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病例报告:患者,男,70岁。因反复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12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10年,间断服降压药,血压控制情况不明,否认外伤史。12小时前患者晨起时无何诱因发作性右侧肢体无力,右手执筷费力,站立不稳,无头晕、头痛、呕吐, 无言语不清、抽搐及精神异常,休息10分钟后上述症状消失。于当地医院就诊时查体无阳性体征,未行头颅CT检查,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予改善脑循环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2小时前上述症状再发,持续半小时缓解,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查体无阳性体征,血压150/80mmHg,头颅CT示双侧额顶部新月形低密度影,考虑慢性硬膜下血肿,行双侧微创锥颅血肿清除术,术中抽吸出陈旧血30ml,术后予双侧血肿持续引流,第4日复查头颅CT血肿吸收,受压脑组织膨起复位,患者未再出现上述症状及其他异常情况,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治疗及提高疗效的注意事项。方法选择我科9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扫描证实诊断、判断出血量;采用单侧或双侧钻孔、冲洗、引流的治疗方法。结果术后血肿腔引流量最少50ml,最多450ml;头颅CT复查,90例(93.8%)仅见少量残存血肿(<10ml);创腔积气2例;4例症状加重,CT示血肿量较大,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双侧血肿病例单侧钻孔的3例对侧血肿增多,行对侧钻孔引流。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最佳治疗方法,它创伤小、疗效显著、恢复快,对老年患者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正确的操作是提高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治疗及提高疗效的注意事项。方法选择我科9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扫描证实诊断、判断出血量;采用单侧或双侧钻孔、冲洗、引流的治疗方法。结果术后血肿腔引流量最少50M,最多450ml;头颅CT复查,90例(93.8%)仅见少量残存血肿(〈10ml);创腔积气2例;4例症状加重,CT示血肿量较大,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双侧血肿病例单侧钻孔的3例对侧血肿增多,行对侧钻孔引流。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最佳治疗方法,它创伤小、疗效显著、恢复快,对老年患者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正确的操作是提高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后颅窝肿瘤术后继发幕上硬膜外血肿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女性,23岁。头颅CT示:小脑蚓部肿瘤,脑室中度扩大。开颅前行脑室外引流,手术全切阻脂瘤。术后3天拨除脑室引流管,1周内病人恢复顺利。术后第12天,患者病情恶化。头颅CT示:左颞顶硬膜外血肿。急诊手术,清除血肿50ml。痊愈出院。例2:女性,29岁。头颅CT示:右小脑肿瘤,脑室扩大。开颅前行脑室外引流,全切胶质瘤。术后第18天患者出现高颅压症状,头颅CT示:右颞顶硬膜外血肿,手术清除血肿45ml,痊愈出院。例3:女性,39岁。头颅CT示:右桥小脑角肿瘤,脑室扩大。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性,28岁,因突发意识障碍3 h于2013年12月10日第1次入院,查体:神志深度昏迷状,双侧瞳孔直径4.5 mm,对光反射消失,头颅CT示右额叶脑出血,量约70 ml(图1A),急诊行冠状切口开颅右额叶血肿清除术,术中采用阶梯减压法共清除血肿约75 ml,还纳骨瓣常规关颅,术后予止血、保护胃肠道粘膜、改善循环对症处理,次日患者神志清楚,左侧肢体活动不能,双瞳直径≈3.0 mm,光敏。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告三例婴儿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行单侧硬膜下-腹腔引流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病例Ⅰ:男孩,7个月,因头部外伤后全身强直性抽搐就诊。检查:烦躁、频繁呕吐、囱门紧张、视网膜和视网膜前出血。CT扫描显示双侧硬膜下血肿。将空气注入右侧血肿腔后照相,左侧头部可见到气体,提示左、右两血肿腔相交通。行右侧硬膜下-腹腔引流,硬膜下液体蛋白含量为984mg/dl。术后2年,CT扫描显示双侧血肿消失。病例Ⅱ:男孩,5个月,因头颅增大就诊。无头部外伤史。检查:头大于正常,前囱轻度紧张。CT扫描显示双侧广泛性硬膜下血肿。将空气注入右侧血肿腔后照相,左侧头部也可见到气体,提示左、右两血肿腔交通。行右侧硬膜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手术入路及手术效果.方法 对45例后颅窝硬膜外血肿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人入院后均行头颅CT扫描,早期明确诊断,其血肿量均大于10 ml,平均30 ml.