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开展探索适合中药药后监护(药后调摄)的方法,为医院集中开展中药药后监护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临床护士在病人用药期间应观察病人的药后反应并施以不同的护理方法.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加速病体的康复、监测药后不良反应及其及时救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医临床合理安全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视药后调摄,现浅谈几点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对36例失眠症辨证分型,采用针刺及内服中药汤剂并辅之以精神心理治疗.结果:痊愈41.7%;显效33.3%;有效16.7%;无效8.3%;总有效率为91.7%.结论:针药结合辨证治疗失眠症效果显著,精神及心理调摄亦有明显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伤寒论》中方剂的煎煮法、愈兆及调摄法等,是《伤寒论》理、法、方、药诊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仲景精于辨证施治、善于遣方用药的具体体现之一。现将《伤寒论》中有关煎药方法、欲愈征兆及调摄方法等相关内容分析如下,以供临床参考。1煎药法煎药方法是方药发挥效用的重要环节,正如徐大椿所言"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仲景《伤寒论》中方剂的煎法,并不是单一的千篇一律的复制,而是基于对药方及证候等多方面、多  相似文献   

4.
介绍"静以生水"理论与妇科疾病相关性,论述"静能生水"理论对妇科疾病防治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在用药上,强调宁心益肾,注重阴药养阴;在时机上,注重顺应阴阳消长,阴时养阴;在预防调摄上,提倡精神调摄,动静兼养。  相似文献   

5.
宋健  曾进浩  刘友章  孟凯强 《陕西中医》2022,(12):1774-1777
重症肌无力是临床疑难病症,邓铁涛教授认为其病机关键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热壅盛为标”,以虚实夹杂、虚多实少为特点。治疗过程以“五脏相关”理论为指导,以脾胃为本,峻补脾胃; 以湿热为标,清热化湿; 脏腑辨证与五轮辨证相结合; 因地制宜,选用岭南特色中草药; 从“风药起痿”立论,善用风药; 重视生活调摄。  相似文献   

6.
笔者学习邓老的养生思想并用之于膏方调治养生中,浅析辨体论治、辨证论治,协调平衡,调补脾肾,药食同调及注重精神调摄的膏方处方思路,处方以六味地黄丸为主,半夏泻心汤为助,再辨病辨证加减,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7.
探讨历代医家在妇科病治疗中采用的单一食疗、先食后药、先药后食、药食并用等各种食疗方法,并根据妇人体质、病证特点,以食疗调理妇人体质偏颇。妊娠哺乳期应用食疗避其药毒;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先以食疗纠其偏,再用药物攻其邪;药后食疗助阳发散药力;峻猛之药攻下后以食疗斡旋胃气;疾病治疗后期食疗调摄;药食同源同理相伍应用和"借道伐虢",对妇科临证食疗应用与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旭东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旭东教授在秉承先师董建华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所在,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取得良好疗效。而且,唐旭东教授非常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药后的生活调摄,并总结出一套简而易行、行之有效的调摄方法。  相似文献   

9.
许铣教授认为痤疮多为湿热毒邪郁于皮肤,当以清热燥湿解毒为法;在抑制细菌增殖、控制皮脂分泌两个环节,外用中药治疗有独特优势;依病因遣方,据中药药效、药理选药,确立了以"四季汤"为核心处方,并随皮损特点灵活配伍的中药外用治疗痤疮用药方法。同时注重指导患者用药方法及用药期间生活起居调摄,力求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免疫耐受的干预治疗正受到临床高度关注。通过分析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的治疗现状,结合临床实践,提倡从长计议,引入基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整体干预治疗,内容包括:辨证论治基本方药、宗李时珍之说因时选择用药、按药物属性因时选择用药、因时调整治法方药以及因时调摄精神、因时调摄起居、因时调摄形体锻炼、因时调摄饮食等身心调摄项目。通过该方案的综合治疗,部分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患者,可不同程度出现免疫耐受被打破的现象,若不能有效实现HBeAg血清学转换,还可为继续使用抗病毒西药制剂谋求较好的切入点,从而提高HBV抗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谭素娟  王睿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0):651-653
古代医家从整体观念出发,以丰富的想象力,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特征或腧穴的功用、气血流注的状况等,寻自然物之相似处,用比类的方法命名。将腧穴比作天地,比作日月星辰,比作山、丘、海、泽、沟、谷、溪、道、里等地理形貌或区域,比作鱼、鸟、牛、兔、花、禾等动植物,比作府、舍、仓、门、垣、庭、窗等建筑物,比作盆、鼎、钟、杼等器物,充分体现了古人将传统文化与中医特点相结合来命名腧穴的方法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魏玮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主要为"虚、滞、郁、瘀"。虚有先天不足与后天失养;湿热交困,阻遏气机,滞而为病;郁与情绪密切相关,主要为气机郁结;久而不愈,伤血入络,虚瘀为病。魏玮临证治以"补先天、壮后天、通利经络、涤荡邪毒",灵活运用温肾健脾、清肠化湿、疏肝健脾、活血通络等治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用循证医学模式及方法制定《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文献研究及专家咨询等方法,全面系统地收集了国内外有关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资料,对病因病机、病邪特性、临床分期、中医四诊、辨证方法、治则治法、有效方剂等内容进行提取,按照循证医学定性与定量方法进行评价和统计分析,阐明艾滋病的病邪特性、致病特点及发病机制,掌握艾滋病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的现状、辨证论治的规律、临床疗效的真实性和可应用性,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艾滋病中医诊疗指南》。  相似文献   

