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塞病(BD)又称口、眼、生殖器综合征,可累及多个系统。临床可分血管型、神经型及肠型。肠型白塞病较少见,由于其在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特殊性,现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消化免疫科收治的肠型白塞病患者的胃肠镜检查、治疗及随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2022年10月,中华消化杂志发表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制订的《肠型贝赫切特综合征(肠白塞病)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该共识意见结合国内外研究,对肠道受累的白塞病的症状、诊断及鉴别诊断、活动度评价和治疗进行了归纳总结,为医务人员诊治肠白塞病提供了更规范、更全面的依据。本文对该共识意见进行解读,并与2021年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提出的《白塞综合征诊疗规范》相对照,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中国肠白塞病共识的理解,提高肠白塞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型白塞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肠型白塞病的临床诊疗过程,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临床经验。结果:1例表现为反复的消化道出血,1例以急性胃肠炎样症状就诊,1例消化道症状轻微。针刺试验均阳性,结肠镜检查均提示回盲部溃疡,胶囊内镜均见小肠多发溃疡、糜烂。1例未成年女性患者口服强的松,另2例成年患者口服沙利度胺,均治愈,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肠型白塞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易漏诊、误诊,早期诊断、恰当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刘辉  刘秀鹏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3):2681-2684
本文通过总结1例典型成人肠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对肠白塞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进展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减少漏诊、误诊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王青山  唐波  腾兰波  王颖 《医学综述》2012,18(9):1360-1362
白塞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血管型、胃肠型及神经型。其中血管型白塞病常导致较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白塞病合并动脉瘤破裂未经诊治后果严重,病死率极高。白塞病的病因至今不明,中性粒细胞的异常活动被认为是白塞病的主要发病机制。血管型白塞病的治疗应在药物治疗控制疾病活动期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手术干预。正确的手术能提高患者近期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现就血管型白塞病外科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背景:白塞病合并周围神经系统受累的病例极为少见。病例报道:1例男性患者,47岁,有6年的白塞病史和2年的周围神经受累史。临床表现为上下肢感觉异常和肌无力、腹泻及勃起功能障碍。肌电图检查和神经活检证实存在轴索型神经病变。血常规正常,血清肌酸激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乳酸脱氢酶无升高,无甲亢表现。纤维内镜及结肠镜检查未发现肠型白塞病。患者经强的松、环磷酰胺和卡马西平治疗后感觉异常有所改善。结论:白塞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由于神经滋养血管的炎症或秋水仙碱的副作用引起。在此病例中,患者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卢芳运用加味泻黄散治疗心脾积热型白塞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卢老对心脾积热型白塞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剖析加味泻黄散组成、方义,并举临床案例加以验证。[结果]卢老认为心脾积热型白塞病的病因病机为荣卫失和,湿热壅滞心脾,毒邪蕴于肌肤则发溃疡蚀烂。以清胃泻火、解毒疗疮为治则,并运用加味泻黄散治疗此病,临证时又可根据溃疡部位选取不同药物,从理法方药上论证了加味泻黄散治疗心脾积热型白塞病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所举验案辨为心脾积热证,予加味泻黄散合三物黄芩汤治疗正符合其病机,患者症状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卢老运用加味泻黄散治疗心脾积热型白塞病疗效显著,也是对古方泻黄散的传承与创新,值得临床学习。  相似文献   

8.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 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多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损害及皮肤损害,并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白塞病累及消化道称为胃肠型白塞病,文献多称肠白塞病,全消化道均可受累。胶囊内镜作为一种无痛无创的检查方法,对小肠的病变有很高的检出率与诊断率。对具有消化系统症状的白塞病患者应行胶囊内镜检查,可全面评估小肠病变的部位及形态,弥补了胃肠镜的不足。现报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科5例完成胶囊内镜检查的白塞病,并进行文献复习,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肠白塞病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特点,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7例肠白塞病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肠白塞病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便血或黑便等为主,消化道出血、肠穿孔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内镜表现以回盲部溃疡多见。结论肠白塞病的消化道表现缺乏特异性,需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临床上有反复口腔溃疡、外生殖器溃疡、皮肤损害患者如出现消化道症状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尽早行内镜检查,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0.
13例白塞病消化道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白塞病是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系统性疾病,除口、眼、生殖器损害外,还可引起关节、皮肤、心、肺、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的病变。白塞病的消化道病变称为肠白塞病。本文对13例肠  相似文献   

