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白血病和肾脏病患者多次输血对交叉配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对白血病患者及肾性贫血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微柱凝胶法输血2~4次患者不符合率为10.43%明显低于输血5次以上的患者的26.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5次以上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17.57%,明显高于输血2~4次检出率为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及肾性贫血患者交叉配血不相合率、不规则抗体产生率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采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试验较凝聚胺法准确性更高,更能够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6月间本院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6 630例,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同时将结果与凝聚胺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6 630例患者用微柱凝胶法进行抗体筛查,共检出不规则抗体35例,检出率为0.53%;而采用凝聚胺法进行检测,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0.39%(26/6 630),2种方法间的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630例患者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不合率为0.72%(48/6 630);用凝聚胺进行法交叉配血,不合率为0.45%(30/6 630),2种方法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配血不合共有49例,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不合48例,1例只在凝聚胺法配血不合,经抗体鉴定未确定其特异性,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的灵敏度为97.96%(48/49),明显高于凝聚胺法[61.22%(3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技术的检测灵敏度高,易于标准化,结果清晰、准确,易于判读,对于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重要价值,但凝聚胺法检测快速、简单,也有较高的灵敏度,适用于急诊抢救患者的配血。条件允许时,可同时采用2种方法互为验证,真正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3种交叉配血法在新生儿输血安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同时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对174例需要输血的新生儿进行同型交叉配血,常规检测不规则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阳性者进一步做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盐水法有14例(8.05%)配血不合;凝聚胺法有1例(0.57%)配血不合;微柱凝胶法有62例(35.63%)配血不合,其中31例为直抗阳性引起的次侧不合,1例为抗-D抗体导致的3种方法均不合。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柱凝胶法用于新生儿交叉配血标本用量少,操作简便,易于标准化,结果清晰易判,敏感度高于凝聚胺法,对保障新生儿安全输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疑难交叉配血的原因及输血对策。方法对湘乡市人民医院2011年2月至2014年5月疑难配血标本进行ABO正反定型、吸收放散试验、唾液血型物质测定、抗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等,找到疑难配血的原因并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疑难交叉配血的原因中,不规则抗体最常见,占85.1%(40/47),其中又以同种抗体最常见,占57.5%(23/40);同种抗体分布以Rh系统抗体为主,占91.3%(21/23)。输血6次以上的肿瘤患者交叉配血不符合率及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均高于输血2~5次的患者(χ2分别为20.995和15.481,P均0.05),输血2~5次及输血6次以上的肿瘤患者微柱凝胶法配血不合率均高于凝聚胺法(χ2分别为5.539,10.105,P均0.05)。结论不规则抗体是导致肿瘤患者临床疑难配血的最主要原因,输血次数越多的患者,其交叉配血不符合率和不规则抗体产生率就越高,采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试验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三种交叉配血方法在临床输血中的效果对比。方法抽选我院近一年来自期间需输血的住院和手术患者血标本(1596例),所有标本同时使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统计分析所有标本交叉配血情况。结果凝聚胺法有28例(1.75%)配血不合;微柱凝胶法有37例(2.32%)配血不合;盐水法有6例(0.38%)配血不合,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阳性率明显高于盐水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联合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能够有效提升其阳性检测率,确保安全输血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两种方法在临床交叉配血工作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在临床交叉配血工作中的方法学比较。方法对本院需要输血的344例患者用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所做的交叉配血中,发现有2例患者体内已经产生了针对供血者的不完全抗体,凝聚胺法只能检测出其中的1例,而微柱凝胶法则能同时检测出这2例患者,两者方法检测出不完全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相比较检测不完全抗体的特异性基本一致,但是微柱凝胶法的敏感性要高于凝聚胺法。因此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不完全抗体误检的概率更小,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使用微柱凝胶卡式法进行Coombs试验,确定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自身抗体类型,从而在临床输血过程中注意此种情况,减少输血反应。方法用微柱凝胶卡式法检测患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分别用微柱凝胶检测卡法和凝聚胺法对患者进行主、次侧交叉配血试验,以明确该类患者在交叉配血时所需采用的试验方法。结果患者DAT试验结果为阳性,具体抗体分型为IgA型;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患者主、次侧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凝聚胺法主、次侧交叉配血结果均为阳性。结论单独型IgA抗体的AIHA患者,除微柱凝胶检测卡交叉配血外,还需用凝聚胺法进行交叉配血来共同参考配血结果。  相似文献   

8.
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交叉配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微柱凝胶技术在新生儿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用微柱凝胶法对新生儿输血患者进行交叉配血,同时与聚凝胺法比较。结果473例聚凝胺法交叉配血全部相合标本中,微柱凝胶法5例主侧不合,7例次侧不合。结论聚凝胺法配血可能导致抗体漏检,为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应尽可能采用微柱凝胶法配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在临床配血中的效果与体会。方法用两种方法对所有受血者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和对所有配血不合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28例交叉配血不合平行试验中,微柱凝胶法检测出不规则抗体9例,交叉配血不合者28例;凝聚胺法测出不规则抗体7例,交叉配血不合25例。结论微柱凝胶法更灵敏,2种配血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最佳,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在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微柱凝胶法对有妊娠史、输血史、短期内需要多次输血的600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于检测结果阳性者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再选择相应抗原为阴性的供血者标本进行交叉配血检测。同时与凝聚胺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检出12例主侧或次侧凝集标本,凝聚胺法检出30例主侧或次侧凝集标本;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不完全抗体检出率分别为98.00%和9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20例交叉配血不合的标本中,微柱凝胶法及凝聚胺法直接抗人球蛋白分别检出12例(60.00%)、10例(50.00%)阳性标本,两者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柱凝胶法可准确检测输血相容性,对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价值。交叉配血之前有必要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尤其是有妊娠史、输血史、短期内多次输血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MPT)、微柱凝胶法(MGT)3种交叉配血法联合应用在儿童输血安全中的价值。方法同时用3种方法对需要输血的患者进行交叉配血,对配血不合者,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和抗体筛选、鉴定试验。结果 5 301例交叉配血中,48例出现配血不合,其中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分别检出8例、22例和42例。结论 3种交叉配血法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更能保证输血安全;同时还能准确了解凝集的性质、不配合的原因,避免抗体漏检。  相似文献   

