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雨湿季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概括了湿热致病的多种类型,是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的综合论述。现代医学中“伤寒”“肠伤寒”,“钧体”等疾病,都属于中医湿温的范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他又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合,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可见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脾胃。薛生自还说:“中气实病在阳明,中气虚病在太阴”,其证候可因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病变,即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胃而热化,表现…  相似文献   

2.
<正> 湿为六淫之一,属外感,素蕴脾湿属内伤。无论内伤外感,稽留体内郁久化热,即以湿热合邪而致病。临床所见低热一证,湿热引起者颇多,故前人有湿热为病,十居八九之说。湿热的成因,在儿科多是饮食不节,恣意肥甘、滞胃助热、嗜食生冷,损脾留湿,湿热合邪可沿经络,三焦,气血流注传变,或继外感内外相引而致发病。因其致病范围之广,远非其它六淫可比,故临床出现的证型是多种多样的。湿与热合,热寓湿中既有其流注性、又有其粘腻性。流注多向下行,病变易发生在下  相似文献   

3.
11.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的急性热病。”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是指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中气实则病在阳明”: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为土之气,脾胃属土,湿土一属,同类相召,是指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外内相引”:是指外复感时令之湿,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内外湿相合而致病。“白瘩”: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痦疹。“暑温挟湿”:是指暑温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岭南病毒性脑炎病例资料,归纳的中医证候学特征。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病毒性脑炎病例,总结其临床表现,通过主次症状判断法,归纳出病毒性脑炎的常见证型。结果岭南病毒性脑炎多属湿热病证范畴,以气分阶段者最多见,证型发生率较高者为痰湿证、火热证和风证,发生率较低者为阴虚证、气虚证和血瘀证,以实证为多见,其中痰湿、热、风又为最多;虚证较少,以阴虚、气虚为主。证型多表现为2或3种单一证型的相兼形式,其中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痰热内蕴、肝风内动证,湿热夹瘀证为3种单一证型的合并证型,风痰闭阻证,湿热中阻证,卫气同病证,气阴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热伤阴血证为2种单一证型的合并证型。结论岭南病毒性脑炎基本上可归属为温病湿热病证范畴,卫气营血辨证中气分阶段者最多,中医证型有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风痰闭阻证,湿热中阻证,痰热内蕴、肝风内动证,卫气同病证,气阴两虚证,痰瘀阻络证,湿热夹瘀证,热伤阴血证9型,其中病毒性脑炎急性期以前5种证型为主,后3种证型较少见,且主要见于病毒性脑炎后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中医证素特点及规律。方法:选取74例UC患者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病性证素以湿为主,其次为气滞;病位以大肠为主,其次为脾;②诱发或加重因素以饮食最常见,其中以寒凉食物为主;③青年者病位主要在大肠、脾,病性以湿、气滞、热为主,中年者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气虚、气滞为主,老年者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以湿、气虚、血瘀为主。④0~5年病程段病位主要在大肠、脾,病性以湿、气滞、热为主,5~10年病程段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气虚、气滞为主,≥10年病程段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以湿、气虚、阳虚为主。⑤轻度者病位主要在大肠、脾,病性以湿、气滞、热为主,中度者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气滞、气虚为主,重度者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以气虚、湿、血瘀为主。⑥病变在直肠者病位主要在大肠,病性以湿、气滞为主,直、乙结肠者病位主要在大肠、脾,病性以湿、气滞、热为主,左半结肠者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气滞、气虚为主,全结肠者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性以气虚、湿、血瘀为主,区域结肠者病位主要在脾、大肠,病性以湿为主。结论:UC病位证素以大肠、脾为主,病性证素以湿、气滞、热最常见;病机多为虚实夹杂。病情初期,证素以大肠、湿、气滞、热多见,随着年龄增长、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及病变范围扩大,证素以脾、肾、湿、气虚为主。  相似文献   

6.
178例SARS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ARS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特点以指导临床辨证.方法在小汤山SARS定点医院观察总结了178例SARS恢复期患者中医证候.并进行归纳、总结出恢复期证候特点以指导临床辨证.结果 SARS恢复期患者中医辨证属肺脾气虚,夹湿夹热.舌脉体现为气虚湿阻,夹热夹瘀.恢复期患者以肺脾气虚、余邪未尽,夹湿夹热为病机特征.主症表现为乏力、咳嗽、气短、汗出、食欲不振、尿黄、口渴不欲饮,部分患者伴有低热.舌象以淡黯舌、黯红舌,白腻苔、黄腻苔多见.结论热毒、湿浊是SARS的主要发病因素.从症状舌脉观察,伤阴症状不典型,而气虚症状多见.气虚运化无力,湿热瘀滞,故舌象可见瘀点瘀斑,提示瘀也是恢复期的重要病理因素.故恢复期治疗一方面益气扶正,一方面注意余邪未尽,湿热瘀滞,治当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并防止病情反复.  相似文献   

