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起始剂量多巴胺对提高低血压早产儿血压的效果及对后期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诊断明确的56例低血压早产儿,先予10 mL/kg的9 g/L盐水扩容1次,然后随机分为A组(小起始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B组(大起始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每组28例.2组多巴酚丁胺剂量均为2.5μg/(kg·min).A组多巴胺起始剂量为2.5 μg/(kg·min),B组多巴胺起始剂量为5.0 μg/(kg·min),药物剂量每20 min加量1次,每次剂量分别增加2.5 μg/(kg·min),直至平均动脉压(MBP)维持为≥胎龄周数的115%,最大剂量为15 μg/(kg·min).用药前及用药96 h后,2组儿童均监测MBP、心率、末梢血糖,尿量、液体量、能量支持及是否需胰岛素治疗;给药前均行头颅B超检查,每1~2周复查,分析第1次和最后1次头颅超声结果.记录呼吸机支持持续时间、达全肠内营养日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PDA、NEC及肠穿孔发生情况.结果 B组多巴胺累积剂量和最大滴速均显著高于A组[(10.42±3.27) mg/kg比(8.24±3.99) mg/kg,P<0.05;(5.71 ±2.14) μg/(kg· min)比(3.71±1.78)μg/(kg·min),P<0.01].与A组比较,B组达全肠内营养日龄明显延长(26.71 d比20.50 d,P <0.01),脑室周围高回声发生率高(53.6%比21.4%,P<0.01).2组需机械通气及持续时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PDA、需胰岛素治疗、NEC及肠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在用药6h后血压均能保持在稳定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起始剂量多巴胺能有效、稳步提高早产儿血压,但有肠道和脑部缺氧损伤的潜在可能,需要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低血压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常见疾病,早产儿更容易出现低血压.目前,对早产儿低血压的定义、何时开始治疗及如何治疗仍存在争议,治疗上除扩容外,主要的药物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米力农等,这些药物能否改善早产儿预后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对感染性休克兔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O2]及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静脉注入内毒素复制兔感染性休克模型,达到休克标准后随机分成3组:多巴胺组、多巴酚丁胺组和去甲肾上腺素组,每组各8只.每组均按20 ml/(kg·h)输注生理盐水进行容量复苏,同时分别持续静脉滴注多巴胺5μg/(kg·min)、多巴酚丁胺5 μg/(kg·min)和去甲肾上腺素1μg/(kg·min).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心率、心脏指数和肠系膜上动脉血流指数,每10分钟测定胃黏膜二氧化碳分压1次,每小时进行动静脉血气分析并测定动脉血乳酸.结果 静脉注射内毒素后,3组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及肠系膜血流量指数均明显下降,但P(g-a)CO2明显增加,氧输送能力下降,动脉血乳酸升高.分组干预2 h后,去甲肾上腺素组的平均动脉压为(70±3)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高于多巴胺组[(66±4)mm Hg]和多巴酚丁胺组[(65±4)mm Hg],差异有显著性(P<0.05);去甲肾上腺素组的肠系膜血流量指数[(18.7±2.9)ml/(kg·min)]亦明显高于多巴胺组[(16.2±1.6 ml/(kg·min)]和多巴酚丁胺组[(15.8±1.9)ml/(kg·min)],差异有显著性(P<0.05);去甲肾上腺素组P(g-a)CO2[(30±6)mm Hg]较多巴酚丁胺组[(23±5)mm Hg]明显降低(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兔进行容量复苏时,去甲肾上腺素对胃肠灌注的改善较小剂量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辅助治疗小儿重症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小儿重症支气管肺炎60例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止咳平喘、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早期加用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3.0 ~5.0 μg/(kg·min)],每日1次,静脉泵4h输注,共3~5d.结果 治疗组疗效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心率、呼吸、三凹征改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治疗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病程明显缩短(P<0.01).结论 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干预小儿重症支气管肺炎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在NICU中,新生儿低血压是常见的问题,尤其是VLBW,文献报告发生率为20%~40%本院应用白蛋白和多巴胺与白蛋白和多巴酚丁胺治疗VLBW低血压,取得同样疗效。现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及分组 我院NICU自1998年1月至2001年12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早产儿甲状腺素水平测定及脑、神经行为发育测评,分析甲状腺素水平与脑损伤、神经行为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早产儿52例,生后6 h内留取血清样本,放射免疫法测定T3、T4、TSH值.所有患儿出生后3 d行头颅B超检查,每周复查1次,出院前行头颅MRI检查.根据头颅MRI结果将患儿分为3组:无脑损伤组(33例)、脑室内出血组(10例)、脑白质损伤组(9例).