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学影像资料1680例,观察椎动脉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血管纤细、椎动脉血管痉挛、椎动脉血管断续不显影、椎动脉血管缺如、椎动脉血管未吻合、椎动脉血管局限性狭窄、椎动脉血管瘤、椎动脉血管瘤伴钙化8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存在8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在临床上可以借此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起始段(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头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1680例,分析这些患者的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纤细、椎动脉痉挛、椎动脉穿孔位置异常、椎动脉走行迂曲、椎动脉起始源异常、椎动脉瘤(或伴钙化)6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V1段存在6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有助于在临床上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并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多普勒超声观察单侧椎动脉狭窄患者椎动脉第1段颈段(VA1)、第2段椎骨段(VA2)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选择单侧椎动脉内径<2.8 mm的狭窄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健康自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CDFI)及频谱多普勒(PW)血流显像检查,观察椎动脉走向,测其内径、峰值流速(Vmax)、阻力指数(RI).结果 对照组中VA1段内径、Vmax、RI均高于VA2段(P<0.05).病例组:狭窄侧中VA1及VA2段的内径、Vmax低于对照组;RI高于对照组.健侧VA1、VA2段内径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健侧VA1段Vmax高于对照组(P<0.05),健侧VA2段Vmax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VA1、VA2段RI均高于对照组,但低于同组狭窄侧.狭窄侧和健侧VA1段的内径、Vmax、RI均高于VA2段.结论 多普勒超声检测可以较直观地反映VA1及VA2的狭窄情况,较准确地测量其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诊断单侧椎动脉狭窄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用冰冻连续切片、显微镜、接目测微镜观察测量14具年龄>50岁的新鲜颈椎标本,结果显示,钩突增生占21.43%,椎动脉在横突孔内侧占57.86%,椎动脉与脊神经间距<1mm者占97.14%,左推动脉横径男女有显著差异;横突孔内壁无增生,横突孔半孔率7.14%,99.29%的椎动脉C6横突孔上升。表明钩突后外侧的增生、推动脉在横突孔的位置、横突孔的半孔变异及椎动脉横径窄小,可影响椎动脉血流量脊神经与椎动脉间距较小,椎动脉受压同时可影响脊神经。  相似文献   

5.
成人颈段椎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冰冻连续切片、显微镜、接目测微镜观察测量14具年龄〉50岁的新鲜颈椎标本,结果显示,钩突增生占21.43%,椎动脉在横突孔内侧占57.86%,椎动脉与脊神经间距〈1mm者占97.14%,左椎动脉横径男女有显著差异;横突孔内壁无增生,横突孔半孔率7.14%,99.29%的椎动脉C6横突孔上升。表明钩突后外侧的增生、椎动脉在横突孔的位置、横突孔的半孔变异及椎动脉横径窄小,可影响椎动脉血流量;脊神经与  相似文献   

6.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的异常变化引起椎动脉病变所致。因此研究颈段椎动脉对探讨这种疾病的病因和诊治有重要意义,而且临床上椎动脉造影及椎动脉减压手术也需要这方面深入的解剖知识。国内有关椎动脉的报导虽有多篇,但论及横突段椎动脉的甚少,值得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与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颈性眩晕临床诊断,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的患者1680例,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获得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和分析椎动脉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表现。[结果]168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者336例(20.0%)。其中,椎动脉V2段血管纤细218例(64.9%);椎动脉血管缺如21例(6.3%);椎动脉血管受压56例(16.7%);椎动脉血管受纤维束带牵拉40例(11.9%);椎动脉血管双支畸形1例(0.3%)。[结论]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存在5种形态病理学改变,以椎动脉血管纤细发生率最高,椎动脉血管双支畸形发生率最低。研究结果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治疗措施选择、预后判断、指导患者自我防护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椎动脉上段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详细观测了30例充分暴露椎动脉上段的标本该段动脉的形态特点、毗邻关系及其在被动运动状态下的表现,从中探讨上述解剖特点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关系及某些手术入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160根所检出的椎动脉颈段走行变异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及超声测量值的相关性分析.方法行颈部血管超声对所检出的160根椎动脉颈段走行变异与180根椎动脉颈段走行正常的椎动脉进行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阻力指数、博动指数以及临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160根椎动脉颈段走行变异的患者中,其中有8例是双侧椎动脉颈段走行变异,因此患者是156例,156例患者中,头晕头痛患者135例(其中32例合并有高血压).变异组椎动脉第三段峰值血流速度明显减慢,与自身一、二段及对照组三段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组内45岁以上头晕头痛者所占比例与45岁以下头晕头痛者所占比例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阻力指数、博动指数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在颅外段走行过程中变异种类较多,本文主要就椎动脉颈段走行变异来讨论,颈段走行变异一方面可影响到椎动脉血流量的减少,从而导致患者头晕头痛的症状,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异的椎动脉当转颈时由于各种原因,椎动脉受压明显,可加重椎动脉供血不足,使得头晕头痛的症状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双侧椎动脉颈段完全栓塞后对颈髓血流的影响.方法结扎兔双侧C6~C7处椎动脉,分别在术后4、8、24h和7d观察兔的行为学、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并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测定颈髓血流的改变.结果术后4、8、24h组颈髓血流量明显下降,病理学呈急性缺血性改变,而7d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椎动脉供血区颈髓血流量减少是导致相应区域急性缺血损伤的重要原因,但其后期代偿路径、代偿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占食管癌总发病率的15%左右,由于解剖位置特殊,手术切除难度大,放射治疗成为其主要治疗手段。但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的放疗效果尚不十分满意,5年生存率只有5%~30%左右,局部未控和复发是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患者在根治性放疗后1~2年内复发。笔者将从放疗技术和肿瘤细胞放射抵抗或耐受等方面着手,就目前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采用外科手术对74例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进行治疗。结果:手术切除率946%,术后并发症率为114%(无吻合口瘘发生)。术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489%、346%和20%。结论:病变大于3cm,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不应作为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的手术禁忌;手术径路应根据病变部位、长度、肿瘤的外侵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选择;术前支气管镜观察、胸部CT扫描和腹部B超检查能显著提高手术准确率;术中注意技术操作,可减少并发症(术后)。  相似文献   

