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治疗近视后角膜像差变化情况及其与术前预矫屈光度的相关性.方法 按自愿选择非随机原则,将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的55例101只眼分为两组,其中22例40只眼接受常规小光斑飞点扫描LASIK手术(常规组),另33例61只眼接受基于ORK-CAM软件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件化LASIK手术(个性化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7d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残留屈光度;Optikon 2000角膜地形图仪测量术前和术后7 d球差、彗差、总体像差均方根值(RMS).结果 术前常规组平均届光度等效球镜值为(-5.27±2.04)D,个性化组为(-4.48±1.92)D;术后7 d常规组裸眼视力为0.96±0.21,平均残留屈光度为(0.97±0.63)D;个性化组视力为1.02±0.20,平均残留屈光度为(0.86±0.71)D,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前两组角膜球差、彗筹和RSM值差异均无显著意义.术后7 d球差、彗差值增加量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RMS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球差、彗差值增加量个性化组均低于常规组.两组术后球差增加量与术前屈光度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823、-0.876,P<0.01),彗差值增加量与术前屈光度数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310、-0.345,P<0.05),总像差RMS与术前屈光度数在常规切削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348,P<0.05),而在个性化组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r=0.787,P<0.01).结论 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切削LASIK手术后球差、彗差值增加量均小于常规组,与术前预矫屈光度数相关性亦较常规组为佳,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角膜瓣蒂位于上方与鼻侧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随机选用旋转式角膜刀制作上方蒂组(A组)LASIK350例(678只眼)和平推式角膜刀制作鼻侧蒂组(B组)LASIK170例(324只眼),对两组患眼术后视力、屈光度、术中及术后早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年裸眼视力A组和B组分别为1.03±0.12和1.00±0.12,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剩余屈光度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制作角膜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A组低于B组,切缘出血A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A组与B组均具有良好的术后效果,随访1年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A组角膜瓣稳定性优于B组。 相似文献
3.
未行LASIK手术92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 92例未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LASIK)的原因 ,了解手术的适应范围。方法 :对 4 6 0例近视患者进行术前常规检查 ,对其中未行手术的 92例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92例中眼底病变 32例占 34.8% ;对手术顾虑大 2 8例占30 .4 % ;眼压偏高 12例占 13.1% ;角膜厚度不足 8例占 8.7% ;角膜屈光力偏大偏小 6例占 6 .5 % ;角膜点状浸润、瘢痕 4例占4 .3% ;睫状肌痉挛 2例占 2 .2 %。结论 :近视预行LASIK手术的患者有一定的选择性 ,医患双方术前应加强谈话、沟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部分相对禁忌证近视眼LASIK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使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机和Moria旋转角膜板层刀对66例118只眼相对禁忌证近视者进行常规LASIK手术。高眼压症38例68只眼,瘢痕体质12例22只眼,弱视8例14只眼,精神疾病4例8只眼,哺乳期妇女4例8只眼,单眼者2例2只眼,糖尿病1例2只眼,甲亢1例2只眼。结果在6~30个月(16±9)个月的随访期内有97%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曾达到1.0、1.2、1.5、2.0,眼数分别为13%、36%、46%、5%。无角膜感染、激素性高眼压、弥漫性层间角膜炎、角膜溶解和角膜瓣愈合延迟等严重并发症。68只高眼压症眼术后平均眼压为(14.2±2.45)mmHg,术后1年复查视野、杯盘比(C/D)无明显改变。12例瘢痕体质者术后无角膜瘢痕形成。14只弱视眼中,裸眼视力达到1.0以上8只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较正视力6只眼。结论LASIK相对禁忌证的近视患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试行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5.
6.
