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颌窦曲菌病的CT诊断(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上颌窦曲菌病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12例手术病理证实为上颌窦曲菌病的影像学,临床及手术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表现:(1)上颌窦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2)与窦壁无关的钙化;(3)局限性骨质增生和破坏;(4)仅累及一侧上颌窦,少累及其他鼻窦。结论 该病具有较特征的CT表现,85%以上的病人可获得诊断。CT可明确病变的部位及范围,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附8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旨在认识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的特征,以便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材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8例,其中曲霉菌病5例,毛霉菌病2例,隐球菌病1例。对它们的CT征象结合病理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本病与一般性炎症、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作了讨论。结果:以下CT征象可作秋诊断该病的重要依据:(1)病变为单侧性,对侧鼻腔鼻窦正常;(2)病变仅位于上颌窦或以上颌窦为主,累及同侧鼻腔及其他鼻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发干酷性上颌窦炎的CT征象及其病理基础,以期与上颌窦癌鉴别。方法:搜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干酪性上颌窦炎CT及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CT表现:①单侧上颌窦实变且无强化。②粘膜肥厚并强化。③骨壁不规整增厚,骨壁破坏(5例6处)。手术所见:①窦腔内充满大量干酪坏死物,无血供。②粘膜肥厚糜烂。③骨质增生硬化,部分骨质破坏。结论:CT检查对干酪性上颌窦炎的正确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眼眶炎性假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附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旨在描述炎性假瘤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炎性假瘤CT资料。结果:40 例炎性假瘤有59个区域被累及按主要受累部位分四型:眼肌型、泪腺型、球后型、混合型。炎性假瘤CT特征性表现为:(1)眼肌肥大为眼肌全程肥大(包括眼肌前部肌腱处);(2)眼球后脂肪、眶内标志完全消失。结论:具典型CT表现,炎性假瘤诊断不难;缺乏典型CT表现,需结合临床、有时需做病理活组织检查才能诊断,并且需与其它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脑转移瘤的特殊CT表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35例脑转移瘤的特殊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和鉴别诊断。指出脑转移瘤可呈现部位特殊型:形态特殊型和其他少见的几种特殊CT表现。其主要由于转移途径及部位不同,转移灶生长方式不同和肿瘤内囊变,坏死,瘢痕形成及出血所致。  相似文献   

6.
CT诊断上颌窦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回顾分析了CT诊断的53例上颌窦疾病,经手术病理证实。CT扫描提示上颌窦炎性病变23例,息肉样病变7例,囊性病变9例,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9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与病理诊断对比基本符合,仅1例(2%)为假阳性。在诊断上颌窦疾病方面,CT可以解决一些传统难题,如提高对窦壁周围组织估计的正确性,可证实肿瘤对翼部、咽部及鼻腔的侵犯,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由于CT密度分辨率高,超越了平片及多轨迹体层,得以确定软组织、骨壁及含气腔的隐匿性变化,加上增强扫描可推测病变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对于鉴别囊肿、脓肿、良恶性肿瘤等均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副鼻窦癌钙化:一较少见的CT征象:附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副鼻窦癌出现钙化或骨化属一较少见的CT征象。本文报道4例并探讨其病理机制。材料与方法:4例副鼻窦癌均由CT作出诊断。男3例,女1例,年龄49 ̄62岁。结果:3例位于右上颌窦,1例筛窦累及右上颌窦。未分化、低分化腺癌,粘液表皮样癌,囊性腺样癌各1例。4例癌体内均见钙化或骨化。结论:起源于上皮的腺癌可以出现钙化或骨化,并非是骨和软骨肉瘤的特有表现,不能以此鉴别肿瘤的组织学来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复习20例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的CT表现,笔者认为特征性CT表现为:上颌窦与鼻腔内软组织肿块;窦腔的不均等性膨胀扩大;窦壁骨质吸收或破坏,此外,对出血坏死性上颌窦炎同上颌窦癌的CT鉴别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CT表现极易与恶性肿瘤相混淆,现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报道如下。例1 男,55岁。左侧鼻阻伴鼻衄、头痛6年余。2年前曾在当地医院CT诊断为“左鼻腔、上颌窦恶性肿瘤”,并手术切除,病理报告“乳头状瘤”。术后症状缓解半年,今又复发加重。专科检查:左鼻腔内充满息肉状新生物,质韧。CT冠状位扫描:左鼻腔及左上颌窦、筛窦内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较不均匀,CT值3050Hu之间,有少许斑点状钙化,左上颌窦内侧壁、顶壁及鼻中隔受压,移位伴部分骨质破坏,外侧壁增厚、硬化。右侧鼻腔…  相似文献   

10.
脑膜瘤瘤周水肿的CT与手术病理对照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脑膜瘤瘤周水肿的发生机制及相关因素。材料和方法:结合手术病理观察,分析32例脑膜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CT所示的脑膜瘤瘤周水肿程度与手术所见的瘤脑界面有关联性,脑膜瘤瘤脑界面有三种类型:光滑型、移行型和侵蚀型。光滑型不伴有瘤周水肿,移行型多伴有晕带状瘤周水肿,侵蚀型多伴有指状瘤周水肿。脑膜瘤的瘤周水肿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及病理亚型无显著关联性。结论:根据脑膜瘤瘤周水肿的CT表现可推测脑实质受侵蚀的程度,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眼眶炎性假瘤的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眼眶炎性假瘤CT诊断的正确性。材料和方法:分析本院1984-1995年经病理或治疗(抗菌素和激素)证实的50例眼眶炎性假瘤的资料。结果:显示眼眶炎性假瘤的CT表现多种多样,但在部位、形态和密度等方面仍有一定的特征。结论:CT检查对诊断眼眶炎性假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鼻窦真菌病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鼻窦真菌病的CT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103例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鼻窦真菌病的CT表现,其中累及上颌窦及蝶窦分别为93和10例。结果:病变未充满窦腔56例(54.4%),充满窦腔47例(45.6.%)。密度不均匀87例(84.4%),均匀16例(15.6%)。全窦腔受累者,基病变中心密度高于外周密度;病变涉及部分窦腔者显示为中央不规则的高密度软组织团块影伴窦壁黏膜增厚。93例上颌窦真菌中,  相似文献   

