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蔡永敏 《中药材》2004,27(6):447-448
目的:通过药名含义、源流的考释,为天竹黄规范正名提供依据.方法: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天竹黄"作为本药正名的依据.结果:"天竺黄"并非专产于"天竺",以"天竺"命名欠妥."天竹黄"是以原植物竹类及药物的特征而命名,且为古今影响较大的本草著作(包括教材)及方书广泛应用.结论:本药当以"天竹黄"作为规范正名.  相似文献   

2.
通过考释“苦杏仁”与“杏仁”的源流,发现现代有关中药著作及《药典》中“苦杏仁”既未遵照古代主要本草命名传统,也未参考临床用药习惯,其命名欠妥,建议应以“杏仁”作为正名。  相似文献   

3.
《中成药》2019,(11)
本文查阅汉代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本草,对芦荟进行字义、名实、基源植物变化考证,以期为该药材的研究应用提供参考。明代以前本草大多以"卢会"的字形为名,明代本草"芦荟"与"卢会"字形互用为名,清代本草大多以"芦荟"字形为名,也有"芦会"书写字形,现在中医药书籍以"芦荟"为正名,但以"卢会"为名符合中草药命名习惯。《大明一统志》及该时期以前的本草将芦荟归类于草部,而《本草品汇精要》开始归类于木部。明代医药家已意识到芦荟可能为二基源植物,而当今中医药书籍中其存在单基源、二基源、多基源。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9,(6)
本文查阅汉代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本草,对黄柏进行字义与名实溯源考证,发现在古籍辞书中"柏"为松柏纲的植物,而"檗"为黄木,即本草中的檗木;汉代以前本草大多以"檗木""黄檗"字形为名,唐宋元时期本草大多为"蘗木""黄蘗",明清时期本草大多为"黄蘗",也有"黄柏""黄栢""蘖木""黄蘖",现代中医药书籍以"黄柏"为正名,但按照我国中医药传承及命名习惯,建议把"黄柏"恢复为正确名称"黄檗"。  相似文献   

5.
紫苏子药名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世美 《河南中医》2005,25(5):62-63
目的:通过对“紫苏子”名称的考释,为“紫苏子”药名正名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研究古今有关文献,考释“紫苏子”名称的源流。结果:“紫苏子”原称“苏”之“子”,始载于魏晋《名医别录》;“紫苏子”之名始见于唐初《药性论》及方书《备急千金要方》等;宋以后的《本草品汇精要》、《雷公炮制药性解》、《炮炙全书》、《神农本草经读》等本草及炮制、药性著作则在“紫苏”项下介绍“紫苏子”;而《炮炙大法》、《本草崇原》、《本草易读》、《本草择要纲目》、中医院校教材《中药学》用“苏子”作为“紫苏子”正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中药大辞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中国药材学》、《中华本草》、《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等本草、炮制与辞书均以“紫苏子”作为正名。结论:“紫苏子”应作为本草的正名。  相似文献   

6.
峻下逐水药千金子药用价值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峻下逐水药千金子,又名小巴豆、续随子、打鼓子、千两金、菩萨豆、拒冬、拒冬实、拒冬子、联步等,为大戟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L.的干燥成熟种子,始载于宋代《开宝本草》,并以“续随子”作为正名。该药虽然在唐宋时期始载时以“续随子”作为本草正名,明、清时期不少本草著作亦沿用唐宋记载,但在组方应用时从宋代就有不少本草或方书以“千金子”作为本药正名组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荆芥名称的考释,为荆芥药名正名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分析研究古今有关文献,考释荆芥名称的源流。结果:荆芥原称"假苏",始载于汉《神农本草经》;荆芥之名始见于汉末吴普《吴普本草》,此后诸家本草即多以荆芥作为假苏异名;但唐陈士良《食性本草》则认为两者不同,宋苏颂《本草图经》也认为荆芥、假苏应是二物,荆芥作为正名组方始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将荆芥作为本品正名的本草著作始自唐孟诜《食疗本草》,此后不少本草即以荆芥为正名载录本药;现代中药著作则多以荆芥为正名。结论:本药当以荆芥作为规范正名。  相似文献   

8.
藤茶的本草资源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冉京燕  方建国  谢雪佳  熊微  王文清 《中草药》2016,47(20):3728-3735
运用中药本草考证的思路方法,对藤茶的名称、品种来源、传统功效等进行考证,对藤茶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植物学比较研究,为其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古代本草中多以藤茶为正名,但对其基原植物未有记载,其功效主治等与现代应用基本一致。作为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药茶两用植物,藤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目前仅见有地方标准收载,品种来源还有待统一。  相似文献   

9.
龙佳瑜  范崇峰 《河南中医》2023,(12):1814-1820
“落得打”在《中华本草》《中国植物志》及各省药物志中均没有作为正名收录,现今通常作为“积雪草”的处方名应用于临床,但文献记载的“落得打”别名有多种,如积雪草、商陆、陆英等。经考证,积雪草与“落得打”不存在异名关系,本草专书记载的“落得打”与积雪草的植物特征、功效主治均不一致,且积雪草其名由来已久,在历代本草专书中均以正名记载,并无作“落得打”先例。其次,明清以来上海周边地区地方志文献中记载的“落得打”即商陆,以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中记载的“落得打”为“陆英”之异名,证据均不充分。《本草从新》《本草拾遗》所载“落得打”性味甘平,陆英味苦性寒、商陆味辛酸性平且具有毒性,三者虽皆记载可外用,但主治有较大差别,因此,三者应为不同药物,不存在异名关系。整理《本草从新》及《本草拾遗》中关于“落得打”的记载,发现其植物特征、用药部位、功效主治等方面与土牛膝更相似,土牛膝与怀牛膝、川牛膝相比药力稍逊但功效相近,有较好的破恶血功效,是治疗跌打损伤的一味良药,故“落得打”应为土牛膝。  相似文献   

