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机械通气条件下院内感染性肺炎的认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院内感染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主要的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但革兰氏阳性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病原菌由消化道向呼吸道的移位及吸入被认为是发生院内感染性肺炎的重要机制。气管插管、呼吸机及其辅助装置的应用、病人的原发病、治疗手段和病区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或加重院内感染性肺炎。目前对于机械通气条件下院内感染性肺炎的确诊和抗生素的选择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经过多家医院的实践,一项控制院内感染性肺炎的指导方针在降低该病的发病率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机械通气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MV)并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8例92份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且对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率与胎龄、体重、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感染率为61.76%,MV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为主要致病菌,药敏对大多数常用抗生素、甚至第3代头孢菌素多不敏感。结论感染率与出生体重和MV持续时间有关,与胎龄无关;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耐药率高.应积极防冶.  相似文献   

3.
32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在用呼吸器治疗过程中21例感染肺炎,其中10例合并肺出血死亡,多为绿脓杆菌感染,平均用呼吸器140.4小时。8例患儿合并颅内出血死亡,多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入院时曾有严重青紫,机械通气过程中曾用较高PIP,平均有和呼吸器60.8小时。为了提高机械通气治疗HMD的存活率,必须防止感染和精确调节呼吸器参数。  相似文献   

4.
机械通气患儿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统计机械通气患儿痰液细菌培养情况,结合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对38例机械通气患儿的气管内痰液进行培养,分析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 机械通气患儿感染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细菌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卡他布兰汉菌、施氏假单胞菌、黄杆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抗生素使用与药敏符合率为73.5%。结论 治疗机械通气患儿感染应重视临床经验用药,抗生素可选择头孢他定或亚胺培南,年长儿可以使用环丙沙星,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超广谱融β-内酰胺酶(ESBL)阳性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概述  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ion-relatedlunginjury)亦称为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relatedlunginjury),是指应用呼吸机过程中由于机械通气因素和肺部原发病变共同作用导致的肺组织损伤。早在60年代就发现:长期或高压力的机械通气过程中,病人可呈现进行性肺顺应性下降、弥漫性肺不张、肺水肿导致肺氧合和通气功能恶化,提出了“呼吸机肺的概念”。但是在以后的近20年中,人们认为呼吸机肺主要是肺部病变本身和高浓度氧吸入引起。80年代末开始…  相似文献   

6.
危重新生儿的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机械通气抢救伴有呼吸衰竭危重新生儿33例。结果抢救成功22例(66.7%),自动出院4例(12.1%),死亡7例(21.2%)。机械通气的并发症8例(24.2%)。作者认为机械通气是抢救危重儿综合措施中的重要环节,正确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和时机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使用中应合理调节呼吸机参数以避免严重呼碱损害脑组织。肺部感染是常见并发症,应积极预防并治疗。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新生儿呼吸衰竭是一种危重症,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并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目前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呼吸机的广泛应用,机械通气抢救呼吸衰竭新生儿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但肺部继发感染问题随之而来,直接危及到患儿生命。文献报道,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使肺炎的发生率增加4-21倍,10%~65%的机械通气病人可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VAP的死亡率为37.2%,  相似文献   

8.
对机械通气条件下院内感染性肺炎的认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院内感染性肺炎是机械通气最常见的并发症,目前主要的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但革兰氏阳性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在机械通气的过程中,病原菌由消化道向呼吸道的移位及吸入被认为是发生院内感染性肺炎的重要机制。气管插管、呼吸机及其辅助装置的应用、病人的原发病、治疗手段和病区环境污染等因素都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或加重院内感染性肺炎。目前对于机械通气条件下院内感染性肺炎的确诊和抗生素的选择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经过多家医院的实践,一项控制院内感染性肺炎的指导方针在降低该病的发病率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病因素。方法对64例机械通气患儿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培养及药敏试验,且对并VAP的感染率胎龄、体质量、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生VAP39例,发生率为60.94%。其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占89.13%,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为多见。结论VAP感染率与机械通气持续时间有关。合理应用机械通气,及早撤机,合理应用抗生素,能有效预防和治疗VA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机械通气治疗中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和相应敏感药物。方法 对本院过去3年46例确诊为HMD行机械通气的患儿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用细菌生化编码微量管法鉴定细菌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结果 46例机械通气患儿,培养阳性率60.9%(28/46)。机械通气3天以上培养阳性率100%(18/18)。常见病原菌:肺炎克雷白菌、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是12/13和8/12。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分别为5/13和6/12。结论 机械通气HMD患儿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3天以上机械通气时更为明显。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克地轩伯菌和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可选用环丙沙星或丁胺卡那霉素。  相似文献   