分别采用单侧枕下开颅硬膜外血肿清除术33例,后正中开颅清除单侧硬膜外血肿3例,幕上下联合开颅清除单侧骑跨型血肿7例,双侧枕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割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32例分割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24 h复查头颅 CT示血肿清除率达90%以上。术后症状均改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无感染及再出血。32例术后1个月复查CT未见血肿复发。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分割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病例均经头颅CT和(或)MRI扫描确诊,采用双侧同步钻孔、各置双管引流的治疗方法。结果 53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门诊随访,1~2个月后复发3例,再次行钻孔引流后治愈。结论双侧同步钻孔、各置双管引流是治疗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比较常见,发生于各年龄组;老年人更易发生,多有明确头部外伤史,少数为自发性。一般治疗均采用钻孔引流术。我科自1994年至1999年收治9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经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72例,女24例,年龄1~86岁,平均60.2岁。临床表现入院时均有头痛、呕吐60例,语言障碍15例,一侧肢体无力或偏瘫40例,智力迟钝4例。头颅CT显示血肿均为幕上,单侧90例,双侧6例;血肿量40~140ml。手术方法均为单孔闭式引流,术中反复冲洗,术后闭式引流48~72小时后拔管。结果:术后8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颅高压症状减轻及肢体活动障碍及意识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1.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中迟发性硬膜外血肿极少见,现报告2例。 例1 女性,19岁,患者出生后头颅渐进性增大,未作任何治疗。4年前因头昏、头痛、视力减退1年而来就诊。入院时检查:头围69cm,落日征阳性,四肢肌张力增高,头颅CT检查示脑室系统普遍性扩张,脑皮质最薄处仅0.5cm,诊断为重度先天性脑积水(静止型)而在本院行脑室-腹腔分流,使用低压阀分流管,术后病人症状改善出院。本次入院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呕吐,头颅CT检查为左额巨大硬膜外血肿,经在当地医院手术治疗但症状未能改善而转来我院,头颅CT复查证实术后硬膜外血肿并无明显减少,再次手术治疗,术中先夹闭脑-腹分流管,左额硬膜外血肿清除后置负压引流管,术后一周复查示左额血肿清除,但右额出现新的硬膜外血肿,行右额血肿钻孔引流,术中经脑室端注入生理盐水以促使脑组织复位,术后留置血肿腔负压引流,并采取头低位、止血药等治疗,病人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2.
陈某,男,40岁。进食左眼泪增多5月余而于1990年11月27日入院。患者1990年3月25日因从4米高处坠落,当即昏迷,6小时后送来本院。体检时见左耳有淡红色血性漏出液。头颅CT:左侧颞顶枕区硬膜外血肿,量约20ml。行左侧颞枕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见左颞骨线状骨折长约7cm。术后于4月12日出院。出院2个月后出现进食时左眼流泪。体检:除左侧轻度周围性面瘫外余无阳性体征。当进食时左眼即泪满盈眶。食前给服颠茄类药物泪液可减少。诊断为鳄鱼泪综合征。讨论鳄鱼泪综合征为进食时出现落泪的现象,亦称味泪反射或Bogorad氏综合征(1928),较少见。此征通常于Bell氏面瘫、颅骨骨折、带状疱疹后数周乃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男,7岁,因从3 m高树上坠地后昏迷3 h入院。体格检查:浅昏迷,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颈抵抗。X-线检查示左跟骨骨折;头颅CT示左额颞少量硬膜下血肿,左外侧裂区少量积血,脑挫裂伤不明显。1 d后清醒。第10天复查头颅CT,示原硬膜下血肿及外侧裂区积血消失。第14天晚2∶00护士发现患儿呈深昏迷,叹息样呼吸,双侧瞳孔散大。头颅CT示左额颞部巨大硬膜下血肿,脑疝形成。即行左额颞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术中见左外侧裂膝部大脑中动脉血管壁上有一0.1 cm ×0.2 cm瘘口,呈搏动性喷血。诊断为左大脑中动脉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依…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复发性慢性硬膜下血肿(CDH)的磁共振(MRI)和计算机体层扫描(CT)诊断价值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2009-08-2013-08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复发患者共56例,其中双侧血肿23例;行MRI及CT检查比较其对复发血肿的诊断意义及复发血肿影响因素.