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颅内血肿的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颅内血肿其分布有一定规律,在CT上表现有一定特征胜。结论通过CT检查,根据不同脑沟、脑池及脑内血肿的特征性分布及形态改变,发现潜在动脉瘤的部位,可初步对动脉瘤破裂出血进行定胜诊断,大致提示潜在动脉瘤的存在及部位,对指导进一步检查、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潘少咏  张千  李先锋 《广西医学》2007,29(1):41-42,F000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病理发展特点与脑血管DSA的表现关系.方法 经CT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初诊为动脉瘤的13例患者行DSA检查.结果 DSA显示典型囊袋状、浆果状动脉瘤9例,恶性脑膜瘤1例,脑血管AVM 1例,阴性2例.阴性者中1例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3天DSA造影为阴性,第22天后又因头部胀痛加重而再行DSA造影时发现典型囊袋状动脉瘤.结论 脑血管造影术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颅内动脉瘤不同时期的病理阶段,DSA检查可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动脉瘤位置及治疗方法.结果 8例烟雾病患者中4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表现为脑室出血,2例表现为缺血性脑卒中;4个动脉瘤位于颅底动脉环周围,2个位于基底动脉顶端,1个位于椎动脉,1个位于脉络膜前动脉;其中5例行介入栓塞治疗,均获良好疗效.结论 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人根据其位置的不同,可考虑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对累及血管及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性动脉瘤可采取介入栓塞治疗,对累及侧支循环的动脉瘤(外周动脉型动脉瘤)的治疗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秀权  钟书 《广西医学》2002,24(12):1977-1979
自发性蛛网膜腔出血 34%来自颅内动脉瘤破裂 ( 1) ,以往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是神经外科难题之一。近十余年来 ,由于高能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 ( DSA)出现以及显微神经外科和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颅内各部位动脉瘤的检出率和治疗效果明显提高。1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1 .1 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 :较小而未破裂的动脉瘤无症状 ;71 %病人有颅内动脉瘤出血 ,而以蛛网膜下腔出血 ( SAH)为首发症状 ,表现为 :突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 ,可有眩晕、复视、一过性黑蒙、共济失调等。出血后形成血肿的约占 1 5 % ,第…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临床特点、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了自2001年以来确诊为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中,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单纯脑实质出血1例,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2例,1例无明显异常.DSA检查均具有颈内动脉(ICA)末端和(或)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近端狭窄或闭塞;颅底血管闭塞处附近呈异常血管网生成的典型表现.共发现9个颅内动脉瘤,其中主要动脉动脉瘤6例,外周动脉动脉瘤3例.所有动脉瘤形状均为囊状,且为责任动脉瘤.结论 CT检查仅能显示颅内出血的部位,DSA检查可清楚显示烟雾病血管狭窄闭塞的部位、侧支循环情况及是否合并动脉瘤.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可导致脑叶出血,脑室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出血型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出血型烟雾病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结果.结果 在51例脑室内出血的患者中,4例(7.8%)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在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11例(64.7%)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11例患者行外科治疗均获得良好的效果.结论 在出血型烟雾病患者中,如果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应高度怀疑合并颅内动脉瘤的可能.对于合并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的治疗,可采用直接手术治疗或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8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都是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颅内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出血,死亡率可达50%.文中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临床手术证实的4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3D-MSCTA影像学表现.4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扫描后运用容积再现(volume redering,VR)、多层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最大信号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并参照原始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42例患者经3D-MSCTA检查后,40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4个,2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经DSA检查,41名患者诊断为颅内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46个,1例未见明确颅内动脉瘤;3D-MS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检出敏感性为95.7%.结论 3D-MSCTA作为无创、操作简便的颅内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5.7%),可作为一种安全、快捷的常规筛查方法,亦可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详细的资料.对于3D-MSCTA检查未发现颅内动脉瘤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管壁的局部异常膨出,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致残率、病死率高.动脉瘤的大小等于和超过2.5cm者称为巨型动脉瘤.颅内巨型动脉瘤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压迫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症状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血管内治疗的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4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表现为脑室内出血。