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热解毒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怀君 《广西中医药》2003,26(1):47-48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周围关节对称性非化脓性炎症为主 ,慢性病程伴反复发作的系统性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在关节滑膜 ,其次是浆膜、心、肺及眼等结缔组织。笔者在对本病急性期治疗中应用清热解毒法 ,屡获良效 ,兹就清热解毒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作初步探讨。1溯源早在《内经》就有“其热者 ,阳气多 ,阴气少 ,阳遭阴 ,故为痹热”的记载 ,华佗、吴鞠通、叶天士、顾松园等根据各自的临床经验提出了湿热之邪或风寒之邪郁久化热皆可导致热痹之说。汉·张仲景描述其症状为“诸肢节疼痛 ,身体王羸 ,脚肿如脱。”《诸病源候论》载“…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io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疾病,其病因不明。本病属中医学历节风、顽痹范畴。长期以来,人们基于《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之论,多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为机体气血虚弱、肌表腠理不固、劳倦内伤等,引  相似文献   

3.
曹培晨  付新利 《吉林中医药》2022,(11):1269-1272
张鸣鹤以清热解毒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诸多中医经典论述,提出了“热毒致痹”这一独到见解。组方用药清热解毒贯彻始终,活血通络、调护中焦、调补先天,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清热解毒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炎性细胞因子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清热解毒法对类风湿关节炎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 10 0例患者随机分为痹速清治疗组 34例 ,双氯酚酸钠对照甲组 33例 ,湿热痹冲剂对照乙组 33例 ,观察对炎性细胞因子 IL - 1、IL - 6、IL - 8、TNFα 的作用及症状、疾病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血清中升高的 IL - 1、IL - 6、IL - 8、TNFα水平显著降低 ,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的改善平行。治疗组总有效率 94 .12 % ,与对照甲 (81.82 % )、乙 (78.79% )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清热解毒法可能通过降低增高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来发挥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蓉黄颗粒对肾虚湿热证非透析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 - MBD)患者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肾虚湿热证非透析CKD - MB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另选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组。对照组采用相应的对症治疗(如控制血压、纠正贫血、抑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蓉黄颗粒(由肉苁蓉、生大黄、牛膝、蒲公英、六月雪、姜竹茹、茯苓、桃仁、甘草组成,每袋10 g,含生药量28 g,每次1袋,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脱落情况;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清钙、磷、肾小球滤过率(eGFR)、甲状旁腺激素(iPTH)、BALP和TRAP水平。结果?最终完成61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3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68.57%(24/35)]优于对照组[42.86%(15/35),χ2=4.69,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值均明显下降(P<0.05,P<0.01),但治疗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SCr、BUN、eGFR、钙、磷、iPTH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前血清BALP、TRA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BALP、TRA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虚湿热证非透析CKD - MBD患者BALP、TRA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蓉黄颗粒能有效降低肾虚湿热证非透析CKD - MBD患者的证候积分,降低血清磷、iPTH、SCr、BALP、TRAP水平,升高血清钙、eGFR水平。  相似文献   

6.
清热解毒法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海蓉  李大可  刘江 《四川中医》2005,23(11):46-48
目的:通过观察清热解毒法对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8(TGF-β1)的影响,探讨其疗效及机理。方法:活动期RA患者60例,随机分为消痹方法治疗组与湿热痹冲剂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VEGF、TGF-β1水平。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6.7%,对照组76.7%。治疗前两组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范围,TGF-β1水平均低于正常范围,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VEGF水平降低,TGF-β1水平升高,且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痹方在降低血清异常升高的VEGF水平、升高异常降低TGF-β1水平、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调节血清VEGF、TGF-β1水平可能是清热解毒法治疗活动性RA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临床上常见的致残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残疾的主要原因是骨破坏,包括局部骨侵蚀、关节周围及全身性骨质疏松等。有关清热解毒治疗RA的机理,国内主要围绕抑制  相似文献   

8.
张鸣鹤教授在综合前人经验与现代临床的基础上,使用清热解毒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使用金银花、大血藤、虎杖、雷公藤、忍冬藤等药物,并着手于个体差异,辨证加减,疗效显著.此方法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文章通过介绍张鸣鹤教授的治疗思路,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补肾壮骨冲剂治疗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骨转换指标,探索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优势与不足。方法:将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20名,随机分为补肾壮骨冲剂组,仙灵骨葆胶囊组,鲑降钙素针组,固邦片组,进行为期半年的治疗。分别测定服药前及服药半年后患者的骨密度(BMD)、人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 5b)、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氨基端和中段骨钙素(N-MID BGP)等骨质疏松症相关指标,比较每组患者服药前后及组间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补肾壮骨冲剂组服药半年后,与治疗前比较其血清TRAP5b减低(P0.05),BAP及BMP升高(P0.05),BGP变化不明显(P0.05)。与仙灵骨葆胶囊组比较:补肾壮骨冲剂组的BAP及TRAP5b改善程度较仙灵骨葆胶囊组明显(P0.05),BMP升高程度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GP升高程度不及仙灵骨葆胶囊组明显,服药前后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鲑降钙素针组比较:补肾壮骨冲剂组BMP的升高程度较鲑降钙素针组明显,服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AP,BAP,BGP三项指标两组未见明显差别(P0.05)。与固帮片组比较:补肾壮骨冲剂组BAP的改善程度不及固邦片明显,服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P,TRAP,BGP三项指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壮骨冲剂、仙灵骨葆胶囊、固邦片、鲑降钙素针联合钙剂、活性维生素D应用,能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提高BMP,有效防治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仙灵骨葆胶囊对成骨细胞的促进作用不如补肾壮骨冲剂明显。补肾壮骨冲剂在提高骨密度方面优于鲑降钙素;对成骨细胞的促进作用不如固邦片明显。  相似文献   