结果 MRI及CT在复发血肿诊断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患者的年龄、双侧血肿、脑萎缩及脑组织回弹速度、术后血肿残留量与术后再出血有相关性,而患者性别、口服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引流时间与术后再出血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RI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复发诊断优于CT,高龄、双侧血肿、脑萎缩,脑组织回弹速度越慢、术后血肿残留量是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骨胆脂瘤术后并发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1例颅骨胆脂瘤切除术后并发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颅骨胆脂瘤和硬膜下血肿的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右侧耳鸣2个月;头颅MRI检查示右侧额颞部占位(骨源性)。手术将肿瘤及包膜全部切除,硬脑膜完整。术后第3 d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头颅CT示右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行颅骨钻孔血肿清除术。术后患者意识恢复正常; 1周后复查CT示血肿明显减少,3周后复查CT血肿完全吸收。复习文献,胆脂瘤可产生多种炎性物质,参与炎症反应;其术后并发硬膜下血肿尚未见报道。结论即使颅骨胆脂瘤切除术中硬脑膜保持完整,术后仍可能并发硬膜下血肿。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胆脂瘤产生的炎性物质引起硬脑膜炎症所致。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43岁.因突发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1h入院.7年前因垂体催乳素腺瘤而行经鼻蝶窦手术(图1),术后予以放疗.查体:全身皮肤细腻,肤色白,毛发稀疏,神志清楚,视力视野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颈部轻度抵抗感,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右侧病理征阳性,轻度性功能障碍.内分泌检查显示催乳素:1345μIU/ml,睾酮:0.34 ng/ml,雌二醇<5 pg/ml,CT及MRI显示左颞部脑膜瘤并卒中,左额颞部少量硬膜下血肿(图2).术中取左侧扩大翼点入路,见存薄层硬膜下血肿,肿瘤系脑外肿痛,基底位于左侧蝶骨嵴外侧,分块切除肿瘤,见肿瘤内存在暗红色血凝块.术后病理显示脑膜瘤(图3).术后恢复良好,血内分泌复查显示催乳素:958.5 μIU/ml,睾酮:0.48 ng/ml,雌二醇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7.
脑室旁血肿的排空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2月~2003年6月我们对60例脑室旁血肿病人采用血肿排空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男35例,女25例;年龄30~81岁。CT示基底节血肿38例,丘脑血肿22例;破入脑室37例。血肿量30~40ml42例,50~60ml15例,60ml以上3例。手术方法:根据CT片采用简易立体定向方法在头颅表面标出血肿投影及钻孔位置,并计算出颅板至侧脑室或第三脑室的距离。局麻下钻孔,先用脑针穿入血肿腔,尽量抽出液态的血肿,然后置入双腔引流管(硬脊膜外麻醉细管和引流管绑在一起即可),深度就是事先算好的皮质至脑室的距离。术后立即复查CT,了解引流管…  相似文献   

18.
内窥镜清除亚急性,慢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96年4月至1998年6月,选择28例颅内血肿患者,利用纤维胆道内窥镜施行血肿清除术,现初步总结这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情况 经头颅CT扫描和临床诊断为外伤性颅内血肿23例,其中亚急性9例、慢性14例。血肿部位:硬膜外5例,硬膜下18例,血肿量50~180ml;高血压并基底节区血肿5例,血肿量30~80ml。  相似文献   

19.
2001-02~2002-02我科收治颅脑损伤后综合征患者60例,现将具体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颅脑损伤后综合征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12~64岁,其中头颅CT示有症状者39例,包括颅骨骨折、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伤出血等),头颅CT示阴性者21例。以上病人经过系统治疗,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但均有不同程度、顽固的头痛、头昏、失眠、健忘、烦躁等症状。  相似文献   

20.
患者 男,15岁。因左额顶部疼痛2年,右侧上下肢力弱1个月,1984年4月27日入院。既往无外伤史。检查:智力差,左额顶部稍隆起,眼底视乳头无水肿,右侧上下肢肌力4级。头颅X线片:左额顶颞部有一13×10×8cm大小的椭圆形钙化影。头颅CT扫描:左额顶颞部有一环形影,周边CT值为960Hu,中央为24Hu。诊断为左额顶颞部慢性硬膜下血肿骨化。4月29日在全麻下手术,术中见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