11.
白塞病累及神经系统者称神经系统白塞病(NBD),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头痛为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好发部位为脑干、基底核区、侧脑室旁白质等,脑干型是最常见类型。目前NBD尚无独立的诊断标准,多采用第八届国际白塞病会议确立的白塞病的诊断标准及2013年的白塞病国际标准。NBD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指标,抗髓鞘因子升高提示疾病活动,白细胞介素6增多者预后不佳。NBD的治疗尚无确切而有效的方案,总体预后较差。急性期可予以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颅内压增高者配合脑室腹腔分流术,缓解期及预防复发则配合免疫抑制剂及中成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白塞病侵及大血管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探讨白塞病侵及大血管病人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3-1999年住院治疗的21例白塞病侵及大血管病人的临床情况及转归。结果:白塞病的大血管病变发生率为15.4%,其中动脉受累占19%,静脉受累占71.4%,动静脉均受累占9.6%,病程平均为5.2年,男:女=20:1。结论:白塞病的大血管病变常发生于病情重及反复发作的男性患者,累及的部位广泛,容易误诊。积极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控制白塞病病情活动,并适时抗凝及外科手术治疗是防治白塞病的大血管病变及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运用甘草泻心汤配合护理干预治疗白塞病的疗效。方法: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病患者6周配合各项护理措施,观察白塞病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血沉、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病患者有效率93.33%。结论:运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病配合护理干预患者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白塞病是以复发性口腔、生殖器痛性溃疡、眼部炎症和皮肤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并可累及其他系统和器官。消化道受累时称肠白塞病(intestinal Beh-cet disease,简称IBD)。严重的病例可引起消化道出血、穿孔、肠瘘等并发症,而需手术治疗。然而,本症术前容易误诊,手术效果也欠满意,有必要总结提高。现报告我们收治的3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例1 女性,46岁。1972年起因口腔、生殖器溃疡及眼部炎症诊为白塞病,持续服强的松5-20 mg/d治疗。1973—80年间断便血,最多一次达2000 ml,伴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白塞病的诊治方法,以期早期诊断及治疗,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方法分析本院近年来4例神经白塞病患者的临床和辅助检查资料、诊治经过。结果 4例神经白塞病患者均有白塞病的基本临床表现,但神经系统表现多种多样,并可先于其他症状出现,易误诊为脑血管病、脑占位性病变、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结论神经白塞病在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多样,诊断主要依赖于详细的病史询问、影像学检查等。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神经白塞病治疗有一定效果。提高对本病认识,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又称贝赫切特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性反应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附睾等[1]。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4/10万[2]。BD累及消化道者称为肠白塞病(肠道BD)[3]。因其病程较长,病情反复,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检查,故极易漏诊、误诊。为提高临床对肠道BD的重视,现报道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肠白塞病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7.
梁绍文 《中外医疗》2011,30(27):45-46
目的 探讨白塞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以增强对该病的了解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溃疡、皮肤病变、生殖器溃疡及眼部、关节受累,与其它临床表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局部和系统治疗,能有效缓解病情.结论 白塞病具有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形式,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控制和治疗白塞病的关健.  相似文献   

18.
白塞病又称口、眼、生殖器三联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白塞病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性,呈现家族聚集性分布趋势。因此,白塞病的遗传学研究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近年来白塞病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白塞病合并淋巴瘤病例罕见,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仅23例。本文报道国内第1例(世界上第2例)白塞病合并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的病例,患者为26岁青年男性,确诊白塞病后予泼尼松龙、环磷酰胺、沙利度胺、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自然病程2年后因急腹症手术,术后病理诊断"(回肠末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白塞病合并淋巴瘤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通过文献复习,总结国内外报道的病例特点,在免疫机制、EB病毒感染、药物应用等方面对相关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自拟方治疗白塞病的疗效。方法50例门诊轻、中度白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纳入本研究的25例患者,采用中药自拟方煎荆口服,并设25例激素(强的松10~30mg)治疗为对照组。一个疗程为2周,用药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及停药后复发率。结果在第一个疗程中,激素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迅速缓解;而中药治疗组的症状缓解明显慢于激素组(P〈0.05)。在第二个疗程中,中药治疗组的患者症状、体征缓解逐步接近激素治疗组,激素及中药组的疗效相当(P〉0.05)。停药后3个月随访复发率,中药组复发率明显低于激素组(P〈0.05)。结论本研究自拟中药方对轻、中度白塞病治疗有效。与激素相比中药治疗白塞病起效较慢,但起效后则疗效似比激素治疗稳固,复发率相对较低。中药与激素相比,可以相对长期用药且少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