7.
从疾病分布规律探讨湿热证与感染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大辞典》将湿热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湿热证泛指由湿热合邪所致的病证,如湿热发黄、湿热下痢、湿热带下等。狭义湿热证仅指温病中的一种。本文所探讨的湿热证是指广义湿热证。湿热病邪是由湿邪与热邪相合而成,两者既属于外感“六淫”病邪,又具有内生“五邪”的特性。“湿”与“热”两者性质相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热”为阳邪,易伤阴动火。临床中根据湿与热的多少又可分为湿重于热型或热重于湿型。可见湿热致病病机比较复杂。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为了探讨湿热证与疾病的关系,笔者对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归纳整…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TC,TG,TNF-α含量影响,探讨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实质.方法 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首先建立中气虚动物模型,然后采用多因素复合造模,造成湿重于热模型;分别灌服相应汤剂后,测定大鼠血清中TC,TG和TNF-α的含量.结果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模型大鼠血清TC,TG明显增高,TNF-α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湿重于热反证组经三仁汤治疗后,大鼠血清中TC,TG,TNF-α均明显下降.结论 中气虚使湿重于热模型大鼠血中血脂较湿热模型组明显增高,而TNF-α增高不如湿热模型组,提示血脂可能与"湿"关系密切,TC,TG与TNF-α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温病湿热证湿热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阴虚湿热病证,临床颇为常见。其形成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从外而致者,由外邪入侵,入里化热,与湿相合,湿热交蒸,热灼阴伤而成;由内而生者,多因素体阴亏,或慢性疾患反复不愈,脏腑阴液亏损,复因中阳损伤,脾虚而内生湿热所致。阴虚与湿热是一对矛盾,它们往往相互纠缠,形成恶性循环。如湿热稽留不去,热伤阴液,则阴虚愈甚;阴虚生内热,热炽湿蕴,则湿热益重。此证本虚标实,阴阳相错,临证难识难辨,治疗又颇为棘手。清利过于刚燥,则伤阴;养阴过于滋腻,则助湿,实为难治之证。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系治痞证代表方,按痞证多指湿阻气机,胃脘部(旧指心下)满闷不舒而言,因痞字从病从否,说明病人胃脘难受堵闷痞塞,按之濡软而不痛,有难言之意。痞有虚实之不同,虚痞多由脾胃素虚,或病后气虚,或吐下伤及脾胃,以致中阳不振,运化无权而发生本症。实痞多因食滞、痰热或湿热等邪陷中焦,壅阻于胃而形成本症。伤寒之痞多因表邪误下入里,壅聚于胃,以致中气已虚、寒热互结而成,故多挟虚;而温病多因湿热互结,热重于湿而未经误下,或由痰热凝聚,故多成实痞,此与伤寒致痞有所不同。《伤寒论》半夏泻心汤为治少阳误下伤中而形成痞证。因痞出自误下,损伤脾胃,邪热内陷,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或呕或利,寒热错杂,壅阻心下,遂成心下痞硬之证。此证偏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缓解期中医辨证规律。方法记录193例轻-中度缓解期UC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收集中医四诊、中医证候、内镜下肠粘膜征象及病变范围等信息,判定病位、病性和脏腑失调关系,分析中医证型与中医证候、内镜下肠粘膜征象及病变范围的分布特征。结果缓解期辨证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病位主要在大肠,与脾、肾、胃、肝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频次较高的是气虚、湿、阳虚、热;脏腑失调中高频证素是脾气虚、大肠湿热、肾阳虚、脾阳虚;发病部位E1以大肠湿热证为主,E2脾虚湿蕴证多见,E3以寒热错杂证偏多,各证型中肠黏膜病变征象不尽相同。结论通过了解缓解期UC中医辨证规律,为UC中医药的标准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个体化诊疗数据采集平台,探讨265例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证候特征、分布及演变趋势。方法采集来自多中心的临床病例,运用无尺度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其进行分层、横断面研究。结果病程>10年者,其血瘀、气虚、阴虚发生率均较其它组高(P<0.001或0.01),血瘀证的发生率最高,达95.08%,其发生构成比是: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热盛>血虚。病程5~10年者证候发生构成比:热盛>气虚>血瘀>阴虚>湿热>血虚。病程<5年者证候发生构成比:热盛>气虚>血瘀>湿热>阴虚。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证候特征随病程的增加而表现为:阴虚热盛、气虚阴虚、气虚血瘀的演变过程。血瘀证贯穿于整个病程始终,兼夹证呈多样性、个体化分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对临床确诊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62例,进行临床观察和中医辨证。结果:中医辨证:急性期气虚湿热证占41.94%,湿热证占24.19%,气虚 湿证占19.35%,恢复期气阴两虚证占62.5%,气阴两虚 湿证占29.17%。急性期西医临床分型轻、中、重、极重型,中医辨证气虚湿热证分别为5.26%、35%、60%、92.31%。结论:GBS中医证候分布急性期主要为气虚湿热证,且病情越重气虚湿热证的发生率越高;恢复期主要是气阴两虚证或气阴两虚 湿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552例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1)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2)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痊愈158例,好转386例,仅5例未愈(肝胆湿热证3例、脾虚湿困证和气虚瘀黄证各1例),3例死亡,总体预后良好;3)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组痊愈者多,其他证型组好转者多,不同中医证型组间疾病预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4)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预后最好(总有效率均为100.00%),其次是肝胆湿热证、脾虚湿困证(总有效率分别为98.87%、97.06%),气虚瘀黄证预后相对差一些(总有效率为93.33%)但不同中医证型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51)。结论:四川地区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不同中医证型与疾病预后间可能存在一些关联。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863-1865
目的:基于现代百余年名老中医诊治风温肺热病的文献,分析风温肺热病常见证候及其临床特征,为风温肺热病临床辨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从中检索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风温肺热病文献研究数据库》,利用SPSS 18.0软件,采用频数描述、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筛选出风温肺热病证候32种,频率≥5%的证候有8种,分别是:风热犯肺证、肺气阴两虚证、湿热内蕴证、邪入少阳证、肺经郁火证、表寒肺热证、气虚湿困证、正虚邪恋证。根据常见症状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所推断出的证候有肺气阴两虚证、湿热内蕴证、邪入少阳证、肺经郁火证、气虚湿困证、正虚邪恋证、暑湿证、热毒闭肺证、热扰神明证、热入营分证、湿热蕴脾证、肺热炽盛证、痰热壅肺证、燥邪犯肺证、痰湿内阻证。风温肺热病的临床常见证候有风热犯肺证、肺气阴两虚证、湿热内蕴证、邪入少阳证、气虚湿困证、痰热壅肺证;每个证候有其症状特征。结论:风温肺热病的临床常见证候有风热犯肺证、肺气阴两虚证、湿热内蕴证、邪入少阳证、气虚湿困证、痰热壅肺证,证候属性有一定规律,该文献研究结果尚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6.
慢性盆腔炎的中医病因病机归纳起来不外乎以湿、瘀、寒、热为患;辩证分型以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虚血瘀等多见;临床验证针灸疗法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合"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18.
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在中焦的条文有第8、第10、第12、第13、第37五条,归入"邪在气分"中,包含膜原、脾胃两部分湿热证治.湿热在膜原证者其湿浊最重,治以辟秽化浊、香辛苦温之品为主.湿热在脾胃有湿与热的多少之分:湿邪极盛,"尚未蕴热"者,治以"辛开";湿伏中焦,湿渐化热者,治以燥湿之中稍佐祛湿;湿邪化热,余湿犹滞的"湿热参半"证,治以辛泄佐清热;而对于"太阴之湿与阳明之热相舍"者,则治以清阳明之热为主,兼祛太阴之湿.舌诊在湿热病辨证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薛生白用"舌遍体白"、"舌白"、"舌根白,舌尖红"等区分湿与热的多少,其意义正如薛生白所说:"凭验舌以投剂,为临证时要诀.盖舌为心之外候,浊邪上熏心肺,舌苔因而转移."  相似文献   