11.
Chen BM  Yu JL  Liu GX  Hu LY  Li LQ  Li F  Yang H 《中华儿科杂志》2007,45(9):655-660
目的观察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ube,ETT)表面细菌定植及生物膜(biofilm,BF)形成,探讨其与机械通气新生儿伴发下呼吸道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2005年1至6月,经治的2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观察机械通气过程中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收集第一次拔除或更换的ETT,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ETT表面BF(ETT-BF)形成情况及结构,并对ETT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①20例中13例机械通气前并不存在下呼吸道感染,在机械通气过程伴发了下呼吸道感染,并在整个机械通气期间持续存在;其中有9例ETT留置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一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3.6d)。②SEM观察发现留置时间超过1d的ETT表面细菌定植增加(12/20),3d左右细菌在ETT表面初步形成BF,超过3d表面BF结构更加成熟复杂。③ETT表面培养阳性14例(包括正常菌群4例),分离得到病原菌7种;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阳性13例(包括正常菌群1例),分离得到病原菌10种;其中7例ETT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同时分离得到同种菌种,其ETT留置时间为(3.2±1)d,占ETT培养阳性的50%。④ETT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得到的G-细菌均对抗生素多重耐药。结论ETT表面细菌定植及BF形成与长时间机械通气新生儿伴发下呼吸道感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ETT-BF可能是其感染持续存在的一个病原来源。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及药敏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主要病原菌及药敏性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2月机械通气〉48h,发生VAP71例新生儿气管插管下取痰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情况。结果71例VAP新生儿取标本148份检出病原菌86株,革兰阴性菌占76.7%。其中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为主要病原菌,近年金葡菌也成为感染主要病原菌。前三者对泰能、环丙沙星敏感,后者对万古霉素敏感,对泰能较敏感。结论革兰阴性菌是新生儿机械通气的主要病原菌,近年金葡菌感染有增多趋势,而VAP病原菌耐药性多,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7  
为探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临床特点,通过回顾性方法分析122例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结果显示共有51例患儿发生VAP,发生率为41.8%,病死率为21.6%,其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占80.4%,其中以铜绿假单孢杆菌,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为多见,提示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的过程中必须重视VAP,积极减少VAP发生率,正确合理选择抗生素,以提高机械通气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59  
重症监护中心 (ICU)建立与机械通气的逐渐普及 ,与呼吸机应用相关的院内感染日渐增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就是病原微生物污染呼吸机治疗造成的医院获得性感染 ,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的呼吸衰竭患者 ,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后 48h或原有肺部感染用呼吸机 48h以上发生新的病情变化、临床高度提示为一次新的感染、并经病原学证实或拔管后 48h内发生的肺部感染 ;它是呼吸衰竭患者的严重并发症 ,也是 ICU病人院内感染主要原因。发生率为 2 1%~ 77% ,病死率为 2 0 %~71%。一、发病机制(一 )诱发因素 :VA…  相似文献   

15.
从PICU谈机械通气的合理应用:附171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PICU中机械通气的171例呼吸衰竭患儿为对象,探讨机械通气的时机、方法和合并症。分析机械通气过程中出现的插管、脱落、阻塞、通气不当、肺气压伤、肺不张以及医源性下呼吸道感染等合并症的发生机率和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机械通气治疗中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和相应敏感药物。方法对本院过去3年46例确诊为HMD行机械通气的患儿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用细菌生化编码微量管法鉴定细菌,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结果46例机械通气患儿,培养阳性率60.9%(28/46)。机械通气3天以上培养阳性率100%(18/18)。常见病原菌,肺炎克雷白菌、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是12/13和8/12。丁胺卡那霉素敏感率分别为5/13和6/12。结论机械通气HMO患儿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3天以上机械通气时更为明显。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可选用环丙沙星或丁胺卡那霉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延迟脱离呼吸机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8例婴幼儿中28例延迟脱离呼吸机(机械通气≥5d)的临床资料。结果延迟机械通气患儿占11.29%(28/248),6例死亡,病死率高达21%(6/28)。术后残余畸形、感染、膈肌麻痹、术前严重营养不良、低心排综合征是显著影响术后延迟机械通气的因素。婴幼儿严重肺动脉高压不是延迟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但它显著影响术后早期脱离呼吸机。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延迟机械通气严重影响手术效果,仔细分析术后延迟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有助于指导下一步的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机械通气相关性感染(附8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重视机械通气患儿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方法:将我们ICU1997-1999年80例机械通气患儿管插管内支气管分泌物细菌培养作临床分析,结果:294个标本中149个细菌培养阳性,结论:机械通气患儿医院内感染发生率仍较高,病原菌的分布和细菌的耐药性有不小的变迁,应当加强控制和预防。  相似文献   

19.
机械通气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械通气(或称人工通气)已广泛应用于儿科重症监护室(ICU)、急救复苏和手术麻醉等领域,是救治危重病人必不可少的一种支持手段,临床合理应用机械通气能大大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反,如果应用或管理不当可带来诸多并发症及呼吸机相关的肺损伤,甚至导致病人死亡。所以掌握呼吸机的工作原理、临床合理应用至关重要。临床上机械通气分有创和无创,这里主要介绍有创机械通气。1呼吸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机械通气是通过呼吸机人为地、主动地产生呼吸动作,从而达到改善通气、换气功能,降低呼吸作功,纠正病理性呼吸动作…  相似文献   

20.
危重患儿口服两性霉素B预防念珠菌血症/Ben-Ari J,Samra Z.Nahum E.Oral amphotericin B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ndida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以色列Schneider儿童医疗中心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及感染科 关键词 念珠苗血症;念珠菌;两性霉素B;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预防;医院的 摘要 目的 确定口服两性霉素B预防PICU念珠菌血症的有效性。 设计 回顾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 地点 大学附属儿童医疗中心的综合PICU。 病人 试验组包括1998年1月1日~1999年12月31日入住PICU超过7d且需机械通气的所有患儿。对照组为1994年1月1日~1997年12月31日入院超过7d需机械通气的患儿。治疗:试验组于开始机械通气后即口服两性霉素B混悬液,每日3次,直至停止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