动脉瘤4例为主要动脉型动脉瘤,1例为外周动脉型动脉瘤,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烟雾病相关性动脉瘤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大多是颅内动脉血管先天性缺陷合并后天血管压力增高而形成.主要表现为颅高压症状,瘤体压迫症状或瘤体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巨大颅内动脉瘤是指瘤体最大直径大于25毫米,瘤颈宽,瘤体巨大,一旦破裂,非常凶险,预后差.现将2010年我科治愈的1例巨大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及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科120例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术后6个月、12个月或再出血时行DSA脑血管造影复查,观察动脉瘤的复发、再出血情况,以及动脉瘤栓塞程度、大小、瘤颈对动脉瘤复发的影响.结果:120例患者中动脉瘤复发10例,复发率8.33%,再次破裂出血的1例,再出血率为0.83%.结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率及再出血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以脑血管局限性瘤样突起为表现的脑血管疾患.其发病率较高,尸体解剖检出率约为1%~5%,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30 d的病死率达45%,存活者中有30%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1].现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23例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邓永兵  邹胜伟 《重庆医学》2005,34(11):1651-1651
颅内动脉瘤破裂在CT上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表现为脑内血肿的罕见,约占15%.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因意识障碍而合并跌倒外伤史,且CT主要表现为脑内血肿的患者,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创伤性脑内血肿.我科今年收治此类患者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瘤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但也可以出现颅内占位的表现,其中少数动脉瘤瘤体位于鞍区,并可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易误诊为肿瘤性病变如垂体瘤、鞍结节脑膜瘤等,有作者将此类动脉瘤统称为鞍区动脉瘤。误将动脉瘤当作一般肿瘤进行手术会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正确认识表现为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动脉瘤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破裂大多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经脑血管造影而明确诊断。作者收治2例头部外伤后发现动脉瘤出血者,本文结合文献进行报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重要的颅内血管源性疾病. 动脉瘤可以表现为动脉壁上呈囊状向外生长,有的直径可达 30 mm. 它在成年人中的发病率约为 2% ~5% [1]. 已有的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研究揭示了其女性占其发病率的 55% ~ 65% [2] ,略高于男性,同时15% ~30%的动脉瘤患者可见多发损伤. 小部分的动脉瘤倾向于在患者50~70岁的时候(中位年龄52岁)时发生破裂,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以引起非外伤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占所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80%左右[3] ,可以造成包括脑血管痉挛在内的一系列损害,引起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宋洋  王宏勤 《中外医疗》2015,(6):195-196
颅内动脉瘤是血管壁的局部病理性扩张引起的。在受到外力或精神紧张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破裂出血。颅内动脉瘤破裂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产生颅内占位效应,造成患者偏瘫,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颅内动脉瘤出血病死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闭塞与相关治疗很有必要的。该研究从颅内动脉瘤出血的多种手术方式及我国动脉瘤手术治疗现状研究做一下相关介绍。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病变,为颅内动脉局部的异常膨出,文献报道发病率为0.2%~7.5%,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脑血管病,动脉瘤可反复多次破裂,导致出血,死亡率高达25%~26%。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技术,它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好,患者痛苦少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该科自2005年4月-2006年8月,对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应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行栓塞手术,现将术前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颅内复杂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床突周围或海绵窦内和椎-基底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首选;巨大动脉瘤手术和栓塞同样具有难度,多发动脉瘤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在积极处理破裂出血动脉瘤的基础上,根据未破裂动脉瘤的位置和患者自身的情况,尽量一次完成.GDC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并应尽可能在一次治疗中将所有动脉瘤栓塞.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有效的特点,逐步为广大神经外科大夫及患者所接受,然而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仍然具有一定挑战性.球囊技术为此类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安全保障.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为治疗宽颈动脉瘤提供了有力武器.结论 随着医疗材料、医疗市场的改进,颅内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将来将有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解离性动脉瘤[1]亦称剥离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为少见病,1994年Yamaura温习文献中的报告共162例;可发生于颅内血管或颅外血管,但好发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多见于年轻人,其高峰年龄为20-30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缺血症状,大部分都述头痛、颈痛和眩晕.此例即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剧烈头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