13.
上颈段颈椎(寰椎、枢椎)损伤较少,占颈椎损伤的15%。因解剖特殊,早期诊断上颈段颈椎损伤并实施正确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和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键。近年来借鉴国外作法各医院将其列为神经外科治疗范围,现将我院收治的20例该部位损伤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多种组化方法结合神经银染技术,对大鼠的食管颈段神经形态观察发现:延髓内双侧疑核的咀侧端及迷走神经背核闩平而附近,分别见散在的多极和梭形标记细胞;颈前、中节、颈胸节和胸交感节(T_2-T_4),结状节,脊神经节(C_2-C_8)内均见标记细胞。 食管壁内的神经束及分支,由粗、细两类神经纤维组成。其中AchE阳性的胆碱能纤维占优势,分别见于外膜丛、肌内丛、粘膜下丛,腺体血管周围和粘膜肌内,粗纤维末梢伸向上皮基部和上皮之间,肌内的神经末梢呈结状膨大。外膜和肌肉见有神经节和散在的神经细胞。而食管壁内肾上腺素能纤维稀少,仅见于神经束和分支内及血管壁周围。  相似文献   

15.
雷鹏  暴连喜 《甘肃医药》1995,14(5):261-262
报告15例上颈段脊髓肿瘤,占同期椎管内肿瘤的12.11%,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全切14例(93.3%),部分切除1例。结果14例治愈,1例(6.67%)死恨,讨论了该部肿瘤的手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椎动脉寰枢段的解剖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观察椎动脉寰枢段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探讨颅外型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机制。方法 观察17具头颈部标本椎动脉寰枢段的形态及其与颈2神经根、寰枕后膜的关系;测量50例寰枢椎干骨标本。结果 该段椎动脉主要有5个弯曲,在弯曲部椎动脉有代偿性膨大,枢椎横突孔、颈2神经根及寰枕后膜对椎动脉有明显的牵系固定作用,当寰枢椎不稳时易导致骨性结构对椎动脉的机械牵拉和卡压。结论 周围结构对该段椎动脉有明显的牵系固定作用,在上颈椎局部不稳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一些常见部位的椎动脉卡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椎动脉寰枢段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探讨颅外型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机制。方法 观察17具头颈部标本椎动脉寰枢段的形态及其与颈2神经根、寰枕后膜的关系;测量50例寰枢椎干骨标本。结果 该段椎动脉主要有5个弯曲,在弯曲部椎动脉有代偿性膨大,枢椎横突孔、颈2神经根及寰枕后膜对椎动脉有明显的牵系固定作用,当寰枢椎不稳时易导致骨性结构对椎动脉的机械牵拉和卡压。结论 周围结构对该段椎动脉有明显的牵系固定作用,在上颈椎局部不稳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一些常见部位的椎动脉卡压。  相似文献   

18.
观测100例尸体标本结果:1.颈总动脉分叉以高于甲状软骨上缘者多见(73%);平甲状软骨上缘次之(16%);低于甲状软骨上缘较少(11%)。2.颈外、内动脉的位置关系分为5型:A型50±5.00%,B型36±4.8%,C型9±2.86%,D型3±1.71%,E型2±1.40%。3.本组中有20例颈内动脉颈段呈“C”或“S”状弯曲,测量了弯曲角度与位置。观察结果与国内外资料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上颈段脊髓肿瘤既往报道不多,随着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的应用,本病的诊断较为容易,但治疗仍显困难。笔者总结经手术治疗的上颈段脊髓肿瘤25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5例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21~67(平均42.2)岁。发病1年内就诊者8例,1~3年15例,3年以上2例,平均1年9个月。1.2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为颈枕部疼痛12例,单侧或双侧肢体麻木、无力11例。二便障碍9例,束带感6例,肩部放射痛5例,胸闷、呼吸困难和行走不稳各4例,颈部活动受限及单侧上肢疼痛各3例,枕颈部肿块2例,头晕、手肌…  相似文献   

20.
白玉  王颖 《重庆医学》2012,41(29):3103-3104
目的探讨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治疗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06~2009年该科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49例患者,其中Ⅰ期3例,Ⅱ期25例,Ⅲ期21例。按照国际辐射学单位委员会(ICRU)50号及62号报道指导原则勾画靶区,包括肿瘤范围(GTV)、临床靶区(CTV)及计划靶区(PTV),PTV为在CTV基础上均外放0.5~0.8cm,随访时间8~20个月。结果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分析显示IMRT可获得很好的靶区剂量分布、正常组织器官保护;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R)41例,部分缓解(PR)8例,总有效率为100%;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标准评价急性期不良反应,1~2级34例,3~4级15例。结论 IMRT治疗颈段和胸上段食管癌能达到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较低的良好效果,但最佳治疗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远期疗效及并发症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