LASIK前后非接触眼压计测眼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后非接触眼压测量值的变化。方法:对LASIK240例(450眼)手术前后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随访6个月以上,将术前和术后眼压的平均值及屈光度与角膜切削深度和眼压下降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50眼术前平均眼压16.53mmHg,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9.27mmHg;角膜切削深度35~160μm,平均90μm;平均切削深度为78μm组的平均眼压下降6.4mmHg,平均切削深度为120μm组的平均眼压下降8.3mmHg。结论: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比术前明显下降,术后仍应注意防治高眼压和青光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影响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h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暗环境下低对比度视力(10wcontrast visualacuity,LCVA)的相关因素。方法行LASIK术的患者61例122只眼。使用ZyQv视力表测量患者手术前后暗环境下10%对比度视力。术前及术后3个月检查裸视力、瞳孔直径、LCVA值、球镜度、等效球镜度、总像差、总高阶像差、K值、Q值和柱镜等。结果(1)术前LCVA值与瞳孔直径、球镜度绝对值、等效球镜度绝对值、总像差及总高阶像差正相关,与K值、柱镜度、Q值及球差不相关。(2)术后3个月LCVA值与Q值、总像差、总高阶像差及球差正相关,与瞳孔直径及K值不相关;ALCVA与△总高阶像差、△球差、ZLQ值及预矫屈光度绝对值正相关。结论近视患者LASIK术前、术后其LCVA值受眼部不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LANK术中制作超薄角膜瓣治疗中高度近视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将138例276只眼屈光度为-3.50~-14.25 D的近视患者随机分为A组(常规厚度角膜瓣组)60例138只眼和B组(超薄角膜瓣组)60例138只眼.两组均使用Visx Star s4准分子激光仪进行激光切削.对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中角膜瓣厚度、术后1周和1、3年裸眼视力(UCVA)及角膜瓣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BCVA A组为0.97±0.10,B组为0.95±0.12,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中A超测量角膜瓣厚度A组为(118.12±13.83)μm,B组为(96.75±15.27)μm,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中两组均无游离瓣、纽扣瓣、角膜瓣破裂出现,术后角膜瓣均对位良好,无角膜瓣融解、上皮植入等现象发生;术后1周UCVA A组为1.12±0.20,B组为1.10±0.23,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年UCVA A组为1.10±0.24,B组为1.07±0.21,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3年UCVA A组为1.09±0.25,B组为1.04±0.22,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中制作超薄角膜瓣治疗中高度近视可行,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柱镜≥-1.0D的近视散光149例(228眼),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118眼)和对照组(73例,110眼),分别接受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和常规LASIK治疗,分别比较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屈光度、残余散光度和高阶像差。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P&lt;0.05),屈光度和残余散光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5),两组总高阶像差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lt;0.05);观察组各项高阶像差均低于对照组,其中总高阶像差、彗差、球差及6阶像差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lt;0.05)。结论:虹膜定位联合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疗效优于常规LASIK治疗。 相似文献
11.
220例青年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并发症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LASIK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对2005~2008年220例青年学生近视眼患者LASIK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调查。结果:术后干眼症142例,夜间光晕161例,视力波动158例,角膜高阶波前相差增大161例,点状角膜表层细胞脱落82例,过矫4例,欠矫10例,角膜瓣层间异物4例。结论:LASIK安全有效,但对其副作用及术后不良反应应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近视眼LASIK术前视网膜裂孔发生率.方法 对506例993只眼不同近视程度的近视患者进行普通视力、电脑验光、检影镜和散幢眼底二而镜检查,详细记录检查结果.结果 993只眼明显视网膜变性者354只眼,占35.65%,其中单纯下性裂孔83只眼,占8.36%.高度近视患者449只眼中的裂孔发生率为10.24%,中度近视患者443眼中的裂孔发生率为8.13%,低度近视患者101只眼中的裂孔发生率为0.99%.高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裂孔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中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裂孔发生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高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裂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中高度近视发牛视网膜病变的概率明显增高,早期发现对诊断和治疗由中高度近视引起的眼底病变至关重要,同时可提高LASIK手术的安伞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尿毒症患者透析前后周围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23例尿毒症透析患者,在透析前后对胫后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及皮肤交感反应和血液分别进行检查,对比患者透析前后各项周围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血常规、血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电生理表现主要为F波的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末端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尿毒症患者透析前与透析后比较:所检神经运动传导、感觉传导及交感皮肤反应潜伏期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胫后神经F波潜伏期与肌酐呈正相关;胫后神经末梢潜伏期与钾呈正相关,其波幅与尿素氮、磷呈负相关;胫后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与尿酸呈负相关,其波幅与镁、钾呈负相关;腓总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与肌酐、尿酸呈负相关;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与肌酐呈负相关;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与肌酐、尿素氮呈负相关。