10.
张富渊  姜泉  李达  宋梦歌  彭秋伟  姚传辉  夏聪敏 《中医杂志》2023,(10):999-1003+1007
破骨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骨免疫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可以通过复杂的通信网络分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的蛋白质等调控破骨细胞,同时破骨细胞还可以反作用于免疫细胞,达到双向调节,实现空间相互作用。认为“湿、热、瘀”是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病机,湿热瘀阻是骨破坏的主要证候,据此提出清热活血方药可以多通道、多靶点调控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重塑骨免疫微环境,延缓骨破坏。  相似文献   

11.
免疫系统和骨骼系统共享多种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并通过免疫细胞与骨组织细胞相互连接,骨免疫学的主要内容即是研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机制亦在于此。针灸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调节免疫与内分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机制主要包括调节破骨细胞、调节NF-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RANK-骨保护素(OPG)通路、调节炎症因子等。参考文献35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药物外敷进行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结果]痊愈26例,好转246例,无效40例,有效率为87.18%。[结论]穴位外敷药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补肾通督胶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代谢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补肾通督胶囊的药效机制,评价补肾通督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34例按照入院顺序抽签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7例,对照组口服雷公藤多甙片治疗,试验组口服补肾通督胶囊治疗。观察患者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骨钙素(BGP)、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指标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PINP、BAP水平低于治疗前,BGP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PINP、BAP水平低于对照组,BG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IFN-γ、TNF-α、IL-1β水平低于治疗前,IL-4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IFN-γ、TNF-α、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IL-4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2.54%,对照组为73.1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患者治疗4周后外周静脉血白细胞(WBC)下降,停药后恢复正常。结论:补肾通督胶囊能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PINP、BAP、IFN-γ、TNF-α、IL-1β水平,升高BGP、IL-4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炎性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性损伤,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的症状,效果优于雷公藤多甙片治疗,且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类风湿性关节炎滑膜血管新生与中医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检索PubMed和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对1988年至2011年发表的200余篇相关文献进行筛选和分析,从类风湿性关节炎(RA)血管新生与滑膜炎症的关系、滑膜血管新生的调控和研究模型以及中医药对其干预的实验研究进展等方面归纳总结.RA滑膜血管新生是一个由促血管生成和抑血管生成介质调控的复杂过程,机制尚不清楚,但血管新生由滑膜炎症所介导,二者相互交织、协同作用是重要原因;RA研究学者常将血管生成的体内外模型应用于滑膜血管新生的发生机制及药物的干预影响方面的研究,近年有学者将RA滑膜移植入整体动物体内以建立可供动态观察滑膜血管新生过程的模型,如非侵蚀性的RA滑膜血管皮瓣窗和SCID-HuRAg嵌合体模型等;中医将RA归属于“痹证”和“络病”范畴,有学者认为RA络病的实质是滑膜血管增生,实验研究也显示具祛风胜湿、活血化瘀、虫类搜风等“通络开痹“功效的中药和复方有较好的抗RA和滑膜血管新生作用.滑膜血管新生在RA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中处于核心位置,但目前尚没有理想的治疗策略.中医药在干预RA滑膜血管新生方面有一定的特色并显示良好的作用趋势.  相似文献   

15.
类风关巴布剂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动物对类风关巴布剂的急性毒性反应.方法①家兔6只,随机平均分为2组,观察类风关巴布剂对家兔完整及破损皮肤的刺激反应.②家兔24只,随机平均分为4组,观察类风关巴布剂的皮肤急性毒性反应.③豚鼠30只,随机平均分为3组,观察类风关巴布剂皮肤过敏反应.结果类风关巴布剂对家兔完整及破损皮肤无任何刺激性反应,也未出现任何急性毒性反应;豚鼠皮肤未见过敏反应.结论类风关巴布剂是一个安全无毒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补肾化瘀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继发骨质疏松(OP)的疗效.方法 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给予补肾化瘀中药加减治疗,水煎服,每日2剂.对照组给予阿法骨化醇软胶囊,每日1次,每次0.25μg;钙尔奇D片,每晚1次,每次600mg.两组患者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指数(SJS)、关节压痛指数(TJS)、健康评价量表(HAQ)、休息痛VAS评分,以及骨密度(BMD)、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血钙(Ca)、血磷(P)、25羟维生素D[25-(OH)D]、骨钙素(OC)、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类风湿因子(RF)、血清皮质醇(COR)等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的晨僵持续时间、SJS、TJS、休息痛VAS评分、HAQ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Ca、OC、25-(OH)D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P、RF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ESR、CRP、P和COR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休息痛VAS评分、Ca、OC、COR、25-(OH)D治疗后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补肾化瘀法可能具有提高性腺分泌、促进成骨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并对RA的治疗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伴有药物过敏的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注意事项。[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伴有确切药物过敏的在院类风湿关节炎1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伴有过敏病史的类风湿关节炎多为中青年,男女比例约1:7,合并症较多,过敏药物主要是抗生素,总体病情较重。[结论]类风湿关节炎与药物过敏存在密切的联系,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要积极防治药物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阻止类风湿关节炎骨侵蚀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破坏性关节病变为主要变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筛选具有阻止RA骨侵蚀作用的药物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中医药治疗RA有较好临床疗效。对近年中医药阻止RA骨侵蚀作用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外周关节的非特异性炎症.患病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呈现进行性破坏,并致使受损关节发生功能障碍,可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在接受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探讨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独寄骨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78例,对照组芬必得(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治疗26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对照组有效率63%;结论:独寄骨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效果,而且复发率低,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