所有患儿于纠正胎龄40±2周时行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结果 3组患儿TSH均正常,排除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共8例早产儿甲状腺功能正常,占15.4%(8/52);另44例早产儿甲状腺功能均低下,占84.6%(44/52).无脑损伤组T3、T4水平高于脑室内出血组及脑白质损伤组,并以脑白质损伤组T3、T4水平最为低下,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脑损伤组患儿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及总分4项得分显著高于有脑损伤的两组患儿,且脑室内出血组患儿得分又高于脑白质损伤组患儿,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脑损伤越严重,甲状腺素水平越低.有脑损伤的早产儿神经行为学评分较无脑损伤的早产儿低.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CH)患儿L_甲状腺激素(L_T4)的初次用药剂量,对确诊为CH的患儿按甲状腺扫描结果及临床分型不同给予不同剂量的L_T4,并观察其血清T3、T4、TSH浓度。结果L_T4初次用量在临床CH高于亚临床CH,在甲状腺缺如、异位、肿大及正常患儿依次减低。提示CH患儿L_T4初次用量应视病因、临床分型及血清T3、T4、TSH浓度而异。L_T4(6.4±1.29)μg/(kg·d)是较合适的初次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预处理在体外循环(CPB)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6例(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各1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AC组,每组各13例.NAC组患儿在术前常规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前3 d开始口服NAC[10 mg/(kg·次),2次/d,连用3 d],对照组术前常规处理同NAC组.二组分别于术前(T1)、主动脉阻断15 min(T2)、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3)抽取静脉血2 mL,用于CK、CK-MB测定.同时于主动脉开放约30 min取其心肌组织,观察其心肌超微结构变化,记录其术后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及术后拔管时间、ICU留置时间.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二组患儿血清CK、CK-MB在T2 、T3 时间点显著升高,与T1时间点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且在T3 时间点NAC组血清CK、CK-M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a<0.05).NAC组心肌超微结构受损较对照组轻.NAC组术中、术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应用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a<0.05),术后拔管时间、ICU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NAC预处理可使CPB心内直视术中患儿心肌超微结构损害减轻,心肌酶漏出减少,减轻CPB心内直视术中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早产儿生后72 h内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4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超早产儿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根据生后72 h内是否存在低血压,将入选患儿分为低血压组(41例)和正常血压组(82例),比较2组的临床特征、出生后72 h内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和早期并发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生后72 h内低血压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估相关指标预测超早产儿生后72 h内发生低血压的价值。结果 低血压组7 d内药物或手术关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Ⅲ度脑室内出血和严重肺出血的患儿比例及7 d内病死率显著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较低、PDA直径较大及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是超早产儿生后72 h内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出生体重、PDA直径、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PDA 3个指标联合预测超早产儿生后72 h内发生低血压的曲线下面积为0.873 (95%C...  相似文献   

10.
2年来我科对 38例顽固性心力衰竭 (CHF)在用洋地黄、利尿剂后心衰未能纠正或纠正后再发时 ,加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 ,用微泵持续静注 2 4~ 72h ,应用过程中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剂量 ,临床效果满意。因CHF是由某种病因持续存在 ,导致心功能失代偿而不易纠正 ,或纠正后再复发 ,和原有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存在而加重心衰 ,故存在难治性。临床应用洋地黄需反复多次给药 ,易导致中毒 ,而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均为儿茶酚胺类药 ,通过激活 β肾上腺素能受体 ,使心肌收缩力增加。根据该类药物作用快、时间短等特点 ,采用持续静脉注射 ,使正性肌力作用延长 ,心衰病理过程尽早改善 ,也促使原发病治愈。二者联用可互补不足 ,使心衰彻底纠正。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合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38例$河南光山县人民医院儿科!465450@曾昭海 $河南光山县人民医院儿科!465450@黄东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