结论尿毒症患者透析后周围神经电生理异常程度明显改善,其变化与血液指标变化相适应,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作为该病进展观察及治疗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波前结合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接受近视手术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6例(129眼),应用波前结合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治疗;对照组:70例(136眼),接受常规LASIK手术治疗。随访6~12个月,对比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122眼(94.57%)术后裸眼视力达1.0,对照组有121眼(88.97%);治疗组和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的患者分别为68眼(52.71%)和37眼(27.21%);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瞳孔为6mm时,对照组的术后高阶像差RMS值明显增加,增幅达99.75%,治疗组虽也有增加,但增幅仅为39.9%。结论:波前结合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的准确性和视觉质量优于常规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瘦素(lept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 teinases,TIMP)1表达情况及其与结直肠癌局部复发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绵阳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0 d均测定MMP9、leptin、TIMP1水平,且完成术后3年随访调查,分析MMP9、leptin、TIMP1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术后10 d,所有直肠癌患者MMP9、leptin、TIMP1水平均降低(P<0.05);Dukes分期为C期+D期、肿瘤侵犯浆膜层、合并淋巴结转移、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术后复发/转移及术后3年死亡患者MMP9、leptin、TIMP1水平分别高于Dukes分期为A期+B期、肿瘤未侵犯浆膜层、无淋巴结转移、术后接受辅助治疗、术后未复发/转移及术后3年生存患者(P<0.05);MMP9、leptin、TIMP1 3者表达均互呈正相关,3者与直肠癌Dukes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术后辅助治疗及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直肠癌患者血清MMP9、leptin、TIMP1均呈过度表达,术后上述各因子水平均降低,3者表达均与直肠癌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均存在密切关联,可作为评估手术疗效及患者预后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动态 MRI 在盆腔器官脱垂(POP)术前诊断、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经盆腔器官脱垂量化分度法(POP-Q)诊断为 POP 的患者29例,对照组为年龄、产次和体质量与之匹配的无症状志愿者12例,行静态和动态盆底 MRI 检查,观察盆底结构形态学变化,测量 POP 患者术前、术后及对照组动态 MRI 图像上各指标:膀胱下缘到耻尾线(PCL)的垂直距离(B-PCL)、子宫颈到 PCL 的垂直距离(U-PCL)、Douglas 窝到 PCL 的垂直距离(D-PCL)、耻骨直肠肌裂孔线(H 线)、盆底肌下降距离(M 线)、肛提肌裂孔面积(LHS)、肛提肌板角度(LPA)、髂尾肌角度(ICA)、尿道倾斜角(UA)。结果POP 患者术前 MRI 上诊断膀胱膨出19例,子宫脱垂28例,直肠膨出4例,Douglas 窝疝14例,盆底松弛29例,发现肛提肌缺陷27例,耻骨宫颈筋膜缺陷24例。POP 患者术前 B-PCL、U-PCL、D-PCL、H 线、M 线、LHS、LPA、ICA 及 UA 等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 <0.01);21例 POP 术后患者中,MRI 发现9例盆腔器官位置恢复正常,12例仍有脱垂;8例网片植入患者术后 MRI 显示网片无移位;POP患者术后 B-PCL、U-PCL、D-PCL、UA 测量值较术前缩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动态 MRI 可全面评价 POP术前、术后盆底形态和功能改变,检出隐匿的脱垂和术后残存。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LASIK患者术前视网膜裂孔的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拟行LASIK手术的1200例屈光不正患者散瞳后眼底检查的详细资料.结果 2400眼中,有97眼出现视网膜裂孔,占4.04%.其中,低度近视组裂孔12眼发生率为6.12%,中度近视组60眼8.83%,高度近视度组25眼7.69%,三组间在裂孔的发生率上无差异.中低度近视患者的视网膜裂孔多见于玻璃体牵引孔,而高度近视裂孔多见于周边变性孔.结论 中、低度近视者同样存在着较高的视网膜裂孔发生率,LASIK术前应对所有患者常规行详细眼底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PECT对多囊肾诊断价值、对病程发展进行监测,以确定有效的治疗时机,同时可以对疗效进行观察。方法:用常规SPECT肾动态显像检测分肾功能,对58例临床确诊的多囊肾患者术前检测,并对其中的32例I、Ⅱ、Ⅲ期多囊肾患者术后复查,对动态图像、清除曲线、肾小球滤过率(GFR)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多囊肾图像可见多个放射性减低区,曲线可呈多种类型,GFR随疾病程度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GFR随病程不同在手术后也有不同的表现。结论:肾动态功能显像对了解分肾功能、了解病情进展、对选择有效的治疗时机与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患者立体定向手术前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术对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脊液 (CSF)及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的影响。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术对 38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手术前后患者CSF及血清中NSE浓度。结果 :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组手术前CSF和血清中NSE水平 (1 3.4 0± 4 .36 μg·L-1 ,1 6 .0 8± 5 .4 9μg·L-1 )显著高于对照组 (6 .95± 2 .38μg·L-1 ,1 1 .6 3± 3.87μg·L-1 )及Ⅰ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组 (7.4 9± 2 .35 μg·L-1 ,2 .4 2± 4 .2 8μg·L-1 ) ;手术后CSF及血清的NSE浓度(8.1 3± 2 .36 μg·L-1 ,1 2 .95± 3.6 8μg·L-1 )较手术前显著下降 (P <0 .0 1 ,P <0 .0 5 )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Ⅱ型患者组CSF和血清NSE水平的变化呈明显正相关 (y =0 .883x +3.2 1 ,r=0 .4 0 1 ,P <0 .0 5 )。结论 :CSF和血清NSE水平测定对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立体定向手术可降低Ⅱ型精神分裂症患者CSF及血清的NSE浓度 ,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