14.
肥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人群也趋于年轻化。而血脂、血糖代谢异常是导致肥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临床应用的调血脂化学药主要有他汀类、贝特类、胆酸螯合剂类等,但长期用药可能引起肝肾功能损害、肌肉损害及停药后血脂反弹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寻找和开发新的调血脂药物以弥补化学药的不足。辣椒素类成分是中药辣椒中的一类辣味成分,研究表明,这类成分可减轻体质量、减少体脂,并对血脂、血糖和血压的调节也有积极的作用。可通过与辣椒素受体1(TRPV1)结合,调节脂肪组织和脂肪细胞因子,刺激迷走神经,作用于肌肉组织及改变肠道菌群等多途径、多功能靶器官作用调节机体的糖脂代谢。梳理辣椒素调血脂活性及其机制的相关研究,并对其中共有的问题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辣椒素的调血脂作用给出了方向,以期为辣椒素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小茴香性温,味辛,归肝、肾、脾、胃经,具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可药食两用。笔者通过查阅汉代至今相关书籍、各版《中国药典》以及各省市炮制规范,总结了小茴香炮制历史沿革情况,并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系统总结了小茴香中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发现小茴香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类、酚类、脂肪酸类等成分,对人体内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化学治疗方面均具有一定作用,包括调节胃肠功能、镇痛、抗炎、抗肝肾毒性、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肿瘤、调节雌激素水平等功能活性。其中,发挥药效作用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黄酮类及酚类,且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均会发生相应变化,可为小茴香后续的炮制原理、药效物质基础、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周颖丽    罗茜    尹紫薇    郑惠珍    王子焱  刘承鑫  郭志华 《陕西中医》2023,(6):781-784
文章介绍郭志华老师对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郭志华老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诊疗思路和用药经验,并列举一则验案加以佐证。郭志华老师基于多年临床经验,认为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脾虚不能运化,肾虚气化不利,水谷精微失输,膏脂生化失常,痰浊凝积经脉。故结合病名及病机认识,郭志华老师以健脾益气,补肾祛湿为高脂血症治疗原则,以补肾健脾为主,兼以降脂化浊之法,并自拟化浊方治疗高脂血症,预防心血管疾病。郭志华老师结合临床上高脂血症与心脑血管疾病联系紧密的特点,注重兼病论治,对兼有胸痹、心悸、眩晕等病的患者,随病化裁,精准用药,在临床上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研究张素芳教授推拿治疗小儿泄泻的选穴特点。方法:收集整理张教授2014年至2016年门诊治疗的小儿泄泻病案,运用Excel软件建立病案数据库并进行频数分析,应用Liquorice软件制作复杂网络图,分别对该病的症状、治疗处方以及五个证型的核心处方进行分析。结果:共统计分析病案615例,涉及推拿处方操作115个,通过频数统计和复杂网络研究,得到该病及寒湿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五个证型的核心处方共6首,得出了疾病-症状、疾病-证型、疾病-穴位、症状-穴位之间的关系。结论:张教授推拿治疗小儿泄泻,重在健脾和胃、化湿行气、清肠止泻,调理脾、胃、大肠的功能,治疗时遵循辨病选穴、对症选穴、辨证选穴原则。核心处方为:补脾经、掐揉四横纹、清大肠、按揉脾俞、按揉胃俞、按揉大肠俞。并针对各证型辨证加减取穴与采用不同手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黧黑斑之研究沿革。方法:根据历代文献,考察各个朝代黧黑斑之研究内涵。结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对黧黑斑之病名、病因病机、诊断与治法已有初步研究,唯独方药缺如。汉唐时期,提出了“面尘”、“黑”、“”、“面”、“面黑”等别名,和痰饮内渍、腠理受风之病因,肝肾阴虚、脾胃虚弱、湿热、瘀血阻络、血气不和之病机,证候描述为面如蒙尘、或黑如漆柴、或如乌麻、或如雀卵上之色,治疗有方药、针灸和按摩等,内容皆较粗浅。宋朝以后,深化和扩展了其病因病机及证候研究,增加了肾虚血弱、阳明燥胜、肺金燥郁及肝胆火旺的病理概念,治疗手段和药物都较既往更加丰富、具体,只是文献仍然零散,未自成体系,亦无专著。进入近代,一如清前,无所突破。至解放后,尤其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医美容学的兴起,黧黑斑研究无论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结论:探明黧黑斑的源流,对今后深入研究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梁未末  叶进 《河南中医》2022,42(1):46-49
玄府既是外邪侵袭机体的入口,又是气血津液流通于体表的通道,还是脏腑经络功能失调形于体表之病所,机体诸因所导致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其病理改变必通过玄府表现于皮肤.外邪袭表,玄府阻滞,致皮肤出现瘙痒、灼热、疼痛等;脏腑之玄府郁闭,开阖失常,则致脏腑失和,形成水疱、疱疹;气津不布,肌肤、脏腑失于濡养,又可化燥、生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归纳泽泻采收、产地加工、炮制及质量评价方面的文献,对该药材及其饮片在以上4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家中药标准化项目进行展望与分析,以解决实际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泽泻的优质饮片生产、炮制机制分析、质控体系建立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