10.
肿节风注射液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冰岚  童胜强  颜继忠 《中成药》2007,29(3):426-429
肿节风为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草珊瑚属植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的干燥全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其作为法定药材使用。肿节风味苦、辛、性平,具有抗菌消炎,清热凉血,祛风通络,活血消斑的作用。民间用于接骨驱风(曾用名接骨金粟兰),清热解毒。肿节风注射液为肿节风药材经处理后制成的单味药注射剂[1]。本文综述了肿节风的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并详细介绍了肿节风注射液近年来在临床上使用的情况。1主要化学成分肿节风全草的化学成分主要含有酚类、鞣质、黄酮苷、香豆素和内酯,如内含延胡索酸(f…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解决马鞭草本草与现代记载的差异,梳理马鞭草的本草源流,优选优质药材。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古代本草,对马鞭草进行本草考证。结果对各古本草中对于马鞭草记载的不同点进行对比,表明马鞭草在名称来源、植物形态、功效、毒性及药用部位在古本草上的记载与现代记载存在不同。结论通过对马鞭草的正本清源以及正确使用的确定,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马鞭草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医史研究应当为当今中医学发展服务,方剂学史研究者应当思考当今方剂学发展问题。作者提出当前中医方剂学发展的3个问题:第一是方剂学的学术分野问题,如治法与剂型的学科归属;第二是方剂分类与中医理、法一致的问题;第三是《药典》对方剂的局限问题,现行《药典》关于中药炮制方法、使用剂量的规定不能满足中医临床的实际需要,提出除了《药典》之外,中医应当制订一部《方典》。  相似文献   

13.
浅谈中医药现代化的误区和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药现代化应吸收和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以促进中医药学发展,但在中医药发展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如以西医理论解释中医,中药西药化,以还原论代替系统论的研究思路,以及中医实验研究刻意迎合西医等;同时中医本身存在一些弊病,主要有中医理论的固步自封,临床辨证缺乏客观性和规范性,故中医药现代化必须明确两点:需要发扬和保留的是整体性的辨证思维;需要充实的是难确的易于与现代化交融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刘维  孙淳  吴沅皞 《中草药》2014,45(19):2878-2882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历史悠久,并且在临床中取得了确切的疗效。相关中药单体成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理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其中黄酮类单体成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黄酮类中药单体成分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杨秀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429-3434
中医防病治病的用药形式为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多为饮片)是处方药,是中药复方的组成元素。由于某味中药在不同复方中的"君、臣、佐、使"地位不同,研究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应以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为切入点,单味中药应该是全成分分析,质量稳定可控。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继承、发展、创新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国家专利治疗化学性肝损伤的组方用药规律,为新药研发及相关专利的申请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收录的授权专利为资料来源,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8建立数据库,对中药频次与分类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 21.0和SPSS Modeler 15.0对高频中药(频次≥10)进行性味归经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关联度与网络分析。结果纳入专利100项,涉及中药186味,以葛根最为常见;高频中药15味,药味以甘为主,药性以温、平为主,多归脾、肝经;聚类分析得到7组中药组合;二项、三项和四项关联规则分别为6、24、2项,各项组合分别为6、16、2项;核心药物为葛根、五味子、丹参、甘草、山楂、枸杞子、黄芪、柴胡、姜黄和枳椇子。结论中药复方治疗化学性肝损伤常用补虚、解表、化瘀、活血、渗湿及利水药;临证多采用疏肝理气之剂,适当伍以柔润之品。  相似文献   

17.
葛根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研究葛根的品种来源及传统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提供文献学依据。方法:考证历代本草及方书。结果:原植物为豆科野葛Pueraria lobata、甘葛藤P. thomosonii和食用葛藤P. edulis。功效主治与目前基本一致,但文献记载的捣汁内服治疗狂犬咬伤、生用堕胎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而用法用量各个朝代间有比较明显的差异。结论:葛根作为常用中药,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和总结中医治疗阳痿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筛选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建库至2018年12月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阳痿的临床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数据挖掘功能,分析并总结中医治疗阳痿的组方用药特点。结果筛选出中医治疗阳痿文献425篇,涉及方剂668首,中药290味,使用频次≥10的药物120味,演化出3~6味药的核心组合30个,形成新处方18个。结论中医治疗阳痿以疏肝、活血、益肾为基本原则,可为临床治疗和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进  王旭东  吴承艳  朱博冉 《中草药》2017,48(1):197-202
本草学是在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对传统"药"学的统称。中药的毒性理论蕴含于本草学药性理论之中,其论述范式则指撰写本草学著作所应用的指导原则。毒性理论的论述范式是经《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的传承逐渐形成的,其形成在汉代"生生不息"观念的凝结中又涵摄了药性、毒副作用、药材基原、药材制备及配伍等复杂面向。经探考发现传统的"有故无殒"药性作用部分应回归四气及气味厚薄的记述;不当的药材基原部分应统属于药材来源的管控;特殊体质的不良服药反应不应归于毒性的记述,因剂量不宜或服用方法不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应回归到国家相关部门建议的项目之下;毒性分级分类的标准须有现代毒理的研究为基础同时严格限制使用剂量与适用范围。这将有助于重新建构既兼顾中药用药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发挥中药特色的现代本草学。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研古习今,继承并创新;医药并重,医理与中药依存;诊病察舌,指导临床辨治几个方面阐述了孔昭遐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孔教授认为,学习中医典籍、继承其学术理论是从事中医行业的基本前提条件,而学习、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创新、发展中医理论及临床是中医学科发展的必然途径;中医理论与中药相互依存,不可偏废;中医的舌诊在临床诊治方面有其实际应用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