12.
微柱凝胶技术在婴幼儿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婴幼儿输血中的应用。方法用微柱凝胶法对婴幼儿输血患者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同时用玻片法、试管法及聚凝胺法进行比较。结果589例血型对照两组完全相同,2106例聚凝胺法交叉配血全部相合标本中,微柱凝胶法6例主侧不合,7例次侧不合。结论微柱凝胶法可以取代试管法用于婴幼儿的ABO和Rh(D)血型鉴定;聚凝胺法配血可能导致抗体漏检,为了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应尽可能同时采用微柱凝胶法配血。  相似文献   

13.
凝聚胺加微柱凝胶卡氏法应用于交叉配血及Rh血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确保临床输血安全,防止急、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4189名输血前受血者用微柱凝胶卡作血型鉴定,4022名交叉配血采用凝聚胺加微柱凝胶卡氏配血法。结果RhD血型鉴定阴性者12名,阴性检出率为0.29%,凝聚胺交叉配血有10名配血不相合。结论凝聚胺加微柱凝胶卡氏配血技术可作为输血前常规检验并应用于受、供血者Rh血型鉴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优缺点,探讨其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需要输血的4 625例患者分别采用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结果不相合时再用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确认,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结果 在4 625例受血者中,共15例出现交叉配血不合,其中11例两种方法均不合,包括抗-D抗体4例、抗-E 抗体3例、自身抗体4例.聚凝胺法因冷凝集素产生假阳性3例,漏检1例抗-K抗体,准确度为99.9%(4 621/4 625),而微柱凝胶法为100%(4 625/4 625),两种方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凝胺法和微柱凝胶法各有优缺点,两者结合使用才能更好地满足临床需要,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用微柱凝胶技术和凝聚胺法对2 586例临床输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用统计学处理。结果微柱凝胶法检出配血不合者82例,凝聚胺法检出配血不合者61例,漏检21例。结论微柱凝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敏感、操作方便,更有效地保证了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daratumumab,Dar A)治疗后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输血前检查流程及输血策略。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近期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前后的血标本,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ABO/Rh血型抗原鉴定、DAT试验;比较分析0.2 mol/L二硫苏糖醇(DL-Dithiothreitol,DTT)灭活处理前后,患者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的结果。结果:注射达雷妥尤单抗后患者ABO/Rh血型抗原定型未受影响; DAT试验阴性;不规则抗体筛查Ⅰ号、Ⅱ号、Ⅲ号细胞均阳性(强度1+至2+),而自身对照阴性,微柱凝胶卡法交叉配血多袋主侧均不相合,次侧均相合,用DTT溶液处理试剂红细胞和献血者红细胞后,交叉配血均相合,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平行对照用的K(+) O型红细胞经DTT处理后转为K(-) O型红细胞,E(+) O型红细胞DTT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凝聚胺法配血主次侧均未出现凝聚,盐水法配血主次侧均相合。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后血浆中残留的抗体可干扰微柱凝胶法配血结果,0.2 mol/L DTT溶液处理献血者红细胞上的CD38抗原可消除干扰;凝聚胺法和盐水法配血不受干扰。根据临床输血紧急程度选择对应的输血方案,以保障安全、及时输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种交叉配血方法在新生儿输血中的应用。方法运用三种交叉配血方法同时对215例新生儿血液标本进行同型交叉配血,常规检测不规则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阳性者进一步做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盐水法有18例配血不合,凝聚胺法有3例配血不合,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有76例配血不合。结论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更适合于新生儿输血前的交叉配血检测以及不规则抗体筛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微柱凝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的应用。方法用微柱凝胶技术和凝聚胺法对3020例临床输血标本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用统计学处理。结果微柱凝胶法检出配血不合者71例,凝聚胺法检出配血不合者54例,漏检17例。结论微柱凝胶技术在交叉配血中敏感、操作方便,更有效地保证了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凝聚胺法(MPT)、微柱凝胶法(MGT)两种交叉配血方法进行方法学比较。方法以1456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用MPT、MGT两种方法进行交叉配血,对交叉配血试验过程中的阳性患者行不完全抗体检测,评价两种交叉配血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MPT、MGT两种交叉配血方法总阳性率分别为5.5‰、9.6‰,次侧阳性率分别为3.4‰、8.9‰,次侧阳性率经卡方检验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侧阳性、总阳性率及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T方法学灵敏度、特异度、正确诊断指数、符合率分别为100%、99.9%、0.99、99.9%均好于MPT。结论微柱凝胶法适于输血工作的标准化检测,有很好的灵敏度、特异度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有优势,凝聚胺法能为急诊患者的抢救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卡氏配血法的临床应用,为临床安全用血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用微柱凝胶卡氏配血法对3365例临床输血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并与现各基层医院普遍使用的凝聚胺交叉配血法进行比较,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65例交叉配血试验,凝聚胺法不合10例,微柱凝胶卡氏法不合18例,两种方法差异有显著性(χ2=4.9,P<0.05)。结论微柱凝集卡氏配血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结果清晰准确,易于判读、试验影响因素易于受控、易于标准化,提高了临床用血的安全性,适用于临床常规配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