19.
目的:除了掌握卫气营血层次的辨证施治外还要掌握病症本身层次的阶段性,阶段性是病症层次中不同阶段的实质性表现。它是向相反两个方向转化的关键,再阶段性治愈的可能性越大,疾病的治愈率就越高。方法:芳香化湿,清热透表,理气化湿,急下存阴,养阴润燥等多种方法在阶段性有目的选择。结果:湿热低热见脾胃运化失调,气机淤滞,湿性从热而成湿热,热郁而燥,用以上方法湿热低热而退。结论:湿热证所表现的阶段性特点,是不离中焦。热郁气滞,热郁而燥,气化功能严重失调。由于湿热低热的特点是多变性,多舛性,不稳定性,阶段性,随证见症等。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相似文献   

20.
诊余漫谈     
一、“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前年十月,诊治陈某,男,32岁。因阑尾炎住院手术后,下午低烧不退,纳差,全身乏力,由家属扶来中医门诊。见面色苍白,头汗淋漓,四肢不温,有似汗多亡阳之象。但汗出粘热,有汗气味,舌苔黄厚而腻,脉濡数,询知尿黄而短,遂断为湿热证。由于热处湿中,湿遏热外,湿热交蒸,故下午低热,头汗出(剂颈而还);湿为重浊阴邪,抑郁阳气,故全身乏力,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湿热互结,气化不利,故尿黄而短;舌苔黄厚而腻,脉濡数,均湿热内蕴之象。遵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意,用分消宣化之法,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霾湿浊之气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