13.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分析4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征象。结果:CT检查显示多数病灶起源于中鼻甲和中鼻道,侵犯筛窦和上颌窦,引起良性的骨质受压、吸收破坏和增生硬化等改变,病灶密度不均,轻至中度增强,伴有钙化(67.5%),病灶边缘呈不规则乳头状(70%),伴有多个小气泡(65%)。结论:本病的特征性CT表现是病灶边缘呈不规则乳头状,或并伴有多个小气泡。CT检查确诊率较高,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重症肌无力患者胸腺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报道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重症肌无力患者的CT资料。CT诊断27例胸腺瘤,病理证实25例,其中良性胸腺瘤19例,恶性胸腺瘤6例,另2例为胸腺增生。CT诊断10例胸腺增生,病理证实7例,另3例为正常胸腺。笔者根据自家经验并结合文献指出:30岁以上患者,CT能准确检出胸腺瘤且可靠地与胸腺增生及正常胸腺鉴别,为胸外科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和手术指征;30岁以下患者,CT对胸腺病变的诊断和鉴别有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15.
鼻腔及副鼻窦神经鞘瘤二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鼻腔及副鼻窦神经鞘瘤二例王东熊明辉例1男,44岁。左侧鼻阻2年,加重伴涕中带血1周。体检:左侧鼻腔充满桑椹状新生物,质脆。X线示左上颌窦、筛窦密度增高。CT扫描:左侧鼻腔及筛窦内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CT值39~50HU,内有条状钙化灶(图...  相似文献   

16.
头颈区去神经性肌萎缩的CT与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8例头颈区去神经性肌萎缩的CT和MRI表现,旨在评价其临床意义,引起肌萎缩的原因包括颈静脉孔区肿瘤4例(颈静脉球瘤,转移瘤各2例),鼻咽癌2例,中颅凹区脑膜瘤1例,上颌窦囊腺癌转移至咽旁1例,CT和MRI表现为特定的颅神经运动支支配区肌肉轮廓缩小,脂肪间隙增宽,病程较长者表现为受累肌群完全为脂肪组织取代;3例根据肌萎缩征象发现原发病变。作者认为:认识去神经性肌萎缩的CT,MRI表现可避免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个病种共138例脑室内肿瘤的CT特征,及其与发病年龄和病变部位的关系。室管膜瘤62例,星形细胞瘤23例,其它肿瘤53例。结果表明:幕上脑室内室管膜瘤常位于侧脑室体部,大多数(72.7%)瘤内可见斑点状钙化,有助于鉴别诊断;星形细胞瘤呈低~等混合密度,钙化少见,强化不明显;胶样囊肿可表现为低密度。笔者认为脑室内肿瘤的鉴别诊断需结合CT表现、病人年龄和病变部位来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8.
侧脑室肿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评价CT和MRI对侧脑室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肿瘤共56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病变按部位分为侧脑室三角区、侧脑室体部、室间孔区3个部分,按年龄分为<10岁、10~39岁、>40岁3个年龄组。结果:(1)大多数侧脑室肿瘤如脑膜瘤、星形胶质细胞瘤、少枝胶质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具有特征性的CT和MRI表现;(2)部分肿瘤具有其好发部位,如脑膜瘤、脉络丛乳头状瘤、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三角区,少枝胶质瘤好发于体部,室管膜下巨细胞型星形胶质瘤、室管膜下瘤好发于室间孔区;(3)某些肿瘤具有年龄学特征,如脉络丛乳头状瘤均<10岁,脑膜瘤30岁以上者占82.35%,室管膜下瘤均超过40岁。结论:侧脑室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其CT和MRI表现,结合发生部位和年龄特征,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眼眶神经鞘瘤的CT和MRI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研究眼眶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1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神经鞘瘤,其中15例行CT扫描,10例行MR扫描,对照手术病理结果,比较分析CT和MRI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8例位于肌锥内,8例位于肌锥外,3例位于眼眶和海绵窦,为颅眶沟通性神经鞘瘤;15例呈椭圆形,4例呈哑铃形。11例神经鞘瘤CT平扫呈等密度,密度均匀,9例行增强扫描均呈均匀强化;3例呈等密度,密度不均匀,  相似文献   

20.
颈静脉球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和MRI检查在颈静脉球瘤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径路选择中的作用与价值。材料和方法:5例经手术证实的颈静脉瘤患者,术前均行CT增强前后扫描,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后成像。分析CT和MRI的不同表现,比较其优缺点,并介绍分型与手术径路的关系。结果:按Glasscock-Jackson's分类法,其中Ⅰ型1例,Ⅱ型1例、Ⅲ型2例、Ⅳ型1例。CT能清晰地显示颅底骨质结构的破坏程度及范围,颈静脉孔的扩大以及边缘不规则的侵蚀性破坏是颈静脉球瘤的特征性表现。MRI能更准确地显示肿瘤的大小、与颈内动脉、颈内静脉的关系以及有无颅内侵犯、侵犯的程度。肿瘤内迂曲的流空血管及"椒一盐"征是颈静脉球瘤的特征性MRI表现,结论:CT和MRI结合,能更全面地提供临床诊断及治疗所需的信息,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