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型糖尿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2型糖尿病并发症众多,大血管粥样硬化病变导致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逐年升高.对糖尿病患者早期进行颈动脉及下肢血管粥样硬化病变的检测可以评估其合并脑血管病及下肢血管病变的风险性,故早期检出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杨宝华  胡亚娟 《河北医药》2012,34(6):880-881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大多数颈动脉硬化没有临床症状,所以常被忽视.颈动脉是连接心脏、大脑两个重要器官的管道,也是动脉硬化的易发部位,其硬化病变的出现常早于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缺血性脑病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紧密相关,比较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颈动脉血管狭窄,引起局部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软化甚至凋亡[1],严重的粥样硬化斑块、血栓的松动或斑块的破裂均可导致脑组织急性缺血而引起脑梗死.  相似文献   

3.
唐玮  肖霞 《北方药学》2014,(8):127-128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的临床研究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人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结果:100例老年人患者中,有90例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6例为单纯的颈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增厚;其中83例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存在于颈总动脉发生分叉的位置,有8例出现管腔狭窄。结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的临床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能够及早发现疾病,适用于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进展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斑块形成,其病灶根据病理学特征可分为易损性斑块和非易损性斑块,易损斑块脱落和破裂导致动脉管腔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机制[1].因此,尽早明确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性的危险因素对防止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研究指出,骨质疏松与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超及DSA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患者组,75例未发生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经颈部血管彩超及DSA检查。结果二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及椎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为81%,对照组仅有13%。颈动脉斑块最常见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动脉颅内段,椎动脉以起始段多见,其次为基底动脉分布,多以病灶同侧多见,易形成血管狭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存在关联性:联合颈部血管彩超与DSA能早期准确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了解斑块的狭窄率,对预防或治疗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作为人体浅表动脉,并连接心脑两个重要脏器的主要动脉,是最易累及的大血管。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中风主要原因之一。脑梗塞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84.88%,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0.93%。多数心梗患者(92.3%)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已将超声广泛用于血管系统疾病的检测,特别是用于对颈动脉硬化研究,是一种快速、安全、无创性检查手段。能早期检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斑块的部位。  相似文献   

7.
黄忠卫  倪圣霞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3):1986-1987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对68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斑块形成、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68例中59例(86.8%)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组70例中16例(22.9%)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P<0.01),脑梗死组中不稳定性斑块比率(57.35%)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14.71%)(P<0.01);斑块位于颈总动脉(CCA)分叉处(66.67%)显著高于颈内动脉(ICA)(17.71%)(P<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且大多为不稳定性斑块.提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郭迎霞 《北方药学》2018,(2):157-15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混合型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血管粥样斑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本院收住的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血管粥样斑块的患者128例,采用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两组,治疗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6个月,检测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颈动脉血管粥样斑块消退疗效及安全性;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10mg每晚口服.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治疗前,颈动脉血管斑块面积,颈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厚度(TMT)明显小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调节血脂及消退颈动脉血管斑块,改善颈动脉血管粥样硬化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年龄,粥样斑块的回声、多少、大小、部位及管腔狭窄情况。方法 收集分析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相关数据。结果 本组病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在50-70岁好发,占59.1%,50岁以下发病率占23.35%。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动脉轻度狭窄多见,占60.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颈总动脉(CCA)分叉处发生率较高。结论 颈动脉彩超能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物理特性,对其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率观测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是老年人常见多发疾病,其发病原因与机体代谢异常有关,常因伴有动脉血管粥样硬化,而造成老年人多个器官的病变。肾动脉的硬化是导致肾脏功能的减退的重要原因。颈动脉超声检测可重复好,通过对颈动脉超声检测,可间接了解肾动脉情况,本文对高龄老年人血糖、血清光抑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比较,从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140例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及颈总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测量首次血压、纤维蛋白原(Fg)含量。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占52.3%。颈动脉平均IMT与患者血压及Fg含量密切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多排CT血管造影结果。方法选取48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48例非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多排CT血管造影检查,对两组患者斑块分布、性质及检出率等内容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共有41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为143个,其中斑块好发位置集中在颈总动脉主干及分叉位置。观察组斑块检出率、斑块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CT血管造影可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筛查,且与非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相比,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韩思维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3):3623-362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临床确诊的55例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例高血压患者中,44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多见于颈动脉分叉处.结论:高血压患者多继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动脉狭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有效的评价颈动脉病变程度及预测脑梗死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分辨MRI和超声成像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 24例拟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时行高分辨MRI及超声成像检查.结果 24例中,共发现17例25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清晰显示17例患者的25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劲总动脉6处,颈动脉分叉14处,颈内动脉5处;且MRI在19处复杂斑块的成分显示中,可明确显示钙化、脂质核心、纤维帽及出血.超声成像检出17例患者的23处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13例,硬斑块4例.超声成像对于显示贴壁小斑块较MRI清晰.结论 高分辨MRI与超声成像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各具优势,超声易于检出早期小斑块,MRI对斑块成分及活动性判定优于超声成像,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及稳定性评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8例,被检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部动脉的斑块情况,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有62例患者检测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占总人数91.18%,其中颈动脉分叉处有斑块者32例(61.61%),颈内动脉者13例(20.97%),颈外动脉者8例(12.90%),颈总动脉主干处有9例(14.52%)。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地识别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间接评估出血管的具体情况,因此它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151例患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2例,脑梗死109例;非心脑血管病53例为对照组。探讨各组患者颈部血管内膜情况及斑块特点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 TIA组及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血管壁IMT及颈动脉斑块血管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斑块中,脂质斑块及复合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TIA组(P<0.05)。颈动脉硬化斑块最常见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在医院门诊或体检中发现的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表现者5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同一型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比较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类型,以及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并比较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和非梗死侧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梗死侧斑块数量明显多于非梗死侧,其中不稳定性斑块所占比例高于非梗死侧,脑梗死组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脑梗死组患者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较非梗死侧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为脑梗死的高度预警信号,应积极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8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粥样硬化(CAA)为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积极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9.
黎东霞  刘靓  黄学耘  袁敏  罗勇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8):2748-2749
目的:探讨中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特点.方法:对173例中年人进行体检及问卷资料分析.结果:61例40~55岁中年人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血脂异常、吸烟、饮酒与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结论:40~55岁中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应列为重点人群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高分辨超声技术研究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液动脉力学改变,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检测老年人颈动脉硬化及血流状态。结果随年龄增大,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及脑梗死患者粥样硬化明显,且与病变程度密切相关。结论高分辨超声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可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例的普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