正常对照组为(183.1&;#177;1.73)&;#176;,单纯固定组为(146.0&;#177;4.24)&;#176;,血肿不固定组为(174.0&;#177;2.83)&;#176;,血肿固定雄兔组为(100.3&;#177;5.93)&;#176;,血肿固定雌兔组(116.4&;#177;13.80)&;#176;,血肿固定雄兔组膝关节功能障碍最严重.②大体观察见血肿固定组兔膝关节囊内大块瘀血,光镜下组织学观察见此组关节腔内充满红细胞,膝周软组织充血水肿,骨小梁菲薄排列紊乱,肌肉轻度萎缩.结论:雄性兔膝关节注射形成血肿加固定法,能较好地复制损伤后期膝关节功能障碍模型.  相似文献   

15.
房晓军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837-4837
目的 探讨应用插入式微波天线阵列诱导高温原位灭活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的康复护理方法对促进术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对134例接受微波高温原位灭活术的患者术前实施心理指导,术后加强体位护理,指导功能锻炼,教会使用拐杖及肢体免负荷支架。结果 术后随访2~7年,关节功能大多良好,稳定无痛,伸屈正常。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显示灭活的瘤段骨在1年出现再血管化。无静脉血栓、病理骨折及关节僵直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微波灭活术后早期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可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增加关节活动度,而免负荷支具及拐杖的正确使用对防止病理骨折,最大限度地发挥肢体功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膝关节损伤31例综合治疗后15个月关节恢复状况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采用内固定方法治疗膝关节新鲜和陈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治疗的31例膝关节内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7例,女4例;新鲜骨折29例,陈旧性骨折2例;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24例。开放性骨折中有5例经常规清创后采用内固定术或内固定术+推进皮瓣术,2例待伤口愈合后按闭合性骨折处理。全部病例分别采用张力带、张力带+克氏针内固定、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平均随访15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四五个月。新鲜骨折康复后的平均总活动度为伸屈0&;#176;~135&;#176;,为完全恢复正常;陈旧性骨折平均总活动度为伸屈0&;#176;~110&;#176;,恢复也接近正常,没有影响功能。结论 膝关节内骨折后,患者早期手术同时做到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并行早期功能锻炼,患者的关节稳定,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7.
加热疗法辅助持续被动运动对肘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用加热疗法来辅助持续被动运动,能促进四肢关节活动度的恢复。目的:加热疗法辅助持续被动运动用于改善单纯上肢或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象:选择2000-10/2002-07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4例。上肢肘关节活动障碍16例,下肢膝关节功能障碍68例,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方法:治疗组42例采用先预热关节部位,然后进行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对照组42例则采用单纯的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应用关节活动度量表评定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改善的差异。主要观察指标:肘、膝关节治疗前后活动度的比较和治疗前后肘膝功能评分比较。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84例均完成治疗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肘、膝关节活动度治疗后比对照组显著提高[(101.40&;#177;25.76)&;#176;,(86.14&;#177;27.66)&;#176;,t=5.25,P&;lt;0.01];治疗后肘、膝关节评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84.32&;#177;16.54),(64.89&;#177;13.76)分,t=4.24,P&;lt;0.01]。结论:采用加热辅助持续被动运动治疗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肘、膝关节功能的作用优于单纯应用持续被动运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下肢长骨骨折康复期治疗中应用改良绞链石膏/支具,观察其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效果。 方法:选择河北工程大学临床医学院骨科1984-01/2005-06收治的下肢长骨干骨折患者82例。分为实验组42例,采用符合生物固定要求的内固定后,应用外用改良铰链石膏/支具外固定。与传统绞链不同的是,近侧合叶片的联结点不是一个圆孔,而是一个按照膝关节瞬时中心曲线设计的滑道。使患者在3周后负重、持拐行走,利用骨折部合理的压应力促进骨折愈合。对照组40例,应用传统铰链石膏/支具配合符合生物力学要求的内固定。 结果:82例患者平均获2年随访,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6~8周内愈合者22例(52.4%),9-12周全部愈合。②实验组不良事件和副作用:股骨及胫骨干骨折早期负重后Ender钉尾轻度外移3例,系断端嵌合不佳所致;骨折部半侧愈合不良1例;向外成角10&;#176;1例。无一例发生发生骨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关节僵硬和明显的废用性肌萎缩。③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比较:术后5,6,7周实验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5周:(92.53&;#177;15.34)&;#176;比(80.12&;#177;16.41)&;#176;,6周:(108.48&;#177;16.35)。比(96.26&;#177;18.37)&;#176;,7周:(146.37&;#177;19.28)&;#176;比(135.21&;#177;17.65)&;#176;,t=2.73~3.54,P〈0.01)④两组患者术后X射线检查骨痂出现率:术后4,5,6周实验组骨痂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0.52%比0.28%,0.67%比0.40%,0.88%比0.70%,χ^2=4.08~5.86,P〈0.05)。 结论:下肢长骨干骨折采用内固定后,应用符合膝关节生物力学原理的改良绞链石膏/支具外固定,利用骨折部合理的压应力可促进骨折愈合。早期负重活动减少了因骨折长期卧床制动引起的股四头肌粘连、膝关节僵硬等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式及术后早期康复干预对患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对3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中的2l例行Richard钉板内固定,15例行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后进行康复治疗,包括持续被动运动(CPM)、主动抗引力运动、关节屈伸运动及关节抗阻力运动。过渡性部分负重行走,直至完全负重行走。结果:36例患者随访6个月~5年,患髋关节屈伸范围为伸至180&;#176;,屈至60&;#176;,骨折全部愈合,5例行走轻度跛行,Richard钉板固定组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行早期康复干预,可减轻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有利于患肢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微波诱导高温原位灭活保肢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治疗肢体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理想的手术方法,且已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犤1-2犦,对微波灭活后遗留的骨缺损修复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犤3犦,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肢体的功能犤2犦。该技术的开展给相关的临床康复护理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999年3月~2001年6月,58例下肢恶性或侵袭性骨肿瘤患者,男31例,女27例。年龄11~56岁,平均25.8岁。骨肉瘤患者45例,其中股骨下端27例,胫骨上端18例。骨巨细胞瘤患者13例,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